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主题阅读创新学案27-28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三语文主题阅读创新学案27-28

资源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主题阅读创新学案
(第27期)
晨读素材篇
人民日报发布的中国文化知识100题(一)
1.现在我们常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指代高雅和通俗的文艺作品,请问这两个成语最初指的是什么?
A、文章 B、画作 C、乐曲
2. 下面哪个字常用作表示顺序的第五位?
A、戊 B、戍 C、戌
3. 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A、早上 B、中午 C、傍晚
4、“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5、古代宫殿大门前成对的石狮一般都是?
A、左雄右雌 B、 左雌右雄
6、“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的时候_____?
A、 丈夫把头发束起来
B、妻子把头发束起来
C、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
7、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几个字?
A、十个 B、十二个
8、被誉为“万国之园”的是哪个园林?
A、颐和园 B、 圆明园
9、“水”字属于下列哪种汉字构成方式?
A、象形字 B 、表意字
10、“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A、中秋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七夕节
答案:1~5 CACBA 6~10 CABAB
11、道家思想在我国影响深远,请问历史中的哪一时期最接近道家所主张的无为而治?
A 、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无盛世
12、下列哪个不是北京的别称?
A 、大都 B 、中都
C 、上都 D、 燕都
13、我们熟悉的《百家姓》是按照什么方式排列的?
A 、人口数量 B 、政治地位
14、“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幅对联中提到的“三父子”是下列哪组人物?
A 、曹操、曹丕、曹植
B 、苏洵、苏轼、苏辙
C 、班彪、班固、班超
15、拍电影时常用的“杀青”来表示拍摄完成,“杀青”原指什么?
A 、制作竹筒的一道工序
B 、加工新茶的一种方法
16、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他所反对的“爱有差等”这一观点是哪家学派的?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名家
17、“美”字最初的含义是什么?
A 、羊大即为美
B 、戴着头饰站立的人
C 、土地里生长的花朵
D 、远方茂盛的森林
18、孔子为自己的教学定睛“孔门四教”,具体指什么?
A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B 、文、行、忠、信
19、俗语说“化干戈为玉帛”,干戈都是兵器,其中哪个指的是防御武器?
A 、干 B 、戈
20、《霸王别姬》是京剧中的名段,“虞姬”这一角色在京剧中属于什么?
A 、花旦 B 、青衣
答案:11~15 ACBBA 16~20 AABAB
21、《尚书》中的“尚”是什么意思?
A 、上古 B 、崇尚 C 、 官名
22、在我国风俗中,常常避讳73和84这两个岁数,因为这是两位历史人物去世的年龄,他们是?
A 、孔子和孟子 B 、老子和庄子
C 、汉高祖和汉武帝 D 、周武王和周文王
23、“一问三不知”出自《左传》,说的是哪“三不知”?
A 、天文、地理、文学
B 、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
C 、孔子、孟子、老子
D 、自己的姓名、籍贯、生辰八字
24、篆刻分为阴文印和阳文印,北京奥运会徽“中国印”是哪种?
A 、 阴文印 B 、阳文印
25、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弟弟妹妹应该用下面哪种称谓?
A 、家弟家妹 B 、舍弟舍妹 C 、息弟息妹
26、古代战争中指挥军队撤退时要敲击哪种乐器?
A 、鼓 B、锣
27、古人用“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来劝谕人们要尊敬父母,这句话出自哪里?
A 、《弟子规》 B 、《三字经》
C 、《千字文》
28、下列哪项不是端午节的习俗?
A 、 挂香包 B 、插艾蒿
C 、登高采菊 D 、喝雄黄酒
29、“弱冠”指的是男子多少岁?
A 、十五岁 B 、二十岁
30、河姆渡遗址位于哪个流域?
A 、黄河流域 B 、长江流域
答案:21~25 AABAB 26~30 BACBB
31、算盘是中国传统计算工具,利用算盘能进行开平方的运算吗?
A 、能 B 、不能
32、唱念做打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其中“做”指的是?
A 、面部表情 B 、舞蹈动作 C 、器械表演
33、李清照词中的“绿肥红瘦”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A 、晚春 B 、仲夏
3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代书信通过邮驿传递。唐代管理这类工作的中央管理机构是?
A 、尚书省 B 、中书省 C 、门下省
35、陕西省一块著名的“无字碑”,它与哪位皇帝有关?
A 、秦始皇 B 、武则天
36、孟子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里“规矩”的意思是?
