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9课《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精美PPT教学课件(第一课时)+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9课《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精美PPT教学课件(第一课时)+素材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让学生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古代科技的发展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对世界科学技术的伟大贡献。
道德修养:知道古代科技巨人的事迹和科学层面的贡献。
法治观念: 让学生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古代科技的发展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对世界科学技术的伟大贡献。
健全人格:感受中国古代科技巨人的品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了解我国古代科技巨人的故事及其成就与影响,举例说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多、领域广、影响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我国古代科技巨人的成就,学习其精神,做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难点: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思考、追求真理的精神。养成善于观察、思考、创新的习惯。
新知导入
图片上的人是谁?他在做什么?
明朝 万户
利用火箭飞天
素材:万户飞天 #航天第一人 勤劳聪明的中国人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
新知讲解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画卷里,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用汗水和智慧创造了无数的光辉业绩,一个又一个科学巨人取得了不朽的科技成就。
不朽的科技成就
  张衡生活的时代,频繁的地震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张衡决心制造一架能测定地震的仪器,以便及时掌握全国各地的地震情况。经过孜孜不倦的研究,张衡最终研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地动仪。
阅读角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张衡
地动仪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均有口含龙珠的龙头,在每条龙的龙头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龙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
张衡—研制出世界第一台测定地震方向的地动仪
地动仪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还发明了浑天仪。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浑天仪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张衡
素材: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
祖冲之从小聪明好学,长大后从事科学研究。他从不迷信权威,对前人的说法也常常亲自检验。他也从不畏惧困难,努力攻克一个个难关。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和无数次的反复运算,他终于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阅读角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祖冲之
祖冲之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直到16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打破了这一纪录。
阅读角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祖冲之
祖冲之那个时代,算盘还未出现,人们普遍使用的计算工具叫算筹,它是 一根根几寸长的方形或扁形的小棍子,有竹、木、铁、玉等各种材料制成。用算筹来计算不象用笔,笔算可以留在 纸上,而筹算每计算完一次就得重新摆动以进行新的计算;祖冲之为求得圆周率的精准数值,就需要对九位有效数字的小数进行加、减、乘、除和开方运算等十多个步骤的计算,而每个步骤都要反复进行十几次,开方运算有 50 次,最后计算出的数字达到小数点后十六、七位。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科学家,1967年,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
算筹
阅读角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素材:祖冲之的圆周率到底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阅读角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李时珍
李时珍从小随父行医,立志长大成为一名能给百姓治病的好医生。李时珍发现前人所写的医书有不少错误,决心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学著作。为此,李时珍脚穿草鞋,身背药篓,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无数人的意见,参阅书籍800多种,费时27年,最终编写成了总结药物学知识和经验的巨著《本草纲目》。
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 被后世尊为“药圣”。
阅读角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有一次,李时珍经过一个山村,看到前面围着一大群人。走近一看,只见一个人醉醺醺的,还不时地手舞足蹈。一了解,原来这个人喝了用山茄子泡的药酒。“山茄子……”李时珍望着笑得前俯后仰的醉汉,记下了药名。回到家,他翻遍药书,找到了有关这种草药的记载。可是药书上写得很简单,只说了它的本名叫“曼陀罗”。李时珍决心要找到它,进一步研究它。后来李时珍在采药时找到了曼陀罗。他按山民说的办法,用曼陀罗泡了酒。过了几天,李时珍决定亲口尝一尝,亲身体验一下曼陀罗的功效。他抿了一口,味道很香;又抿一口,舌头以至整个口腔都发麻了;再抿一口,人昏昏沉沉的,不一会儿竟发出昏昏沉沉的,不一会儿竟发出阵阵傻笑,手脚也不停地舞动着;最后,他失去了知觉,摔倒在地。一旁的人都吓坏了,连忙给李时珍灌了解毒的药。
过了好一会儿,李时珍醒过来了,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醒来后的李时珍兴奋极了,连忙记下了曼陀罗的产地、形状、习性、生长期,写下了如何泡酒以及制成药后的作用、服法、功效、反应过程等等。有人埋怨他太冒险了,他却笑着说:“不尝尝,怎么断定它的功效呢?再说,总不能拿病人去做实验吧!”听了他的话,大家更敬佩李时珍了。就这样,又一种可以作为临床麻醉的药物问世了。
亲口品尝
阅读角
素材: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延伸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中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说说他们的生活年代以及作出的科技贡献。
贾思勰是中国古代杰出农学家,北魏青州益都(今属山东寿光)人。贾思勰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其祖上很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对贾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响,为他以后编撰《齐民要术》打下了基础。成年以后,他走上仕途,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属山东临淄)太守等官职,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每到一地,他都非常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向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农请教,获得了不少农业方面的生产知识。中年以后,他回到故乡,开始经营农牧业活动,掌握了多种农业生产技术。
贾思勰
