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格式)

资源简介

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第1、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课型 新授课R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核心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是部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第一框。本框主要介绍了四种社会形态的演变及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主要让学生掌握:生产力与生产资料的关系,四种社会形态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历史命运。 教学思路:本课整体设计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本课在教学流程上按照“抛出议题—讨论议题—议题论证”的顺序;第二方面,在学科内容上主要涉及四种社会形态是如何演变的以及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第三方面,在情境设计上,由学生展示实践活动中找到的原始社会的情境:哈克遗址场景;奴隶社会:古罗马场景;封建社会:皇帝租田地;资本主义社会:中西方资本萌芽场景等。 教学路线:本课以议题式教学为主要方式,议题、情境、活动和任务四个要素围绕学科概念形成如下四条线: 议题线:由主议题“怎样揭示人类发展的奥秘?”和四个子议题1.原始社会是不是人类理想的社会?2.奴隶社会是不是人类历史的倒退?3.封建社会是不是人类最黑暗的时代?4.资本主义社会是不是无剥削的社会? 情境线:由“1.探秘哈克文化遗址原始足迹2.沿着“哈克遗址”来到古罗马3.皇帝也出租田地,真的“很差钱”?4.中西方的资本主义萌芽”四个部分组成,为议中学提供载体。 活动线:围绕搜集-商议-展示—阐释,为议中学开辟路径。 知识线:生产力与生产资料的关系,四种社会形态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历史命运。 教学结构:
2.学习者分析
作为高一学生,在初中历史课上已经学习过社会形态更替的相关知识,且初中政治已经讲授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学生理解本课的内容,难度不大,但是,这一课的内容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多关注的历史的视角,作为思政课教师,应该从历史出发,以政治学科的视角引领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引导学生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运动去分析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3.学习目标确定
1.政治认同:通过读《资本论》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理解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理解,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2.科学精神:通过辨析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辨析“原始社会是不是人类理想的社会?”、“奴隶社会是不是人类历史的倒退? ”、“封建社会是不是人类最黑暗的时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不是无剥削的社会?”,让学生把握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本质与规律。 3.公共参与:通过分小组讲述四种社会形态下不同的历史故事,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讨论,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
4.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不同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的特点 教学难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
5.学习评价设计
课堂教学中的随机评价、学生点评、师生互评、小组评价、总结性评语。
6.学习活动设计
课前准备给学生分成4个小组,布置学生查阅资料或者前往博物馆,找到人类社会演变下从原始社会(小组1)-奴隶社会(小组2)-封建社会(小组3)-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小组4)的四个历史故事并找到这个时期的生产工具。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社会形态的历史故事及生产工具,进行“二次备课”。活动意图说明:通过“二次备课”让教师更加了解学情,在课堂上开展高效教学;通过查阅资料和前往博物馆,丰富学生知识,扩展视野,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并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 【议学任务】(分成4个小组,小组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思考人类社会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2.下面四幅图地分别体现了哪个社会形态,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3.人类社会的各种社会形态为何依次形成和更替? 4.分小组分别讲述四副图中关于四种社会形态的故事。 引出总议题:怎样揭示人类发展的奥秘?学生活动1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1、2、3 第一小组准备展示第一个历史故事 活动意图说明: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提前去找四种社会形态下的故事,分小组展示,提高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兴趣,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环节一:议题一:原始社会是不是人类理想的社会?教师活动2 展示图片:哈克遗址的原始人雕塑和使用的石器 结合材料,和教材上12页的探究与分享请概括出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点。 展示图片:哈克遗址出土的细石器 教师提问: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根本区别是什么?结合材料哈克遗址为何是新石器时代的代表? 【教师活动】展示哈克遗址两个墓葬的对比图片并展示材料:墓葬随葬品,且多寡不一。提问:到了原始社会末期,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情况? 【教师提问】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知识,分析说明“私有制、贫富分化”产生的原因,并思考会带来什么影响? 【教师提问】1.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原始社会是否存在剥削?2.没有人剥削人的原始社会是不是人类理想的社会?为什么?(结合原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关知识,思考以上问题,任选其中一个进行评析,并阐述你的理由。)学生活动2 第一小组展示他们所找的原始社会的历史故事。 【知识总结】 1.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特点。 2.私有制是怎样确立的。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分解活动议题,设置活动任务,抛出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梯可登、有阶可上。