A 、法律条文 B 、美德善行
C 、圆规曲尺
37、《红楼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它的别名是?
A 、《金陵记》 B 、《石头记》
38、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原指什么?
A 、黄河 B 、长江 C 、淮河
39、下面哪位名医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药王“?
A 、扁鹊 B 、华佗
C 、孙思邈 D 、李时珍
40、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上有几条龙?
A 、八条 B 、二十二条
答案:31~35 ABBCB 36~40 CBBCA
41、都江堰和秦始皇陵哪个的修建年代更早?
A 、都江堰 B 、秦始皇陵
42、在古代人们对对方的妻子的尊称是什么?
A 、令爱 B 、令正
43、从事贸易活动的人叫做“商人”,这跟历史上的商代有关吗?
A 、有关 B 、无关
44、木版年画发源于四大名镇中的哪个名镇?
A 、汉口镇 B 、景德镇
C 、朱仙镇 D 、佛山镇
45、按照戏曲界的行话,以下哪个表示最后一出?
A 、压轴戏 B 、大轴戏
46、琵琶本名“批把”,“批把”一词来源于什么?
A 、制造琵琶的材料
B 、演奏琵琶的方式
47、切脉是中医独创的诊法,中医把脉时摸的是?
A 、静脉 B 、动脉
48、我国古代的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的雅称,请问我们常说的“润笔”指的是什么?
A、文章书画稿费
B 、替人研磨墨汁
C 、为人作序
49、“杏林”在指代什么?
A 、教育界 B 、医学界
50、《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史的总称,其中哪一部是完全意义上的通史?
A 、《汉书》 B 、《史记》
C 、《三国志》 D 、《左传》
答案:41~45 ABACB 46~50 BBABB
写作指导篇
最容易模仿的作文结构:2021高考并列式满分作文
【2021高考天津卷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如果说时间是一条单行道,那么纪念日就是道路两侧最醒目的路标,它告诉我们怎样从昨天走到了今天。时间永不停步,纪念日不会消失。记住它,可以让日历上简单的数字成为岁月厚重的注脚,而它也不断提醒着我们带着初心奔向前方。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满分范文】
身披过往,脚踏前方
人们在时间的共流中前行,而纪念日则是岁月里的厚重注脚。如同银河之中格外耀眼的几颗星,后人的纪念赋予那些日子以更加鲜明的颜色。在中华民族走过的悠悠岁月中,也设立了许多像路标一样的纪念日,它们串起了数千年的文化和精神,突破时空的局限,将民族的基因根植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血脉中。
纪念历史,明晰往日之来路。当我们回头望向岁月长河时,常被先辈们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的故事所打动。1915年9月,《青年杂志》创刊,后来改名为《新青年》,它的出现,为在黑暗中彷徨的中国指出一条通往民主与科学的道路;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点燃了火种;1978年12月,一次历史性的会议,一个推行改革开放的决定,照亮了中国的快速发展之路。这一个个日期在我们的脑海中依次浮现,时至今日,曾经一位位有识之士的声声呐喊,仍在我们耳畔回响,令人久久不能忘怀。他们曾处黑暗的时代,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奋力追逐光明;他们曾处雾气弥漫的十字路口,在无畏迷茫的勇气中,他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如今,黑暗的日子过去了,浓厚的迷雾消散了,神州大地上阳光普照。
纪念历史,传承不变之初心。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有其初心,且应永远珍视初心。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初心也许并不显眼,但它如同草蛇灰线,伏延千里,为我们的未来塑形。这证明了初心于人而言的重要性。而中国共产党正是秉承“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才有了如今全面脱贫、科技强盛的崭新的中国。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完成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百年夙愿;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着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020年,中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回顾一个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从过去到现在一直秉承初心。