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考点突破】小升初语文现代文阅读讲义 第5讲 赏析修辞手法姓名 班级 成绩【常考题型】1、文中换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划线语句。3、照例子中的修辞手法仿写句子。【方法技巧】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事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3、夸张: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加强语言气势。5、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答题模式】 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典型例题】★课内语段导航:例: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①“去的”指的是_______的时光;“来的”指的是______的时光。 ②从这句话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______的强烈感叹。 (2)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①这句话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选段中与这句话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是哪一个分句?请用“ ______”画出来。 ②“茫茫然”写出了( )。 A.大干世界的广阔无边 B.阳光的耀眼充足 C.眼前光景的模糊不清 D.内心的迷茫 (3)选段中画横线的部分,作者运用______的修辞手法,抓住了生活中的______、______、______等细节,写出了时间在生活的____________间匆匆流逝。★典例精析例:小说阅读 碑(节选) 孙犁 树枝开始摇动,雪花大块地往下落。风来了,雾也渐渐稀薄了。枪声响到河南岸,人们全掩藏到堤后去了…… 雾腾起,河流显出来,河两边水浅的地方,已经结成了冰,中间的水流却更加浑浊了。 终于看到了一小队黑衣战士,冲到了这里。他们弯着身子飞跑,跑一阵就又转身在地上射击。他们分了三组,显然是一组对附在一起的敌人。敌人也近了,敌人从三个方向包围上来,形成了一个弓背。这一小队黑色衣服的士兵就是这个弓弦,是这个弦牵引着那个弓背,三面的敌人迅快地逼近他们。 “那穿黑衣服的是我们八路军! 夜里o过去的。”小菊兴奋又不安,大声告她身边的人。 这一小队人马,在平原上且战且走。我们每个人单独作战,又联合了一个整体,自己留神是为的保护别人。在平原上初冬清晨的霜雾里,他们找到了一个可以遮盖自己的东西:小壕沟、地边树、墓头和碑座、大窑疙瘩和小树林。其他在那涂满霜的小麦地里滚过来了。 这是突然撤退的意思。他们一个人抵挡着那么些敌人。A三面的人像一团回旋的看一眼他们飞下,迫害着地上的一条蜈蚣。蜈蚣,并越是越是越是越是越是越是让,也在观看人的心里形成了悲壮的感觉。 我们面前的土地就是这样的平和无边无际。B一小队人滚在上面,就好像一颗灿烂的流星撞击在深夜的天空里,每一丝光都在人们的心里划过了。 战争已经靠近河岸。吱吱地飞过去。人们低下头来,感觉到一种绝望的悲哀。你们能过这条河吗?可以来就平安了。 赵老金忘记了那蝗虫一样的子弹,探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那一小队人撤退到了河边。我们一看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站起来就又转过去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疯狂地射击。敌人一脸扑过来,炮火落到河岸上,尘土和泥块,掩盖了那一小队人。 老金看就在那烟里,这一小队人钻研出来,先跳到河里去了。 他们在炮火里出来,身像火一样热,心和肺全要爆炸了。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推敲着前面的冰,想快些相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本,心脏一收缩,其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两个战士。其他被水湿透的服装,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他们万分艰难地走到老金家里。村里也响起来了枪来,村里大乱了。妈妈两个扯硬扯地给他们脱下身上的衣服,小菊又忙着把自己的新棉换下来,把家里人过冬的棉衣服叫他们穿上,抱出他们的湿衣服去,埋在土里。 大女儿含着两眼热泪说:“你们不能等着,还得走,敌人进村了!” 其他人到村西的小交通沟里,叫他们到李庄去。那里再暖身子吃吧。她流着泪问: “友好相处!你们昨天晚上过去了多少人 “二十个。就剩下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 “老李呢?” “李连长死在河里了。” 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其他把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兵乓地响,反射着太阳光,射得人眼花。老金往河那边望过去,小麦地直展到看不清楚的远方,才是一片黑色的树林,一个村庄,村庄边上露出黄色的炮楼。把眼收回来。其他好像又看那一小队人从这发展到小麦的田地里滚来,纵身到这弃流不息的水里。 其他撒下去,其他一个又一个撒下去,慢吞吞地拉上来。他在心里祝着,能把老李他们的尸体捞上来就好了,哪怕捞上来一支枪呢!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其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开晒在河滩上。 