同时,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时,要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知识,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与思考中,由浅入深地理解知识,最终懂得运用知识。环节二:议题二:奴隶社会是不是人类历史的倒退?教师活动3 【教师活动】播放电影《斯巴达克斯》片段 【教师提问】 1.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2. 结合视频和材料,分析奴隶制生产关系有什么特点? 辩一辩:有人认为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奴隶生活十分痛苦,还出现了阶级和剥削,是一种历史的倒退。请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学生活动3 【学生活动】第2小组展示:沿着“哈克遗址”来到古罗马 【知识总结】奴隶社会 1.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特点。 2.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3.国家的本质 活动意图说明:利用历史叙事的方式,通过设疑、解疑以及求证,讲授阶级、国家的产生,层层推进,让学生调用自己已有的初中历史知识和政治知识进行表达,提高学生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辩一辩环节,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科学精神、法治意识素养。将学生活动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本理论知识的链接,体会知识源于生活,提高学习兴趣。环节三:议题三:封建社会是不是人类最黑暗的时代?教师活动4 材料展示:两汉时期,皇帝也出租田地,真的“很差钱”? 议一议:结合材料判断两汉时期我国所处的社会形态是什么?这个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材料展示:“农民八苦” 【教师提问】1.结合材料分析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奴隶社会相比有哪些变化?2.分析造成封建社会百姓生活“八苦”的根源是什么? 3.你知道封建地主统治农民的方式有哪些吗?学生活动4 【知识总结】封建社会 1.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封建社会的剥削基础和统治方式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感性直观的图片和材料引出封建社会,基于生活案例设疑、质疑等活动环节,适时引领和恰当点拨,学生最终形成共识。通过议学任务、问题情境的创设,紧密结合现实社会生活,突出社会实践参与,通过对这一议题的探究,体现培根铸魂的育人高度。环节四:议题四:资本主义社会是不是无剥削的社会?教师活动5 材料展示:中西方出现了买卖方市场 【教师提问】思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如何萌芽的? 【教师活动】材料展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两段论述 【教师提问】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哪些特点?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需要哪两个基本条件? 【教师活动】播放《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片段,提问:简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材料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主要表现。 【教师提问】有人说,相对于奴隶社会的奴隶和封建社会的下层阶级,资本主义社会的雇佣工人拥有人身自由,已经摆脱了被剥削的命运。请你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对该观点加以反驳。学生活动5 学生回答: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 学生通过分析材料回答 1. 资本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的基本条件 学生回答资本社会经济危机 (1)基本特征 (2)主要表现 (3)原因 ①直接原因 ②根本原因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历史视野的分析,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本质的理解。通过生活情境,实现学生知识理解、能力提升、情感升华、素养培育和人性养育的有机统一。环节五:议题论证教师活动6 请大家回顾本课内容,总结我们本课的总议题:怎样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 布置作业、练习题学生活动6 思考并总结。活动意图说明 再次回顾本堂课所学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7.板书设计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作业1: 要求:观察分析图表内容,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请参照范例,再写出三个结论。 例:三个社会都是阶级社会。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2:预习教材11、12页探究与分享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视频资源:《斯巴达克斯》、《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多媒体设备:多媒体教学屏幕、音响。 数字资源:社会发展简史内容。 软件工具:百度百科、央视频。 图书馆资源:《人类简史》 网络资源:《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十集。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学反思:根据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必备知识”“学习情境”“学科任务”“关键能力”这四个基础要素为抓手,本课创设了四个教学环节,设计了四个教学议题进行探究。 第一,注重教学资源整合和教学情境创设。我剪辑了《斯巴达克斯》、视频《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视频资源,搜集图片,整合了相关阅读材料,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必备知识的学习创设了鲜活、直观的教学情境,在情境探究中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归纳演绎等关键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第二,注重知识自主构建和学科价值引领。本课提前预留了实践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或在家乡周边找到四种社会形态下的四个历史故事并找到这个时期的生产工具。我根据学生反馈的社会形态的历史故事及生产工具,进行“二次备课”。这一做法让学生增强了对本课探索的兴趣,让学生自主构建了知识体系,课堂效果较好。 教学改进:由于不同学生在历史知识储备、阅读广度和深度上具有差异性,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堂探究等方面还要进一步做到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鉴于课堂时间、空间有限,本框内容信息量较大,部分相关链接的拓展资料只能学生提前预习,课上简单总结。未来课堂将探索在环节的设置上需要更考虑学生需要再进行打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