由此观之,在品读岁月里厚重的注脚时,我们应将那一份初心一同传承,将为国为民的初心镌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纪念历史,展望未来之方向。黑格尔曾言:“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尚有余温。”诚哉斯言,每一段历史都能给我们启示,促使我们拥抱更美好的明天。“十四五”蓝图已开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再上新台阶。想必这些从历史中汲取的经验和力量,定能帮助我们将脚下的路走得更稳、更快、更好。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丰碑常驻,精神永存。纪念日承载着过去重要的记忆,它让我们永远牢记那些重要的人和事,提醒我们不可忘却,只有记住才能传承,这些珍贵的记忆会化作永不磨灭的精神力量,一路伴随我们前行。
【点评】
运用并列式结构,形式整齐思路清晰。文章按照历史的顺序,选取重要的时间节点来写,紧扣“纪念日”来写,多角度挖掘纪念日的内涵,感悟很深刻。文章长短句结合,擅用整句,“纵有千古,横有八荒,丰碑常驻,精神永存”既对称,又有韵律感。
开卷有益篇
让音符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
  只有走进社会生活,走进人民实践的深处,感知时代脉动,聆听时代心声,才能写出人们心中的歌。
  
  曲随时代,歌由心生。作为一名音乐工作者,随着创作实践的积累,我越来越深切感受到,音乐离不开生活的沃土,创作离不开人民的滋养。只有走进社会生活,走进人民实践的深处,感知时代脉动,聆听时代心声,才能写出人们心中的歌。
  上高原、下海岛、去矿山、走军营,这些深入生活的经历,帮助我打开心胸,从广阔天地间汲取养分,将新鲜而又强烈的感受倾注笔端,流淌在乐谱中。2017年,为了给纪录片《辉煌中国》创作主题曲,我多次深入沿海城市、深入改革开放前沿采风,用心感受国家发展的铿锵足音。党员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各行各业创新热潮涌动,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和脸上由衷的笑容,都成为音乐创作的灵感,歌曲《新的天地》就是这样产生的。“风里雨里航程壮丽,千里万里阳光在心里”。我希望能以深情回荡的旋律,展现国家令人瞩目的发展变化,展现时代之“新”如何稳稳地落在百姓之“心”。
  “你是我的一切我的全部,向往你的向往,幸福你的幸福。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万水千山最美中国道路”,一首《不忘初心》在祖国大地广为传唱。这是我为“永远的长征——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创作的歌曲。作曲过程中七易其稿,头脑里构思的草稿更是无以计数,半年时间里我夜不能寐。创作伊始,我就在思索:这种重大题材的音乐作品,之前往往采用民歌或美声的形式演绎,前辈音乐家们已经创作了很多经典之作,沿用之前的方式来写这首歌恐怕很难超越。而且,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听觉习惯已渐渐发生改变,80后、90后听的多是流行歌曲,那么在这次创作上能否大胆突破、尝试新的表现手法呢?
  最终,《不忘初心》采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通俗艺术形式来谱曲,娓娓道来,力求既抒情感人又催人奋进。事实证明,这种尝试是成功的,歌曲推出后受到广泛欢迎。我在各地听到多种多样的演唱形式。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当晚,天安门广场上数万人共同高歌《不忘初心》,台上台下共情共鸣,成为永远铭刻在我生命中的记忆。前不久我去西藏采风,这一天清晨,窗外忽然传来《不忘初心》的歌声!那是边防线上解放军战士在歌唱。那一刻我非常感动,既感动于士兵们发自内心的歌声,也感动于祖国的强大和人民的同心同德。
  回首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许多歌曲表现阳光普照下的中国,高楼林立、人潮涌动、繁花盛开,一派蓬勃生机;其实,夜晚的中国也很美,华灯初上时、万家灯火处,中老年人热情欢快地跳着广场舞,年轻人身姿潇洒地玩着滑板,分外暖心和睦。歌曲《灯火里的中国》正是从这样的角度歌咏改革开放,歌咏日新月异的生活。作为曲作者,我深知它是一首演唱难度很高的歌,音程关系大起大落,非专业人士很难掌握。没想到,在2021年央视春晚上演出后,这首歌竟然在网络上引发竞唱热潮,大学生、中学生都爱唱。这首歌之所以受欢迎,也许在于它让人们感同身受,让人们看到国家的发展与每个人的梦想密切相连。
  近年来,我先后担任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晚会《我们的四十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奋斗吧 中华儿女》等大型文艺演出的音乐总监。为筹备演出,我们会对重点歌曲进行梳理,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只有和党、和人民心连心的作品,才能够被久久流传;唱出人们心声的作品,往往也成为时代的记忆。音乐作品的创作就是如此,只有扎根生活的土壤,承载着人民的心声、时代的记忆,并且将这一切转化为动人的旋律,才能百听不厌,经久不衰。