老脑筋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一把长柄的木槌,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那里可以结冰,这地方可以开着吃”于是,在冰底下,一枝一夜的水就冒出来了,然后就又听到了那奔腾号叫流水的声音。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些。其他轻松地撒着。其他是打鱼,其他是捞到一种力量,捞到那些英雄们的灵魂。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阅读全文,从李连长的角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________ 经过:________ 结果:________ (2)第三段中多次出现“他们”,指代的内容一样吗?请简要说明。 (3)请从 A、B两句中任选一句,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并从感情基调、重音、停连、语气等角度阐述你的朗读设计。 A:三面的敌人像一团旋转的黄蜂,他们飞上飞下,迫害着地面上的一条蜈蚣。 B:一小队人滚动在上面,就像一排灿烂的流星撞击在深夜的天空里,每一丝的光都在人们的心上划过了。 (4)一般情况下,纪念碑是纪念英雄的,可本文的结尾却说“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小文对此很困惑,请你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帮他解惑。【答案】 (1)李连长带领十九位八路军战士突围;被日军堵截被逼跳河;在群众冒死救助下,只有两位战士侥幸逃生。 (2)不一样,第一个“他们”指观战的群众,后面的三个“他们”都是指一小队八路军战士。 (3)【示例1】A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敌人”比作飞上飞下的黄蜂,把“战士们”比作蜈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战士们在敌人堵截之下陷入绝境的悲壮。“黄蜂”、 “迫害”、“蜈蚣”要重读,“飞上飞下”语气延长,以突出悲壮感。 【示例2】B句把战士们比作“流星”撞击填空划过人们心上,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战士们带给人们的震撼。这句要用满怀赞美的感情来读,读得高亢一些,重音落在“灿烂的流星”“撞击”“划过”上。 (4)示例:孙犁写《碑》是为了表现着重人民群众与八路军战士的深情厚谊。全文描述了一场惨烈的战斗,花了大量的笔墨细致描写了赵老金一家三口在这一事件中的表现:老金时刻关注着战斗进展,冒着“飞蝗一样的子弹”抢救子弟兵,每天到战士牺牲的地方去撒,哪怕只打捞上来一只军鞋,一条空的子弹袋,也要“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边上”;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把刚穿上的“新棉裤换下来”,连同“一家人过冬的棉衣服”给幸存的几乎冻僵的两位战士穿上。平实地叙写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家人把人民战士视为亲人般时刻着的惦念与关切。在抗日战争中,军民团结一心,共同铸就了这座丰碑。 【解析】 (1)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梳理文章的内容,文章第六段“这自然是撤退,是突围”及之前的内容可知这个事件的起因是:李连长带领十九位八路军战士突围;从第十段、十一段可以概括出经过是:他们被日军堵截被逼跳河;之后的就是这件事的结果,可以概括为:在群众冒死救助下,只有两位战士侥幸逃生。 (2)结合语境分析,第三段中的“他们渐渐看见一小队黑衣服的战士,冲着这里跑来”中的他们指的是观战的群众。之后的他们都是指的是一小队八路军战士。 (3)首先要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最后再根据句子表达的内容和感情设计朗读,A这句话把“敌人”比作飞上飞下的黄蜂,把“战士们”比作蜈蚣,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语境分析,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战士们在敌人堵截之下陷入绝境的悲壮。为了把这种悲壮感读出来,其中的 “黄蜂”、 “迫害”、“蜈蚣”要重读,“飞上飞下”语气延长。B句把战士们比作“流星”撞击填空划过人们心上,结合语境分析,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战士们带给人们的震撼。为了把这种赞美表达出来,“灿烂的流星”“撞击”“划过”都要重读。 (4)结合本文内容和主旨分析,这篇文章描述了一场惨烈的战斗,文章花了大量的笔墨细致描写了赵老金一家三口在这一事件中的表现:老金时刻关注着战斗进展,冒着“飞蝗一样的子弹”抢救子弟兵,每天到战士牺牲的地方去撒,哪怕只打捞上来一只军鞋,一条空的子弹袋,也要“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边上”;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把刚穿上的“新棉裤换下来”,连同“一家人过冬的棉衣服”给幸存的几乎冻僵的两位战士穿上。从这些内容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一家人把人民战士视为亲人般时刻着的惦念与关切。在抗日战争中,军民团结一心,共同铸就了这座丰碑。