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地鲁教版(2019)高一(上) 期中模拟测试(A卷)【范围:必修一1、2单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地鲁教版(2019)高一(上) 期中模拟测试(A卷)【范围:必修一1、2单元】

资源简介

高地鲁教版(2019)高一(上) 期中模拟测试(A卷)【范围:必修一1、2单元】
一、单选题
1.(2021高一上·丽江月考)太阳黑子和耀斑爆发后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
A.有线网络中断 B.指南针失灵
C.地壳上升 D.公转速度变慢
【答案】B
【知识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分析】A. 外界太阳辐射产生的电磁波对有线网络的影响很小,因此太阳黑子和耀斑爆发不会使有线网络中断中断,A错;
B. 太阳黑子和耀斑爆发后,对地球磁场产生扰动,使指南针失灵,B对;
C. 太阳黑子和耀斑爆发产生的电磁波属于外力作用,而地壳上升是内力作用引起的,C错;
D. 公转速度快慢是由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大小产生的,而不是太阳辐射强弱导致的,D错。
【点评】太阳外部大气从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太阳活动主要包括光球层上的黑子,色球层上的耀斑、日珥,日冕层的太阳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通讯;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
(2021高一上·洮南月考)太阳活动爆发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太阳发脾气”,人们也一直在研究“太阳发脾气”时地球上发生的变化。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2.图中太阳大气层连线正确的是(  )
A.①—色球层 B.②—光球层 C.③—日冕层 D.①—日冕层
3.“太阳发脾气”时可能(  )
A.形成酸雨 B.产生“磁暴”现象
C.出现臭氧空洞 D.出现沙尘暴天气
【答案】2.C
3.B
【知识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点评】1.太阳大气层从内到外的划分以及对应的太阳活动:
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层-太阳风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地球气候,地区降水异常,可能引发自然灾害,比如洪涝灾害、干旱等。
②太阳风到达地球时,受到地球磁场的影响,偏向极地上空,在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③扰乱地球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
④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2.太阳大气层从内到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所以①是光球层、②是色球层、③是日冕层;
故答案为:C
3.“太阳发脾气” 指太阳活动爆发,太阳活动产生磁暴现象,B正确形成酸雨 、出现臭氧空洞 、出现沙尘暴天气 都与太阳活动无关,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1高一上·白城月考) 10月31日报道,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巨型行星”NGTS-1b绕着一颗遥远而微弱的矮星做轨道运动,让他们惊讶不已。因为在理论上,这颗行呈不应该存在。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4.材料中的矮星是(  )
A.恒星 B.行星 C.卫星 D.星云
5.下列有关行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主要组成物质是氢 B.由炽热气体组成
C.本身不发光 D.呈云雾状外表
【答案】4.A
5.C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
【解析】【点评】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是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例如恒星(包括太阳等)、星云、行星(包括地球火星等)、卫星(包括月球)、小行星、彗星、流星等。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有很大的质量。
  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成分是氢。
行星:环绕着恒星的天体,自身不发光的。
  流星体: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摩擦形成流星现象。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流星群与地球相遇时,人们会看到某一区域某一时间流星数目显著增加,有时甚至像下雨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流星雨。大多数是以辐射点所在星座或附近的恒星命名,如狮子座流星雨。
  彗星: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著名的哈雷彗星的公转周期是76年。
4.行星绕着恒星转,材料中 一颗“巨型行星”NGTS-1b绕着一颗遥远而微弱的矮星做轨道运动 ,所以矮行星为恒星;故答案为:A
5.AD、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成分是氢,AD错误;
B、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B错误;
C、行星是环绕着恒星的天体,自身不发光的,C正确;
故答案为:C
(2021高一上·长白月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相比,地球的特殊性在于(  )
A.没有大气层 B.有自转运动
C.有公转运动 D.存在高级智慧生命
7.地球上存在高级智慧生命,是因为(  )
A.地球质量大,可吸附适宜生命生存的大气
B.宇宙空间无限大,天体在运动中互不影响
C.地球体积大小适宜,使水以液态形式存在
D.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有适宜生存的温度
【答案】6.D
7.D
【知识点】太阳系与地月系;地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解析】【点评】地球生命存在的外部条件有:①太阳光照稳定(太阳没有明显变化);②运行轨道安全(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③地表温度适宜(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④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⑤有液态水(地球内部热量产生水汽,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6.地球上存在大气层,排除A。地球和太阳系其他行星一样,具有自转和公转运动,排除B、C。根据目前人类所掌握的宇宙信息,地球是八颗行星中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星球,D正确。故答案为:D。
7.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可吸附适宜生命生存的大气,但是在八颗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不大,排除A。天体之间存在着引力,并不是互不影响,排除B。地球上液态水的存在与地球的温度有关,与地球的体积关系不大,排除C。地球的温度主要受地球与太阳距离的影响,距离适中,温度适宜,D正确。故答案为:D。
