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2年秋季学期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案 :2.1创新永无止境课题 创新永无止境 单元 九上第一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授课者授课时间 2022.9.13 授课 班级 九4、5班 教学 准备 课件、九上道法课本 课时安排 1课时学习 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现状,认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和举措;充分认识教育的重要性;全面万众创新;知道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知道如何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 能力目标: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感受中国创新成就中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认同,提高文化自信;理性看待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自觉提高创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感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氛围,自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教学 重点 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的重要性教学 难点 万众创新,弘扬创新精神教材 分析 本框是《创新改变生活》的延续,本框内容既是第二课的教学重点,也是第二课的教学落脚点。在第一框初步认识创新改变生活和国家命运的基础上,这节课重点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现阶段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成就和不足之处,指出创新的重要性,从国家角度分析创新与强国及中华民族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认识并感受万众创新。通过本框学习,强化学生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树立自身创新意识,自觉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中。学情 分析 九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但创新意识有待培养;对于科学技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科学技术对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不足;了解我国科技发展、教育发展的部分成就,但对于我国在科技、教育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及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的严峻挑战认识不足;思维比较单纯,很难把学习责任与国家发展相联系;一部分学生还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学法 归纳总结法、合作探究法、阅读法 教法 情境教学法、活动探究法、小组合作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展示港珠澳大桥的图片 它是一座网红桥,被英国《卫报》誉为现代世界新七大奇迹;在开通仪式上,习总书记称赞它是自信桥、圆梦桥、同心桥和复兴桥。同学们知道这座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大桥叫什么名字吗? 学生通过观看港珠澳大桥的图片,听取大桥的简介,初步感知大桥的宏伟壮丽。 通过观看大桥的图片,引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大成就——港珠澳大桥,同时培养学生关注时政信息的习惯。讲授新课 (1)感受自信桥 这座联结者香港澳门珠海的大桥,是粤港澳三地首次共建的超级跨海工程,让我们一起走近港珠澳大桥,感受它的自信魅力。 观看《120秒航拍港珠澳大桥》,学生思考:港珠澳大桥的自信表现在哪里? (科技创新的自信 文化自信 政治自信等) 提问:港珠澳大桥多项技术属于世界第一,在别国无先例可循,说明我国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 提问: 港珠澳大桥被称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要建成这样一项超级工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资金:前期投入480亿元,整个工程需要1000亿元;香港政府500亿,澳门政府300亿,广东政府200亿。(融资平台) 技术:沉管技术、建岛技术、桥面技术,防侵蚀技术…… (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支持) 管理:香港、澳门是我国的特别行政区,所以出入港珠澳大桥的车辆属于跨界行驶,涉及到粤港澳三地不同的车辆管理制度和法律条款。 平台:港珠澳大桥历时9年,涉及十多家科研机构,四十多家企业,2万多人的共同合作。(协同机制) 提问:在搭建保障创新的融资平台和活动平台方面,在形成保障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方面,在营造保障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方面,谁发挥着重要的职能? 小结:从港珠澳大桥的成功经验来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政府应该积极主动发挥作用。 (2)探寻圆梦桥 港珠澳大桥寄托着中国从桥梁大国转向桥梁强国的梦想。 回到梦开始的地方,我们发现其实一切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顺利。接下来给我大家介绍一位每天坚持晨跑的老人,他与大桥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就是大桥岛遂工程总设计师林鸣,让我们一起走进林鸣的圆梦之旅。 观看林鸣视频,思考 为什么选择跟外国公司合作?——港珠澳大桥的核心技术还不过关。这样的状况在现阶段,是个体现象还是普遍现象?(让学生举例)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国情,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的状况让我们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15亿的天价,更加让你体会到了什么的重要性? 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3)共筑同心桥 面对羞辱,林鸣彻底醒悟:核心技术买不来也求不来,只能靠自己! 提问:林鸣被逼走上了一条怎么样的道路(自主创新的道路) 过渡:当今世界,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越来越强劲,林鸣为什么不选择跟荷兰公司合作而选择自主创新 真的是因为没有能力支付这15亿元吗?(小组合作讨论) 介绍:华为案例 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各国间联系越来越紧密,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我们选择自主创新道路,实现科技自主自立是必然选择。 