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检测(满分:80分 时间:5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47分)1.文学常识填空。(6分)本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字景濂,号潜溪,__________(朝代)初文学家。本文是一篇__________(体裁),这是一种__________性质的文体,内容多为__________之辞。2.下列加横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弗之怠(dài) 既加冠(ɡuàn) 以乡人子谒余(yè) B.烨然(yè) 容臭(xiù) 言和而色夷(yí)C.朱缨(yīnɡ) 执经叩问(kòu) 有裘葛之遗(wèi) D.逾约(yú) 绮绣(qǐ) 主人日再食(sì)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先达德隆/望尊 B.益慕圣贤/之道 C.门人弟子/填其室 D.手指不可/屈伸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录毕,走送之(完成) B.色愈恭,礼愈至(至于)C.尝趋百里外(曾经) D.无从致书以观(得到)5.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A.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B.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C.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D.岂他人之过哉6.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2分)A.烨然若神人 判若两人 B.腰白玉之环 腰缠万贯C.右备容臭 臭味相投 D.主人日再食 再接再厉7.下列加点词的古今词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2分)A.不敢稍逾约 B.媵人持汤沃灌 C.主人日再食 D.右备容臭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腰白玉之环A.有仙则名 B.披发文身 C.以乐其志 D.一狼洞其中9.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2分)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译文: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B.未尝稍降辞色。(译文:不曾把言辞和脸色略变得温和一些。)C.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译文: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口中和身体的奉献不如人。)D.撰长书以为贽。(译文: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10.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作者求学艰难的一项是( )(2分)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无硕师名人与游 ③益慕圣贤之道 ④门人弟子填其室⑤无鲜肥滋味之享 ⑥缊袍敝衣处其间 ⑦同舍生皆被绮绣 ⑧余因得遍观群书A.①④⑤⑧ B.③⑤⑥⑦ C.③④⑦⑧ D.①②⑤⑥11.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A.常常手借抄来之书,隆冬时节,十指冻僵仍毫不懈怠,足见“我”求学之“勤”。B.遇师斥责,表情更恭顺,理解更周到,没有争辩一句,足见“我”求学之“诚”。C.寒冬大雪,身背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足见“我”求学之“艰”。D.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精”。12.下面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例如“始龀”指七八岁,“加冠”指二十岁,人们常说的“不惑之年”“花甲之年”,分别指四十岁、五十岁。B.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比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C.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其宗旨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知为目的。——这句话有语病。D.这篇文章,语言艰涩难懂,内容空洞无物,读起来味同嚼蜡。——加点成语运用准确。1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10分)材料一 “ 。”《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中,雷海为从7万多名报名者中,一路过关斩将,用十三年的坚持和努力夺得了总冠军。“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他那上千首的诗词没有白背,诗词影响和改变着他的人生。 材料二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雷海为成名后,有网友嘲讽他:“一个连生活条件都还没改善的人,不想着怎么去赚钱,背那么多没用的诗词干什么 ”“背诗歌又不能当卡刷,不还得去送外卖 ”材料三 教育部日前下发了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排查,了解掌握中小学生使用网络的基本情况。各校要加强午间、课后等时段管理。[甲]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思想情绪和同学关系状况,积极建设良好的班级氛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各地各校要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网络素养,掌握沉迷网络的早期识别和干预的知识;[乙]要提醒家长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特别要安排好孩子放学后和节假日的生活,引导孩子绿色上网,及时发现、制止和矫正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和不当消费。(1)以一句诗作为材料一的开头,下面哪项最合适( )(3分)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C.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D.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2)你同意材料二中网友的说法吗 请简述理由。(3分)(3)材料三中画线句存在语病,请你帮忙修改。(4分)①[甲]处画线句中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 ”改为“ ”。 ②[乙]处画线句子成分残缺,应在“ ”后加“ ”。 14.按照要求填空。(9分)(1)全文的总领句是“________________”。