8.(21高一上·苍南月考)下列生物按照由低级到高级进化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蕨类植物②被子植物③裸子植物④海生藻类
A.④①③②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分析】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地球上的生命出现于海洋之中,总体上是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进行演化的,结合所学知识,下列生物按照由低级到高级进化顺序依次为:海生生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进化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④①③②,因此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在这个时期里生物界开始繁盛,动物以海生的无脊椎动物为主,脊椎动物有鱼和两栖动物出现,植物有蕨类和石松等,松柏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因此时的动物群显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早古生代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的发展时代,如寒武纪的节肢动物三叶虫、奥陶纪的笔石和头足类、泥盆纪的珊瑚类和腕足类等;最早的脊椎动物无颚鱼也在奥陶纪出现,植物以水生菌藻类为主,志留纪末期出现裸蕨植物;在晚古生代,脊椎动物开始在陆地生活。鱼类在泥盆纪大量繁衍,并向原始两栖类演化,石炭纪和二叠纪时,两栖类和爬行类已占主要地位。
(2020高一上·顺德期中)低层大气中的干洁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氢气、臭氧等气体组成。下表示意干洁空气组成成分的体积分数和质量分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气体成分 体积分数(%) 质量分数(%)
氮气 78.08 75.52
氧气 20.95 23.15
稀有气体 0.94 1.28
二氧化碳 0.03(变动) 0.05
9.干洁空气中(  )
A.氮气是组成植物体的基本元素
B.氧气占大气质量的20.95%,是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
C.稀有气体种类少,占大气体积比重最小
D.二氧化碳比重低,但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10.干洁空气中的臭氧(  )
A.分布于平流层,吸收紫外线 B.分布于对流层,削弱太阳辐射
C.分布于平流层,吸收红外线 D.分布于对流层,调节地表温度
【答案】9.D
10.A
【知识点】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大气组成指的是干空气的化学成分。氮气占干空气的体积比最大,约为 78%。其次是氧气,约占干空气体积的 21%。剩下的 1% 由其它各种气体构成,如惰性气体、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等。除惰性气体外,各气体的浓度和停留时间呈正相关。
9.氮元素是地球上生物体蛋白质的基本成分,A选项错误;氧是地球上生物呼吸的必需物质,氧气占大气质量的23.15%,B选项错误;据图,在25千米以下的干洁空气中稀有气体体积分数最低,并不是所占比重最低,C选项错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比重低,但近年来呈.上升趋势,D选项正确。故答案为:D。
10.根据大气分层的相关知识,可知臭氧层分布于平流层。可以吸收大量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所以A正确。故答案为:A。
(2020高一上·宿州期中)民航客机在飞行过程中,机身后面往往会留下一个长“尾巴”(即飞机尾迹,又叫飞行云),有时这个“尾巴”又细又长且在天空长时间停留,有时又会很短且很快消失。民航航线的位置和高度一般是固定的。下图示意民航客机飞行时留下的“尾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民航客机在水平飞行时,其所在大气层的特点是(  )
A.氧气含量高,有利于乘客安全
B.大气稳定,利于飞机安全飞行
C.空气强烈上升,节省飞行燃料
D.臭氧含量高,利于燃料充分燃烧
12.民航客机在高空飞行时留下的飞机尾迹是(  )
A.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燃料不完全燃烧排放的气体
B.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把天空的云划成了条痕状
C.飞机尾气中的水汽在高空遇冷凝结而成的
D.飞机在飞行时为了美观有意排出的烟雾
【答案】11.B
12.C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自对流层顶向上55公里高度,为平流层。其主要特征:①温度随高度增加由等温分布变逆温分布。平流层的下层随高度增加气温变化很小。大约在20公里以上,气温又随高度增加而显著升高,出现逆温层。这是因为20~25公里高度处,臭氧含量最多。臭氧能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从而使气温升高。②垂直气流显著减弱。平流层中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空气垂直混合明显减弱,整个平流层比较平稳。③水汽、尘埃含量极少。由于水汽、尘埃含量少,对流层中的天气现象在这一层很少见。平流层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好。
11.民航客机水 平飞行时应位于大气层中的平流层,平流层空气平流运动,大气稳定,有利于飞机安全飞行,B正确;平流层氧气含量低,空气对流运动弱,A、C错;平流层臭氧含量高,但臭氧含量高与燃料充分燃烧关系不大,D错。故答案为:B。
12.飞行轨迹又叫飞行云,云的本质是小水滴,飞机尾气中的水汽在高空遇冷凝结而形成的小水滴,并不是燃料不完全燃烧排放的气体,更不是飞机为了美观而有意排出的烟雾,C正确,A、D错;读图可知,该图中云层很少,但在飞机的尾部形成飞行云,因此并不是飞机把天空中的云划成了条痕状,B错。故答案为:C。
(2020高一上·安庆期中)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人类排放的氟氯烃,对人类生存环境破坏最大的是(  )
A.A层 B.B层
C.C层 D.C层以上大气层
14.冬季,下列城市上空对流层高度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①广州 ②上海 ③北京 ④哈尔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
15.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气温变化和云、雾、雨、雪天气发生在(  )
A.A层 B.B层 C.C层 D.C层以上
【答案】13.B
14.A
15.A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的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13.从近地面向上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
气。平流层中有臭氧,人类排放的氟氯烃会与臭氧反应,使臭氧减少,图中B为平流层,对人类生存环境破坏最大的是B层,ACD 错。故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4.考查对流层厚度变化。
受纬度影响,纬度越低,地面温度越高,热空 气上升运动越旺盛,对流层厚度越大,因而四个城市中对流层高度从高到低是广州,上海,北京,哈尔滨,即 A符合题意,BCD错。故答案为:A。
15.考查对流层的特点。
几乎全部水汽、固体杂质集中在对流层,因而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A为对流层,故A符合题意,BCD错。故答案为:A。
