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共8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共89张PPT)

资源简介

(共89张PPT)
(构成、引起)
联系
发展
矛盾
根本内容
根本动力





基本观点:
(总特征)
实质和核心:
(根本观点)
1.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2.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3.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1.矛盾的概念;2.矛盾的基本特征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二、矛盾问题的精髓
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2.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3.方法论: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01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中美在许多重大问题分不开,这些问题包括维护世界和平,保护国际环境,管理全球经济,反对恐布主义等等。
中美又在人权、贸易不平衡、台湾等问题
上又出现冲突。
合作
冲突
探究:如何理解中美双方既有合作又有冲突的关系?
对立(相互对立)
统一(相互依赖)
在哲学上,我们把这种关系称为:
矛盾
一、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1.矛盾的含义
矛盾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悬挂在山崖上的两个人构成一种动态平衡
对立
统一
冤家路窄,利益有冲突
你死我亡,一绳系两命
甲乙构成一对矛盾
对立
统一
注意:1、准确理解:“事物内部”
①“事物内部”是表达“事物本身所固有”之意,说明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的,说明矛盾是客观的;
②“事物内部”并非指只有事物内部才有矛盾,事物之间也存在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
你能例举哪些具体的矛盾 ?
中美之间就是既合作又冲突的关系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
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
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
注意2:
不能把哲学矛盾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2.矛盾的基本属性
中美之间是既合作又冲突的关系。
合作关系——统一属性(同一性)
冲突关系——对立属性(斗争性)
斗争性和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道德经》
答: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构成矛盾需要条件)
疑难解析1:矛盾的同一性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塞翁失马》
答: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转化矛盾也需要条件,同时注意转化的方向,让事物朝有利一面转化)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思考:下列材料体现了矛盾同一性的什么内容?
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矛盾的同一性的
经典言论或例子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
赫拉克利特——“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
社会生活:没有善,就无所谓恶,没有丑,也无所谓美……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失败是成功之母。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位置的资源。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唉;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
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⑵矛盾的斗争性:
绝对的、无条件的
生物体的新陈代谢
——生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同化异化是两种相反的作用,是相互排斥的。
资本主义社会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是统治者,而无产阶级是被统治者,它们的地位和利益是根本对立的,是相互对立的。
相关链接:哲学所讲的“斗争性”≠生活中所说的的斗争
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性”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性”,包括一切差别和对立,是共性概括。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
两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矛盾的基本属性
属性 同一性 斗争性
含义
表现
特点
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和趋势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相对的、有条件的
绝对的、无条件的
注:矛盾双方能相互转化≠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转化,转化的是矛盾双方,而不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1、下列选项中,反映矛盾同一性道理的俗语是( )
A.不见高山,不显平川 B.积劳成疾
C. 量体裁衣 D.因材施教

探究:如果中美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完全一样,不存在差异和区别,双方还会不会合作?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中美如果完全一样, 即不存在互补关系,那么双方就没有合作的必要了。也就是不存在斗争性,那么也就不会存在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关系(即不存在同一性)。
NO!
结论: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
(斗争使其存在,强调斗争性)
探究:中美两国如果从来没有任何关联,会存在竞争、冲突与对抗?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生活中与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为什么?
NO!