作者外出求学,以“缊袍敝衣”处在富家子弟之间却“略无慕艳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用两个字概括作者求学的经历,应是文章中的“_____”和“_____” 字;如用一句诗(或一副对联)给文章重拟一个标题的话,这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理解(33分)(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2分)【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节选自袁枚《黄生借书说》)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穷冬裂风 穷冬: (2)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舍: (3)烨然若神人 烨然: (4)故有所览,辄省记 辄: (5)为一说,使与书俱 为: 2.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当余之从师也 /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B.归而形诸梦 /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C.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D.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2)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试作具体分析。(5分)5.结合【甲】文宋濂早年求学的故事,说说【乙】文中“少时之岁月为可惜”给你的启示。(4分)(二)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回答问题。(11分)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夭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息。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1.下列选项中加横线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计日以还 通计一舟 不计其数 斤斤计较B.稍降辞色 义不容辞 不辞而别 义正辞严C.援疑质理 文质彬彬 天生丽质 质疑问难D.持汤沃灌 固若金汤 赴汤蹈火 浩浩汤汤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翻译:有时遇到前辈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股勤,不敢多说一句辩解的话。理解:“乡之先达”的倨傲粗暴,与作者的谦卑恭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作者一心向学、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B.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翻译: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却不知道。理解:宋濂外出从师学习极其艰难,山高路远,天寒地冻。这样恶劣的环境也不能动摇他求学的决心。C.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翻译:所以我虽然愚笨,但之后我有了更多的见识。理解:宋濂年幼时不畏难,读了很多书,成年后外出求师城恳请教,使他学有所成。D.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翻译:四海之内也错误地称道我的姓名,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理解:宋濂认为自己功成名就,能位列公卿、四海称名,更应谦恭抑己,虚心做人。3.无论劝学还是劝谏,都需要采用恰切的方式。阅读上文和下面材料,简要说明宋濂、颍考叔、晏子分别是如何“劝”的。(6分)材料一(郑庄公)遂置姜氏①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②,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③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④。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⑤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⑥地及泉,隧⑦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遂为母子如初。(取材于《左传·隐公元年》)材料二景公饮酒,七日七夜不止。弦章⑧谏曰:“君饮酒七日七夜,章愿君废酒⑨也。不然,章赐死⑩。”晏子入见,公曰:“章谏吾曰:'愿君之废酒也。不然,章赐死。如是而听之,则臣为制 也;不听,又爱 其死。”晏子曰:“幸矣,章遇君也!令章遇桀、纣者,章死久矣。”于是公遂废酒。(取材于《晏子春秋》)注:①姜氏:即郑庄公之母亲,曾多次为难庄公。②黄泉:地下深处,也指人死后埋葬的地穴。“及黄泉”指死亡。③颍考叔:郑国大夫。④公:郑庄公。⑤繄(yī):语气助词。⑥阙(jué):挖据。⑦隧:挖随道。⑧弦章:齐国大夫。⑨废酒;戒酒。⑩章赐死;即将弦章赐死。 臣为制:即“制于臣”,受臣子控制。 爱:吝惜,舍不得。 答案与解析一、1.宋濂全集 宋濂 明 赠序 临别赠言 勉励、称许2.A解析:冠ɡuān。3.C 解析:A.应为:先达/德隆望尊。B.应为:益慕/圣贤之道。D.应为:手 指/不可屈伸。4.B5.A解析:本题考查通假字。A项中的“支”是通假字,同“肢”。6.A解析:A.两个“若”都是“好像”的意思。B.“腰”依次为:名词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名词,腰间。C.“臭”依次为:香气/气味。D.“再”依次 为:两次/表示又一次。故选 A。7.A8.C9.C解析:C 项正确的翻译应为: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10.D解析:①写的是致书之难,②写的是求师之难,⑤⑥两句写的是生活之难。其他几句则不是。11.D12.A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病句辨析、词语运用。A项,“花甲之年”指六十岁,“知天命之年”指五十岁。B项,说法正确。C项,句式杂糅。把“其宗旨”与“以……为目的”删除其一即可。D项,味同嚼蜡:味道像嚼蜡一样。形容说话或文章枯燥乏味。该成语意思符合该句语境。13.(1)A解析:A句意思是“淘金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要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此句与雷海为的事迹相符。B句,比喻志向远大。C句,借岩竹的坚韧顽强,表现自己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D句,意在勉励人们珍惜时间,刻苦读书。(2)示例: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人除了追求物质的享受之外,更要有精神方面的追求。雷海为在送外卖之余刻苦背诵古诗词,他所获得的精神享受是物质享受无法替代的。(3)①建设 营造 ②消费 的行为 14.(1)余幼时即嗜学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3)勤 艰 梅花香自苦寒来解析:根据题干的提示进行默写,注意“嗜”“砚”“屈”等字不要写错。二、(一)1.(1)深冬,隆冬 (2)学舍、书馆 (3)光彩鲜明的样子 (4)就 (5)作,写 2. C解析:C项“以”,介词,分别为“用”和“凭借”之意。3.(1)(我)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2)这以后我才感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小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4.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重点将自己从师学习时的条件之艰苦与同舍生的奢华作对比;【乙】文既有“我”少时借书读之专与长大后藏书多而读书少的对比,也有黄生与自己在借书这件事上彼此不同遭遇的对比。