(2020高一上·浙江期中)读地球大气垂直分层图(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16.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大气层垂直分布状况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7.有关该大气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B.该层高度低纬度比高纬度高,同一地点,夏季比冬季高
C.该层空气做水平运动,有利于飞机的飞行
D.该层上部冷下部热,空气不容易形成对流
【答案】16.B
17.B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自对流层顶向上55公里高度,为平流层。其主要特征:①温度随高度增加由等温分布变逆温分布。平流层的下层随高度增加气温变化很小。大约在20公里以上,气温又随高度增加而显著升高,出现逆温层。这是因为20~25公里高度处,臭氧含量最多。臭氧能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从而使气温升高。②垂直气流显著减弱。平流层中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空气垂直混合明显减弱,整个平流层比较平稳。③水汽、尘埃含量极少。由于水汽、尘埃含量少,对流层中的天气现象在这一层很少见。平流层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好。
16.根据图中大气层距地面的高度(0-12km)可知该大气层是对流层,对流层大气由于其直接热源为地面辐射,且温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对流层底部与上部的气温变化剧烈,据此判断曲线②符合变化规律,B正确,故答案为:B。
17.考查对流层的特点,对流层下部热上部冷,空气的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该层高度低纬度比高纬度高,同一地点,夏季比冬季高,B正确、D错误;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是高层大气的特点,A错误;空气做水平运动、有利于飞机的飞行是平流层的特点,C错误,故答案为:B。
二、综合题
18.(2019高一上·长春月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人类至今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知晓较多的范围是太阳系。
(1)图中表示的行星中属于巨行星的是   、   (填字母)。
(2)字母M 表示   ,它位于   星和   星轨道之间。
(3)形成土星美丽光环的那些天体的类型是   。
(4)该图反映了八大行星环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大小行星   ,使地球处于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5)当宇航员实现火星表面登陆时,下列它所处层级最低的天体系统是 系。
A.总星系 B.银河系 C.太阳系 D.河外星系
(6)日本信息通信研究机构2011年2月16日宣布,其研究人员在日本时间15日上午观测到了大规模的太阳耀斑爆发现象。耀斑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   层,按一般的变化周期推测,下次发生的时间是   年。
【答案】(1)E;F
(2)小行星带;火;木
(3)卫星
(4)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5)C
(6)色球层;2022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地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解析】
【分析】(1)据图分析,该图为太阳系八大行星运行轨迹图,属于巨行星的是木星和土星,故为图中的E、F。
(2)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分布着小行星带。
(3)围绕着行星运行的天体属于卫星。
(4)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使得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5)天体系统包含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三级系统,火星登陆仍然在太阳系,但是已经出了地月系。
(6)太阳活动主要包括黑子、耀斑、太阳风,其分布的位置分别是光球、色球、日冕层。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故下次发生的时间为2022年。
故答案为:(1)E; F ;(2)小行星带;火;木 ;(3)卫星 ;(4)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5)C太阳系;(6)色球层;2022。
【点评】(1)从2006年8月24日起,太阳系只有8大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离太阳较近的水星、金星、地球及火星称为类地行星,木星与土星称为巨行星(近日行星),天王星与海王星称为远日行星。
(2)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主要有太阳黑子、光斑、谱斑、耀斑、日珥和日冕瞬变事件等。由太阳大气中的电磁过程引起。时烈时弱,平均以11年为周期。处于活动剧烈期的太阳(称为“扰动太阳”)辐射出大量紫外线、x射线、粒子流和强射电波,因而往往引起地球上极光、磁暴和电离层扰动等现象。
19.(2019高一上·平远月考)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   波,B表示   波,其判断依据是   。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表示   界面,该面以上C代表   ,该面以下E代表   。
(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   ,地震波B速度   并继续往深处传播。F面是   界面。
【答案】(1)横;纵;A波传播速度较慢,且在地下2900千米附近消失,为横波(B波传播速度较快,为纵波)
(2)莫霍;地壳;地幔
(3)消失;突然下降;古登堡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两类地震波的判断依据是其传播速度区别。A波传播速度较慢,且在地下2900千米附近消失,不能往下传播,说明这种地震波通过的物体介质状态有限,为横波。B波传播速度较快,为纵波。(2)图示C-H表示地球内部圈层构造,D是莫霍界面,其以上C为地壳,以下E为地幔。(3)图中F处,地震A波横波完全消失,地震B波纵波速度突然下降,说明F界面以下介质状态改变,横波无法通过,F为古登堡界面,以上为地幔,以下G+H为地核。
【点评】地球内部情况主要是通过地震波的记录间接地获得的。地震时,地球内部物质受到强烈冲击而产生波动,称为地震波。它主要分为纵波和横波。由于地球内部物质不均一,地震波在不同弹性、不同密度的介质中,其传播速度和通过的状况也就不一样。例如,纵波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中都可以传播,速度也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速度比较慢。地震波在地球深处传播时,如果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这突然发生变化所在的面,称为不连续面。根据不连续面的存在,人们间接地知道地球内部具有圈层结构。
20.(2017高一上·河北月考)根据所给两幅图回答下列各题。
(1)填注太阳大气层名称:A   ,B   ,C   。
(2)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   、   。
(3)与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变化有关的太阳活动是   ,它出现在太阳大气的   层。