新时代文艺创作呈现新气象。10年来涌现出很多优秀音乐作品,在每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都有悠扬的旋律传唱。瞩目未来,我将肩负音乐工作者的使命,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创作出更多有真实生活体验、有强烈家国情怀、与人民共鸣共振的作品,让笔下的音符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
拓展训练篇
塔上有棵树
我的居室临河。河的那面有座古塔,塔上有棵树。那树挺立在塔顶之上,和我隔着一段空间为邻。
那树不很高大,但很古老。树叶纷披,撑一团墨绿。郁郁葱葱,四季不凋。有人说它是胡椒树,也有人说它是香樟树。那树是怎么上去的?有人说那树的种籽,一定是小鸟衔上去的,也有人说是修塔人遗落的。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因了这树,这千年古塔,才有了生机的葱笼和生命的蓬勃。
塔之树,是一曲生命之歌。
塔是锥形的。塔顶原有三个相叠的宝瓶,远远看去,像一串葫芦。那里没有土壤,没有泉水。塔树只能在一层薄薄的尘埃里,在砖头的缝隙 里存活。这是生命的奇迹。它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它不能在沃野里扎根,不能在旷野里扶风摇云。它只能在那一无所有的塔尖,以自己的坚韧和顽强,经营自己的日子。它面对大地,却得不到大地气脉的扶持,它面对江河,却得不到江河涓滴的滋润。生地的失位,这不是它自己的选择。落脚绝地,使它失去很多,更增加了它生的困厄和艰辛。
风吹来,雪飘来,风暴和雷击也劈面而来,它都无法回避,它只能挺身相迎。烈日炎炎,炙烤着它,从日出到日落,也只能苦苦地支撑着。风刀霜剑严相逼,它只能默默地忍受着。塔之树是不幸的,时时都在承受着大自然的磨难。它又是幸运的,它远离尘嚣,地面上的树,被砍了一茬又一茬,大片的森林都从地面上消失了,而它却躲过了人世间的劫难。还有那年,日本飞机来轰炸古城,从空中撒落的炸弹,撞落了塔尖上的宝瓶,塔树却安然无恙。而今,它是活得更古拙而宁静了。
塔树像从大自然的炼狱里脱颖而出的一位哲人。它默默地俯览大地,闲闲地静观江河在流、城市在变。静观世人一代一代地在繁衍,繁衍出城市的进步和文明,也繁衍出许多的荒谬和悲欢离合的故事。
每天,它第一个迎接朝阳,最后送走落日。风从哪里来,雨往哪儿去,春花秋月何时了,它都知道。因为大自然的风云变幻,都在他头上演绎。
它独立云空,与月儿相守,与星星对峙,与行云为伍,也与寂寞为邻。一任脚下的江河,水涨水落,一任身边的野草,草绿草黄。它只伴随大自然的韵律,守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天籁。
塔树立于塔顶,脚下是拥挤的人,头上是拥挤的星。它像一位禅者,昭示世人,保持自己的独立和秉性,不坠风尘。把人间的富贵荣华,看做是身边的野草闲花。把地上走动的人,看做是天上流动的云。它面对人世间的对对错错,天上的日升月落,也只闲闲而观,默默无语。它无喜无悲,无功过得失。它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撑一团生命的绿。它不成材,成材又如何?它不结果,结果又如何?它崇尚的只是大自然。金风乍起时,偶然也垂下一片两片落叶,或者从塔顶坠下几缕清香,不知是为了它生命的真实存在,还是为了回报塔身立足的那片土地。
我常坐于窗前,和它对视。它存在的本身,就时时在启示:生地的不详,不是自己的选择。但生命价值的定位和升华,应由自己来主宰。只有禁得起风雨的磨难,才能显示出生命的本色。
塔树立身塔顶,失去大地的滋润 ,却也逃过了人间劫难。祸福消长,得失在天。
1.作者抓住塔上的树的哪些特点来展开议论抒情的?(4分)
2.文中说“塔之树,是一曲生命之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3.请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塔上的树带给了你哪些启示?(4分)
答案与解析篇
1.生长情况:古老,枝叶茂盛;所处环境特点:身处绝地,磨难重重(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
2.在一层薄薄的尘埃里,在砖头的缝隙里存活;挺身相迎风霜雷电的侵袭和烈日的炙烤。(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
3.生存的境遇无从选择,生命的质量却可以自己打造,生命价值的定位与升华,由自己主宰。要经得起生活的磨难。不为境遇的不如意,而怨天尤人,要有平和的心境。
(4分,一点2分,写出任意两点得满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2023届高三语文主题阅读创新学案
(第28期)
晨读素材篇
人民日报发布的中国文化知识100题(二)
51、根据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面对大院的门口,你的左手边是什么方向?
