24廉颇蔺相如列传 学案 (中职专用)2022-2023学年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4廉颇蔺相如列传 学案 (中职专用)2022-2023学年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无答案)

资源简介

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司马迁生平及《史记》的有关知识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2.“闻”“见”“却”“因”“以”“顾”等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蔺相如的形象。
【学习重难点】
1.“闻”“见”“却”“因”“以”“顾”等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蔺相如的形象。
【学习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掌握重点实虚词和人物形象的客观分析。
【学习过程】
一、课前先知
1.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朝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受其父影响,他幼年时期就酷爱学习。20岁以后, 他游遍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后来,继承父职,担任太史令,有机会读遍皇家藏书。 公元前99,因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发愤著书,历尽十载完成《史记》。
2.《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它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将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3.时代背景简介。
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中,秦的势力最大,秦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他南面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较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的时候,秦国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虽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却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大举进攻赵国。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内部之间的将相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二、初步预习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倨( ) 睨( ) 镬( ) 嘻( ) 觑( ) 渑( )
怿(  ) 匿(  ) 驽(  ) 刎(  )颈之交  列观(  )
2.一词多义
闻:以勇气闻于诸侯( )
见: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 )
指:秦指示王 ( )
却:相如因持璧却立 ( )
负:秦贪,负其强 ( )
因: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
3.说出下列句子文言句式并翻译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3)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4)求人可使报秦者。
(5)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7)使不辱于诸侯 (8)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三、赏读
1.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围绕着和氏璧展开了几个回合的较量?由此可见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2.本文第7段已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句话?
四、口头翻译第四段和第六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8~10段,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语句。
2.体会本文善于以典型事件以及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描写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知错就改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1.分析8~10段,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语句。
2.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知错就改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学习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
【学习过程】
一、读4、5、6段
二、研读8~12段,完成下列问题。
1.一词多义
以: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 ) 引:相如引车避匿 ( )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 ) 左右欲引相如去 ( )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 引赵使者蔺相如 ( )
愿以十五城请易壁 ( )
请以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 )
顾: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 )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
2.找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左右欲刃相如
蔺相如固止之
以先国家之而后私仇也
3.古今异义
璧有瑕,请指示王。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 未尝有见坚明约束者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4.翻译下列句子。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2)赵王于是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三、文段分析,思考