结论: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即存在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在一起才能斗争,强调同一性)
探究:中美两国斗而不破,合作竞争,中国在竞争中变得越来越强。
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结论: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
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
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强调作用。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
①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斗争使其存在,强调斗争性)
②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在一起才能斗争,强调同一性)
③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
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强调作用。)
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下列说法与此
所体现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A.矛盾斗争性与同一性相互转化
B.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统一性之中
C.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
D.没有斗争性就没有事物的发展
D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不同的事物结合才能生成万物,相同的事物难促进发展。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从矛盾的角度看,这则名言告诉我们(  )
①同一性和斗争性不可分割  
②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并为斗争性所制约 
③同一性是绝对的,斗争性是相对的 
④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君子和谐相处却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却难和谐相处。
解析:王安石只看到了动与静是对立的,没看到动能衬托静,动静是对立统一的,故A符合题意。
例题演示:晋诗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角度看,王安石的观点是:
A. 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 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 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D. 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①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②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
③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④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方法论】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
【原理】矛盾即对立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注意:
这里的“一分为二”指的是看问题既要看到矛盾的一方又要看到矛盾的另一方;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斗争性,即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既……又……、虽然……但是……、双赢、双刃剑、成就、困难、机遇、挑战、相反相成”
此类语言哲理是:矛盾是对立统一,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矛盾
含义: 对立统一
课堂小结
基本属性
斗争性
同一性
斗争性和同一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
源泉和动力
例题演示:下列选项与漫画蕴含的哲理相符的是
A.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B.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C.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D.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量变会引起质变
发展具有普遍性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注释:清本来是好事,太清反而失去鱼生存的环境,转化为坏事;明察秋毫本是美德,太正直反而不受人待见,转化为坏事。
D
漫画解读:水小反而装满,水大反而全溅出来,说明矛盾具有同一性,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难度提升:曹植的七步诗中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句。其实曹植和曹丕如果不是“同根生”,曹植的才华和抱负就不会对曹丕的皇位构成威胁。故两兄弟的真实关系应该是“只缘同根生,相煎分外急”。由此可见: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B.矛盾双方的斗争性不能脱离同一性
C.矛盾双方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
强调同一性的依存
强调同一性对斗争性的意义
强调斗争性对同一性的意义
强调同一性的转化
B
例题演示:事物的矛盾包括两个基本属性,斗争性与同一性,下列强调同一性的是:
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②垃圾,就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
③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④没有当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就不会有今天的和平生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义与利相对立→斗争性
垃圾能转化为资源→同一性
高尚与卑鄙相对立
→斗争性
通过抗战赢得和平
→同一性
C
例题演示:有人用一首诗表达了对“慢生活”的理解:“慢”是“快”的基础/你只有习惯“慢生活”/才能够快速准确找到定位/而不会迷失自己/要慢下来/是因为“快”让人错失了很多美好的事物。“慢生活”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快”和“慢”作为矛盾双方,包含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②“快”和“慢”的转化是无条件的,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 
③“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快”转化,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 
④“慢”促进“快”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A
02
矛盾问题的精髓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的思维
同化、异化
正极、负极
知、不知
真理、谬误
民主、集中
善、恶
充满矛盾
充满矛盾
充满矛盾
矛盾
客观世界
主观世界
矛盾
……
事事有矛盾
……
……
你能找出不存在矛盾的事物或时刻吗?
时时有矛盾
带领人们站起来
带领我们富起来
带领我们强起来
中国不同时代存在不同的矛盾。
(一)矛盾的普遍性
1.含义: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
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注意:矛盾具有普遍性≠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矛盾,构成矛盾需要条件,斗争双方要处于矛盾统一体中才行。
“时时有矛盾”并不意味着矛盾永远无法解决。
2.地位: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3.方法论要求: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反面例子:讳疾忌医,是指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和错误,不愿改正。)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二)矛盾的特殊性
1.含义:
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
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性。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强调事物不同)
判断:下列体现矛盾特殊性的哪种情况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个子不高,面容黑瘦,短平头,头发根根竖立,胡须像隶体“一”字,穿着长衫 ,常咬着烟嘴.
判断:下列体现矛盾特殊性的哪种情况
学生时期
工作时期
退休时期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强调时间不同)
学习与玩耍
工作与家庭
健康与疾病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父母之间的矛盾
子女之间的矛盾
家庭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矛盾
……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矛盾
父母方面
子女方面
同一事物中的不同
矛盾各有特殊性
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各有特殊性
判断:下列体现矛盾特殊性的哪种情况
不谈成绩父慈子孝
一谈成绩鸡飞狗跳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思考: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我们正确把握事物有何意义?