5.示例:宋濂早年向别人借书并亲手抄写,不辞路途遥远向名师请教,正是因为这样的勤奋努力才有后来的成就。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要远远优于宋濂、袁枚当年,因此更应当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参考译文】【乙】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家里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家藏书很多,我前往借阅,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景。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竟然达到这样的程度。因此,只要看过的书就认真地去领会,牢牢地记在心里。做了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到处都堆放满了。(由于长期不翻阅,)白色的蛀虫和灰色的虫丝时常沾满书本。这以后我才感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小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慷慨借书给人和张氏吝惜自己的书,舍不得借给人,这一点大不相同。既然如此,那么是我不幸碰上张氏呢,还是黄生有幸而遇到我呢 懂得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那么他读书一定很专心,而他还书也一定迅速。(我)写了这一篇(借书)说,把(它)和书一起(交给黄生)。(二)1.A2.B3.宋濂现身说法,以自己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专心治学。颍考叔先以自身孝母的行为让庄公有所触动,再提出妥善的解决方案,帮助庄公母子重逢。晏子抓住君王的心理,通过正面褒扬、反面假设,使景公无路可退。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1 送东阳马生序核心素养:1.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重点)2.学习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理解作者是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重点)3.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素养)课时安排:2课时第二课时一、作业检查1.归纳文言知识。(1)通假字: ①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着 ③日再食 食:通“饲”,给饭吃(2)古今异义: ①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热水 今义:菜汤 ②走送之 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③尝趋百里 趋:古义:快步走 今义:趋势④或遇其叱咄 或: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⑤卒获有所闻 卒:古义:最终 今义:士兵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古义:借 今义:假期(3)词类活用: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4)一词多义: ①和:久而乃和 缓解、暖和 / 言和而色夷 谦和 ②冠:勇冠三军 天下第一 / 既加冠 男子20岁成年 ③请:战则请从 请让我 / 俯身倾耳以请 请教 ④再:一而再,再而三 第二次 / 日再食 两次 ⑤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担忧 / 无冻馁之患 忧患 ⑥以: 以衾拥覆 介词,用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把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因 / 无从致书以观 连词,来 ⑦之:录毕,走送之 代词,他 / 无鲜肥滋味之享 助词,的文言句式:省略句: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句首省略主语“余”,“与”后省略宾语“余”)②寓逆旅(“寓”后面省略介词“于”)倒装句:①弗之怠(宾语前置,应为“弗怠之”)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结构后置,应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2.查看笔译。二、内容品读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明确:本文主要叙述了作者在青少年时代艰苦勤奋的求学经历,并以此勉励马生刻苦学习。2.在求学的过程中,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明确:①得书之艰 ②求师之难 ③旅途之艰 ④生活之苦3.作者是如何解决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品德?最后结果如何?再读课文,找出答案。(PPT)明确:①诚实守信。作者向他人借书,从来都会准时归还,不负约,所以能借到更多的书读。②有礼有节。作者向“德隆望尊”的“乡之先达”求教时,总是“色愈恭,礼愈至”,故能得到更多的收获。③安贫乐道。同舍生都衣着华丽,作者却无羡慕之意,坚守于学习之道。④持之以恒。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克服困难,做到有恒心、有毅力。4.采用对比手法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色,正是在这种对比冲突中让我们透彻地感知到作者的形象魅力。请同学们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并谈谈这些内容突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形象?(1)用文中原句完成下面表格(PPT)(2)三大类的对比:A.作者与先达的对比。对比点:师生态度。师:辞色严厉,甚至叱咄;生:色愈恭,礼愈至。→突出作者一心向学,虚心求教的学习态度,足见其求知的心诚。B.作者与同舍生的对比。对比点:衣食方面→突出作者以学为乐,内心的充实和强大。C.作者与太学生的对比。①“日有廩稍之供”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对比;②“岁有裘葛之遗”与“緼袍敝衣”相对比;③“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对比;④“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对比。→勉励马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应该更加勤奋专心地学习,突出专心学习的重要性。●小结:生活情况: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作者的緼袍敝衣形成对比。(2)学习条件:太学生的优越的学习条件,与作者求学的种种艰辛形成对比。(3) 师生态度:乡之先达的倨傲粗暴,与作者的谦卑恭敬形成对比。5.作者通过这些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明确: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小试牛刀本文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对比,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这种手法写一组对偶句(只允许有一个或两个词取自原文)。