因此作者写这篇文章为了表现着重人民群众与八路军战士的深情厚谊,而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这种深厚情谊的象征。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概括文章内容,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找到事件的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语境理解代词所指代的内容。 ⑶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及设计朗读脚本的能力。首先判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然后分析运用这种修辞突出了景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等。设计朗读脚本的关键是要理解语句所表达的内容和感情,然后据此设计重音、节奏、语速和语调。 ⑷本题考查探究文章写作意图的能力。文章的写作意图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归纳写作意图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首先整体把握全文。要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拓展提升】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几生修得到梅花①在万紫千红的花的世界,梅花是最特立独行的一种。②江南的冬天还未过去,寒风肆虐,雪花纷飞,万木都在沉睡之中,而梅花却在这时,绽开一树树的花朵,向人们报告着春之将至的讯息。她不管桃儿、杏儿们嫉妒的流言,也不贪图蜂儿、蝶儿们嗡嗡的追捧,孤傲豪迈地开在漫天飞雪中,不畏严寒,独步早春。③怒号的狂风不是不想吹灭她的火焰, 漫天的大雪不是不想掩息她的娇媚, 而她却在凌霜斗雪中更加灼灼有神。 那纷纷扬扬从天而降的雪花, 似乎成了她玉洁冰清的知音,心魂相印的伴侣。④在无锡梅园观赏过梅花, 走进梅花, 你会感到诗意像湖水一样漫上心头。 润如凝脂的红梅,洁如瑞雪的白梅,碧光盈盈的绿梅,明艳灿灿的黄梅,构成了一个缤纷多彩的梅的世界. 小小的花朵似乎不受半点尘埃的侵染,宛若悄然飘落凡尘的仙子,真正是冰肌玉骨。你若拿俗常的桃花、杏花和她们对照,越发显得梅花的脱俗。置身花下,你会被随之而来的清幽的芳馨环绕,使你立刻想到“暗香浮动"。梅花的香气不像梨花、水仙花那样肥硕袭人,她若有若无,清逸幽雅,它是那么婉约和内敛。观赏梅的枝干,姿态极美,有的疏影横斜,的奇崛突兀,有的苍劲朴拙,有的狂放洒脱。怪不得古人说“梅以形势为第一” 。⑤最喜欢看那棵古梅,虬曲盘错,势如游龙。铁骨嶙峋、古朴苍劲的枝头,绽放着朵朵温润率真的红梅,那种强烈的对比给你以心灵的撞击,无法用语言描述。仿佛眼前的梅花是从悠远的历史深处走来, 她曾与宋代林和靖相伴相守, 在西湖孤山朦胧的月色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她曾和画家王冕相交,是王冕笔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那幅墨梅的范本,在王冕精心经营的梅园里度过许多春夏秋冬。 她是陆游一生痴迷的梅花, 她是王维、苏轼、杨万里、范大成他们曾经反复歌咏的梅花,她是被鲁迅识为“只有梅花是知己”的那一树,她是历代有道的君子仰慕钦敬,视为修养的典范,感叹“几生修得到梅花”那一树。⑥特立独行的梅花从历史深处走来, 那冰肌玉骨的韵致, 高标清雅的圣洁, 横斜疏美的仙姿,傲岸坚贞的风骨,凌霜斗雪的意志,独步早春的气魄,铸成了华夏民族的心魂, 成为了中华民族代代相袭的品格和精神。 站在梅花前, 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境,还是陆游说的好啊, “何方化身千亿 一树梅花一放翁" 。1. 梅花的哪些特点富有诗意呢?请结合第④段进行简要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②段中划线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梅花的香气不像梨花、水仙花那样肥硕袭人,她若有若无,清逸幽雅,它是那么婉约和内敛。”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这一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雨冯剑华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雨,完全全是女性化的。阳春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于人不觉间,她轻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春雨,把青春和生命赠给大地。春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春雨,遍体芬芳的少女,爱美写美的画师。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几分温柔和文静,可你知道,她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她是一位多子的母亲。江河湖海等待着她补充营养,以丰腴自己的身躯。被太阳烤得口干舌燥的大地渴望着她的滋润。田野上的庄稼禾苗,山坡上的树木果林,像一群群嗷嗷待哺的核子,急盼着她的乳汁。年复一年地,她用自己充溢的乳汁喂饱了结实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荚,喂足了圆滚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有了她,才有果实,才有收获,才有各种生物的生生不息。夏日的雨,是能干的大嫂,慷慨的母亲。