A 、 东 B 、西 C 、南 D 、北
52、孔子弟子中擅长做生意的是谁?
A 、子路 B 、子张
C 、子贡 D 、颜回
53、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是?
A 、《永乐大典》 B 、《四库全书》
54、“红娘”今指代为爱情牵线搭桥的人,请问她最早出现在哪部文学作品中?
A 、 元稹的《莺莺传》
B 、王实甫的《西厢记》
55、我们常用“社稷”来指代国家,其中“社”字代表的是什么?
A 、 土地之神 B 、五谷之神
56、我国古代的文人雅士都喜欢研墨挥毫,请问下面哪种是正确的研磨方法?
A 、 先快后慢 B 、先慢后快
57、度量衡是我国古代使用的计量单位,其中“衡”是指的哪个方面的标准?
A 、 长度 B 、面积 C 、体积 D 、重量
58、在古代,人们将乐器分为“丝”、“竹”,分别指弹弦乐器和吹奏乐器,其中哪个是指吹奏乐器?
A 、丝 B 、竹
59、中国人常说“五福临门”,下面哪一项是属于“五福”的?
A 、品德高尚 B 、子孙成群
60、为了孩子的学习环境而三迁居的是哪个历史故事?
A 、 孟母教子 B 、举案齐眉 C 、 岳母刺字
答案:51~55 BCAAA 56~60 BDBAA
61、陛下是古时对君王的尊称,其中“陛”代指什么?
A 、宫殿的台阶 B、天的别称 C、玉玺
62、下面哪个剧种被称为“中国百戏之师”?
A 、京剧 B 、黄梅戏 C 、昆曲 D 、越剧
63、我国现在存最早的兵书为?
A 、《孙子兵法》 B 、《孙膑兵法》
64、下面哪句诗的作者离开家的时间更长?
A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B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65、我国古代对于年龄有很多独特的称呼,其中满一百岁被称为什么?
A 、期颐 B 、耄耋
66、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有南狮和北狮之分,其中狮头以刘备、关羽、张飞等三国人物的戏曲脸谱来打造的是?
A 、南狮 B 、北狮
67、文人对各种植物有自己的偏爱,陶渊明喜爱菊花,北宋文豪苏东坡则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___________?
A 、 居无松 B 、居无竹
C 、居无梅 D 、居无菊
68、下列哪一项与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并称唐朝文宗御封的“三绝”?
A 、裴晏的剑舞
B 、公孙大娘的舞蹈
C 、吴道子的画
69、天干地支纪年始于汉代,请问这种纪年是以哪一天为起点的?
A 、除夕 B 、正月初一
C、立春 D 、春分
70、《齐民要术》是关于什么的书?
A 、君主如何统治国家的著作
B 、农业生产和农事活动的著作
答案:61~65 ACABA 66~70 ABACB
71、孔子为什么“三月不知肉滋味”?
A 、读到一本好书
B 、听到一段好乐曲
72、《康熙字典》成书于哪个朝代?
A 、秦朝 B 、清朝
73、风筝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
A 、通报消息 B 、娱乐健身
74、“鼎”的最初用途是什么?
A 、祭祀用礼器
B 、地位象征物
C 、烹煮器具
75、如果你想到图书馆借阅寓言性质的书,在下列书籍中应优先选择哪一本?
A 、《史记》 B 、《论语》 C 、《庄子》
76、“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几点?
A 、21点至23点
B 、23点至凌晨1点
C 、凌晨1点至3点
77、明朝永乐年间,从西洋归来的郑和船队带回了一只西方异域兽“麒麟”,就是现在我们所知的?
A 、狮子 B 、金钱豹 C 、河马 D 、长颈鹿
78、下列古代名曲哪一首是琵琶曲?
A 、十面埋伏 B 、高山流水
7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话是谁最早提出的?
A 、孔子 B 、孟子
80、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哪个更长?
A 、咫 B 、尺
答案:71~75 BBACC 76~80 BDABB
81、草书、行书、楷书、隶书四种字体当中哪一种是其余三种的起源?
A 、草书 B 、行书
C 、楷书 D 、隶书
82、吃年糕的习俗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A 、 伍子胥 B 、范蠡 C 、 屈原
83、甲骨文最早是在哪种物品上发现的?
A 、青铜器 B 、药材
C 、墓碑 D 、竹筒
84、以下哪个字不含“黑色”的意思?
