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五年河南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之古诗词赏析一.古诗词赏析(共5小题)1.(2022 河南)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雁门太守行李 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怎样的情感?(2)这首诗中的“秋色”应该理解为绚烂的景象还是肃杀的景象?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2.(2021 河南)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以下各题。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有些同学在默写时会把“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雁”写成“燕”,请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这里用“雁”字。(2)“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情感,请简要分析它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3.(2020 河南)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1)诗歌讲述了卖炭翁 的悲惨故事。(2)请分析“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在诗中的作用。4.(2019 河南)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词的上阕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词人出猎时的豪情“狂”态?请简要概括。(2)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词中的画线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5.(2018 河南)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各题。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中的画线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人们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五年河南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之古诗词赏析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古诗词赏析(共5小题)1.(2022 河南)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雁门太守行李 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怎样的情感?(2)这首诗中的“秋色”应该理解为绚烂的景象还是肃杀的景象?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考点】诗歌阅读综合.【分析】《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首句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第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第三句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最后一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这首诗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将士们立志报国(忠君报国)的决心。(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这两句的画面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感人: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诗的一开始通过对照表现了形势危急,又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雄气概。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这里从声来写。“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答案:(1)这首诗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尽忠报国)的决心。(2)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点评】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主要有: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2.(2021 河南)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以下各题。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有些同学在默写时会把“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雁”写成“燕”,请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这里用“雁”字。(2)“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情感,请简要分析它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考点】诗歌阅读综合.【分析】《渔家傲 秋思》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雁”这个词在传统文化中被赋予的内涵,理解一个意向常有的情感链接。“燕子”是春天的使者,“雁”具有点缀秋冬景象,寄托对故乡、亲人的思念的象征意义。根据“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分析,此处的“雁”与“秋天”有关,与思乡有关。此写出理由即可。(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的意思是“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在此基础上赏析即可。示例:本句描写的是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都带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答案:(1)①北雁南飞是塞外秋天特有的景象,用“雁”更符合地域和时令特点。②大雁是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寄寓着思乡之情,用“雁”更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2)示例一:通过描写绵长悠远的羌笛声和满地白霜,营造凄清的氛围,透露出作者孤寂悲凉的情感。示例二:选择典型意象“羌管”和“霜”,渲染出萧瑟肃杀的气氛,蕴含着作者的思乡之情。示例三:“悠悠”写出了羌笛声的绵长、凄清,透露出作者的悲凉之感。(或:一个“满”字,写出了秋霜之浓,暗示了作者愁绪的浓重。)【点评】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3.(2020 河南)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1)诗歌讲述了卖炭翁 以伐薪烧炭艰难维持生计却横遭掠夺 的悲惨故事。(2)请分析“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在诗中的作用。【考点】诗歌阅读综合.【分析】《卖炭翁》的序是“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派人去市场上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诗中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解答】(1)本题考查概括诗歌内容。本讲述了卖炭翁以伐薪烧炭艰难维持生计却横遭掠夺的悲惨故事。(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手把文书”的“把”,“口称敕”的“称”,“回车”的“回”,“叱牛”的“叱”,“牵向北”的“牵”,这五个急迫连续的动作,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暴露无遗,也使卖炭老人的悲苦形象更加突出。答案:(1)卖炭翁以伐薪烧炭艰难维持生计却横遭掠夺(2)表现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也使卖炭老人的悲苦形象更加突出。参考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漆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泥地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两个骑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4.(2019 河南)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词的上阕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词人出猎时的豪情“狂”态?请简要概括。(2)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词中的画线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考点】咏志诗.【分析】这首词通过冬猎活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杀敌保疆,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上阕作者绘制成他的“太守出猎图”,写出了他的形貌,也写活了他的神情;渲染了热烈的气氛,更揭示出了他昂扬的精神状态。下阕承接上阕,表现他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可以从作者心态、举止、胸怀、气概等方面考虑。例如,从出猎时的装束气派“锦帽貂裘”和“倾城随太守”的庞大气势以及“亲射虎,看孙郎”的雄心壮志,都是“少年狂”的具体表现。(2)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赏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意思是“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句中的“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挽弓射箭要冲锋陷阵,可以看都以为爱国英雄的形象。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可以从人物形象、思想情感、修辞手法三个角度加以说明。答案:(1)上阕描绘的心态和举止体现了词人之“狂”,如出猎时的英勇气派,出猎队伍的浩大,观看出猎的百姓之多,以孙郎自喻的豪迈等。下阕主要表现在对词人胸怀、气概的刻画,如“遣冯唐”“射天狼”皆由“狂”生发而来。(2)示例:描绘了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抒写了词人的爱国思想和豪情壮志;运用比喻,“雕弓如满月”,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力量,表明了为国效命的决心;引用“射天狼”等典故,委婉地指出了边防重点。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点评】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注意典故的作用。5.(2018 河南)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各题。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中的画线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人们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考点】诗歌阅读综合.【分析】本诗是一首旧题乐府诗,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注意结合词语原义和语境分析。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与迷惘。