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这说明辽政权( )A.没有实现对全国的控制 B.因俗而治,缓和矛盾C.实行民族分化的政策 D.迎合汉人,争取支持2.契丹立国之初,耶律阿保机“乃诏大臣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据《辽史·刑法志》)。这反映了契丹统治者( )A.实行“蕃汉分治”的政策 B.保持契丹的民族习俗C.采取民族分化的政策 D.接受汉族的成文法令3.《金史·兵志》记载:“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征兵”“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据此可知,早期的猛安谋克( )A.是军政一体的部落组织 B.是对中原政治制度的创新C.扩大了金朝的统治基础 D.推动了金朝的封建化进程4.钱穆指出:“(元朝)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这旨在说明( )A.行省官员由中央官担任 B.行省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行中书省总揽地方政务 D.行省推动了专制皇权不断强化5.元大德九年(1305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6.10世纪到13世纪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是( )少数民族 主要活动916年建立政权,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定都兴庆府,创制文字,模仿北宋制度与南宋长期对峙,后出现“大定之治”完成统一,创制文字,进行了制度创新A.契丹、党项、女真、蒙古 B.鲜卑、女真、蒙古、满洲C.契丹、吐蕃、女真、满洲 D.鲜卑、女真、党项、蒙古7.元朝时期,“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对上述历史现象理解最恰当的是( )A.元朝时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B.元朝时西域与中原文化差异显著C.元朝重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辽阔 D.西域民族政权派人学习中原文化8.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 北面官采用契丹部族官制,官员基本由契丹人担任,掌管朝廷大政和契丹人事务;南面官以汉人主事要职,治汉人州县。后来这一制度逐渐成为形式,不少汉族官僚逐渐登上北面官的高位。这一变化反映了( )A.民族交融逐渐加强 B.辽朝政治制度封建化C.北方草原地区农业化 D.辽朝统治危机的加深9.《中国民族史名词解释》中对古代某一政治制度作出如下解释:产生于女真氏族社会末期,是一种部落联盟的组织形式,最初是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后来逐渐由血缘组织向地域组织转化,平时出猎,战时作战。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A.行省制 B.南、北面官制C.“四等人制” D.猛安谋克制10.下表根据历代地方志整理而成,反映出从秦朝到元朝( )年代 省数 道(路)数 州数 郡(府、国)数 县(侯国)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 — — 36 不详西汉平帝(公元1—5年) — — 13 103 1 578东汉顺帝(126—144年) — — 13 105 1 180隋大业五年(609年) — — — 190 1 255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 15 — 328 1 573宋宣和四年(1122年) — 26 288 — 1 234元朝 12 183 — 97 1 425A.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方式不变 B.州郡等地方行政机构权力变化不大C.调整地方行政层级,减轻中央负担 D.调整地方行政层级,加强对地方的控制11.契丹国建立后,采取南、北面官制度,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主要是因为( )A.契丹与汉族间的矛盾尖锐 B.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C.皇帝与汉族官僚谋求妥协 D.中原先进政治制度的吸引12.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元朝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元]脱脱等《辽史》材料二:完颜阿骨打称帝以后,推行了猛安谋克制度。规定:以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编为一猛安。猛安谋克是一种兵农合一的组织,平时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战时则自带器甲,组成军队,应征出战。这样不仅能节省财政开支,而且能保证较强的战斗力。——摘编自仝晰纲《历史学考研词典》(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的原因和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猛安谋克的特点和作用。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既而契丹围瀛州,直犯贝、魏,中外震骇。参知政事王钦若,江南人也,请幸金陵。陈尧叟,蜀人也,请幸成都。帝问准,准心知二人谋,乃阳若不知,曰:“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诛也。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远地,所在人心崩溃,贼乘势深入,天下可复保邪 ”遂请帝幸澶州……挞览死,乃密奉书请盟。准不从,而使者来请益坚,帝将许之。准欲邀使称臣,且献幽州地。帝厌兵,欲羁縻不绝而已。有谮准幸兵以自取重者,准不得已许之。帝遣曹利用如军中议岁币,曰:“百万以下皆可许也。”准召利用至幄,语曰:“虽有敕,汝所许毋过三十万,过三十万,吾斩汝矣。”利用至军,果以三十万成约而还。河北罢兵,准之力也。——[元]脱脱等《宋史》(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澶州之战前的形势及北宋君臣对辽军南下所持的不同态度。(2)材料将澶州退敌归功于寇准,你是否赞成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评述澶渊之盟的意义。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 2.A 3.A 4.B 5.D 6.A7.A 8.A 9.D 10.D 11.B 12.B二、非选择题13.答案:(1)原因:为适应辽朝境内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生产方式。意义:有利于保护农耕生产和稳定统治秩序,有利于辽朝的发展和进步。(2)特点:兵农合一。作用:不仅能节省财政开支,而且能保证较强的战斗力,是金朝能够入主中原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女真族社会的发展。14.答案:(1)形势:辽军南下,北宋陷入困难和危险境地。三种态度:一些大臣主张退守西南或东南,以避锋芒;宋真宗犹豫不决,但倾向退让;寇准力挽狂澜,独自主张迎战。(2)观点:寇准起了重大作用,但不能忽视其他因素的作用。理由:辽军本身的弱点与局限;宋真宗亲征,鼓舞士气等。意义:宋虽与辽缔结了部分屈辱条款,但此后宋辽之间实现近百年和平,这对北宋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仍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