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她见过了许多,经过了许多,也做过了许多。她曾经年轻过,辉煌过。如今,桃花梨花谢了,高粱玉米收割了。她该做的要做的都已做过,便显得有几分落寞。更有那喜欢悲秋的写出“冷雨敲窗”的诗句,发出“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抱怨。可她是宽容的,豁达的。她知道,人们不会忘记她的过去,不会忘记她做过的一切。她并不落寞,她正在描画“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更何况,不久之后,又有三月春雨,少女般姗姗而来。(有删改)(1)作者将雨比作不同的女性,分别写出了不同季节雨的特点。请阅读文章,补全表格。 雨 性格 特征春雨夏雨秋雨 _(2)作者开篇强凋“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有什么作用? (3)为什么说秋天的雨“阅尽沧桑”和“并不落寞”? (4)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 年复一年地,她用自己充溢的乳汁喂饱了结实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荚,喂足了圆滚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田野上的白发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饰父亲吃药,再赶回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1.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 2.“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一句运用了_____修辞手法,让你感受到 。 3.第③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在文章结构上必不可少,请分析它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4.文中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5.作者在本文中运用了许多美好的语句来赞美母亲,你能仿照作者的文字表达一下你对母亲的感谢和爱吗? 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那年花开钱海燕①夏季,是栀子花盛开的季节。那纯洁的花瓣,幻化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那弥散在空气中的花香,凝聚成记忆中的欢声笑语。那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想念,便随着这清新的栀子花香弥漫开来。②初三那年,我对写小说特别感兴趣,经常把自己写的小说拿给班里的好朋友看,他们都夸我写得好。我高兴极了,写得更起劲。有次上课的时候,一位同学偷偷看我写的小说,被老师抓个正着,于是我被请进了老师的办公室。③“这么闲啊?”班主任徐老师拿着我写的小说,摇晃着举到我面前。④“老师,我写小说没有占用课堂时间,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我吞吞吐吐地说。⑤“作业做完了,再做其他的练习题巩固啊!要知道,你现在上初三,正是关键的时候,怎幺还有空写这些东西!”徐老师显得非常失望。⑥“老师,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写了,您别生气。”我小心翼翼地说。⑦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墙上的钟“嘀嗒嘀嗒”地走着,仿佛在敲打着我的心,我紧张得快要窒息了。⑧谁知他看完后,对我说道:“文笔很不错嘛!不过目前学业最重要,千万不能因为写小说而影响了学业。我倒是很愿意做你的第一个读者。”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这里有杂志社的征文启事,你可以试着投稿。”我听了他的话,惊讶地抬起头看着他。看到他脸上微笑的表情,我悬着的。终于放了下来。⑨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征文比赛。不过出师不利,什么名次都没有得到,我气得把稿纸全部撕掉,发誓再也不写小说了。徐老师得知后。又把我喊到了他的办公室。⑩“喝杯荼吧。”徐老师温柔地拍拍我的肩膀,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递到我手上。“今天找你聊聊,给你讲个故事。”看着我沮丧的神情,徐老师微笑着说道。 “在伊明德黑兰的一座宫殿,人们会欣赏到世界上最美的建筑。宫殿的天花板和四周墙壁都闪闪发光,好似镶满璀璨的宝石。但如果你走近细看,就会发现那些所谓宝石其实只是普通的玻璃碎片。”听到这儿,我疑惑地看着徐老师。 “建筑师原本打算把当时十分珍贵的镜子嵌进墙面。镜子运到的时候,不小心被工人打碎了,工期又非常紧张,再运镜子已经来不及了,建筑师灵机一动,把那些碎裂的镜片敲得更小,镶嵌在天花板和墙壁上,从远处看,那些镜片就像是钻石一样熠熠生辉。” “这太神奇了!”我不由得惊叹道。 “是的,”徐老师语重。长地对我说,“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谁的梦没有被打碎过?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捅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听说你把稿子撕成了碎片,希望你能把失败的碎片,变成成功的宝石。” 