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1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教学设计【教村分析】本框题属于选修三《逻辑与思维》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的第七课《学会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中的第一框《归纳推理及其方法》。推理依据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划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本框内容是演绎推理的继续,也承接了类比推理。本框共安排了两目的内容:第一目“归纳推理的含义”。教材首先通过探究“大敦穴”的故事阐释了归纳推理的含义,然后根据推理涉及的认识对象的全部与否将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最后通过相关链接和探究与分享等内容分析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特征。第二目“归纳推理的方法”。教材通过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等内容,总结了提高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的方法,并通过展示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探求事物因果联系的方法。【教学目标】1.通过收集、体悟我国农谚智慧,感受归纳推理的产生的前提、推理结构;根据具体事实概括归纳推理的含义;2.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推理材料,判定不同归纳推理的类型,并且从多方面区分完全归纳推理何不完全归纳推理,同时把握二者联系;具体说明两种归纳方法的优缺点;3.学习不同归纳推理的方法:掌握确保完全归纳推理可靠性的要求,掌握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程度、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结合具体的情境问题,准确选择合适的因果联系分析法。4、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学会归纳推理在实践中的运用。【核心素养】科学精神:运用实际事例比较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对归纳推理的认识和认同;通过实际运用因果联系,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科学精神。公共参与:正确运用归纳推理,掌握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科学探求事物因果联系。【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归纳推理的含义、结合实际案例区分归纳推理的种类,并评价各自的优缺点。明确因果联系的含义、方法,理解提高推理可靠性的各种方法。【教学难点】掌握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科学探求事物因果联系。【课前准备】1、预习教材,2、完成导学案,3、收集农谚,4、了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判断的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材料:农谚是我国劳动人民生产和生活智慧的结晶。我国的很多地区都有农谚流传。有的地方就流传这样的农谚,“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正月十五雪打灯,一个谷穗打半斤”。思考:1、列举几条农谚:2、想一想这些农谚是怎么形成的?学生:展示收集的农谚,并且概括出归纳推理的前提。教师:总结:通过观察、实验和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有关对象的事实材料,对他们进行整理加工,得到的个别性或特殊性的知识,这是归纳推理的前提:探究新知:出示课题和目录——归纳推理及其方法议题一:什么是归纳推理?探究活动一: 完全归纳推理VS不完全归纳推理材料:情境1:水星绕着太阳转、金星绕着太阳转、地球绕着太阳转、火星绕着太阳转、木星绕着太阳转、土星绕着太阳转、天王星绕着太阳转、海王星绕着太阳转。太阳系的行星都绕着太阳转。情境2:我们摩擦冻僵了的双手,手便暖和起来;我们敲击冰冷的石块,石块能发出火光;我们用锤子不断锤击铁块,铁块也可以热到发红。由此可知,运动能够产生热。要求:1、观察并说明这两个推理在结构上和推理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点?2、比较上述两个情境,说说各自属于哪种归纳推理类型?有何异同?3、哪个情境的结论更可靠?谈谈你的理由。4、既然完全归纳推理更高,那么不完全归纳还有必要吗?完全归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区 别 含义考察对象的范围 某类认识中的___对象 某类认识中的___对象结论与前提的关系 ______前提的范围 ______前提的范围结论的可靠性联系学生讨论回答:结合材料,运用教材知识,按要求进行梳理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 (2)归纳推理含义: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的推理形式。(3)类型:①完全归纳推理:其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②不完全归纳推理:前提不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对象。项目 完全归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区别 考察对象的范围 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 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结论与前提关系 没有超出前提断定的范围 超出了前提断定的范围结论的可靠性 只要前提为真,推理结构正确,完全归纳推理必然推出真结论,是必然推理。 即便前提都为真,结论也未必真,或然推理联系 都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前提的一般性程度较小,结论的一般性程度较大。(4)不完全归纳的必要性:由于有的认识对象太复杂,人们的精力、能力和认识的条件有限,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每个对象每种情况都进行考察。注意:避免“轻率概括”的错误。 只根据一两件事实材料就简单得出一般性结论,还认为结论一定可靠。教师: 在进行不完全归纳推理时,人们常采用的方法有简单枚举归纳推理与科学归纳推理,请大家结合下面两段材料进行比较分析。材料:情景一、“天下乌鸦一般黑”,“血都是红色的”,这些结论是人们长期观察的结果,但是后来,人们在日本发现了白色的乌鸦,又发现虾和蟹的血液是蓝色的。之前的认识被推翻了。情境二、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关于它的形成和堆积之谜一直为全球科学家们所关注和探究。然而“风成”和“水成”这两种假说都缺少坚实有效的证据。难以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争论始终相持不下。我国地质学家刘东生带领科考团辗转甘肃、陕西、山西等地历时近一年行程数千千米,最终将十大剖面各条路线采集来的几百份黄土样品带回了实验室,逐一进行程序繁杂的实验研究。结合以后的研究分析,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黄土风成理论,最终解开黄土成因奥秘。被国际地学界称为“新风成说”。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的黄土高原成因之谜终于得以平息。思考:1、以上推理属于哪种不完全归纳推理方式?哪一种更可靠?我们应如何提高归纳推理的可靠性?学生:结合材料,运用教材P61页《相关链接》和P62的知识,思考并回答。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根据事物情况多次重复,并且没有遇到相反的情况,由部分情况得出一般性结论。一旦发现相反情况,这种推理的结论就会被推翻。科学归纳推理 根据某类部分对象与某种属性之间的因果联系,推出某类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因为它分析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比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结论的可靠性要高。