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共27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共27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B2022秋季高二语文《秦风无衣》教学课件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学习《无衣》,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BBBBB不学《诗》,无以言。——《论语》“五经”:《诗经》、《书》、《礼》、《易》、《春秋》B背景 慷慨从军 保家卫国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
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践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此诗就是当时的一首出征战歌。
这次战争具有保家卫国的正义性,所以表现出了秦国人民团结一心、乐观无畏、同仇敌忾的凛然正气和踊跃参军、奋勇出征、勇往直前的战斗激情及爱国精神。
B 第一章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脩我
戈矛,与子同仇。
1怎么2难道

战袍、长衣
助词
起兵、出兵
通修
一致对敌
怎么说我们没衣穿?(愿)与你同穿一件战袍。国王要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同仇敌忾、一致对敌。
诗歌开头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有何作用?
设问。
表现了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英雄气概,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王于兴师”在文中有何作用?它与“问答”有无逻辑事理关系?文章把它置后有何作用?
交代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逻辑上有前后关系,文章把它置后补充交代,先“议”后“叙”,目的有二:
(1)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势;
(2)激发爱国热情,突出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
1、2句刻画了军民什么精神?三四句呢?
1、2句表现了军民团结一心、克服困难的乐观无畏
3、4句表现了军民同仇敌忾的凛然正气和勇往直前的战斗激情及爱国精神。
小结:
第一章:
表现了军民团结一心、克服困难的乐观无畏及同仇敌忾的凛然正气、勇往直前的战斗激情及爱国精神。 (统一思想)
读第二章找出和第一章不一样的词看它们各表达什么意思
第二章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
子偕作!
怎么说我们没衣穿?(愿)与你同穿一件内衣。国王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行动。
本节又写什么?
第二章:表现了军民团结一心、克服困难的乐观无畏和同仇敌忾的凛然正气、勇往直前的战斗激情及爱国精神。(统一准备)
第三章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读第三章找出和第一、二章不一样的词看它们各表达什么意思
怎么说我们没衣穿?(愿)与你同穿一件下衣。国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的铠甲与兵器,与你一起前去杀敌。
本节又写什么?
第三章:表现了军民团结一心、克服困难的乐观无畏和同仇敌忾的凛然正气、勇往直前的战斗激情及爱国精神。(一起上战场)
B章诗的开头形式相同,只变换几个字,这属于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使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
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同时强化了诗歌的情感。由于更换了词语,内容就更加丰富,诗意得到发展。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BBB仿写诗歌:尝试仿写两段《秦风无衣》,字数、结构一致。示例一:B示例二:主题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是一首爱国歌曲。运用重章复沓的形式表现了士兵们团结一致、乐观无畏、同仇敌忾的凛然正气和勇往直前的爱国精神。
当堂检测:
①对这首诗的词语理解及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A、袍:长衣,即战袍。于:语气助词,不译。兴师:出兵。同仇:你的仇人就是我的仇人,引申为共同对敌。
  B、泽:同襗,即内衣。偕作:一起行动。裳:下身的衣服,即战裙。偕行:一同出发。
  C、或同穿一“袍”,或同穿一“泽”,或同穿一“裳”,是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反映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
  D、“同仇”、偕作”、“偕行”,正好显示出战前动员,整理行装,一同出发这一过程。表现了战士们不断高涨的斗志。
C
②对这首诗的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第一节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
  B、第一、二节诗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C、第三节诗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慷慨从军一同出发这一中心。
  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
A
③.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是( )
A.“岂曰无衣?”句运用反问修辞手法,强调”“同袍”、“同泽”、“同裳”的同仇敌忾精神。
B.诗中三次提出“王于兴师”,表明备战是为了保卫国家。
C.每节末尾的“同仇”、“偕作”、“偕行”,再次突出了共同对敌、英勇献身的战斗精神。
D.“岂曰无衣?”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激发读者思考。
D
作业
背诵并默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