A 、玄 B 、皂
C 、青 D 、苍
85、《三国演义》中有关羽“单刀赴会”的故事,历史上也确有“单刀赴会”一事,赴会的是?
A 、赵云 B 、张飞
C 、周瑜 D 、鲁肃
86、以下几位历史人物谁在家排行老大?
A 、孔子 B 、诸葛亮
C 、班固 D 、程顾
87、“双簧”是我们一门独特的曲艺艺术,它得名于?
A 、初演的两个人都姓黄
B 、表演者使用的乐器叫做簧
C 、表演者巧舌如簧
88、在白族姑娘的头饰上,蕴含着一个完美熟悉的词语,它指什么?
A 、阴晴圆缺 B 、风花雪月
C 、梅兰竹菊 D 、春夏秋冬
89、我国很早就有了穿木屐的相关史书记载,下面的鞋就是东晋时谢灵运发生的“谢公屐”,它当时的用途是什么?
A 、舞鞋 B 、上朝穿的朝鞋 C 、登山鞋
90、《论语》中认为“为仁之本”的是?
A 、忠义 B 、孝悌
答案:81~85 DABDD 86~90 CABCB
91、“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其中“七月流火”指的是?
A 、天气炎热似火
B 、天气渐渐转凉
C 、流星异常出现
92、“实事求是”一词出自哪部典籍?
A 、《左传》 B 、《战国策》
C 、《史记》 D 、《汉书》
9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全国文字统一成了下面哪一种?
A 、楷书 B 、小篆
C 、鸟虫文 D 、行书
94、宣纸得名于什么?
A 、用途 B 、材质
C 、产地 D 、使用人群
95、下面哪个是农历五月的别称?
A 、杏月 B 、桃月
C 、榴月 D 、荷月
96、古代有很多姓氏都来源于官职,司马的职能是什么?
A 、农耕 B 、军政
C 、养马 D 、水利
97、旗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服饰。下列哪一项描述是正确的?
A 、左襟压右襟 B 、右襟压左襟
98、下列植物中,不应当出现在《岁寒三友图》中的是?
A 、菊 B 、梅 C 、竹
99、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代表着金、木、水、火、土。后来又增加了两根弦,这两根弦代表?
A 、天、地 B 、南、北
C 、阴、阳 D 、文、武
100、“楚河”和“汉界”在今天的哪个省?
A 、湖北 B 、河南
C 、河北 D 、湖南
答案:91~95 BDBCC 96~100 BAADB
写作指导篇
最容易模仿的作文结构:2021高考并列式满分作文
【2021新高考海南卷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唐光雨漫画作品,有改动)
[注]描红:用毛笔蘸墨在红模子上描着写字。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满分作文一】
简单的“人”字熠熠生辉
一撇一捺,即为“人”字,写“人”字很容易。
但漫步于茫茫人海,经受着风雨的吹打,做人难乎?
回答是肯定的。
吾辈青年身处新时代,肩负时代重任。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做怎样的人呢?
观唐光雨“人字描红”的漫画,可探知做人真谛。
观“逆锋起笔”,做“藏而不露”之人。写“人”字需逆锋起笔,意思是说,为人欲顺先逆,将锋芒暂且掩藏起来,做好含蓄、内敛之功,以俟良机。“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他笔下的墨竹,竿竿笔直而叶子低眉俯首;他笔下的梅花,枝枝俊俏而花朵侧面绽放。所以,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做的全是含蓄内敛之功。曾告诫儿辈“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蜀国名相诸葛亮,也深谙“逆锋起笔,藏而不露”之理。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烽火遍地,他身处南阳躬耕陇亩,掩藏锋芒,待到礼贤下士的刘备“三顾茅庐”,他才一改山野村夫装扮,与刘备侃侃而谈,助力刘备成就“兴复汉室”之大业。诸葛亮起初的“藏而不露”,是在积蓄能量,等待时机。明主与良臣相遇,一拍即合,方有后来蜀汉的崛起。
识“中锋用笔”,做“不偏不倚”之人。调整好笔锋的走向,就需秉持中正之道。我们在努力进取,奋力前行时,当不偏不倚,步伐稳健,这样方可行稳致远。被媒体称为“中国最笨历史学家”的汪衍振先生,秉持“写历史就得认真,就得靠谱”的精神,在故纸堆里披沙拣金,花二十一年时间来研究晚清三大重臣,终著成《曾国藩发迹史》《李鸿章发迹史》《左宗棠发迹史》三部历史小说,洋洋七十余万字,平均一天写一百个字。虽然慢得出
奇,可他没有走捷径,做的正是“不偏不倚”之功。海南省优秀扶贫干部李龙生同志,选择到条件最艰苦的乡镇工作,坚守岗位,正道直行,造福乡民,他以忘我工作、竭诚奉献的精神赢得了扶贫攻坚战的完美收官。他为吾辈青年树立了榜样,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察“停滞迂回”,做“缓缓出头”之人。出锋,“人”字的收笔。它启示我们,人越是接近出头,即将大功告成之时,越要气定神闲,如九曲黄河,蜿蜒回旋,更显大气。一张一弛,方能领略奇妙风景,成就完美人生。春秋时期越国名相范蠡,在竭力助越王勾践灭吴雪耻之后,毅然告退,隐居凡间,成就了“陶朱公”的雅闻。中国航天事业巨擘王永志,四十多年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建立了壮国威、振民心的赫赫功勋。当他年逾古稀之际,便向党中央提出,让年轻人来执掌载人航天工程的帅旗。王永志的“停滞迂回”,体现了他提携后人的君子之风,可敬可佩!