《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我国黄河流域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其取材布局,为后世的农学著作提供了可以遵循的依据。该书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和最完善的农学名著,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对后世的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 该著作由耕田、谷物、蔬菜、果树、树木、畜产、酿造、调味、调理、外国物产等各章构成,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最完整的大型农业百科全书。
《齐民要术》
延伸拓展
中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贾思勰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浙江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汉族。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政治家。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
延伸拓展
中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沈括
“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沈括
《梦溪笔谈》一共分30卷,其中《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社会历史方面,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为详实的记载。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延伸拓展
中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
延伸拓展
中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鲁班
中国建筑鼻祖木匠鲁班
鲁班,姬姓,公输氏,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春秋时期鲁国人。"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 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大约在公元前450年以后,他从鲁来到楚国,帮助楚国制造兵器。他曾创制云梯,准备攻宋国,墨子不远千里,从鲁行十日十夜至楚国都城郢,与鲁班和楚王相互辩难,说服楚王停止攻宋。
木工师傅们用的手工工具,如钻、刨子、铲子、曲尺,划线用的墨斗,据说都是鲁班发明的。而每一件工具的发明,都是鲁班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启发,经过反复研究、试验出来的。
鲁班是个木匠整天和木头打交道。他的技术很高,特别善于用斧头,能几下子就把木料砍成需要的样子。“班门弄斧”这句话,就是说谁要在鲁班面前摆弄斧子,那是自不量力。
由此可见,鲁班用斧之纯熟。但是用斧子把木料砍得光光滑滑,鲁班却办不到,特别是碰到木纹粗和疤节多的木料时,就更难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鲁班白天琢磨夜里想,他先是做了一把薄的斧头,磨得很快,砍起来比以前是好多了,可还是不理想。
于是鲁班又磨了一把小小的薄薄的斧头,上面盖了块铁片,只让斧头露出一条窄刃。这回鲁班不砍了。他用这窄刃在木料上推。一推,木料推下来薄薄一层木片。
推了十几次,木料的表面又平整又光滑,比过去用斧子砍可强多了。可这东西拿在手里推时既卡手又使不上劲。鲁班又做了一个木座,把它装在里面。刨子就这样诞生了。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鲁班与“刨”
延伸拓展

鲁班发明的工具
郭守敬
1. 郭守敬的生平简介:郭守敬(1231-1316), 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
家。字若思,汉族,顺德邢台(今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县)人。生于元太宗三年,卒于元仁宗延佑二年。
2.郭守敬曾担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1276年郭守敬修订新历法,经4年时间制订出《授时历》,通行360多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
3.1981年, 为纪念郭守敬诞辰750周年,国际天文学会以他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
延伸拓展
中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郭守敬
延伸拓展
郦道元(公元?——572年),字善长,北魏后期范阳郡涿县(今河北涿县)人。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学家,又是一个性格刚毅、断案严峻 的执法官。
中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郦道元
《水经注》40卷,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水道所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诸方面内容,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水经注》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是中国古代水文地理的又一项中国之最。《水经注》全书三十多万字,详细介绍了我国境内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水经注》文笔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学的优秀作品,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著作。
延伸拓展
中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郦道元
  为了纪念我国古代科学家对世界科学技术的伟大贡献,国际上用张衡、祖冲之等科学家的名字来命名月球上的环形山。
相关链接
月球环形山上的中国科学家
延伸拓展
月球环形山上的中国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 2016 年发布了《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一书,推选出古代科学发现与创造、技术发明、工程成就共 88 项重要成就。请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搜集和整理关于中国古代科技的资料信息,补充下表,并与同学交流。
活动园
中国古代重要科技
领先世界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简表
人物 时代 突出成就
蔡伦 东汉 改进造纸术
张衡 东汉 发明地动仪
华佗 东汉 发明“麻沸散”
祖冲之 南朝 把圆周率的精确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 7 位
毕昇 北宋 发明活字印刷术
人物
时代
突出成就
蔡伦
东汉
改进造纸术
张衡
东汉
发明地动仪
华佗
东汉
发明“麻沸散”
祖冲之
南朝
把圆周率的精确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毕昇
北宋
发明活字印刷术
李冰
战国
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
岳义方、冯继升
隋朝
建造赵州桥
李春
北宋
发明火箭
李时珍
明朝
编写《本草纲目》
领先世界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简表
中国古代十大科学家
通天知地——张 衡;医家方祖——张仲景
数学泰斗——祖冲之;笔注华夏——郦道元
长寿药王——孙思邈;科学巨星——沈 括
文坛巨子——郭守敬;华夏神医——李时珍
中西会通——徐光启;启蒙先驱——宋应星
素材:记里鼓车 (2)
  我要像李时珍一
样,做一个有理想、
有追求,又脚踏实地、
不懈努力的人。
  在生活中,我要
像张衡一样,善于观
察,善于思考,做一
个有心人。
  我听过鲁班发明
锯的传说,我要像他
一样,用科技发明来
改善人们的生活。
我国古代科学家追求真理、献身科技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追逐梦想 百折不挠 刻苦钻研
探求真理 孜孜不倦 献身科技
向中国古代科学家们学习
课堂总结
张衡、祖冲之、李时珍等古代的科学家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取得了不朽的成就,我们以有这样的古代科学家而骄傲、自豪,同时我们也要向这些科学家学习,学习他们追求真理、献身科技的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