(4)从图中可知太阳活动的周期大约是   ,它发出的   会扰乱地球上空的   ,对   电话及传呼机等通信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扰和破坏,另外,还将扰乱地球的   。
【答案】(1)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2)黑子;耀斑
(3)太阳黑子;光球
(4)11年;强烈射电(带电粒子流);电离层;移动(无线);磁场
【知识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分析】⑴太阳大气层由内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图中A是光球层、B是色球层、C是日冕层。
⑵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
⑶与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变化有关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黑子,黑子出现在光球层。
⑷从图中可知,太阳活动的周期大约是11年;太阳活动发出的带电粒子流会扰乱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对无线电话及传呼机等通信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扰和破坏,还会扰乱地球的磁场,引起磁暴现象。
故答案为:⑴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⑵黑子;耀斑 ⑶太阳黑子;光球 ⑷ 11年;强烈射电(带电粒子流);电离层;移动(无线);磁场
【点评】本题考查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大气的分层、太阳活动及太阳活动对地球造成的影响都属于识记内容比较简单。
21.(2019高一上·蚌埠期末)读水循环和地形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甲处的地貌名称为   ,地质构造为   ,形成该地 貌的主要原因是   。
(2)若图中丙、丁两处为地下采煤矿区,两处中更易发生透水事故的地区是   ,原因是:   。
(3)图中水循环②环节的名称是   。目前人类改造水循环最多的环节是   (填序号)。形成乙处沟谷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
(4)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   ,华北地区河流所属的水循环类型是   。
【答案】(1)山岭;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紧实,不易遭受侵蚀
(2)丙处;原因:丙处位于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水体容易在此汇集
(3)水汽输送;③;流水侵蚀
(4)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分析】(1)根据地表形态,图中甲处的地貌名称为山岭。岩层向下凹,地质构造为向斜。形成该地 貌的主要原因是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紧实,不易遭受侵蚀,形成山岭。(2)若图中丙、丁两处为地下采煤矿区,两处中更易发生透水事故的地区是丙处,原因是丙处位于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向斜构造是储水构造,水体容易在此汇集。(3)图中水循环②环节的名称是水汽输送。目前人类改造水循环最多的环节是③,表示地表径流 。形成乙处沟谷的主要外力作用为流水侵蚀。 (4)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陆地内循环,华北地区河流所属的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循环。
【点评】1.水循环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水循环的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水循环的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22.(2018高一上·杭州期中)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图中A地区)进行相关地理资料的收集,请完成下列问题。
(1)北半球的夏季,亚欧大陆上形成   气压(高或低),它割断了   气压带,使其只能保留在   里(海洋或陆地)。
(2)从风向看,长江三角洲地区冬季盛行   风,夏季盛行   风,季风形成的原因是   。
(3)长江三角洲的地形类型为   ,其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4)与A纬度相当的大陆西海岸形成   气候。下图是四地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其中能代表A地区气候特征的是   (填序号)。
【答案】(1)低;副热带高;海洋
(2)西北;东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3)平原;流水沉积作用
(4)地中海;④
【知识点】河流地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与风带的影响;气候类型的判读
【解析】【分析】(1)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印度)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使其只能保留在海洋上,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此季节我国盛行由海洋吹向陆地的东南季风;冬季,亚欧大陆上形成强大的冷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我国盛行西北季风。
(2)长江三角洲的地形类型为平原,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3)A地区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与A地同纬度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①为地中海气候,②为热带雨林气候,③为温带季风气候,①②③不符合题意;④符合。
【点评】(1)1月份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等影响,大气由亚洲高压区吹向阿留申低压区和赤道低压区,在东亚季风区表现为西北季风,南亚季风区表现为东北季风。7月份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及地转偏向力影响,大气由夏威夷高压吹向亚洲大陆,在东亚为东南季风。在南亚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位于赤道以南的东南信风跨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形成西南季风。
(2)根据气候的两大要素资料判读气候类型,可遵循以下三个步骤:
①判断所属半球:6、7、8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峰线)---为北半球;12、1、2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谷线)---为南半球。
②判断所属温度带:最冷月平均气温>15℃--为热带气候;最冷月平均气温0℃~15℃之间---为亚热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平均气温在
-15℃~0℃之间---为温带气候;最热月平均气温<10℃---为寒带气候。
③确定具体气候类型(以水定型):年雨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夏雨型: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冬雨型:地中海气候。少雨型: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1 / 1高地鲁教版(2019)高一(上) 期中模拟测试(A卷)【范围:必修一1、2单元】
