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练习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练习 (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一、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地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两次大会都是在上海召开的
B.两次大会确定的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一致的
C.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D.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党纲中明确了党的中心工作。下列史实中,践行这一中心工作的是( )
A.上海工人罢工声援五四运动 B.李大钊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C.京汉铁路的工人举行大罢工 D.发起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
3.“千年中国看西安,百年中国看上海”。围绕这一主题,我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A.上海--中国最早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
B.上海--中国共产党的摇篮
C.上海--军旗升起的地方
D.上海--八一三事变
4.五四运动后,不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他们帮助工人组织工会,开办劳动补习学校和工人识字班,出版反映工人生活的刊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这说明( )
A.知识分子转变为工人 B.工人的精神生活得到改善
C.马克思主义开始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D.工人运动找到了方向
5.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那些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牺牲的优秀共产党员,学习他们“不忘实心,牢记使命”优秀品质,能够入选的人物有( )
①李大钊 ②杨靖宇 ③左权 ④张自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1921年7月底,与会代表由李达夫人王会悟做向导,从上海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再从狮子汇渡口登上渡船到湖心岛,最后转登王会悟预订的游船。“与会代表”参加的会议标志着
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中共二大顺利召开 D.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7.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共二大宣言就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致日趋穷困和痛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
B.决定以农村为基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C.提出了由土地革命转向国民革命的方针
D.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农民进行暴力革命
8.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确定了党的中心工作是
A.实现共产主义 B.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C.开展土地革命 D.建立工农武装割据政权
9.中华民国七年,刘大白在创作的《红色中华》中写道:“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新潮”指的是
A.中华民国的建立 B.白话文的使用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0.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的顶峰。虽然失败了,但是工人的生命和鲜血进一步唤醒了中国共产党,使他们更清楚地认识到( )
A.中国共产党单枪匹马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B.工人运动必须在铁路工人中开展
C.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D.只有封建军阀才是中国人民的敌人
11.“……和着十月革命的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材料反映的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三大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12.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上的一条游艇中继续讨论。”费正清所说的会议最初在哪个城市举行( )
A.广州 B.南昌 C.上海 D.北京
13.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 )
A.实现国共合作 B.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C.实现“三民主义” D.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14.中共二大提出:“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B.主张国共两党进行合作
C.已经从幼年完全走向了成熟 D.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15.给下图所示内容归纳单元主题,最适合的一项是( )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第13课五四运动 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
A.侵略与反抗 B.近代化探索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D.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甲午延续到戊戌,那场昙花一现式的改革,没有触及帝制的灵魂,改革不可避免的走向了一条死胡同,然而,当时的人们,依旧可以在胡同的深处看到一缕新生的曙光。
——马勇《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改革不可避免的走向了一条死胡同请你谈谈对一缕新生曙光的认识。
材料二:陈独秀从美国引来的这把火,把北大烧得通红,推动了北大的变革。李大钊从俄国也“盗来”了火种,这两把火,前后交映,足以改变古老的旧中国。
——汪兆骞《民国清流:那些远去的大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俄国之火”的精髓结合史实分析两把火如何改变中国。
17.中国近代史的历史使命之一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材料一 这场战争……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动了亚洲,对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这场战争的导火线。说出这次战争的影响。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此次运动的口号和采取的改革措施。
材料三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此次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它将中国旧社会经营了千百年建立起来的统治秩序完全打乱了。……民众对自己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从观念上发生了巨大变化……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3)依据材料三,分析此次革命的影响。
材料四 “……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自救运动,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资本主义的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期待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完成救国救民的任务……”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运用史实说明“中国期待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完成救国救民的任务……”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C
3.C
4.C
5.A
6.A
7.A
8.B
9.C
10.C
11.A
12.C
13.D
14.A
15.C
16.(1)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行不通。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社会进步。
(2)精髓:马克思主义思想陈独秀领导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思想基础。
17.(1)导火线:虎门销烟;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口号:自强、求富。 措施:近代军事工业、近代民用工业、近代教育、新式海陆军等。
(3)影响: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结合材料:打乱了统治秩序;民众的观念变化;思想解放等等。
(4)角度一: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没有争取的理论指导;洋务运动发展近代经济与军事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通过学习欧美政治制度,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
角度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马克思主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等,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民族独立,国家解放,人民幸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