听了徐老师的这番话,我重拾信心,写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有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那年中考,我也发挥出色,作文得了满分。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 , 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B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1)结合语境,品读下面的两个句子,分析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①“……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我吞吞吐吐地说。②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 , 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2)请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从人物描写或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B.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3)文中徐老师给“我”讲“建筑师的故事”有什么用意?说说你的理解。(4)文中的徐老师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内容作简要分析。五、阅读《回家的敲门声》,回答小题。 回家的敲门声 ①每一个夜晚的来临,一听到我下班回家叩打门环的声音,父母便像赛跑一样一前一后争着为我开门,总怕被对方抢了先。母亲的脚步细碎而轻柔,父亲的脚步则如重锤般有力,跺得地面“咚咚”直响。因此尽管母亲非常的努力,但总是比父亲慢半拍,为我开门的似乎永远都是父亲!有时候母亲也会站在父亲身后大声的嗔怪:”平时让你干点事,你磨磨蹭蹭慢慢腾腾的,一听到儿子回来你跑的比兔子都快!”父亲此时总是呵呵的憨笑两声,但并不驳斥母亲的话。门在开启的瞬间,我照例能听到两声一高一低苍老而亲切的问候,随后老两口就像勤务员似的一人给我推自行车,一人帮我拿包,让我尽享“领导”般的待遇。就这样,父母一前一后紧紧相随的身影,或重或轻的脚步声,或高或低的问候声一直伴随我走过了一年又一年…… ②后来为我开门的只有父亲一个人了,因为母亲病了,她已经彻底失去了与父亲竞争的能力,腿脚已不太灵便的她大多数时间里只能坐在床头迎接我的归来,目送我的离去,而我也很难听到母亲那风风火火细碎而轻柔的脚步声了。母亲久治不愈的病带走了父亲很大一部分活力,他的脚步声不再像重锤般的有力而变得有些迟缓了。除了他亲切的问候,温和的眼神未变,父亲脸上的皱纹已增加了很多,头上的白发也增加了很多…… ③随着年纪越来越大,父母对我的依恋似乎更浓更深了。有时晚上加班回家迟一些,父亲便携着孱弱的母亲在街口翘首以盼、望眼欲穿的看着儿子来时的路……大老远我就能看到昏黄的路灯下站着两个互相搀扶着的老人雕塑般静静的、久久的凝视着远方,他们灰白的头发不时被风吹起,来回飞舞……我知道那是父母在等我回家。虽然我不知道他们究竟等了我多久,但我肯定想像得出从家到街口,他们已经进进出出很多遍了。很可惜,那时候我并没有任何的感恩之心,丝毫也没有,我只是觉得做父母的都是这样。 ④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进大门我发现门口忽然多了一把椅子,起初我很奇怪,不知道椅子放在这里究竟有何用?后来我知道了椅子是父亲放在这里的,是他专门坐在这里等着为我开门的。父母亲年纪都大了,耳朵都有些发沉,母亲怕我敲门时他们听不到,便建议父亲在门口放一把椅子,快到我回来的时间,父亲便坐在这儿等着我的敲门声…… ⑤再后来,我结婚了,回家的次数渐渐少了起来,但是放在门口的那把椅子却始终未动,我曾经几次想把椅子搬走都被母亲拦下了,母亲说:“椅子就别动了,你爸爸已经习惯坐在那儿了!”不知怎的,我的心猛然动了一下,我知道父亲的习惯是因为我养成的。如今我在离家比较远的地方工作和生活,一年之中回家的次数已是屈指可数,然而家门口的那把椅子居然还在……真的,我现在忽然很想哭,很想家,很想我的爸爸妈妈,我想回去看看他们。 ⑥作为一名游子,虽然漂泊在外,沧海桑田已是平常事。但我又是多么的幸福,只要我的父母还在,在我身后始终会有一座温馨的港湾随时迎候我这叶小舟的归航……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读全文想一想,文章以“回家的敲门声”为题有何好处? (3)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词句。 ①请写出第①段中加点词“憨笑”的含义。②第③段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文章结尾一段又何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联系现实生活,请简要谈谈你读了本文后获得的启示。 参考答案:一、1、①梅花颜色缤纷多彩;②梅花气质超凡脱俗;③梅花香气清逸幽雅、婉约内敛;④梅花枝干姿态极美。2、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不管”“不贪图"“孤傲豪迈”等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 独自开放在漫天飞雪中的情态, 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 仰慕和赞美之情.3、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把梨花、水仙花的香气进行对比,衬托出梅花清逸幽雅、婉约内敛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二、【答案】 (1)文静、温柔、清新、羞涩;性子急、利索干净、泼辣、能干、慷慨;阅尽沧桑、宽容、豁达(2)作者用肯定的语气把雨比作女性,表现了雨使万物生生不息的母性特征。