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复习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共3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复习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共37张PPT)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单元复习
目 录
一、知识网络梳理
二、重难点知识突破
三、主干知识训练
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的内涵
哲学的发展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知识
探究世界的本质
唯物论
物质
运动
规律
把握世界的规律
辩证法
联系
发展
矛盾
一、知识网络梳理
哲学的内涵
从本义看
哲学的发展
从起源看
从与时代关系看
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看
从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唯物主义
何者为本原
有无同一性
唯心主义
根本观点
基本形态
根本观点
基本形态
有:可知论
无: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产生条件
基本特征
中国化理论成果
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世界
物质
运动
规律
意识
静止
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物质的含义、特征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拓展)
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
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
辩证法的实质、核心和根本观点
矛盾的基本属性
普遍性
特殊性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主次矛盾的关系
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
矛盾分析法
普遍性
客观性
多样性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发展
普遍性
实质
状态
趋势
1.哲学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哲学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过程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真正的哲学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二、重难点知识突破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 哲学
区 别 含义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形成 自发形成,人人都有 哲学家研究的结果,不是人人都有
特点 零散的、不自觉的 理论化、系统化
联系 ① 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②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 方法论
区别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联系 ①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②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③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比较 哲学 具体科学
区别 研究对象 整个世界 世界某一具体领域、某一具体方面、某一事物
任务 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 具体科学揭示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特殊规律
作用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最根本的方法论指导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
联系 ①二者都把现实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②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错误倾向 ①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 ②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 5.哲学的基本问题
何者为本原 存在决定思维 唯物主义
思维决定存在 唯心主义
有无同一性 能够正确认识世界 可知论
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不可知论
阵营 基本形态 内涵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
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6.两大阵营的基本形态
7.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具体的物质形态
区别 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特性
存在状态 抽象的、永恒的、不生不灭的 具体的、多变的、有生有灭
联系 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抽象和概括,具体的物质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8.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的区别
联系的特点 理解 强调
普遍性 一切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不存在孤立的事物
客观性 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多样性 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不同的形式
9.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关系
运动 变化 发展
区别 含义不同 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状态或性质的改变 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特点不同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既有上升、向前、进步,也有下降、向后、退步 指明事物中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
三者 联系 运动引起变化;发展是运动、是变化,但只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发展揭示了物质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 10.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关系
新事物 旧事物
区别 含义不同 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走向灭亡的事物
区分标准 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两者 联系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产生,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新内容 比较 量变 质变
区别 性质 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特点 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结果 事物还是其自身,没有变成另一事物 事物不再是自身,而变成另一事物
联系 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11.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12.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
比较 辩证否定观 形而上学否定观
否定的动力 事物自身的否定 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否定与肯定的关系 实质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主张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否定同发展和联系的关系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否定是发展的中断
1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性 斗争性
含义 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表现 相互依赖、相互贯通 相互分离
特点 相对的、有条件的 绝对的、无条件的
联系 ①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②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4.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区别
主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
外延:存在于复杂事物中,主要矛盾=1,次要矛盾≥1。 外延:存在于一个矛盾中,主要方面=1,次要方面=1。
标志词:关键、重点、中心、重心、根本任务、核心、重中之重等 作用: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进程。 适用情况:一般“做事情”时使用 标志词:主流、大局、主体、方向等
作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适用情况:一般“看问题,分析问题,判断事物性质”时使用
1.(2017·江苏高考)(哲学的来源、作用)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组织结构中,人们重视家庭的团聚、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和谐。受其影响,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浓厚的“尚圆”思维,讲究圆满、圆融、圆通,花好月圆、团团圆圆等也成为普通中国人的美好追求。由此可见
①传统文化对社会变革有深刻影响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哲学可以指导人们正确改造世界
④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三、主干知识训练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共产党员一旦信仰宗教,就会动摇他的共产主义信念,不利于贯彻党的政策,工作中就会出现问题,因此对于笃信宗教、坚持不改的要劝其退党。这表明( )
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②人人都有世界观,但往往是零散的、朴素的
③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④世界观和方法论密不可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3.(2018 江苏卷政治)(哲学与具体科学)有研究表明,“暗物质”和“暗能量”约占宇宙物质总质量的96%。科学家预计,如果我们对暗物质和暗能量有了突破性的认识,人类的宇宙观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人们对时间、空间和物质等的看法也将和过去有所不同。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发展