示例:①腹馁袍敝行深谷求师;衣丰食足坐大厦读书。②寒冬巨谷中负箧曳屣;暖春大厦下诵诗读书。③负箧曳屣入深山求师;披绮食肥居大厦读书。三、合作探究1.作者写这篇赠序的原因是什么?明确:⑴马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⑵同乡关系,“以乡人子谒余”。 ⑶撰长书,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总之,“是可谓善学者”。“其将归见其亲”,“故道为学之难”来勉励他。2.选文是写给马生的赠言,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经历?明确:作者现身说法,以切身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更有说服力。3.为何本文能感人?明确:面对同乡晚辈的请教,宋濂不是板起面孔说教,而是运用现身说法。述说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如拉家常,显得情深意切,语重心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态度恳切,易于接受。4.你如何看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的这种尊师方式?明确:(1)不赞成。应以民主、平等。老师应该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2)赞成。“先达”的这种“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任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5.根据课文内容,理一理你受到的启发。明确:(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3)学习要敢于发问。(4)学习要有主动性。 (5)学习要勤奋刻苦。 (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四、拓展延伸阅读下面语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理解这段文字的大意,说说这段文字讲了什么道理,说理有什么特点。明确:①学习应持的方法态度:一是善于积累;二是坚持不懈;三是专一。②运用比喻说理,兼用对比手法,说理形象、生动、具体。五、课堂总结文章的中心是劝学,开头就提出“嗜学”,接下来叙述自己如何“力学”,然后又说到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最后归结到马生的“善学”,脉络分明,前后呼应。作者还运用了对比手法,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六、老师寄语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上一层楼。七、随堂练习比较阅读,回答问题。【甲】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 ”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1.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略)(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译:我一来仰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2.宋濂和邴原小时候都是家贫好学,但他们的求学态度有什么不同 宋濂,目的性明确,主动借书抄录阅读,拜访名师,虚心求教。邴原是被动地等待机会,只有遇到富有同情心的教师,才能得到学习的机会。3.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 (1)具有伯乐之慧眼,(2)富有同情心,(3)能把孔子关于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主张作为办学方针的可贵精神。4.读了上面两则短文,你得到怎样的启示?(1)为自己的学习创造条件(2)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学习条件,(3)学习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辛的过程,应有恒心和毅力。八、作业布置以“学习中的苦和乐”为话题,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一个片段,谈谈你的理解。示例:现在的中学生,“读书苦”几乎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深谙了宋濂的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尚且用心不专。这么优越的条件,我们没有珍惜,又何苦之有?板书设计:得书之难——借书抄书、录毕送之从师之难——立侍左右、俯身倾耳求学之苦——负箧曳屣、四支僵劲生活之艰——食无滋味、缊袍敝衣勤且艰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0张PPT)写给东阳晚辈马君则的一篇赠序。东阳,今属浙江。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核心素养1.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重点)2.学习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理解作者是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重点)3.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素养)送东阳马生序宋濂第二课时内容品读。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叙述了作者在青少年时代艰苦勤奋的求学经历,并以此勉励马生刻苦学习。2.在求学的过程中,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自身经历①求书之难②求师之难③生活之苦作者是如何解决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品德?最后结果如何?再读课文,找出答案。解决办法 美好品德 结 果手勤。借了书便“手自笔录”,“弗之怠”。诚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嘴勤。“援疑质理……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真诚。“余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腿勤。“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足肤皲裂而不知。”坚韧。幼时即“嗜”,加冠后益“慕”,因“慕”生“患”,因“患”而倍加珍惜。心勤。“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快乐。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而“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采用对比手法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色,正是在这种对比冲突中让我们透彻地感知到作者的形象魅力。请同学们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并谈谈这些内容突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形象?(2)发现不同点(1)找准对比点(3)感知人物品质对比阅读(4)领会写作意图序号 读书生活情况 宋濂年轻时 现在的太学生1 衣2 食3 行4 书籍5 求师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无奔走之劳无从致书以观……不敢稍逾约。