同时,血为下文描写和赞美雨奠定了感情基调。(3)说她“阅尽沧桑”是闪为她曾经年轻过,经历过,辉煌过;说她“并不落寞”是因为她正在描绘秋之图,而且不久之后,会有三月春雨姗姗而来。(4)作者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凸显了夏日的雨如母亲哺育孩子般的慷慨、无私,孕育着万物,表达了对夏雨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解析】 (1)此题比较容易,这篇文章分别描写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雨的特点,答题时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有关段落中筛选出写雨性格特点的词语,这些词语都是拟人化的词语。(2)“她”是女性,也就是说,作者把雨比作女性,在此基础上,下文描写一年四季的雨都是把雨当做女性来描写,春天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据此可知,这个开头总领全文,为下文描写和赞美雨奠定了感情基调。(3) 结合文章最后两段具体语句理解“阅尽沧桑”和“并不寂寞”。结合语境分析,“阅尽沧桑”是闪为她曾经年轻过,经历过,辉煌过;说她“并不落寞”是因为她正在描绘秋之图,而且不久之后,会有三月春雨姗姗而来。(4) 从“她喂饱”“喂鼓”“喂足”“喂熟”可以看出作者把夏雨拟人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说夏雨就像一个母亲一样,她慷慨、无私,孕育着万物,以此表达了对夏雨的崇敬和赞美之情。【点评】⑴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⑵本题考查理解散文开头段作用的能力。散文开头段的作用是: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揭示主题等。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内涵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必须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再结合上下文理解,不仅要理解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分析其深层内涵。⑷此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赏析能力。应从修辞方面进行赏析,首先判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然后分析运用这种修辞突出了景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等。三、1.①母亲深夜敲盆赶鼠;②母亲跪在田中插秧。 2.比喻(对偶) 母亲的勤劳和无私奉献 3.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白发”是全文叙事线索;“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着力描写这一特征,突出了母亲的辛劳,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怀念。 5.略 四、【答案】 (1)①“吞吞吐吐”的意思是说话有顾虑,想说又不敢说。这个词语写出了“我”当时害怕老师批评的紧张、不安的心理。②“一反常态”的意思是突然改变了平时的状态。这个词语写出了徐老师得知“我”中考作文得满分后行为的巨大反差,突出了徐老师内心的喜悦和兴奋。(2)示例一:A.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方法,表现出徐老师看“我”写的小说时的专注和着迷,以及对“我”写的小说的欣赏和认可。示例二:B.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栀子花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收获成功之后的喜悦心情。(3)用“建筑师的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的道理,鼓励和开导“我”化挫折为成功的动力。(或:说明了“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剑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的道理,鼓励“我”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动力。)(4)从耐心看“我”写的小说,愿意当“我”的读者,引导“我”投稿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赏识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好老师;从“我”投稿失败后,主动约“我”谈心,用“故事”来引导“我”等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始终关注学生成长,有教育智慧的好老师。【解析】(1)首先要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①“吞吞吐吐”的意思是说话有顾虑,想说又不敢说。这个词语写出了“我”当时害怕老师批评的紧张、不安的心理。②“一反常态”的意思是突然改变了平时的状态。这个词语写出了徐老师得知“我”中考作文得满分后行为的巨大反差,突出了徐老师内心的喜悦和兴奋。