(二)矛盾的特殊性
①含义:
②地位:
③意义: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侧重怎么看
——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侧重怎么做
——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思维逻辑:普遍性→指导→特殊性】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对症下药(2)量体裁衣(3)因地制宜(4)因材施教
(5)量入为出(6)量力而行(7)入乡随俗(8)看菜吃饭
(9)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10)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11)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12)解铃还须系铃人
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成语或俗语
唯物辩证法
唯物论
哲学范畴类属不同
矛盾的特殊性
物质决定意识
理论依据不同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切从实际出发
区 别
联系:都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知识拓展:根据实际情况体现的两个哲学原理
1.观察漫画《如此领导》,我们得到的哲学启示是(  )
A.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
B.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真解决矛盾
C.坚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原理,重视事物的质变
D.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正确对待发展中的曲折
如此领导

例题演示:有研究表明,与眼睛相比,耳朵在分辨模式的微弱变化上具有独特的能力,据此发展起来的数据声音化技术,能帮助科学家们检测癌细胞,并探测来自太空的粒子。这蕴含的哲理是
A.不同的事物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B.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C.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其特殊性
D.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这是矛盾的普遍性,排除
注:分析矛盾特殊性,要注意区分它的三种情况,找准材料情况
材料侧重不同事物,排除
A
材料侧重不同事物,排除
难度提升:“饥饿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动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材料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A.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指导普遍性
B.矛盾着的事物各阶段有其特殊性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
关系颠倒,排除
说法错误
这属于唯物论
注:对于理想,在不断的阶段和过程有不同的特点,强调不同时段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
矛盾的特殊性(个性、个别)
矛盾的普遍性(共性、一般)
(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辩证统一关系。
2.地位:
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②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对立统一,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
1.含义: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3.相互联结:
4.相互转化:
【特殊性→概括→普遍性→指导→特殊性】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禁止赵国马匹入关。
诡辩家公孙龙骑白马来到函谷关,关吏说:“你人可入关,但马不能。”公孙龙辩道:“白马非马,怎么不可以过关?”关吏说:“白马是马。”公孙龙微微一笑,说道:“‘马’是就名称而言,‘白’是就颜色而说,名称和颜色不是一个概念。比如说你要马,给黄马、黑马可以,但如果要白马,给黄马、黑马就不可以。由此证明‘白马’和‘马’不是一回事!所以说白马非马。”
关吏越听越糊涂,被公孙龙这套高谈阔论搞得晕头转向,不知该如何对答,无奈只好让公孙龙骑白马过关...
哲学小故事:“白马非马”?
思考:请你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反驳公孙龙的观点?
黄马
黑马
白马
这些马有何共同点
具有马的共同属性
斑马
毛马
奥巴马
判断右边哪些是马
1.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2.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疑难解析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特殊性→概括→普遍性→指导→特殊性】
个性
注:可见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随着场合的变化,普遍性和特殊性也是可以相互转化。

白马
黑马
黄马
普遍性
特殊性
场合1
长腿白马
短腿白马
无尾白马
白马
普遍性
特殊性
场合2
疑难解析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相互转化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该原理的常用关键词(记):搞试点,再推广;抓好典型、经验借鉴而不照搬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共性)同中国具体实际(个性)相结合。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努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它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特别注意: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特殊性
普遍性
特殊性
概括
指导
知识小结2:矛盾问题的精髓
(一)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二)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具有特殊性(分析三种情况...),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辩证统一关系,既相互联结,在一定场合又可以相互转化。(分析三种情形...)
