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13.1 迷娘(之一)(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共2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13.1 迷娘(之一)(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共24张PPT)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迷娘(之一)
歌德
学习目标
1.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诗歌,体会迷娘思乡和追求美好世界的感情。
2.赏析诗歌采用复沓叠唱结构技巧的妙处。
歌德(1749-1832),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恩格斯称他为“最伟大的德国人”。他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封建制度的日趋崩溃,革命力量的不断高涨,促使歌德不断接受先进思潮的影响,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创作出当代最优秀的文艺作品。
歌德除了诗歌之外,在小说、戏剧、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造型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葛兹·冯·伯里欣根》是德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历史剧,《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书信体小说,《浮士德》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
《迷娘》是歌德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第一部《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人物迷娘歌唱的一首插曲。迷娘是小说中最动人的人物形象之一。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谜一样的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是一个贵族与自己的妹妹生下的孩子。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后来被威廉·迈斯特赎买收留。迷娘自从遇到迈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强烈地爱上了迈斯特。可是由于疾病,不久后她就去世了,《迷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首委婉优美的诗歌。
题目解说
这首诗音韵优美,感情深挚,是歌德抒情诗中最著名,也流传最广的一首。从小说发表至今感动了无数读者,是被贝多芬、舒伯特等多位著名作曲家,谱曲达上百次的诗歌;是被海涅称为“一支写出了整个意大利的诗歌”。
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节:正歌表现了故国意大利美好的景物。副歌表达了迷娘对故国的强烈思念。
第二节:正歌描述了迷娘幼年生活的房子。副歌部分表现出她思乡的情绪更加强烈。
第三节:正歌描述了迷娘被拐到德国时的沿途风景。副歌更加迫切地呼喊:“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父亲啊,随你前往!”
诗歌第一节选取了哪些意象?其意境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本研读
意象:柠檬花、绿叶、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月桂。
意境特点:宁静、美好。
思想感情:这些具有意大利典型特征的意象是人物故国之思的寄托物,表达了浓郁的思乡之情。
诗歌第二节选取了哪些意象?其意境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本研读
意象:成行的圆柱、辉煌的厅堂、宽敞明亮的居室、大理石立像。
意境特点:美好、哀婉。
思想感情:通过描写迷娘幼年时生活的房子,抒发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诗歌第三节选取了哪些意象?其意境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本研读
意象:云径、山岗、驴儿、雾、岩洞、危崖、瀑布。
意境特点:神秘、险峻。
思想感情:通过这些意象,写出了迷娘返乡路途的艰险,抒发了她坚定的返乡之情。
诗歌中,“你知道吗”“你可知道……”的询问以及“前往,前往”的回答有什么作用?
文本研读
“你知道吗”“你可知道……”的询问,既是询问也是倾诉,既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也强化了迷娘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副歌中迷娘的应答,不仅回应了询问,而且进一步把思乡之情变为回乡的行动。“前往,前往”这种回答不但强调迷娘回乡的坚决态度和迫切心理,而且在重复中有着微妙的变化,它与重复的内容共同形成本诗的深层内涵,即迷娘对威廉·迈斯特的复杂的情感。
如何理解诗歌中“爱人”“恩人”“父亲”这三个称呼?
文本研读
这首诗以对知心人倾诉的形式完成。倾诉的人是迷娘,而被倾诉的对象分别是“爱人”“恩人”“父亲”,事实上,这三者是同一个人——威廉·迈斯特。迷娘在心中深深地爱着他,可她知道他们是无法在一起的,于是就由“爱人”转而称呼他为“恩人”,进而称呼他为“父亲”。这三种称呼在诗中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对迈斯特怀有的那种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婉,又美好。这三种称呼所蕴含的情感是逐渐加深的。
文本研读
诗歌各节的开头和结尾,使用的句式基本相同,这种复沓的表现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是什么?