一、单选题
1.(2021高一上·丽江月考)太阳黑子和耀斑爆发后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
A.有线网络中断 B.指南针失灵
C.地壳上升 D.公转速度变慢
(2021高一上·洮南月考)太阳活动爆发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太阳发脾气”,人们也一直在研究“太阳发脾气”时地球上发生的变化。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2.图中太阳大气层连线正确的是(  )
A.①—色球层 B.②—光球层 C.③—日冕层 D.①—日冕层
3.“太阳发脾气”时可能(  )
A.形成酸雨 B.产生“磁暴”现象
C.出现臭氧空洞 D.出现沙尘暴天气
(2021高一上·白城月考) 10月31日报道,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巨型行星”NGTS-1b绕着一颗遥远而微弱的矮星做轨道运动,让他们惊讶不已。因为在理论上,这颗行呈不应该存在。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4.材料中的矮星是(  )
A.恒星 B.行星 C.卫星 D.星云
5.下列有关行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主要组成物质是氢 B.由炽热气体组成
C.本身不发光 D.呈云雾状外表
(2021高一上·长白月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相比,地球的特殊性在于(  )
A.没有大气层 B.有自转运动
C.有公转运动 D.存在高级智慧生命
7.地球上存在高级智慧生命,是因为(  )
A.地球质量大,可吸附适宜生命生存的大气
B.宇宙空间无限大,天体在运动中互不影响
C.地球体积大小适宜,使水以液态形式存在
D.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有适宜生存的温度
8.(21高一上·苍南月考)下列生物按照由低级到高级进化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蕨类植物②被子植物③裸子植物④海生藻类
A.④①③②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①②③④
(2020高一上·顺德期中)低层大气中的干洁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氢气、臭氧等气体组成。下表示意干洁空气组成成分的体积分数和质量分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气体成分 体积分数(%) 质量分数(%)
氮气 78.08 75.52
氧气 20.95 23.15
稀有气体 0.94 1.28
二氧化碳 0.03(变动) 0.05
9.干洁空气中(  )
A.氮气是组成植物体的基本元素
B.氧气占大气质量的20.95%,是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
C.稀有气体种类少,占大气体积比重最小
D.二氧化碳比重低,但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10.干洁空气中的臭氧(  )
A.分布于平流层,吸收紫外线 B.分布于对流层,削弱太阳辐射
C.分布于平流层,吸收红外线 D.分布于对流层,调节地表温度
(2020高一上·宿州期中)民航客机在飞行过程中,机身后面往往会留下一个长“尾巴”(即飞机尾迹,又叫飞行云),有时这个“尾巴”又细又长且在天空长时间停留,有时又会很短且很快消失。民航航线的位置和高度一般是固定的。下图示意民航客机飞行时留下的“尾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民航客机在水平飞行时,其所在大气层的特点是(  )
A.氧气含量高,有利于乘客安全
B.大气稳定,利于飞机安全飞行
C.空气强烈上升,节省飞行燃料
D.臭氧含量高,利于燃料充分燃烧
12.民航客机在高空飞行时留下的飞机尾迹是(  )
A.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燃料不完全燃烧排放的气体
B.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把天空的云划成了条痕状
C.飞机尾气中的水汽在高空遇冷凝结而成的
D.飞机在飞行时为了美观有意排出的烟雾
(2020高一上·安庆期中)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人类排放的氟氯烃,对人类生存环境破坏最大的是(  )
A.A层 B.B层
C.C层 D.C层以上大气层
14.冬季,下列城市上空对流层高度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①广州 ②上海 ③北京 ④哈尔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
15.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气温变化和云、雾、雨、雪天气发生在(  )
A.A层 B.B层 C.C层 D.C层以上
(2020高一上·浙江期中)读地球大气垂直分层图(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16.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大气层垂直分布状况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7.有关该大气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B.该层高度低纬度比高纬度高,同一地点,夏季比冬季高
C.该层空气做水平运动,有利于飞机的飞行
D.该层上部冷下部热,空气不容易形成对流
二、综合题
18.(2019高一上·长春月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人类至今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知晓较多的范围是太阳系。
(1)图中表示的行星中属于巨行星的是   、   (填字母)。
(2)字母M 表示   ,它位于   星和   星轨道之间。
(3)形成土星美丽光环的那些天体的类型是   。
(4)该图反映了八大行星环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大小行星   ,使地球处于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5)当宇航员实现火星表面登陆时,下列它所处层级最低的天体系统是 系。
A.总星系 B.银河系 C.太阳系 D.河外星系
(6)日本信息通信研究机构2011年2月16日宣布,其研究人员在日本时间15日上午观测到了大规模的太阳耀斑爆发现象。耀斑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   层,按一般的变化周期推测,下次发生的时间是   年。
19.(2019高一上·平远月考)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   波,B表示   波,其判断依据是   。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表示   界面,该面以上C代表   ,该面以下E代表   。
(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   ,地震波B速度   并继续往深处传播。F面是   界面。
20.(2017高一上·河北月考)根据所给两幅图回答下列各题。
(1)填注太阳大气层名称:A   ,B   ,C   。
(2)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   、   。
(3)与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变化有关的太阳活动是   ,它出现在太阳大气的   层。