林鸣的醒悟给承担岛隧技术的中国交建公司带来哪些启示? 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企业必须自强奋斗、敢于突破。 学生朗读2018首届“央企楷模”颁奖词和央视“大国工匠”管延安的颁奖词。 提问:他们身上的哪些优秀品质为他们身上的哪些优秀品质为港珠澳大桥最终的“圆梦”打下了基础? 个人:弘扬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创新不唯职业,每个人都是创新者。 提问:创新铸就大国工程,人才引领民族复兴。怎样才能培养出更多林鸣、管延安这样的创新型人才?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提问:你向往的教育是怎样的? 结合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14岁的周恩来立下了宏伟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9年当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北京,北京的青年学生上街示威游行发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呐喊。伟人的事迹启示我们教育应该培养怎么样的人才? 教育改革的方向:着力培养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4)展望复兴桥 观看视频思考:需要花15亿引进核心技术,到可以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港珠澳大桥的成功,给你带来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综合国力的提升,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意保护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 在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刻,老师讲一首《我喜欢出发》送给大家,愿你我和林鸣一样喜欢上出发。 创新之路上我们都是追梦人,我会…… 观看《120秒航拍港珠澳大桥》,学生思考:港珠澳大桥的自信表现,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学生思考交流:要建成港珠澳大桥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观看林鸣视频,学生思考: 为什么选择跟外国公司合作? 学生列举我国因为核心技术不过关导致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状态的事例(中兴的芯片事件等) 学生思考交流:林鸣被逼走上了一条怎么样的道路? 小组讨论: 当今世界,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越来越强劲,林鸣为什么不选择跟荷兰公司合作而选择自主创新 组长代表发言,呈现讨论成果。 学生思考交流林鸣的醒悟给承担岛隧技术的中国交建公司带来哪些启示? 请学生朗诵颁奖词。 学生思考交流:大桥人身上的哪些优秀品质为港珠澳大桥最终的“圆梦”打下了基础? 学生思考交流:怎样才能培养出更多林鸣、管延安这样的创新型人才? 观看视频思考交流:从需要花15亿引进核心技术,到可以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港珠澳大桥的成功,给你带来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观看林鸣朗读者视频《我喜欢出发》 讨论 通过观看视频,学生感受港珠澳大桥的自信魅力,了解我国科技创新的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认同,提高文化的自信。 港珠澳大桥建成需要具备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条件,通过交流对话,使学生感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政府应该积极主动发挥作用,同时认识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性国家的必要性。 通过列举我国在科技领域因为核心技术不过关处于被动状态的事例(中兴的芯片事件等),让学生理性看待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看到成绩同时,清醒的认识到不足。 15亿的天价,更加直观地让学生体会到了科技创新能力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 通过小组讨论,组长总结发言,学生感受到: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各国间联系越来越紧密,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我们选择自主创新道路,实现科技自主自立是必然选择。 让学生知道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企业必须自强奋斗、敢于突破。 通过颁奖词的朗读,学生交流理解创新精神为港珠澳大桥最终的“圆梦”提供了精神的动力。央视“大国工匠”管延安使学生知道人人皆可创新,人人皆能创新,要在全社会形成创新的良好氛围。 学生结合自身学习生活体会到教育应该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结合周恩来的少年志向和五四青年的爱国运动使学生认识到教育更需要着力培养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通过交流体会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综合国力的提升。感受我国在国际舞台上一个负责大国的形象,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同时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通过视频观看,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创新的精神,提高创新能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创新永无止境,无论是国家的发展、还是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创新。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国家正在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把自己培养成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布置作业 1.识记背诵本课重点知识;2.完成同步学习P15、16随堂演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本节课知识点较多,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学习创新强国应先理清思路,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必须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学习万众创新要结合具体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选择一些新颖典型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