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普遍性
技巧点拨:区分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辩证关系
特殊性
辩证关系
强调矛盾普遍存在,不要害怕和逃避,而是要敢于直面矛盾,并积极寻找方法解决矛盾。
强调不同事物或不同阶段的矛盾是不同的,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因材施教”。
强调要学会从特殊性概括普遍性,用普遍性指导特殊性,如“经验借鉴而不照搬“”先试点后推广”。
矛盾的特征
1.近年来,中国、印度、日本三国都实施探月工程,但印度最大的特色在于向月球表面发射撞击器;日本是探测月球的重力场;中国用微波辐射计来探测月球表面土壤的特征。这体现了(  )
A.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B.在矛盾特殊性的指导下研究矛盾普遍性
C.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C
[解析] “探月工程”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中、印、日三国的探月工程各有其特点,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可见,题干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A、B两项颠倒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A
例题演示:电影《泰坦尼克号》和歌剧《罗密欧和朱丽叶》因歌颂纯真的爱情而为世人所熟知,我国的爱情名著《牡丹亭》以舞剧的形式在纽约上演,也为美国观众所欣赏。这些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都深深打动世界各地的人们。这说明:
①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②在实践中产生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
③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④矛盾的的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正确但无关,材料谈文化共鸣
是矛盾的基本属性之一
各国优秀文化有共通之处
例题演示: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2014年先在上海、浙江两地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开始全面推进,2020年全国统一实施新方案,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从哲学上看,考试招生制度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因是
A.通过认识局部,落实全国范围内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B.通过研究特殊案列,补充、丰富和完善考试招生制度
C.通过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教育改革新局面
D.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本质
B
难度提升:风筝在我国已经有 2000 多年的历史,最初用于军事,到了唐代中期逐渐转向娱乐。后来,人们又将神话故事、吉祥寓意等表现在风筝上,使风筝成为了一门艺术。现在,风筝艺术在我国仍然很受欢迎,并形成了以山东潍坊风筝、北京风筝、江苏南通风筝等为代表的风筝流派。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①事物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②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③事物变化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④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正确但无关,材料谈共性与个性
正确但无关,材料谈共性与个性
风筝技艺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例题演示:异病同治是有条件的,而有些江湖“神医”声称可以用一种药包治百病,这违背了:
A.联系的普遍性原则
B.意识具有能动作用的原则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D.矛盾的对立统一的原则
C
变化的春节,不变的情结。每逢春节人们千里迢迢回家过年,无论如何都要赶上那顿年夜饭。其实,年夜饭的重点不在于吃,而在于相聚、团圆。因为疫情,2021年的春节注定了与往年不同,很多人响应号召,保卫抗疫成果,选择原地过年,成为“原年人”。疫情阻断了空间的相见,却割不断人们“线上”的团圆。通过手机视频与家人“云团聚”,无疑成了传递思念和关爱的最佳选择之一。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②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云团聚”成为2021年春节期间人们传达思念和关爱的最佳选择之一。
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无论是传统的团聚还是云团聚都蕴含着对家人的祝福,对美好的期盼。
思考:⑴在传统“团聚”向“云团聚"转变过程中,什么是共性?什么是个性?
(2)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问题的精髓”知识,分析传统“团聚”向“云团聚"转变蕴含的哲理。
春节传递“思念关爱祝福”是共性, 传统“团聚”和“云团聚”都是个性。
材料:面对长期累积的深层次民生问题,2014年政府敢于出招,举措不断:2月决定将现行新型农村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合并实施,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7月推出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更多农民工将得以享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待遇;9月公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试点先行,将缩小区域及城乡入学机会差距,接纳更多农民工随迁子女异地高考。这些民生举措,合着全面改革的节拍,展开全面小康新画卷。
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关原理,分析材料中政府如何推进民生改革。(12分)
能力提升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面对存在的民生问题,政府敢于善于出招,做到了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4分)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户籍制度改革中区别对待建制镇、小城市和中等城市的落户限制,具体的分析了不同事物的不同矛盾,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分)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先试点后推广,坚持了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分)
参考答案
03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情境导入:在学习中,小明的语文每次都能考130分左右,数学大概也有80分,但英语每次却考50分,这使得小明的总成绩较不理想,他很矛盾。
→多花时间补英语,因为英语是影响总成绩的主要原因!
思考:小明怎么提高总成绩?这对我们处理事物有何启示?
→处理事物要抓重点,抓关键!
