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8张PPT)《望海潮》《扬州慢》群文教学【课前回顾】抽查背诵《蜀相》【揭示目标】1.反复诵读,斟酌字句,读懂诗词大意,品评古诗词之味。2.赏析两首词在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的异同,明确城市兴衰折射历史的兴亡悲情和词人的家国情怀。3. 探究虚实相生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感受诗歌的感情力量。【自学指导】1、自读学案补充资料,了解两首词的作者、写作背景,以及两座城市(杭州、扬州)的发展状况。2、阅读《望海潮》和《扬州慢》两首词,圈画关键词语,整体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完成学案上的表格。【小组互助】1、请从柳永的《望海潮》和姜夔的《扬州慢》中,各选择一个词概括所写城市的特点,这些特点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家国情怀?2、对比阅读《望海潮》《扬州慢》,找出词中的意象,完成学案上的表格,体察意境之差异。3、分析《望海潮》和《扬州慢》中的“虚”与“实”。以及虚实相生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小组汇报】1.汇报疑惑2.展示成果【教师点拨】1、请从柳永的《望海潮》和姜夔的《扬州慢》中,各选择一个词概括所写城市的特点,这些特点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家国情怀?《望海潮》:繁华 《扬州慢》:空城《望海潮》描写了杭州城的“繁华”,表现在:景美——“云树绕堤沙”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人多——“参差十万人家”;豪奢的物质——“市列珠玑,户盈罗绮”优美的乐声——“萧鼓、菱歌、羌管”;歌舞升平——“嬉嬉钓叟莲娃”“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繁华”:作者在词中全面、细致地描绘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教师点拨】1、请从柳永的《望海潮》和姜夔的《扬州慢》中,各选择一个词概括所写城市的特点,这些特点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家国情怀?扬州城的“空”表现在:城市荒芜——“尽荠麦青青”;人心惶惶——“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音乐变调——“渐黄昏,清角吹寒”;无繁华热闹声——“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无赏花之人——“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花依旧开,但早已物是人非……“空城”:通过对战后扬州萧条破败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以及对昔日扬州繁华景象的怀念,更抒发了词人对国计民生的忧虑之情。 【教师点拨】意象,是蕴含主观之“意”的客观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诗人对某个具体的事物或景物(象)赋予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意),由此抒发感情、寄托思想。意境,即由多个意象连缀而成的完整画面,是诗词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既包含诗人笔下描绘出的不同景物组成的具体图景或环境氛围,也包含诗人寄托在这图景或氛围中的思想与情感。意象的选择是写作诗歌的基础,将不同意象进行组合搭配,构成浑然统一的意境,从而表达具体的思想情感,就是作者写作诗歌的过程。通过对意象的揣摩和对意境的体察,把握诗歌的主旨,是鉴赏古典诗歌的重要方法。【教师点拨】篇目 意象 意境 手法 情感望海潮扬州慢篇目 意象 意境 手法 情感望海潮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人家、珠玑、罗绮 繁华富庶 铺叙、以点带面、虚实相间、渲染烘托 惊叹云树、怒涛、天堑、重湖、叠巘、桂子、荷花 美丽雄奇 赞美羌管、菱歌、钓叟、莲娃、箫鼓、烟霞 太平祥和 艳羡扬州慢篇目 意象 意境 手法 情感望海潮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人家、珠玑、罗绮 繁华富庶 铺叙、以点带面、虚实相间、渲染烘托 惊叹云树、怒涛、天堑、重湖、叠巘、桂子、荷花 美丽雄奇 赞美羌管、菱歌、钓叟、莲娃、箫鼓、烟霞 太平祥和 艳羡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 繁华热闹 虚写、联想、用典 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情怀荠麦、废池乔木、清角、空城、二十四桥、冷月、桥边红药 悲怆萧条 实写、今昔对比{DATE \@ M/d/yyyy|6/9/2021}【教师点拨】总结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的不同《望海潮》和《扬州慢》两首词在意象、意境的不同主要表现在:⑴《望海潮》意象上专取美丽富庶之景物,《扬州慢》则是兼采昔日繁华与今日萧条,既有自然景物也有历史典故;⑵《望海潮》描绘了杭州的富足昌盛,营造出国泰民安的盛世气象,《扬州慢》则描绘了扬州的残破荒凉,营造出感伤哀婉的情境;⑶《望海潮》在铺叙写法中运用渲染、烘托等手法营造意境,《扬州慢》则综合采取今昔对比、用典和反衬手法营构意境。【教师点拨】3、分析两首词的“虚”“实”⑴《望海潮》上阕写杭州城内以及钱塘江的景色为实写,而下阕写西湖美景主要为虚写,如“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等。⑵《扬州慢》中,昔日的扬州是虚写,“春风十里”、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眼前的扬州是实写,“尽荠麦青青”、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一虚一实,虚实相生。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当堂检测《望海潮》《扬州慢》,一欢歌一悲吟,你更喜欢哪种情感表达?说明理由。【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两首词,由一个人一座城,两个人一座城,三个人两座城,到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一座座城,都是记忆的叠加与书写。从这个层面上看,今天学习古诗词的意义,不再仅仅是了解那景那情那人,它还跟古今中外人们的认识联系紧密,与古今中外人类同呼吸共感知的状态相互印证。当我们努力用文字、用图像、用文化记忆来表现或阐释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时,这座城市的精神,便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课后反思】1.我的收获2.我的疑惑课后作业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结合今天的学习,阅读陈平原《城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和张柠《都市经验与城市研究》两篇文章,写一篇关于城市的记忆或思考的文章。推荐阅读: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