1.为了告诉读者廉颇是怎样一个人,作者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突出形象特征?可以根据蔺廉交欢这段故事分析。
2.本文叙述了蔺相如那几件事,突出了蔺相如那些品质特征?
四、口头翻译最后一段(要求背诵)
五、自主检测
1.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到 ) (B)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因此)
(C)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留下,留给) (D)臣请就汤镬(接受)
2.下列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B)明年,复攻赵,杀两万人
(C)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 (D) 赵王于是遣相如奉璧西人秦
3.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臣舍人相如可使 (B)今君乃亡赵走燕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设九宾礼于廷,臣乃敢上璧
(C)赵以盛设兵以待秦 (D)怀其璧,从经道亡,归于赵
蔺相如以口舌之劳 今君乃亡赵走燕
4.下列句式和“今君乃亡赵走燕”相同的一项是( )
(A)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B)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C)遂于秦王会渑池 (D)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学习拓展】
在对比中表现人物性格是《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突出特点,仔细分析,对我们的写作学习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我们就《廉颇蔺相如列传》,谈谈它的八类对比。
一、 廉颇和蔺相如的对比
这是课文开始就有的对比。一个是上卿,一个是舍人,地位差别非常大,从而为下文的将相不和埋下伏笔,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廉颇骂蔺相如“素贱人”的原因。这一对比表现了司马迁老先生在结构上的巧妙。如果没有了这里的地位差别对比,下文的将相不和时,就不可能有廉颇的目空一切的话。正是蔺相如的出身低贱,为廉颇攻击对方找到了自以为是的理由。同样,也是在后面的从将相不和到将相和的对比文字中,我们先是看到了廉颇的急躁冒进,不计后果的卤莽,接着我们又看到了蔺相如的沉稳老练,胸怀宽广,最后我们还看到了一个伟大的蔺相如-----不计前嫌,也看到了一个同样伟大的廉颇-----知错就改。性格对比鲜明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二、蔺相如和缪贤的对比
为了表现蔺相如的足智多谋,司马迁为我们安排了一个材料:蔺相如巧计救缪贤。文章通过俩个人对同一个事情的不同认识的对话-----到底应该不应该“亡赵走燕”,表现了蔺相如的聪明周到和细致,但是作为主人的缪贤却远不如蔺相如高级,真正的上不如下。
三、蔺相如和诸大臣的对比
一个秦国易璧的难题让赵国的大臣们进入了二难推理,“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真正的无可奈何了。但是蔺相如一拿到问题就有了方法,告诉赵王:不可不许。语言斩钉截铁,痛快淋漓。和诸大臣的对比之中,优劣高下,不言自明。
四、相如和赵王的对比
当蔺相如告诉赵王秦人易璧“不可不许”后,赵王仍然战战兢兢的问“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最后,还是在蔺相如保证完璧归赵后,他才放了心。一个胆小怕事,一个胆大心细,对比写来,栩栩如生。这样的对比,在后面的渑池会前到底去不去的讨论中,司马迁给我们有同样精彩的描写。先是赵王“畏秦,欲勿行”,后来是廉颇和蔺相如的鼓动下的“王遂行”。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赵王的毫无主见,也看到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
五、蔺相如和秦王的对比
完璧归赵的故事中,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周到细致,随机应变,被作者写的出神入化,叫人拍案叫绝。而与之相对的秦王却是傻瓜一个,蠢驴一头,呆头呆脑地被蔺相如戏耍了个不亦乐乎。特别是蔺相如在秦王斋戒五日后,没有了玉璧,这是非常难处理的。但是蔺相如毕竟是蔺相如,他来了个死猪不怕开水烫,“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于是秦王在无计可施后,只好“毕礼而归之”。对于蔺相如的高级和秦王的低级,在后面的渑池会上,司马迁老先生的文字给我们还有同样表现。秦王本来“不肯击缶”,但是在蔺相如的大无畏的精神面前,这个秦王终于“为一击缶”了。相形而见绌,对比是多么鲜明。
六、赵王和秦王的对比
一个让人莫名其妙的问题是,一个对待蔺相如毫无办法的家伙,在对付赵王的问题上却能游刃有余。渑池会上,气焰嚣张的秦王把赵王调戏了个够,而胆小怕事的赵王却只有言听计从,不敢有任何反抗,秦王让他奏瑟,他也只能“鼓瑟”。其实,这样的对比从文章开始就有了,对秦王的换璧的要求,赵王是除了害怕还是害怕。害怕“见欺”,害怕“秦兵之来”。赵国国王做到这种程度,让读者读到这里也只有叹息的了。
七、蔺相如和他自己舍人的对比
这主要表现在蔺相如和他的舍人,在如何处理将相不和的态度的对比。在蔺相如和他们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也看到了舍人的粗浅平庸。“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并不是舍人们认为的害怕。但是我们看到的文字是,在此之前这些舍人自作聪明的“相与谏”和“请辞去”的要挟。无奈之下,才有了蔺相如一番语重心长的告诫和解释。对比之下,蔺相如的性格更加鲜明突出,读者的印象自然更加深刻。
八、蔺相如和廉颇他们自己的前后对比
这里既有他们地位变化的前后对比,又有他们自己行动变化的前后对比。蔺相如从一个别人的舍人上升到自己养有舍人,“位在廉颇之右”,是他刻苦努力的结果,也是他的性格使然。同样,在从将相不和到将相和的过程中,正是廉颇的性格让他有了前后看似矛盾的举动。从“宣恶言”到“肉袒负荆”是勇敢直爽的体现,正是直爽不周全才导致卤莽,而正是勇敢,才能有自己向蔺相如的负荆请罪。而正是有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才有了他的“望见廉颇”“避匿”,才有了他的不想跟矛盾的举动其实并不矛盾,其实都是统一在人物的性格之中的。
总之,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八类对比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果,阅读时要仔细体会才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