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用文中原句完成下面表格: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县官日有廪稍之供无冻馁之患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余立侍左右……则又请焉色愈恭 礼愈至突出作者一心向学,虚心求教的学习态度,足见其求知的心诚。作者先达俯身倾耳以请未尝稍降辞色叱咄对比点:师生态度突出作者以学为乐,内心的充实和强大。作者同舍生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缊袍敝衣对比点:衣食方面作者太学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穷冬烈风 大雪深数尺对比点学习环境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作者太学生未尝稍降辞色司业、博士为之师叱咄对比点:老师方面作者太学生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对比点:书籍方面作者太学生有丰富藏书有专门老师无奔走之难无冻馁之患勉励马生幼时读书之难加冠叩问之难从师行路之难寓旅吃穿之难对比(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应该更加勤奋专心地学习,突出专心学习的重要性。)比正作者的嗜学马生的用心于学抄书时手指不能屈伸访学归来时足肤皲裂同类叠加前后呼应小结:(1)生活情况: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作者的緼袍敝衣形成对比。(3) 师生态度:乡之先达的倨傲粗暴,与作者的谦卑恭敬形成对比。(2)学习条件:太学生的优越的学习条件,与作者求学的种种艰辛形成对比。谦虚有礼不畏艰难险阻刻苦勤奋妙用对比 形象鲜明以学为乐志存高远本文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对比,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这种手法写一组对偶句(只允许有一个或两个词取自原文)。①腹馁袍敝行深谷求师;衣丰食足坐大厦读书。②寒冬巨谷中负箧曳屣;暖春大厦下诵诗读书。③负箧曳屣入深山求师;披绮食肥居大厦读书。●小试牛刀朱元璋赞誉他是开国文臣之首合作探究1.作者写这篇赠序的原因是什么?⑴马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⑵同乡关系,“以乡人子谒余”。⑶撰长书,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总之,“是可谓善学者”。“其将归见其亲”,“故道为学之难”来勉励他。2.选文是写给马生的赠言,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经历?作者现身说法,以切身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更有说服力。3.为何本文能感人?面对同乡晚辈的请教,宋濂不是板起面孔说教,而是运用现身说法。述说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如拉家常,显得情深意切,语重心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态度恳切,易于接受。4.你如何看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的这种尊师方式?(1)不赞成。应以民主、平等。老师应该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2)赞成。“先达”的这种“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任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5.通过本课的学习,处在学生时代的我们该怎样学习?对我们有哪些启示?①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 ②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 ③学习要敢于发问; ④学习要有主动性; ⑤学习要勤奋刻苦; ⑥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拓展延伸阅读下面语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理解这段文字的大意,说说这段文字讲了什么道理,说理有什么特点。明确:1、学习应持的方法态度:一是善于积累;二是坚持不懈;三是专一。2、运用比喻说理,兼用对比手法,说理形象、生动、具体。课堂总结文章的中心是劝学,开头就提出“嗜学”,接下来叙述自己如何“力学”,然后又说到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最后归结到马生的“善学”,脉络分明,前后呼应。作者还运用了对比手法,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寄语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上一层楼。随堂练习比较阅读,回答问题。【甲】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 ”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1.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略)(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2.宋濂和邴原小时候都是家贫好学,但他们的求学态度有什么不同 3.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 4.读了上面两则短文,你得到怎样的启示?译:我一来仰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宋濂,目的性明确,主动借书抄录阅读,拜访名师,虚心求教。邴原是被动地等待机会,只有遇到富有同情心的教师,才能得到学习的机会。(1)具有伯乐之慧眼,(2)富有同情心,(3)能把孔子关于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主张作为办学方针的可贵精神。(1)为自己的学习创造条件(2)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学习条件,(3)学习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辛的过程,应有恒心和毅力。作业布置以“学习中的苦和乐”为话题,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一个片段,谈谈你的理解。示例:现在的中学生,“读书苦”几乎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深谙了宋濂的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尚且用心不专。这么优越的条件,我们没有珍惜,又何苦之有?送东阳马生序求学之难用心之专幼时抄书之艰成年从师之难求师跋涉之苦衣食粗劣、生活俭朴语重心长殷切希望循循善诱诚恳真挚今日学习条件之优越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原因和意图生活条件居住条件师资条件图书资料勤且艰用心专板书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1《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何为赠序,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2.把握本文因事说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语言风格。