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共筑生命家园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 共筑生命家园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2022年秋季学期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案 :6.2共筑生命家园
课题 共筑生命家园 单元 九上第三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授课者
授课时间 2022.10.19 授课 班级 九4、5班 教学 准备 课件、九上道法课本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 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人与自然、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知道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必要性;知道新发展理念,明晰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路径,知道绿色发展道路是破解发展困境的最佳选择。 能力目标: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生活理念;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与要求,懂得绿色发展道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正确看待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情,既能认清当前面临的危机与挑战,又能阐明科学应对的策略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增强建设美丽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态度认同;提升生态文明素养,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 重点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发展道路
教学 难点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选择节能、低碳、环保、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教材 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级上册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二框,本框内容主要讲述“怎么办”的问题,回应我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与资源、环境挑战,即从理念上说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行动上说要走绿色发展道路,从愿景上说要建设生命家园。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框是第六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既要展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又要认清所面临的现实挑战,还要将愿景理念转化为建设美好家园的实际行动。
学情 分析 学生或多或少对生态文明建设有所了解,内心逐渐形成生态文明意识,对生活中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事件或行为有所耳闻,但初中阶段是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本质认识深度不够且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历史必然性、必要性、迫切性认识不足,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内涵了解不全面,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理解不深,需要加大对中学生资源环境国情教育和生态意识培育的力度,增强青少年对环境的忧患意识,引导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培育学生生态文明意识。
学法 案例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法 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看一分钟短视频《生态文明建设》,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建设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是你我共同的责任,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共筑生命家园》课堂。 学生观看视频,谈感受。 借助视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课题。
讲授新课 环节一:自主学习: 课件展示预习提纲,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并思考问题。 探究点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如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 探究点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1.为什么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2.怎样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3.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环节二:新课学习: 探究点一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提问:人与自然存在什么关系? 小结: 活动一 材料分析 2021年9月21日,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题为《坚定信心共克时艰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的重要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完善全球环境治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绿色复苏发展。” 结合材料及教材内容,谈谈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教师点拨归纳: 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因/必要性) (1)追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2)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3)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4)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活动二 思考归纳 观看视频《(美丽中国)广西防城港山心沙岛:候鸟能量补给站》 材料:山心沙岛因其拥有良好滨海湿地生境,既是广西沿海最重要的水鸟栖息地之一,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路线重要的中转站和越冬地. 近年来,因周边建设及岛体土壤贫瘠、植被单一等原因,山心沙岛没有得到很好保护,岛陆面积急剧减小,面临海岛灭失风险。2018年2月,防城港市港口区海洋局启动实施山心沙岛生态岛礁项目,8月正式开工,项目包括生态挡沙堤、岛体补沙及沙滩修复、原有植被保护、植被种植、建设连岛管理站及视频管理系统等。 在多方努力下,经过两年多的修建和养护,山心沙岛生态岛礁项目初见成效。在整治修复海岛的同时,成功保留了水鸟越冬栖息地生态功能,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思考归纳:如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归纳: 2.如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2)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3)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探究点二 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活动一 阅读材料,自主思考 材料一:教材P83相关链接——一环境保护的国际共识 材料二:2021年,云南野象“北上南归”,中国政府汇集专家学者研究保护,受打扰的居民对大象表示了充分的谅解。这场对大象的救助行动,让世界对中国有了新的认识。 谈一谈:我国为什么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 教师点拨归纳: 1.为什么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 (1)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2)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3)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 活动二 探究分享 材料一:P84浙江余村的变迁 小组讨论思考:(1)余村走过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请你比较一下,两条道路有什么不同? (2)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求处理好什么关系?说明我国正在实施什么基本国策? 小结:(1)第一条只注重经济发展,忽视了环境保护,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第二条走绿色发展道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2)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2.如何走绿色发展道路 (1)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2)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材料二:结合图片进行小组讨论,谈谈对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有何启示? 教师点拨归纳: (3)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材料三:“三线一单”,是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强化国土空间环境管控、推进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截至2019年7月1日,"三线一单"编制工作全面铺开,已经有12省市陆续成立了相关协调小组,组建了技术单位与团队;部分地市在省级框架下,对“三线一单”的相关要求进行了细化。 结合材料,谈谈对我国如何走绿色发展道路有何启示? 教师点拨归纳: (4)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 活动三 知识拓展 小组讨论:为建设美丽中国,中学生应该如何行动?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拨归纳: (1)努力学习环保知识,为建设美丽中国出谋划策; (2)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节能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3)积极参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 (4)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自觉履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义务,如随手关灯、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等 (5)积极同各种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作斗争。 根据课件展示预习提纲,预习教材并思考问题,在课本相应位置做出标记。 阅读教材,思考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结合课本思考归纳问题。 观看视频,阅读材料,结合教材思考归纳并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思考归纳并回答问题。 分析图片及文字材料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 观看图片,讨论思考,发表看法 阅读材料,思考回答问题。 小组讨论,思考并归纳问题。 学生对本堂课知识点形成自己的认识,养成独立思考、生成疑问、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学生预习过程中加以引导、点拨。 初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材料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视频典型事例山心沙岛修复的经验和启示,结合教材归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做法。 通过材料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明确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广泛社会共识。 运用图片及文字材料进行思考、讨论等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明确知识点。 运用图片及身边生活实际进行思考、讨论等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认识与理解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国家做法。 补充重要考查点,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思考、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知识点内化与心并引导学生外化于行。
课堂小结 师:这堂课的内容,我们学习得很顺利。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师在学生归纳基础上,呈现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明确本堂课重点、难点。 整理笔记,回顾所学知识,谈收获和体会 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练习 1.(2022山东滨州) 习近平总书记于2022年3月30日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森林和草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林草兴则生态兴。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B ) ①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 ②植树造林有利于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③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正确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④加强森林和草原建设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2022四川南充中考三模) 材料:在冬奥会开幕前夕,习近平主席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时说:“我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在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它带动了冰雪经济的发展。我并不在意这一次中国运动员拿几块金牌奖牌,我更在意它给我们今后注入的动力和活力。”在“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曾经被视为生存劣势的“冰天雪地”,如今成为一种独特的资源优势。越来越多的地区,通过发展冰雪产业,化白雪为“白金”,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康庄大路。 (1)习近平主席指出:“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这主要体现了我国哪一发展理念? (2)如何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的内涵? 答案:(1)绿色发展理念。 (2)①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绝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②我们既要绿水青山、冰天雪地,也要金山银山。如果金山银山要以失去绿水青山、冰天雪地为代价,那么宁要绿水青山、冰天雪地,不要金山银山。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布置作业 1.识记背诵本课重点知识;2.完成同步学习P62、63随堂演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要回归生活,用生活化问题来引导知识的学习,用生活化例证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用生活化的形式来活化知识的运用,用生活化的情境来促进知识的生成。在本节课教学中,借用政府对山心沙岛的生态修复引导学生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在知识拓展中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列举出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和做法,学生参与度高,基本达成预设教学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