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1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9.1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教学设计
课题 9.1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课型 讲授型 课时 1 授课对象 高二学生
日期 设计人 节次 1 教材来源 人教版必修四
目标确立依据 课标分析 课标摘录: 3.3 辨识各种文化现象,领悟优秀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课标分解: 1.通过情景探究,学生能说出近代各种文化思潮无法使中华文化走向复兴之路的原因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明白中国共产党能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也能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化发展的作用,并能表述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含义。 2.通过情景探究,学生能说出判断文化生命力的标准,并能表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原因。
教材 分析 第九课由引言和三框构成。引言是本课的导入,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发展,讲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立场、方向、目的等。三框的逻辑关系是:第一框阐述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第二框阐述发展文化的基本路径,第三框阐述建设文化全国、增强文化自信,三框从历史时间顺序切入,阐述我国文化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 第一框包括两目。第一目“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第二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这两目内容采用由实践到理论的讲述方式,以文化发展道路为主线,阐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引导学生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学情分析 哲学理论比较抽象,学生哲学思维还有待培养,但学生已积累一定的哲学知识。 学生感兴趣的材料非常丰富,只要将时政信息与思政教学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发挥议题式教学的优越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热情和参与度。 小组合作讨论的习惯已经形成,为合作探究学习奠定的基础。
目标叙写 学习目标 1.在教学过程中,请大家阅读课本P110第一段和“探究一”,学生能说出近代各种文化思潮无法使中华文化走向复兴之路的原因。 2.结合课本P110第二段和“探究二”,学生能说出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明白中国共产党能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3.结合课本P112第一段和“探究三”,学生能说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化发展的作用,并能表述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含义。 4.结合课本P76第二段和“探究四”,学生能说出判断文化生命力的标准,并能表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教教学重点: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为什么不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教学难点:同上
评估任务 1通过阅读课本P110第一段和“探究一”,学生能说出近代各种文化思潮无法使中华文化走向复兴之路的原因。 2.通过阅读课本P110第二段和“探究二”,学生能说出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明白中国共产党能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3.通过阅读课本P112第一段和“探究三”,学生能说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化发展的作用,并能表述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含义。 4.通过阅读课本P76第二段和“探究四”,学生能说出判断文化生命力的标准,并能表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原因。
活动设计 播放视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的讲话“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兴趣,增强使命担当。 结合课本P110第一段和“探究一”,每个学生都能说出近代各种文化思潮无法使中华文化走向复兴之路的原因。结合课本P110第二段和“探究二”,90%学生都能说出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目标生和临界生都明白中国共产党能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结合课本P112第一段和“探究三”,90%学生能说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化发展的作用,目标生和临界生学生能表述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含义。结合课本P76第二段和“探究四”,每个学生都能说出判断文化生命力的标准,目标生和临界生能表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原因。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思维导图进行课堂小结,再通过“3道选择题”进行课堂训练来巩固,播放视频---《青春青年与青春中国》进行情感升华,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增强使命担当。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估要点
1、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的讲话。 能激发每个学生兴趣,增强使命担当。
讲授新课 (1)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探究一:阅读课本P109“阅读与思考”和P110第一段,你认为上述主张存在哪些问题?能不能使中华文化走向复兴之路?为什么?该怎么办? 结论1:近代各种文化思潮无法使中华文化走向复兴之路 探究二:阅读课本P110第二段,联系所学历史知识,谈谈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是谁承担起复兴的历史使命? 结论2: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探究三:阅读课本P111第一段,结合《这百年---中国怎样走来》视频,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培育了哪些民族精神?这些民族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什么关系?并谈谈你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 结论3: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每个学生能说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含义、关系,90%的学生能说出价值判断和选择的依据。 目标生和临界生都能说明、分析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探究四:阅读课本P111“阅读与思考”和P112两段,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我们如何判断一种文化是否具有生命力呢?谈一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原因和你对文化强国之路的理解”。 结论1:判断文化生命力的标准 结论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目标生和临界生都能说明、分析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特征。 90%的学生都能表述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 90%的学生都能正确处理不同的利益关系。
4、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思维导图 90%学生能完成。
5、课堂训练 3道选择题 90%学生能完成。
6、情感升华 播放视频---《青春青年与青春中国》 每位学生都能完成。
作业布置 必做:课时评价 选做:练习册的主观题
板书设计
复盘反思及补救
基于目标的复盘式评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