(4)从图中可知太阳活动的周期大约是   ,它发出的   会扰乱地球上空的   ,对   电话及传呼机等通信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扰和破坏,另外,还将扰乱地球的   。
21.(2019高一上·蚌埠期末)读水循环和地形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甲处的地貌名称为   ,地质构造为   ,形成该地 貌的主要原因是   。
(2)若图中丙、丁两处为地下采煤矿区,两处中更易发生透水事故的地区是   ,原因是:   。
(3)图中水循环②环节的名称是   。目前人类改造水循环最多的环节是   (填序号)。形成乙处沟谷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
(4)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   ,华北地区河流所属的水循环类型是   。
22.(2018高一上·杭州期中)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图中A地区)进行相关地理资料的收集,请完成下列问题。
(1)北半球的夏季,亚欧大陆上形成   气压(高或低),它割断了   气压带,使其只能保留在   里(海洋或陆地)。
(2)从风向看,长江三角洲地区冬季盛行   风,夏季盛行   风,季风形成的原因是   。
(3)长江三角洲的地形类型为   ,其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4)与A纬度相当的大陆西海岸形成   气候。下图是四地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其中能代表A地区气候特征的是   (填序号)。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分析】A. 外界太阳辐射产生的电磁波对有线网络的影响很小,因此太阳黑子和耀斑爆发不会使有线网络中断中断,A错;
B. 太阳黑子和耀斑爆发后,对地球磁场产生扰动,使指南针失灵,B对;
C. 太阳黑子和耀斑爆发产生的电磁波属于外力作用,而地壳上升是内力作用引起的,C错;
D. 公转速度快慢是由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大小产生的,而不是太阳辐射强弱导致的,D错。
【点评】太阳外部大气从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太阳活动主要包括光球层上的黑子,色球层上的耀斑、日珥,日冕层的太阳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通讯;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
【答案】2.C
3.B
【知识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点评】1.太阳大气层从内到外的划分以及对应的太阳活动:
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层-太阳风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地球气候,地区降水异常,可能引发自然灾害,比如洪涝灾害、干旱等。
②太阳风到达地球时,受到地球磁场的影响,偏向极地上空,在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③扰乱地球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
④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2.太阳大气层从内到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所以①是光球层、②是色球层、③是日冕层;
故答案为:C
3.“太阳发脾气” 指太阳活动爆发,太阳活动产生磁暴现象,B正确形成酸雨 、出现臭氧空洞 、出现沙尘暴天气 都与太阳活动无关,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4.A
5.C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
【解析】【点评】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是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例如恒星(包括太阳等)、星云、行星(包括地球火星等)、卫星(包括月球)、小行星、彗星、流星等。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有很大的质量。
  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成分是氢。
行星:环绕着恒星的天体,自身不发光的。
  流星体: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摩擦形成流星现象。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流星群与地球相遇时,人们会看到某一区域某一时间流星数目显著增加,有时甚至像下雨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流星雨。大多数是以辐射点所在星座或附近的恒星命名,如狮子座流星雨。
  彗星: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著名的哈雷彗星的公转周期是76年。
4.行星绕着恒星转,材料中 一颗“巨型行星”NGTS-1b绕着一颗遥远而微弱的矮星做轨道运动 ,所以矮行星为恒星;故答案为:A
5.AD、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成分是氢,AD错误;
B、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B错误;
C、行星是环绕着恒星的天体,自身不发光的,C正确;
故答案为:C
【答案】6.D
7.D
【知识点】太阳系与地月系;地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解析】【点评】地球生命存在的外部条件有:①太阳光照稳定(太阳没有明显变化);②运行轨道安全(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③地表温度适宜(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④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⑤有液态水(地球内部热量产生水汽,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6.地球上存在大气层,排除A。地球和太阳系其他行星一样,具有自转和公转运动,排除B、C。根据目前人类所掌握的宇宙信息,地球是八颗行星中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星球,D正确。故答案为:D。
7.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可吸附适宜生命生存的大气,但是在八颗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不大,排除A。天体之间存在着引力,并不是互不影响,排除B。地球上液态水的存在与地球的温度有关,与地球的体积关系不大,排除C。地球的温度主要受地球与太阳距离的影响,距离适中,温度适宜,D正确。故答案为:D。