以字喻人,在“人”之笔锋觅做人真谛。吾辈新时代青年,当铭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在奋进之旅中学会做人,让简单的“人”字熠熠生辉!
【满分作文二】
笔锋里的“人”生
小时候,父亲教我写“人”字,我粗略地知道了“一撇一捺即为人”的知识;后来观看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从该剧的主题歌里,我明白了“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的要义。端详唐光雨“人字描红”的漫画,我如同夏日里畅饮冰凉的椰子水那样,顿觉周身惬意,头脑清醒,并对写“人”字有了新的领悟。
你看,“逆锋起笔,藏而不露”,这是告诫我们,人生要先经历逆境,经受挫折,正如孟子所言,“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尔后才会“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的笔法恰如人生活法:在成长过程中,不宜锋芒毕露,含蓄内敛方为上乘之道。要知道,只有能经受狂风暴雨吹打的树木才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北宋宰相吕蒙正在《寒窑赋》中提及韩信“未遇之时,无一日三餐,及至遇行,腰悬三尺玉印”,刘邦赞他“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由此可见,韩信善于韬光养晦,曾经的忍辱负重,不正是为日后显达所做的“内敛”“隐忍”之功么?
你看,“中锋用笔,不偏不倚”,意思是做人需秉持中正之道,脚踏实地,这样方可行稳致远,不可一味想着走捷径,导致“剑走偏锋”。遥想百年前的嘉兴南湖,曾驶出一叶红船。二十八年浴血奋战,那些忠于红色信仰的共产主义战士“不偏不倚”,筚路蓝缕,砥砺奋进,终于迎来了光明和希望。在百年之后的和平年代里,“敦煌女儿”樊锦诗用青春驻守大漠黄沙,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苦守敦煌半个世纪;张桂梅校长为山区女孩儿点亮人生的希望与梦想,孜孜以求,用“桂”之香、“梅”之艳,谱写人民教师竭诚奉献的灼灼华章;“全国脱贫攻坚楷模”黄文秀为报答家乡的养育之恩,毅然放弃留在大城市发展的机会,坚守扶贫工作一线,让青春绽放华美的光彩……他们是吾辈青年的楷模,我们应该以他们为学习榜样,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努力写好大写的“人”字!
你再看,“停滞迂回,缓缓出头”,这是“人”字的收笔。俗话说:“编筐织篓,全在收口。”该笔锋的“收口”蕴意在于不要急于求成,要知晓一张一弛之理。如果慢慢走,细细欣赏,你会看到更多美妙的风景,品尝到更多别样的情趣。“嫦娥之父”欧阳自远,不仅能干事业,还会生活。他有一手好厨艺,能麻利地做出二十多人的饭菜,还懂得如何把旧衣服改造成新衣服,他还爱读金庸的小说。也许这位耄耋老人是领悟了写“人”字的收笔艺术,在严谨缜密的科学研究之余“停滞迂回”,从而为自己的“人”生注入别样的情趣。“嫦娥之父”的做“人”艺术,难道不值得吾辈青年学习、借鉴吗?