(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②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1.含义:
主要矛盾
处理事物
方法论: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注:多科学习中→英语是短板→重点解决英语
情境延伸一:小明通过努力补习英语,英语成绩终于提升到90分,但数学反而由原本80分退到60分,总成绩提升方面变化不大,小明又困惑了。
→不能全部时间花在英语上,数学也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思考:小明如何正确学习?这对我们处理事物有何启示?
→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我们做事情要统筹兼顾!
主要矛盾
(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辩证关系:
处理事物
注:原本英语是小明学习的短板→英语问题解决了,但忽视数学学习→数学就成了新的短板
主要
矛盾
方法论: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方法论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 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①要求我们办事情要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要求我们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侧 重 做 法
主要矛盾
打蛇要打七寸;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牵牛要牵牛鼻子;
抓重点,解决主要矛盾
一个篱笆三个桩;
一个好汉三个帮。
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
统筹兼顾,解决次要矛盾
同桌
缺点
优点
(主导)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请同学们谈谈你是如何评价你的同桌?
好同桌
思考:1.“是药三分毒”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2.毒占三分良占七,那是良药还是毒?
1.矛盾是对立统一,药有救人与害人的两面!
2.良的一面是占主导,决定了药的性质是良药!
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含义: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
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
主要方面决定的。【重点】
②矛盾的次要方面在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
方法论: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主要方面
次要方面
力 量 强 弱
进一步思考:那药的三分毒性能不能忽略不计,为什么?
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2.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
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忽视
矛盾的次要方面,不能忽视支流。
主要方面
次要方面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侧 重 看 法
原理内容 方法论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要求我们看问题要抓主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忽视支流。
白壁微瑕,瑕不掩瑜。(玉上的小斑点掩盖不了它的光彩。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
分清主流和支流,
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防微杜渐
(指在事物不良的一面
刚刚露出苗头时,就加以
制止和杜绝,不让它
发展下去)
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不能忽视支流。
【抓】主要矛盾 【看】矛盾的主要方面
数量
内涵
作用
标志词语
疑难解析: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复杂事物中,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个,而次要矛盾可以有很多个
矛盾体中只有两个对立面,一个是主要方面,另一个是次要方面
主要矛盾指“矛盾体”,可称为“一个”或“一种”,内部又含主次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矛盾体的一个侧面”,只能叫“一方”或“方面”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
侧重做法,用于办事情、解决问题
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侧重看法,评价利弊、优劣、功过
重点、关键、首要任务、突破口、
中心、核心问题等
性质、本质、主流、主体、辨方向、识大局、总体上、分析形势等
1.我国现阶段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总的来看,我国的经济正企稳回升,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3.推进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4.虽然有时会恶作剧,但总的来说刘小峰同学是个热情善良的人。
主要矛盾
矛盾
主次方面
判断并连线
例题演示:毛泽东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指出:“一个人的工作,究竟是三分成绩七分错误,还是七分成绩三分错误,必须有个根本的估计。如果是七分成绩,那么就应对他的工作基本上加以肯定。把成绩为主说成错误为主,那就完全错了。”从唯物辩证法看,这里强调的是:
①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②无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不能正确认识矛盾
③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转化
④在认识矛盾时须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侧重看法,成绩是一面,错误是另一面,属主次方面
无关次要方面
无关相互转化
B
难度提升: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统筹谋划深化改革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同时要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牵引和推动全面改革。这一思路和方法所依据的哲学原理有:
①发展是新出现的事物战胜旧事物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③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④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A.①② B.③④ C ①③ D.②④
无关看法
材料侧重做法,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B
新出现的事物≠新事物
如“全面深化改革与各个要素”





复杂事物
既看主要矛盾
某一矛盾
既看主要方面
又看次要方面
两点论



复杂事物:把握主要矛盾
某一矛盾:把握主要方面
重点论
相统

又看次要矛盾
(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联系: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
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
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
和均衡论。
均衡论:不分主次,如“眉毛胡子一把抓”。
一点论:只抓重点而不顾其他,搞“单打一”。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完善财政、金融等支持政策,中央财政安排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重点用于职工分流安置。采取综合措施,降低企业交易、物流、财务、用能等成本,坚决遏制涉企乱收费行为。这主要体现的辩证法道理有(  )