(2)A认真阅读句子,“ 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 ”是对徐老师看我的小说时的动作描写,“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是对徐老师看我的小说时的神情描写,这些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徐老师看“我”写的小说时的专注和着迷,以及对“我”写的小说的欣赏和认可。B“笑”字把校园里的栀子树上的花拟人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语境分析,这句话赋予栀子花人的情态,其实是侧面烘托了“我”收获成功之后的喜悦心情。(3)结合语境分析徐老师给“我”讲“建筑师的故事”的用意,“我”第一次参加征文比赛,结果没有得到任何名次,“我”对写作失去了信心,于是徐老师给“我”讲了这个故事,是用“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的道理,鼓励和开导“我”化挫折为成功的动力。(或:说明了“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的道理,鼓励“我”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动力。)(4)结合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分析徐老师这个人物形象,从耐心看“我”的小说,愿意当“我”的读者,引导“我”投稿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赏识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好老师;从“我”失败后,主动约“我”谈心,用“故事”来引导“我”等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始终关注学生成长,有教育智慧的好老师。五、【答案】 (1)本文主要写几个不同时期 “我”下班回家,年迈的父母听见敲门声迎接“我”回家的事情。 (2)既点明文章的中心,也是文章的行文线索。 (3)①“憨笑”原指傻笑、天真的笑,文中指父亲被母亲猜中心思发出高兴的笑,表现了父亲乐意为“我”开门的心理。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等儿子回家的父母比作雕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母盼儿归来的虔诚和执着的形象特点。 (4)画龙点睛,升华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为子女营造安宁与温馨港湾的父母的感激之情。 (5)示例一:作子女的,永远是父母心头的牵挂,无论身在何处,家永远是我们温暖的避风港。示例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关爱父母,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尽一份自己的责任,让父母感受到幸福。 【解析】(1)细读文章可知,作者以时间为顺序,记叙了在人生的不同时期,父亲和母亲总是会开门迎接我回家的几件小事。 (2)解答题目的作用要从内容、结构、艺术效果三个角度来考虑。内容:概括文章所叙述的事件;点明文章的主旨;指出文章的主要人物。结构:是文章行文的线索等。艺术效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回家的敲门声”既点明父母期待我回家的主旨,也是文章的写作线索。 (3)第①小题要求理解词语的含义。句中的“憨笑”的本义指的是朴实天真的笑,在这里指父亲的朴实,为能为给儿子开门而开心,表达了对儿子的关爱。第②题要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个句子将比做“雕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的表达了父母等候儿子的执着和对儿子的爱。 (4)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来理解,最后一段结构上,总结全文;内容上,深化主旨,写出了父母对“我”的爱,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5)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根据“只要我的父母还在,在我身后始终会有一座温馨的港湾随时迎候我这叶小舟的归航”可以明白,子女永远是父母的牵挂,无论身在何处,家永远是我们温暖的港湾。所以,我们应该多尊重、关爱父母,多与他们交流,感恩父母,让父母感受到幸福。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抓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概括的语言要简洁。 ⑵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能力。考生要注意平时对标题的认识,掌握理解标题的方法,在阐述时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读懂句子,注意题干的要求,从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上进行理解。 ⑷本题考查的是段落作用的理解。要求考生在平时掌握段落的基本作用,结合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从表达的相关和结构等方面进行阐述。 ⑸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写出自己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