B. 哲学可以锻炼人们的思维能力
C.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A
4.(2014山东卷)(哲学的基本问题)
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过多次辩论。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 “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C.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
D.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
C
5.(2022全国乙卷)(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某小学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自2009 年建校起就创办“开心农场”,开启“新劳动教育”试验,先后开发出“农事劳作”“创意劳动”和“美好生活”3个课程群,陪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和劳动观念,学校依据二十四节气开设劳动课程:立春时,来到开心农场寻找春天;立夏时,参加学校举办的收获节,摘蚕豆、剥蚕豆、吃蚕豆;立秋时,整地施肥种萝卜;小雪时,测量油菜的高度,为油菜画像。学校给各年级学生安排不同农活:种蚕豆,种土豆,种桑养蚕,种油菜,种向日葵,养兔子。结合地方民俗和文化,学校开设了古法造纸、藤编艺术,制作油面筋、竹篱笆等实践体验课程。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学校奖励“劳动币”,用来兑换学习用品。
目前,该校“开心农场”规模已从最初的5亩地扩大到 20 多亩,劳动教育延伸到了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引导孩子们走出课堂、走进自然,播下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种子。“今天,你劳动了吗 ”已然成为该校同学打招呼的流行语。该校劳动教育促进了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水平提升,成为闻名全国的“金名片”。
结合料并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该小学劳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12分)
参考答案: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该小学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自2009年起就创办了3个课程群,用以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和劳动观念;并结合地方民俗和文化,学校开设了古法造纸等实践体验课程。这些都体现了该校坚持唯物主义立场。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要求树立正确的意识。该校正是因为树立了正确的意识,从而让劳动教育促进了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水平提升,成为闻名全国的“金名片”。
6.(2019全国卷)(意识能动作用)走进北京市西胡林村、天津市六街村等传统村落,我们能够欣赏风格独特的民居建筑、丰富多样的村镇空间格局,品味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俚语方言、家风家训、乡约乡规、民情风俗,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韵味。传统村落承载着绚丽多彩的农耕文化,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情感记忆和绵远乡愁,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不少传统村落因缺少产业支撑,医疗、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导致人口流失严重,甚至出现“空心化”;古民居、古建筑得不到及时修缮和维护,自然毁损严重;传统工匠越来越少,传统建筑工艺、传统艺术日渐失传;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无视传统村落的自然、历史、文化等个性化特征而盲目拆旧建新、拆真建假,对传统建筑、历史风貌造成破坏性影响,导致“千村一面”。
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村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2012年以来,我国大部分传统村落已被列为保护对象。
保护、传承和利用传统村落需要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对此加以说明。(10分)
参考答案:
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事物发展。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增强文化自觉,能引导人们树立正确认识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正确认识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加自觉地加以保护和传承;克服错误观念,避免破坏性开发。
7.(2014·山东卷)(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把握并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对象国资源,充分考虑其文化传统、消费习惯、审美标准,推出了越来越多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精品。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
参考答案:
①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表现;
②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对象国的资源和条件,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③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推出了越来越多的文化精品。
8.(2022山东卷)(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守正创新。
“致广大而尽精微”出自中国古代经典《中庸》,讲的是顺应大本达道、尽心勉力笃行方能化育成事。
“‘致广大而尽精微’是成事之道。”2021年12月8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了工作的方法论:“干事业做工作大方向要正确,重点要明确,战略要得当,同时要把控好细节,把政治经济、宏观微观、战略战术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
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再次为我们未来干事创业指明了方法路径,要求我们“致广大而尽精微”。
结合材料,运用整体和部分的知识,分析说明“致广大而尽精微”这句古语对新时代青年干事创业的启示。
参考答案:
整体与部分辩证统一。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新时代青年干事创业要立足更新起点、着眼更大格局、谋求更高定位。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新时代青年干事创业要主动吃苦、敢于吃苦,到问题集中、矛盾复杂的岗位上去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直面和破解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干出实实在在的成绩。
9.(2019·浙江卷)(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由于掌握传统版本的说唱艺人越来越少,世界上最长的活形态史诗《格萨尔》的经典资源渐渐消失。为了抢救整理这部史诗,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团队遍访说唱艺人,收集资料,对流传于藏族、蒙族、土族、裕固族等民族的《格萨尔》分别进行整理研究。经过三代学者的接续努力,为编撰《格萨尔文库》打下坚实基础。2010年研究团队开始了最后冲刺2018年《格萨尔文库》终于付梓。《格萨尔》的传承与研究重燃希望,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再放光彩。
《格萨尔》的抢救工作如何体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2分)
参考答案:
《格萨尔》研究团队三代学者的采集、整理、编撰,为出版《格萨尔文库》创造了条件,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研究团队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冲刺,使活形态的《格萨尔》成为书面形态的《格萨尔文库》,体现了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格萨尔文库》的成功付梓,使《格萨尔》的传承与研究重燃希望,体现了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10.(2021·广东高考真题)(矛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信息茧房”一般指的是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在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横亘在人与世界之间的这个矛盾,究竟是谁造成的?人们看法不一。有人认为,推荐算法应该成为“背锅”者。推荐算法最大的卖点,就是在获取用户数据样本后,能够根据用户的习惯与偏好,在短时间内解析数据并实现精准推送,为其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信息流。然而,事物总有两面性,这种“量身定做”会让用户看到的内容越来越极端而单一,与用户的既有认知相异的信息可能会直接遭到算法的屏蔽,导致个人的视野不断窄化、判断能力逐渐弱化等弊端。也有人认为,真正的“背锅”者应该是人自己。“信息茧房”在最初被提出的时候,推荐算法尚未出现,其意只在于提醒公众:不要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信息。因为久而久之,这种看似“舒适”的选择,会让人在单一信息源的喂养下成为“信息偏食者”。在这种情况下,只看到算法的影响,而忽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既是对问题本质的误读,也是对个体责任的逃避。
请你选取其中一种看法,运用矛盾的相关知识分析其合理性。(12分)
参考答案:
选择第一种看法。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推荐算法在获取用户数据样本后,能够根据用户的习惯与偏好,在短时间内解析数据并实现精准推送,为其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信息流。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推荐算法虽然能提供为用户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信息流,但也可能会屏蔽与用户的既有认知相异的信息,从而导致个人的视野不断窄化、判断能力逐渐弱化等。
选择第二种看法。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外因相结合,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由于用户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信息,久而久之,会陷入“信息茧房”。矛盾主次方面是辩证统一的,要分清主流和支流。针对算法的影响,要抓住问题的本质,不能忽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