①矛盾的特殊性寓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 
②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 
③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④坚持系统优化方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D
例题演示:区块链已经成为全球技术发展的一个前沿阵地,被认为是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大浪潮,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区块链技术还不够成熟,在面对新的复杂应用场景时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对此,从哲学角度来看,我们应该(  )
①看问题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有机统一
②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③把握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明确事物性质
④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事物的主要矛盾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A
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主次矛盾会相互转化,要统筹兼顾!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易混易错点
1.首先解决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2.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3.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知识小结3: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强调做法】
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强调看法】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要求我们要抓主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忽视支流。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一点论和均衡论。
(三)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矛盾的概念
矛盾的问题的精髓
唯物辩证的矛盾观
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
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具有同一性
矛盾具有斗争性
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用对立统一的
观点看问题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注意分析三种情况
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重要地位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全课总结:3.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材料:什么是好电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电影经常出现“叫好”和“叫座”的矛盾,有些电影的艺术价值很高,但是票房却遭到冷遇;有些电影过度关注“眼球效应”,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立得住的文化内核,虽获得高票房,却是“低口碑”。
有人认为,只要能“叫座”的电影就是好电影。请运用矛盾的观点对此加以评析。(12分)
能力提升
解析:题目限制了用“矛盾的观点”,涉及矛盾分析法的8个内容!
①材料涉及电影“叫好”和“叫座”,这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即对立统一关系;
②“叫好”是主要方面,涉及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
③“叫好”和“叫座”不能不分主次,又不能只看一面,又涉及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由此组织答案。
“叫座”与“叫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叫座”固然重要,但离开“叫好”,“叫座”将不能持续,好电影应该既“叫座”又“叫好”。
在“叫座”与“叫好”两个方面中,“叫好”体现了电影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是矛盾主要方面)
题中观点不仅割裂了矛盾双方的依存关系,也颠倒了主次。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材料:“资源诅咒陷阱”是指一些地方过度陶醉于自然资源优势不能自拔,固化于产业链的低端,致使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压力加大,核心竞争力缺失,持续增长乏力,使得丰富的自然资源最终成为经济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福音”。根据最近国务院发布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全国有262个城市被确定为资源型城市。其中,广东省的韶关市、云浮市等位列其中。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原理谈谈你对“资源诅咒陷阱”的认识。(14分)
能力提升
祸的一面
福的一面
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丰富的资源既可成为城市发展的“福音”,也可成为城市发展的“诅咒”。(4分)
②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如果过度陶醉于自然资源优势,“福音”就可能转化为“诅咒”,繁荣就可能转化为衰退。(3分)
③矛盾双方具有斗争性。资源“福音”与“诅咒”,繁荣与衰退相互排斥,相互斗争。(3分)
④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资源型城市资源“福音”与“诅咒”之间的对立统一,推动着一些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再生与发展。(4分)
参考答案
甘肃省某县把文化扶贫列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以化阵地扶贫、公共文化服务扶贫、文化产业扶贫为主要内容,大力实施文化扶贫工程,有效解决了文化服务贫困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一个地区的贫困,表面上看属于经济问题,但从深层次考察,往往有着极深的文化根源,人们的经济状况与其科学文化素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文明开化程度紧密相关。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分析党和政府应如何处理经济扶贫与文化扶贫的关系。
能力提升
答:(1)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相互
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经济
扶贫为文化扶贫提供物质保障,文化扶贫为经济扶贫提供精神动力。
(2)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
转化,要求我们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也
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学会统筹兼顾,经济扶贫是扶贫工作的主要
抓手,文化扶贫是经济扶贫的有益补充,二者相得益彰。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扶贫工作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又不能忽视文化扶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