联系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都是不完全归纳推理。教师总结:1、要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真实可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真实的: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应该是真实的。 (不能有一个虚假的。)(2)不能遗漏: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2、 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需要在认识对象和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联系。3、因果联系的含义和方法(1)含义:因果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因果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2)方法: 人们常用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有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等。探究活动二 :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材料:案例一 有人通过实验发现: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形状不同的摆,如果它们的长度相同,它们的摆动周期也就相同。由于在摆动周期相同的许多具体场合中,摆的长度都相同,此人得出结论:摆的长度与摆的摆动周期有因果联系。案例二:有人把一定数量的白薯种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先用温水浸过,另一部分则不经过这道程序。结果用温水浸种的那块白薯地的产量比未经过浸种的产量要高。由于其他条件都相同,此人由此得出结论:用温水浸白薯种是白薯增产的原因。案例三:通常情况下,对一个物体加热,在其他条件不变,随着温度不断升高,物体的体积会不断膨胀。由此,人们得出结论:物体受热与物体体积膨胀有因果联系。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制造了体温计、气压表等。要求:1、思考以上案例中,分别使用了哪种方法得出结论 这种方法有什么特点?2、写出每种方法的推理结构,并完成表格。学生:结合材料,运用教材知识思考并回答。方法 1、求同法 2、求异法 3、共变法含义 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多个场合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中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如果被考察现象a有某些变化,有一个因素A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那么,这个相关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特征 异中求同 同中求异 求量的变化基本形式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整理分析结果。教师:在培根总结的求同、求异和共变的三表法基础上,穆勒增加了求同求异并用法和剩余法。请大家分析下面两段材料,说明各自运用了哪一种方法。材料:例1:医疗队调查甲状腺肿大原因:流行的几个地区调查结果:地理环境、经济水平各不相同,但有一共同点:居民食物和饮用水中缺碘,不流行的几个地区调查结果:地理环境、经济水平各不相同,但有一共同点:居民食物和饮用水中不缺碘。医疗队综合上述调查情况得出结论:缺碘是产生甲状腺肿大的原因。 例2:居里夫人发现,沥青铀矿石的放射性强度是该矿石中含铀量放射性强度的许多倍。她推测:在沥青铀矿石中还有未知的放射性元素。她从沥青铀矿石中提炼沉淀物,从沉淀物中发现了两种比铀的放射性更强的元素钋po和镭。学生回答:如果在某一现象出现的几个场合中,只有一种共同的情况,在这一现象不出现的另外几个场合中都没有这种情况,那么,这种情况可能就是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这种方法被称为求同求异法。如果已知某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某个特定范围内,又知道这个原因只是部分原因,那么,其他原因可能是这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剩余原因。这种方法成为剩余法。教师总结:求同求异法的特点是既求同也求异,我们要从两个维度进行对比;剩余法的特点是从余果求余因。我们在实际生活和实践中,往往面对更为复杂的现象,需要我们同时使用以上几种归纳方法,以提高推理的可靠性和时效性。四、拓展练习材料:中国的医药文化,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底蕴十分丰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然而,前些年来,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有人甚至抨击中医药没有科学根据,宣扬中医药无用论。思考:1、中医药的智慧是如何形成的?2、如何提高中医药的可靠性,增强其时代价值?五、判断正误1.完全归纳推理属于逻辑推理分类中的或然推理。解析:×,应该为必然推理。2.只要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就能使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具有保真性。解析:×,还需要涉及全部认识对象。3.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程度,需要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联系解析:√4.人们看到千千万万的天鹅每一只都是白的,于是得出结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这一推理是必然推理。解析:属于简单枚举法,是一种或然推理。六、本课小结七、课后作业1、锐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的一半,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的一半,钝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的一半,所以,所有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的一半。该推理属于( )A.演绎推理 B.完全归纳推理 C.不完全归纳推理 D.类比推理2.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发现山区的老百姓容易得一种怪病,病人的视力在白天很正常,到了晚上,光线不足,就像麻雀一样什么也看不见。人们把这种病称为“雀盲眼’(又称夜盲症)。为什么有钱人不得这种病呢?这分明是穷人身上缺少点什么才引起的,他分析,这可能是穷人很少吃荤的缘故。他用动物的肝脏来治夜盲症,果然有效材料中使用的方法是( )A.求同法 B.求异法 C求同求异并用法 D.共变法3.有人认为鸡蛋黄的黄色跟鸡所吃的绿色植物性饲料有关。为了验证这个结论,下面实验方法最可靠的是( )A.选择一批优良品种的蛋鸡进行实验B.对同一批蛋鸡逐渐增加(或减少)植物性饲料的比例C.化验比较植物性饲料和非植物性饲料的营养成分D.选品种等级相同的两组蛋鸡,分别喂食植物性饲料和非植物性饲料4.唐朝魏征是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有一次,唐太宗问:“为君者何道而明,何失而暗?”徵曰:“君所以明,兼听也;所以暗,偏信也。尧、舜氏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虽有共,舷,不能塞也,靖言庸违,不能惑也。秦二世隐藏其身,以信赵高,天下溃叛而不得闻;梁武帝信殊异,侯景向关而不得闻;隋炀帝信虞世基,贼遍天下而不得闻。故曰,君能兼听,则奸人不得壅蔽,而下情通矣。”魏征对“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论证( )①是不完全归纳推理,具有或然性 ②简单求同,犯有“轻率概括”错误③从个别性前提得出了一般性结论 ④前提和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参考答案:B\C\D\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