8.【答案】A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分析】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地球上的生命出现于海洋之中,总体上是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进行演化的,结合所学知识,下列生物按照由低级到高级进化顺序依次为:海生生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进化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④①③②,因此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在这个时期里生物界开始繁盛,动物以海生的无脊椎动物为主,脊椎动物有鱼和两栖动物出现,植物有蕨类和石松等,松柏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因此时的动物群显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早古生代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的发展时代,如寒武纪的节肢动物三叶虫、奥陶纪的笔石和头足类、泥盆纪的珊瑚类和腕足类等;最早的脊椎动物无颚鱼也在奥陶纪出现,植物以水生菌藻类为主,志留纪末期出现裸蕨植物;在晚古生代,脊椎动物开始在陆地生活。鱼类在泥盆纪大量繁衍,并向原始两栖类演化,石炭纪和二叠纪时,两栖类和爬行类已占主要地位。
【答案】9.D
10.A
【知识点】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大气组成指的是干空气的化学成分。氮气占干空气的体积比最大,约为 78%。其次是氧气,约占干空气体积的 21%。剩下的 1% 由其它各种气体构成,如惰性气体、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等。除惰性气体外,各气体的浓度和停留时间呈正相关。
9.氮元素是地球上生物体蛋白质的基本成分,A选项错误;氧是地球上生物呼吸的必需物质,氧气占大气质量的23.15%,B选项错误;据图,在25千米以下的干洁空气中稀有气体体积分数最低,并不是所占比重最低,C选项错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比重低,但近年来呈.上升趋势,D选项正确。故答案为:D。
10.根据大气分层的相关知识,可知臭氧层分布于平流层。可以吸收大量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所以A正确。故答案为:A。
【答案】11.B
12.C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自对流层顶向上55公里高度,为平流层。其主要特征:①温度随高度增加由等温分布变逆温分布。平流层的下层随高度增加气温变化很小。大约在20公里以上,气温又随高度增加而显著升高,出现逆温层。这是因为20~25公里高度处,臭氧含量最多。臭氧能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从而使气温升高。②垂直气流显著减弱。平流层中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空气垂直混合明显减弱,整个平流层比较平稳。③水汽、尘埃含量极少。由于水汽、尘埃含量少,对流层中的天气现象在这一层很少见。平流层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好。
11.民航客机水 平飞行时应位于大气层中的平流层,平流层空气平流运动,大气稳定,有利于飞机安全飞行,B正确;平流层氧气含量低,空气对流运动弱,A、C错;平流层臭氧含量高,但臭氧含量高与燃料充分燃烧关系不大,D错。故答案为:B。
12.飞行轨迹又叫飞行云,云的本质是小水滴,飞机尾气中的水汽在高空遇冷凝结而形成的小水滴,并不是燃料不完全燃烧排放的气体,更不是飞机为了美观而有意排出的烟雾,C正确,A、D错;读图可知,该图中云层很少,但在飞机的尾部形成飞行云,因此并不是飞机把天空中的云划成了条痕状,B错。故答案为:C。
【答案】13.B
14.A
15.A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的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13.从近地面向上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
气。平流层中有臭氧,人类排放的氟氯烃会与臭氧反应,使臭氧减少,图中B为平流层,对人类生存环境破坏最大的是B层,ACD 错。故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4.考查对流层厚度变化。
受纬度影响,纬度越低,地面温度越高,热空 气上升运动越旺盛,对流层厚度越大,因而四个城市中对流层高度从高到低是广州,上海,北京,哈尔滨,即 A符合题意,BCD错。故答案为:A。
15.考查对流层的特点。
几乎全部水汽、固体杂质集中在对流层,因而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A为对流层,故A符合题意,BCD错。故答案为:A。
【答案】16.B
17.B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自对流层顶向上55公里高度,为平流层。其主要特征:①温度随高度增加由等温分布变逆温分布。平流层的下层随高度增加气温变化很小。大约在20公里以上,气温又随高度增加而显著升高,出现逆温层。这是因为20~25公里高度处,臭氧含量最多。臭氧能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从而使气温升高。②垂直气流显著减弱。平流层中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空气垂直混合明显减弱,整个平流层比较平稳。③水汽、尘埃含量极少。由于水汽、尘埃含量少,对流层中的天气现象在这一层很少见。平流层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好。
16.根据图中大气层距地面的高度(0-12km)可知该大气层是对流层,对流层大气由于其直接热源为地面辐射,且温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对流层底部与上部的气温变化剧烈,据此判断曲线②符合变化规律,B正确,故答案为:B。
17.考查对流层的特点,对流层下部热上部冷,空气的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该层高度低纬度比高纬度高,同一地点,夏季比冬季高,B正确、D错误;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是高层大气的特点,A错误;空气做水平运动、有利于飞机的飞行是平流层的特点,C错误,故答案为:B。
18.【答案】(1)E;F
(2)小行星带;火;木
(3)卫星
(4)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5)C
(6)色球层;2022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地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解析】
【分析】(1)据图分析,该图为太阳系八大行星运行轨迹图,属于巨行星的是木星和土星,故为图中的E、F。
(2)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分布着小行星带。
(3)围绕着行星运行的天体属于卫星。
(4)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使得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5)天体系统包含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三级系统,火星登陆仍然在太阳系,但是已经出了地月系。
(6)太阳活动主要包括黑子、耀斑、太阳风,其分布的位置分别是光球、色球、日冕层。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故下次发生的时间为2022年。
故答案为:(1)E; F ;(2)小行星带;火;木 ;(3)卫星 ;(4)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5)C太阳系;(6)色球层;2022。
【点评】(1)从2006年8月24日起,太阳系只有8大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离太阳较近的水星、金星、地球及火星称为类地行星,木星与土星称为巨行星(近日行星),天王星与海王星称为远日行星。
(2)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主要有太阳黑子、光斑、谱斑、耀斑、日珥和日冕瞬变事件等。由太阳大气中的电磁过程引起。时烈时弱,平均以11年为周期。处于活动剧烈期的太阳(称为“扰动太阳”)辐射出大量紫外线、x射线、粒子流和强射电波,因而往往引起地球上极光、磁暴和电离层扰动等现象。