(2)此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并用流畅的语言把描绘的画面表达出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意思是: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径直挂起白色的船帆横渡茫茫大海!表达的是诗人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所以在遇到逆境自我鼓励时可以引用。答案:(1)三字短句,简短有力,表现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2)人们往往在身处逆境、苦闷时自我安慰、自我鼓励时引用它。因为这两句诗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时的深切体验,表现了诗人摆脱苦闷、相信理想终会实现的自信与乐观。译文:金樽斟满清酒,一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价值万钱。胸中郁闷啊,我放下杯子和筷子不能下咽;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中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封住了河面; 想要登上太行,雪铺满了山巅。像姜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哪里去?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径直挂起白色的船帆横渡茫茫大海!【点评】本诗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以及对人生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阅读时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情感。考点卡片1.咏志诗【考点解读】1.概念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咏志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欢咏物,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2.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情感上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示例1:石灰吟明 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译文:(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鉴赏: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示例2:竹石清 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译文: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赏析:这首诗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诗中的劲竹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恶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子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还表达了自己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这首诗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从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3.咏志诗鉴赏方法:(1)“读清”全诗。(2)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诗人把自己的志向寄寓于所咏之物的突出特点之中,“志”就在物的特点与诗人的情和志的相通之处。)(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分析咏志诗的写作技巧(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拟人、比喻、烘托、比兴等)【答题技巧】(1)一般提问方式:说出诗中所咏之物的形象特点(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答题思路: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点,尤其要分析出内在神韵性格;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等剖析所托之情。(3)答题模式:①通用: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②形象特点:环境特点+自身特点③所抒感情:什么内容寄寓什么样的感情④表现手法:所托之物+形象特点+表达作用+所言之志示例:咏梅 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1)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形象特点。(提示: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寒泠荒凉。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芳香如故。)2)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言的志是什么?(提示: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心志不渝的斗争精神。)3)试分析一下这首诗的艺术手法。(提示:(1)托物言志,(2)环境烘托。)2.诗歌阅读综合【古诗词鉴赏常见题型】(一)“诗眼”炼字型(二)名句赏析型(三)表达技巧型(四)语言特色型(五)情感赏析型【答题技巧】考点一:“诗眼”型、炼字型题目形式:(1)对诗中某字某句,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2)哪一句中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3)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哪个更好,为什么?(4)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5)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6)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答题技巧:(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2)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义。(3)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4)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示例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答:“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示例2: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答:“阔”字更好。“阔”是空阔、开阔之意;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且“阔”字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失”字更好。“失”字更好地表现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朝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都看不见了踪影;生动地描绘出江岸因春朝高涨而与水平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考点二:名句赏析型题目形式:(1)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2)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3)解释诗词的意思,说出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技巧:(1)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2)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3)概括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4)表达了诗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示例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答:这两句诗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示例2: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自选角度,作简要赏析。答: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此句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情景相生,奇妙无比。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鲜明。考点三:表达技巧型题目形式:(1)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的?有什么作用?答题技巧:(1)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2)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3)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和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示例1: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答: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或声色结合),点面结合等多种方法。示例2: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答: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考点四:语言特色型题目形式:(1)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2)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答题技巧:(1)用一两个词语或一两句话,概括语言特色。(2)结合诗中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诗中的用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示例1:《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答:全诗语言平淡朴实,不加雕饰,似无意为诗,而诗情自然流露,韵味隽永;前四句写自己隐居生活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心远地自偏”强调的是诗人内心的宁静;后四句对这种隐居生活作了具体描绘。情景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考点五:情感赏析型题目形式:(1)谈谈这首诗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2)谈谈你对这首诗整体的理解。答题技巧:(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示例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思想?答:此句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了诗人人格的伟大与高尚。示例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这两句是说,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良好祝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