3.辩证看待学习中的难与易、苦和乐。学习重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学习难点: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学法指导:1.从“知人论世”的角度了解作者,了解作者写此文的良苦用心,从中能够获得有益的启示。2.联系现实生活来关注作者刻苦学习,尊敬老师的态度,引发自己的思考。【课中导读】第二课时一、作业检查1.归纳文言知识。(1)通假字: ①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_____”,_________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_____”,_________ ③日再食 食:通“_____”,_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 ①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______ 今义:菜汤 ②走送之 走:古义:____ 今义:行走 ③尝趋百里 趋:古义:________ 今义:趋势④或遇其叱咄 或:古义:______ 今义:或者 ⑤卒获有所闻 卒:古义:______ 今义:士兵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古义:____ 今义:假期(3)词类活用: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为动词,__________(4)一词多义: ①和:久而乃和 ______________ / 言和而色夷 _______ ②冠:勇冠三军 ______________/ 既加冠 _____________ ③请:战则请从 ____________ / 俯身倾耳以请 _____________ ④再:一而再,再而三 __________ / 日再食 _________ ⑤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______ / 无冻馁之患 ________ ⑥以: 以衾拥覆 ______________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_____/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_______/ 无从致书以观 连词,______ ⑦之:录毕,走送之 代词,_______ / 无鲜肥滋味之享 助词,_______(5)文言句式:省略句: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句首省略主语“______”,“与”后省略宾语“_______”)②寓逆旅(“寓”后面省略介词“______”)倒装句:①弗之怠(宾语前置,应为“___________”)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结构后置,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2.修改订正笔译。二、内容品读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明确:2.在求学的过程中,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明确:3.作者是如何解决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品德?最后结果如何?再读课文,找出答案。(PPT)4.采用对比手法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色,正是在这种对比冲突中让我们透彻地感知到作者的形象魅力。请同学们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并谈谈这些内容突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形象?(1)用文中原句完成下面表格(PPT)(2)三大类的对比:A.作者与先达的对比。对比点:师生态度。师:辞色严厉,甚至叱咄;生:色愈恭,礼愈至。→突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作者与同舍生的对比。对比点:衣食方面→突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作者与太学生的对比。①“日有廩稍之供”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对比;②“岁有裘葛之遗”与“緼袍敝衣”相对比;③“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对比;④“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对比。→勉励马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结:生活情况: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作者的緼袍敝衣形成对比。(2)学习条件:太学生的优越的学习条件,与作者求学的种种艰辛形成对比。(3) 师生态度:乡之先达的倨傲粗暴,与作者的谦卑恭敬形成对比。5.作者通过这些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明确:●小试牛刀本文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对比,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这种手法写一组对偶句(只允许有一个或两个词取自原文)。示例:①腹馁袍敝行深谷求师;衣丰食足坐大厦读书。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合作探究1.作者写这篇赠序的原因是什么?明确:2.选文是写给马生的赠言,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经历?明确:3.为何本文能感人?明确:4.你如何看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的这种尊师方式?明确:5.根据课文内容,理一理你受到的启发。明确:四、拓展延伸阅读下面语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理解这段文字的大意,说说这段文字讲了什么道理,说理有什么特点。明确:五、随堂练习比较阅读,回答问题。【甲】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 ”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2.宋濂和邴原小时候都是家贫好学,但他们的求学态度有什么不同 3.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 4.读了上面两则短文,你得到怎样的启示?六、作业布置以“学习中的苦和乐”为话题,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一个片段,谈谈你的理解。示例:现在的中学生,“读书苦”几乎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深谙了宋濂的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尚且用心不专。这么优越的条件,我们没有珍惜,又何苦之有?