19.【答案】(1)横;纵;A波传播速度较慢,且在地下2900千米附近消失,为横波(B波传播速度较快,为纵波)
(2)莫霍;地壳;地幔
(3)消失;突然下降;古登堡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两类地震波的判断依据是其传播速度区别。A波传播速度较慢,且在地下2900千米附近消失,不能往下传播,说明这种地震波通过的物体介质状态有限,为横波。B波传播速度较快,为纵波。(2)图示C-H表示地球内部圈层构造,D是莫霍界面,其以上C为地壳,以下E为地幔。(3)图中F处,地震A波横波完全消失,地震B波纵波速度突然下降,说明F界面以下介质状态改变,横波无法通过,F为古登堡界面,以上为地幔,以下G+H为地核。
【点评】地球内部情况主要是通过地震波的记录间接地获得的。地震时,地球内部物质受到强烈冲击而产生波动,称为地震波。它主要分为纵波和横波。由于地球内部物质不均一,地震波在不同弹性、不同密度的介质中,其传播速度和通过的状况也就不一样。例如,纵波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中都可以传播,速度也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速度比较慢。地震波在地球深处传播时,如果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这突然发生变化所在的面,称为不连续面。根据不连续面的存在,人们间接地知道地球内部具有圈层结构。
20.【答案】(1)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2)黑子;耀斑
(3)太阳黑子;光球
(4)11年;强烈射电(带电粒子流);电离层;移动(无线);磁场
【知识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分析】⑴太阳大气层由内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图中A是光球层、B是色球层、C是日冕层。
⑵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
⑶与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变化有关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黑子,黑子出现在光球层。
⑷从图中可知,太阳活动的周期大约是11年;太阳活动发出的带电粒子流会扰乱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对无线电话及传呼机等通信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扰和破坏,还会扰乱地球的磁场,引起磁暴现象。
故答案为:⑴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⑵黑子;耀斑 ⑶太阳黑子;光球 ⑷ 11年;强烈射电(带电粒子流);电离层;移动(无线);磁场
【点评】本题考查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大气的分层、太阳活动及太阳活动对地球造成的影响都属于识记内容比较简单。
21.【答案】(1)山岭;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紧实,不易遭受侵蚀
(2)丙处;原因:丙处位于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水体容易在此汇集
(3)水汽输送;③;流水侵蚀
(4)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分析】(1)根据地表形态,图中甲处的地貌名称为山岭。岩层向下凹,地质构造为向斜。形成该地 貌的主要原因是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紧实,不易遭受侵蚀,形成山岭。(2)若图中丙、丁两处为地下采煤矿区,两处中更易发生透水事故的地区是丙处,原因是丙处位于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向斜构造是储水构造,水体容易在此汇集。(3)图中水循环②环节的名称是水汽输送。目前人类改造水循环最多的环节是③,表示地表径流 。形成乙处沟谷的主要外力作用为流水侵蚀。 (4)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陆地内循环,华北地区河流所属的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循环。
【点评】1.水循环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水循环的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水循环的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22.【答案】(1)低;副热带高;海洋
(2)西北;东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3)平原;流水沉积作用
(4)地中海;④
【知识点】河流地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与风带的影响;气候类型的判读
【解析】【分析】(1)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印度)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使其只能保留在海洋上,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此季节我国盛行由海洋吹向陆地的东南季风;冬季,亚欧大陆上形成强大的冷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我国盛行西北季风。
(2)长江三角洲的地形类型为平原,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3)A地区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与A地同纬度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①为地中海气候,②为热带雨林气候,③为温带季风气候,①②③不符合题意;④符合。
【点评】(1)1月份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等影响,大气由亚洲高压区吹向阿留申低压区和赤道低压区,在东亚季风区表现为西北季风,南亚季风区表现为东北季风。7月份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及地转偏向力影响,大气由夏威夷高压吹向亚洲大陆,在东亚为东南季风。在南亚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位于赤道以南的东南信风跨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形成西南季风。
(2)根据气候的两大要素资料判读气候类型,可遵循以下三个步骤:
①判断所属半球:6、7、8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峰线)---为北半球;12、1、2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谷线)---为南半球。
②判断所属温度带:最冷月平均气温>15℃--为热带气候;最冷月平均气温0℃~15℃之间---为亚热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平均气温在
-15℃~0℃之间---为温带气候;最热月平均气温<10℃---为寒带气候。
③确定具体气候类型(以水定型):年雨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夏雨型: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冬雨型:地中海气候。少雨型: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