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8.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8.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8.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
课题 8.5.2《预防犯罪》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八年级
学习目标 政治认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修养:能够明辨是非,自我约束,远离不良行为,防微杜渐。树立法不可违意识。法治观念:(1)理解犯罪的特征及后果;(2)主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3)认识犯罪行为及其法律责任;责任意识:从小事做起,依法自律,加强自我防范。
重点 犯罪与刑罚、加强自我防范;
难点 犯罪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谨遵法律要求,积极预防违法犯罪,学会运用法律维护权益,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第二节 预防犯罪 思考问题 导入本节内容,使学生易于进入本节内容
讲授新课 一、幻灯片出示课题、教学目标二、幻灯片出示自学导航,教师巡视指导:自学指导:要求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 P52—57内容,结合导学案思考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做标记,时间5分钟。1、刑法的作用是什么 2、犯罪的含义是什么 3、犯罪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4、刑罚的含义是什么 5、刑罚可分为哪几类 6、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的年龄规定。7、如何预防犯罪 三、师生合作探究(一) 了解罪与罚探究一:运用你的经验 探究二:播放视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施行视频给我们什么启示?点拨:(1) 2020年12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十一),于2021年3月1日起施行。(2)从保障疫情防控、惩治高空抛物,到打击药品黑作坊、严惩金融犯罪,此次修改刑法的一大亮点就是将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作为核心任务,解决实践中突出的低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未成年人被性侵害问题、安全生产问题、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公共卫生刑事保障等涉及公共、经济、民生领域的重大安全问题,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3)刑法对于打击犯罪、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探究三:问题探究刑法的作用和内容? 点拨:(1)作用: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2)内容: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探究四:相关链接材料告诉我们哪些信息?点拨: (1)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了哪些行为是犯罪。刑法规定的犯罪定义,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2)刑法第十三条还规定了刑法不认为是犯罪的例外情况,进一步划清了罪与非罪的界限。根据本条规定,即行为人的危害行为虽属于刑法规定禁止的行为,但情节显著轻微,其社会危害尚未达到应当受刑罚处罚的程度,法律不认为是犯罪。探究五:知识拓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犯罪类型点拨:(1)危害国家安全罪;(2)危害公共安全罪;(3)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4)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5)侵犯财产罪;(6)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7)危害国防利益罪;(8)贪污贿赂罪;(9)渎职罪;(10)军人违反职责罪。探究六:探究分享探究七:问题探究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区别点拨:(1)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性不大,情节轻微;而犯罪对社会危害性很大, 情节严重。(2)触犯的法律法规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规范,而犯罪违反了刑法。(3)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一般违法行为不受刑罚处罚,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探究八:相关链接探究九:问题探究探究十:播放视频《袭警罪写入刑法,依法惩治袭警违法犯罪行为》为什么要对暴力袭击人民警察的行为从重处罚?点拨:(1)2021年3月1日,《刑法修正案(十一)》正式实施,将“袭警罪”作为新增罪名纳入刑法,这是我国首次对袭警行为单独设置法定刑。(2)对暴力袭警行为从重处罚,有助于减少暴力袭警案件的发生,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可以更好地起到震慑和预防犯罪的作用。(3)对暴力袭警犯罪行为严厉打击,既是切实保障公安民警执法权益的迫切需要,也是维护警察执法权威、法律秩序的客观要求。探究十:问题探究刑罚的含义和种类? 点拨:刑罚的含义: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刑罚的种类: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探究十一:相关链接(二) 加强自我防范探究一:播放视频《青少年犯罪警示录》视频给我们什么启示?点拨:(1)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生理发育很快,但心理发展却比较慢,在思想上表现为不成熟性,容易走向歧途;(2)一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无事生非的不良嗜好和品行,自身性格的缺陷,幼稚的心理,加上法制观念的缺乏等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3)从最高人民检察院了解到,检察机关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救助,严厉惩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2021年批准逮捕侵害未成年人犯罪4.6万人。 探究二:问题探究“中学生年龄还小,就算犯了罪也不受处罚。”这个观点对吗?为什么? 点拨:这个观点是错误的。(1)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行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2)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探究三:相关链接探究四:探究分享 陈某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点拨:(1)陈某因为乱交朋友,违反学校纪律开始的,到后来偷窃财物,违反行政法规,最后拦路抢劫,构成了犯罪;(2)陈某由于自制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有了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又没有及时改正,最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探究四:问题探究探究五:播放视频《什么是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探究六:问题探究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点拨:(1)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3)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4)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学生读出教学目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学生讨论发言思考问题学生讨论发言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思考问题学生讨论发言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引导学生观看视频思考讨论问题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引导学生观看视频思考讨论问题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引导学生观看视频思考讨论问题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 教师巡视,随时回答学生的问题。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引导学生通过视频思考归纳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归纳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材料思考归纳问题让学生结合材料归纳总结问题。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学生结合视频讨论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归纳问学生结合课本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归纳问学生结合课本回答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视频思考归纳问题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引导学生通过视频思考归纳问题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
当堂达标 见课时训练 认真做题,同桌互改 通过训练,提高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刑法的作用与内容,犯罪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刑罚的含义及种类。懂得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说出本节课自己学会什么 归纳知识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