【课后导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 濂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 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 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 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 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 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 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俟其欣悦( )(2)媵人持汤沃灌( )(3)同舍生皆被绮绣( )(4)腰白玉之环(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译文:(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译文: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作者现身说法,对马生的殷切希望,寓于其中。B.作者意在告诉马生,学习条件越艰苦,成就便会越大。C.本文从得书之艰、叩问之难、奔走之劳、生活之苦四个方面讲述了作者求学 的艰难。D.本文是作者写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节选部分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4.宋濂求学经历中体现出的哪种品质对你触动最大?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5.本文作者是怎样劝学的?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1《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何为赠序,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2.把握本文因事说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语言风格。3.辩证看待学习中的难与易、苦和乐。学习重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学习难点: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学法指导:1.从“知人论世”的角度了解作者,了解作者写此文的良苦用心,从中能够获得有益的启示。2.联系现实生活来关注作者刻苦学习,尊敬老师的态度,引发自己的思考。【课中导读】第二课时一、作业检查1.归纳文言知识。(1)通假字: ①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着 ③日再食 食:通“饲”,给饭吃(2)古今异义: ①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热水 今义:菜汤 ②走送之 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③尝趋百里 趋:古义:快步走 今义:趋势④或遇其叱咄 或: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⑤卒获有所闻 卒:古义:最终 今义:士兵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古义:借 今义:假期(3)词类活用: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4)一词多义: ①和:久而乃和 缓解、暖和 / 言和而色夷 谦和 ②冠:勇冠三军 天下第一 / 既加冠 男子20岁成年 ③请:战则请从 请让我 / 俯身倾耳以请 请教 ④再:一而再,再而三 第二次 / 日再食 两次 ⑤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担忧 / 无冻馁之患 忧患 ⑥以: 以衾拥覆 介词,用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把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因 / 无从致书以观 连词,来 ⑦之:录毕,走送之 代词,他 / 无鲜肥滋味之享 助词,的(5)文言句式:省略句: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句首省略主语“余”,“与”后省略宾语“余”)②寓逆旅(“寓”后面省略介词“于”)倒装句:①弗之怠(宾语前置,应为“弗怠之”)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结构后置,应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2.查看笔译。二、内容品读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明确:本文主要叙述了作者在青少年时代艰苦勤奋的求学经历,并以此勉励马生刻苦学习。2.在求学的过程中,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明确:①得书之艰 ②求师之难 ③旅途之艰 ④生活之苦3.作者是如何解决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品德?最后结果如何?再读课文,找出答案。(PPT)明确:①诚实守信。作者向他人借书,从来都会准时归还,不负约,所以能借到更多的书读。②有礼有节。作者向“德隆望尊”的“乡之先达”求教时,总是“色愈恭,礼愈至”,故能得到更多的收获。③安贫乐道。同舍生都衣着华丽,作者却无羡慕之意,坚守于学习之道。④持之以恒。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克服困难,做到有恒心、有毅力。4.采用对比手法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色,正是在这种对比冲突中让我们透彻地感知到作者的形象魅力。请同学们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并谈谈这些内容突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形象?(1)用文中原句完成下面表格(PPT)(2)三大类的对比:A.作者与先达的对比。对比点:师生态度。师:辞色严厉,甚至叱咄;生:色愈恭,礼愈至。→突出作者一心向学,虚心求教的学习态度,足见其求知的心诚。B.作者与同舍生的对比。对比点:衣食方面→突出作者以学为乐,内心的充实和强大。C.作者与太学生的对比。①“日有廩稍之供”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对比;②“岁有裘葛之遗”与“緼袍敝衣”相对比;③“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对比;④“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对比。→勉励马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应该更加勤奋专心地学习,突出专心学习的重要性。●小结:生活情况: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作者的緼袍敝衣形成对比。(2)学习条件:太学生的优越的学习条件,与作者求学的种种艰辛形成对比。(3) 师生态度:乡之先达的倨傲粗暴,与作者的谦卑恭敬形成对比。5.作者通过这些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明确: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小试牛刀本文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对比,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这种手法写一组对偶句(只允许有一个或两个词取自原文)。示例:①腹馁袍敝行深谷求师;衣丰食足坐大厦读书。②寒冬巨谷中负箧曳屣;暖春大厦下诵诗读书。③负箧曳屣入深山求师;披绮食肥居大厦读书。三、合作探究1.作者写这篇赠序的原因是什么?明确:⑴马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⑵同乡关系,“以乡人子谒余”。 ⑶撰长书,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总之,“是可谓善学者”。“其将归见其亲”,“故道为学之难”来勉励他。2.选文是写给马生的赠言,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经历?明确:作者现身说法,以切身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更有说服力。3.为何本文能感人?明确:面对同乡晚辈的请教,宋濂不是板起面孔说教,而是运用现身说法。述说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如拉家常,显得情深意切,语重心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态度恳切,易于接受。4.你如何看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的这种尊师方式?明确:(1)不赞成。应以民主、平等。老师应该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2)赞成。“先达”的这种“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任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5.根据课文内容,理一理你受到的启发。明确:(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3)学习要敢于发问。(4)学习要有主动性。 (5)学习要勤奋刻苦。 (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四、拓展延伸阅读下面语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理解这段文字的大意,说说这段文字讲了什么道理,说理有什么特点。明确:①学习应持的方法态度:一是善于积累;二是坚持不懈;三是专一。②运用比喻说理,兼用对比手法,说理形象、生动、具体。五、随堂练习比较阅读,回答问题。【甲】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 ”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1.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略)(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译:我一来仰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2.宋濂和邴原小时候都是家贫好学,但他们的求学态度有什么不同 宋濂,目的性明确,主动借书抄录阅读,拜访名师,虚心求教。邴原是被动地等待机会,只有遇到富有同情心的教师,才能得到学习的机会。3.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 (1)具有伯乐之慧眼,(2)富有同情心,(3)能把孔子关于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主张作为办学方针的可贵精神。4.读了上面两则短文,你得到怎样的启示?(1)为自己的学习创造条件(2)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学习条件,(3)学习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辛的过程,应有恒心和毅力。六、作业布置以“学习中的苦和乐”为话题,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一个片段,谈谈你的理解。示例:现在的中学生,“读书苦”几乎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深谙了宋濂的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尚且用心不专。这么优越的条件,我们没有珍惜,又何苦之有?【课后导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 濂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 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 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 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 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 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 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俟其欣悦( )(2)媵人持汤沃灌( )(3)同舍生皆被绮绣( )(4)腰白玉之环(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译文:(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译文: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作者现身说法,对马生的殷切希望,寓于其中。B.作者意在告诉马生,学习条件越艰苦,成就便会越大。C.本文从得书之艰、叩问之难、奔走之劳、生活之苦四个方面讲述了作者求学 的艰难。D.本文是作者写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节选部分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4.宋濂求学经历中体现出的哪种品质对你触动最大?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谈一谈。5.本文作者是怎样劝学的?答案:1.(1)等待 (2)浇 (3)同“披” (4)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2.(1)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或“于是,就”)能够看 到各种各样的书。(2)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3.B.文中作者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取决于他主观上是否努力,不在于天资的高下或条件的优劣。故选 B 项。4.(示例)作者的勤奋对我触动最大。懒惰是我最大的缺点,做事经常 偷懒,习惯拖延,今后一定改正。(所谈品质要符合原文内容,可从勤奋、坚 韧、谦虚、诚恳、诚信、尊师、不攀比等方面作答)解析:解答此题,需细读文章内容,了解宋濂勤奋刻苦、诚实守信、虚心请教、 不怕艰苦等高贵品质,最后结合自己的理解,选取触动最大的一点,并结合自 己的生活实际来谈。注意语言的简洁性和流畅性。5.作者现身说法,首先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之后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明确告诉马生,学业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不在条件的优劣和天资的高下。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1《送东阳马生序》同步检测.doc 11《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doc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学生版).doc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教师版).doc 【2022新课标】11 送东阳马生序.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