文本研读
本诗各节的开头和结尾使用的句式基本相同,构成了一种明显的重复,这使得诗的结构整齐而稳定,具有旋律感。这种诗歌结构对于表达迷娘的复杂感情起到了很好的强调作用。首先,同一句式和相似句子的重复出现,强化了这一句子所传达的感情。每节诗以“你知道吗……”“你可知道……”不断发问,表达了迷娘对于被问到的景物的执着思念。而每节都重复发问“你可知道那……”,再次强调了这种感情。而每节诗末句的“前往,前往”不断重复,则强调了想要回到故乡的那种心情的急迫和强烈。其次,这种重复不是刻板的重复,而是有所变化,这就形成了稳定中的变化,而且是一种内容的递进和情感的深化和升华。迷娘思念的景物由故国到故园,最后到回故乡的道路,情感越来越急迫和强烈,而对于迈斯特的感情也由“爱人”到“恩人”再到“父亲”,得到了升华。
主旨
《迷娘》以最委婉优美的形式,表达了历经坎坷的迷娘对故乡的思念,对美好世界的追求,以及她执着、深挚、哀婉而美好的心声。诗篇明里是写迷娘对故国的思念,内里也表达了诗人自己对意大利的热爱和向往。
艺术特色
①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将浓郁而强烈的情感融入饱蘸感情的意象中,将回归故乡、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望和决心抒发出来。
②回环往复,感情浓烈。
每节诗的前半部分(主歌)都以迷娘的询问和叙说的口吻来描写故乡,每节诗的末尾(副歌)都用“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来直抒胸臆,表达渴望返回故乡的迫切心情。
1.根据语意,调整下列各句顺序,使其文意连贯流畅。(只写序号)
①所以,西方诗歌一方面通过宏大的缠绵,弘扬英雄主义,推崇个人主义,渲染人之情感。
②西方诗歌的主题思想源于重哲学思辨的希腊文化和强调人身关系的基督教精神。
③另一方面又有寻求人终极拯救的超越精神,而表现终极价值的宗教精神始终贯穿于诗歌之中。
④主题思想奠定了诗歌的格局和气魄。
⑤所谓诗歌的灵魂,指的是诗歌的主题思想。
⑥希腊文化和基督教精神使得西方人感情丰富,重视现世享乐,同时也重视超越现实的彼岸世界。
小试牛刀
答案:
⑤④②⑥①③
解析:
解答排序题,要注意使上下文连贯的关键词。⑤句中有“灵魂”“主题思想”,点明整段文字的中心,可判断是首句;④句中有“主题思想”,紧承⑤句;②句中有“西方诗歌的主题思想”,紧承④句;⑥句中的“希腊文化和基督教精神”承接②句而来;①③句是结论句,应位于最后,且①句中有“一方面”,③句中有“另一方面”,故③句紧承①句。
小试牛刀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现代人一提到诗,就联想到诗人,就问诗是谁作的。在近代社会中,诗已变成个人的艺术,诗人已几乎自成一种特殊的职业阶级。每个诗人都有他的特殊的个性,不容与他人相混。我们如果要了解原始诗歌,①___________________。原始诗歌都不标明作者的姓名,甚至于不流露作者的个性。英国的《贝奥武甫》、法国的《罗兰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究竟是谁作的呢?②___________________。原始诗歌所表现的大半是某部落或某阶级的共同的情感或信仰,所以每个歌唱者都不觉得他所歌唱的诗是属于某个人的。③___________________,违背了共同的信仰,它就不能传播出去,立刻就会消灭的。
小试牛刀
答案:
①必须先把这种成见抛开才行;②谁也不知道;③如果一首诗歌引不起共同的情趣
解析:①本题所给文段谈的是如何理解原始诗歌,开头以较多的笔墨写了现代人对诗歌的成见,然后说到理解原始诗歌的正确做法,故①处应填写一个承接上文的句子,如“必须先把这种成见抛开才行”一类的句子。②上文先说“原始诗歌都不标明作者的姓名”,然后举例子进行证明,横线处是对前面问句的回答,故应填写“谁也不知道”一类的内容。③上文说的是原始诗歌不属于个人,下文说“违背了共同的信仰”会如何,显然这是一种假设的情况,故此处应填写“如果一首诗歌引不起共同的情趣”之类的内容。
小试牛刀
小试牛刀
3.下面是一封投稿函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尊敬的编辑老师:
您好!
首先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来信,我感到非常荣幸。我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平时喜爱写作。近日看到贵杂志社发布的征文大赛资格选拔活动通知,现发来拙文一篇,供各位老师费神评阅。希望我的稿件能得到您们的垂青。无论入选与否,还望看一看。本人不胜感激!再次感谢!
小试牛刀
答案:
①“一位”改为“一名”;②“费神”改为“着力”;③“您们”改为“你们”或“您”;④“垂青”改为“重视”或“喜爱”;⑤“看一看”改为“审阅”。
解析:
①“一位”含有敬意,多用于介绍他人,用于自己不太合适,可改为“一名”。②“费神”指耗费精神,常用作请托时的客套话,不合语境,可以改为“着力”。③“您”本就有“你们”的意思,后不能加“们”,可把“您们”改为“你们”或“您”。④“垂青”,表示对人重视,不能用于“稿件”,应改为“重视”或“喜爱”。⑤“看一看”,口语化,应改为“审阅”。
小试牛刀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刘彻
庞德
绸裙的窸瑟再不复闻,
灰尘飘落在宫院里,
听不到脚步声,乱叶
飞旋着,静静地堆积,
她,我心中的欢乐,睡在下面。
一片潮湿的树叶粘在门槛上。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试牛刀
“意象派”的诗歌,直接受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启发。阅读庞德的《刘彻》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简要评析两首诗歌相似的意象组合手法,并说说这样组合所产生的表达效果。字数不少于100字。
小试牛刀
答案:“意象派”诗歌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启发,主要表现在“意象的巧妙组合”方面。
《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小桥、流水、古道、瘦马等意象,看似无关却是巧妙地组合,传达出秋天离人的凄凉和愁苦之情,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感受。
《刘彻》中的“一片潮湿的树叶粘在门槛上”是全诗的第二节。虽然,落叶堆积的意象在上面的诗行中已经出现,但从语句的连贯性来看,最后一行还是有点突兀。给人的感觉是,上面五行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而最后一行像一片“潮湿的树叶”直接粘在上面。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意象组合的方式,形成了一种特写的效果,我们似乎能看见它孤零零的形象,感受到诗歌凄清、哀婉的意境。
解析:两首诗歌都将不同的意象剪接在一起进行重新组合,解答本题需要说出两首诗歌在意象组合上的相同之处,并说出这样组合的表达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