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一封信 文本解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 一封信 文本解读

资源简介

备课方案
6 一封信
备教材教法
文本解读
《一封信》记叙了主人公露西想念在国外工作的爸爸,给爸爸写信的故事,字里行间透露着真挚、温暖的亲情。题目是“一封信”,其实故事中的露西前后写了两封信。第一封信是露西独自写的,句句都是小姑娘的心里话:因为爸爸不在,生活中有很多不开心的事,她有满腹的委屈想跟爸爸倾诉。第二封信是在妈妈的帮助下完成的。循循善诱的妈妈成功地将露西的情绪调整过来,在信中向爸爸报告了生活中快乐的事情,把这份快乐和爸爸分享。两封信的内容虽然不同,但是同样真切地表达了对爸爸的思念,期盼着爸爸的归来。
课文除了写两封信的内容,也对露西的日常生活做了描写。爸爸不在家的日子里,露西能帮助妈妈做家务,能想到用写信的方式表达对爸爸的想念。在第一封信写好后,露西自己也对诉苦的方式感觉不满意,愿意在妈妈的指导下重新写信。这些细节可以看出露西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
课后第二题,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应加以肯定。两封信都表达了露西对爸爸的思念,当然,第二封信既表达了想念之情,又考虑到了爸爸看信后的心情。露西和妈妈都不希望远在国外的爸爸太担心,为了让爸爸安心工作,才改变了说法。露西能够为爸爸着想,这份体贴让人感动。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对待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来看,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只有乐观面对生活,每天才会有好心情。
教学策略
1.认写字词
会认字,“封、冷”是后鼻音,“肩、团”是前鼻音。“朝、重、结”是多音字,“朝”的另一个读音zhāo出现在一年级下册《古对今》中,“重”的另一个读音zhòng,出现在本单元《曹冲称象》中,“结”的另一个读音jiē在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中学习过,可加强多音字识记。“锅、肩、团、鲜”要注意是三拼读音。识记生字,可以用偏旁和字义结合识记,如“削、锅、刮、胡、修、冷、完、期、鲜”9个字,可通过形声字构字规律识记,也可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曾在哪些生活场景中看到过这些字。比如,在日历和课程表中都会有“期”字出现;“胡”和“期”比较相似,虽然形旁相同,但意思不同。“胡”最初和肉有关,“期”和时间相关。“希望”和“期望”意思相近。“鲜”字由“鱼、羊”组成,左边是鱼,右边是羊,意思是“新鲜、美味”。“修”可以组词“修改、修理”等进行识记。“始”和“终”相对;“冷”字,宜联系反义词“热”理解,文中“冷清”可对比“热闹”。认读“完”字,宜联系生活组词,如“完成、写完”,表示结束的意思。“锅”可结合实物、联系生活记一记,如“锅”字,先认读“铁锅、饭锅”,观看图片,了解锅是金属打造的,所以是金字旁。“封、团、束”3个字,宜借助“组合”方式理解,都可作量词用。如:一封信、一团纸、一束鲜花。“封、束”是会意字。“封”甲骨文像在土堆上种树。本义是种树,引申为边疆、边界、堵塞、封闭等。“束”本义是捆绑草木。从甲骨文到楷体形体基本相同,都是“木”加上一个圆圈或方框,像用一根绳索把一些树枝之类的东西捆扎起来。“肩”也是会意字,从“户”,“月”表示“肉”。
会写字,“封、信、珠、灯、影”是左右结构,“今、支、笔”是上下结构,“圆”是全包围结构,“电”是独体字。“封”左边部分的写法要重点提醒、范写指导。“笔”上窄下宽,“今、支”中都有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提醒“今”的最后一笔横撇要向内收。“电”字的“日”,要写得扁一些,“笔”和“电”最后一笔都是竖弯钩,这个笔画要重点练习:竖要靠近竖中线转弯要圆润,下面的部分要平,钩朝上。“圆”要注意横折的写法。
2.阅读理解
本文前后写了两封信,学生不需要了解“信件”这一实用文体,教学重点是两封信的内容有什么不同,自己喜欢哪一封信,理由是什么。
两封信内容的梳理提取,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信件的内容穿插在对话中,学生不易找全。可以让学生先圈画标记相关内容,再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在小组内把两封信的内容摘录下来,由此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接着让学生读一读,说说自己喜欢哪一封信,理由是什么,和小组同学交流。最后教师出示完整的信件内容,组织小组汇报交流。
学习第一封信时,要让学生感受到这封信表面上写不开心的事情,实际上每一句话都写出了露西对爸爸的想念。爸爸可以给一家人带来快乐,可以做维修工作,可以让家里热热闹闹。爸爸不在家,是露西不开心的原因。是不是爸爸不在身边,生活就真的不开心了呢?在妈妈的引导下,露西发现,虽然爸爸不在,但生活一样美好:小狗可爱活泼,台灯可以自己动手修理,周末还可以去看电影。露西把生活中的快乐与爸爸分享,同时也表达了对爸爸的思念。两封信内容不同,生活态度也有所不同,这是理解的关键。调整好情绪,乐观地看待生活,是本课理解的重点和难点。
课文中出现了一些数量词,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比如,“一封信、一支圆珠笔、一束鲜花”,可以引导学生用这些数量词说话。
3.积累表达
朗读课文。积累表示动作的词语。《一封信》这篇课文中表示动作的词语比较多,第2自然段大段描写了人物的动作——打开空调、洗了一些土豆、削好、望了一眼,这一系列动作具有连贯性,也可以让学生在读中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另外,文章出现了常用的句式“一边……一边……”,可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和拓展阅读主题类似的美文,进一步引导学生谈感受,从中体会到“只有乐观面对生活,每天才会有好心情”。
4.类文迁移
教学第二课时“拓展延伸”环节时,可链接类文《轻轻地》。引导学生欣赏类文,体会类文用诗的语言、重复的写法、含蓄地描写一家人互相关心体贴的相处小场景,体会不同文体表达出一样的主题。在课文与类文的对比阅读中加深对亲人之间的相处方式的了解,激发学生在生活中体谅父母,感恩父母付出的情感。
备教学资源
爱迪生的故事
要做到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或灾难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它需要睿智与勇气。在大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67岁时,他的实验室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损失超过200万美金。大火最凶的时候,爱迪生的儿子在大火中找到了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平静地看着火势,白发在寒风中飘动着……一天早上,爱迪生看着一片废墟说道:“灾难自有它的价值。我们以前所有的谬误、过失都被烧了个干净,我们又可以重头再来了。”67岁,眼看着自己几乎是耗费一生的心血付诸东流,面对这样的灾难,换了其他人都会感到命运的无情甚至绝望,而爱迪生有那种勇气,可以昂然面对灾难,他更有那种睿智,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他从灾难中看到了其存在的价值,看到了“从头再来”,看到了新的希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