写“人”字的笔法正如人生之活法:挥毫抒情怀,落笔见精神。砚中藏日月,墨里蕴乾坤。吾辈青年,在新时期“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滚滚洪流中,当摇橹争先,写就“人”生的精彩篇章。
开卷有益篇
“南国红豆”正青春
  核心阅读
  在广东,粤剧是一张亮丽的名片。承载历史、连接情感,粤剧与人们的生活相依相伴,在舞台也在街巷,在过去也在今天。如今,通过建立博物馆、建立少儿传承基地、跨界融合多种艺术等方式,古老的粤剧不断传承创新,焕发魅力。
  
  如果说文化是一个地区的名片和灵魂,显然,广东与粤剧密不可分。
  源自南戏,流行于珠江三角洲,后传播到港澳地区,并随远行海外的华人影响全球,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
  它承载着历史、连接着情感,虽经历过低谷,但被誉为“南国红豆”的粤剧,正以新的姿态焕发青春活力。
  韵,走进千家万户
  广东广州荔湾区恩宁路127号,一片灰白骑楼间,坐落着粤剧艺术博物馆。这片西关老城区,曾是粤剧生长的沃土,如今,一座博物馆浓缩了它的前世今生。
  走进博物馆展厅,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华美的戏服……5000余件藏品,将粤剧的历史娓娓道来。
  明代时,外来戏班时常入粤演出,孕育了粤剧的种子。清初,演唱“广腔”的本地戏班出现,为粤剧形成打下基础。此后,粤剧在本地班向外江班的吸收、借鉴、竞争中逐渐形成,后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地,并在海外华人聚居地广泛传播。2009年,粤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厅内的一艘船格外引人注意。早期的粤剧戏班,为了方便演出,艺人们就乘坐这样的船只,沿珠江内河穿梭,游走四乡,靠岸演出。
  现如今,粤剧的流动有了新的载体。全国首条“粤剧文化主题公交”开通,用粤剧粤曲唱腔为乘客介绍站点的人文风貌,“乡音”走街串巷,与人们的生活相伴。
  记载历史,更要开启新篇。粤剧艺术博物馆定期举办粤剧演出,还建立了少儿粤剧传承基地,由荔湾区政府和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资助,委托粤剧艺术博物馆实施管理,目前已有500多人参与学习。
  与博物馆仅一墙之隔的西关培正小学里,学生罗伟铭每周有两节课学粤剧,周末还能到博物馆的舞台上表演。校内招收学员,借助学校场地资源,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教学,开设基本功和折子戏培训课程。少儿粤剧传承基地主任唐沛文认为,这种馆校协同合作的模式,能够让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粤剧的“小小代言人”和传承者,让粤剧流淌在千家万户。
  传,留住经典底蕴
  灯光起,乐声响,广州粤剧院青年演员李伟骢一身周瑜扮相上台,身扎粉色大靠,头戴紫金冠,脚着厚底靴,使一柄长枪,边打边唱,武功利落,气魄沉稳,唱腔一出,足见功力。
  感受着粤剧的魅力,观众们沉醉其中,看到精彩处,叫好声连连。不远处的珠江新城夜景做衬,古粤剧与新都市,碰撞出别样滋味。
  自从“粤韵广州塔——名家周末大舞台”系列活动推出,每到周五晚,广州塔下就汇集起许多戏迷,期待着喜爱的粤剧演员前来演出。一场演出,40分钟,《牡丹亭》“惊梦”、《周瑜》“起兵”等一系列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轮番上演,精彩纷呈的表演总是场场爆满。
  李伟骢回到后台,厚重的妆底和华丽的戏服下,已是大汗淋漓。“粤剧要吸引人,还得是内容好,不然其他的只能是空中楼阁。”李伟骢说。
  深耕粤剧20多年,在李伟骢看来,粤剧的发展要按照一定的规律来,唱念做打是基础,每一步都得走扎实才行。如今,他可以饰演文武小生行当的周瑜,既有长靠武生的大将风度,又有翎子生的风采气度;也可饰演小生行当的柳梦梅,气质儒雅,嗓音清亮;亦可饰演红生行当的关羽,有花脸的功架、武生的功底,老生的醇厚念白和唱法……李伟骢认为,演员要不断提升艺术追求,带给观众更多更好的作品,粤剧的影响力才能保持并不断扩大。
  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如今,粤剧已经拥有了20多位梅花奖得主,他们把粤剧带到聚光灯下。与此同时,在城市的街头巷尾,粤剧爱好者们也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凭着满腔热爱,自娱自乐、互相学习。
  大舞台上的演出与身边人的哼唱交织呼应,让粤剧的生命力绵延不息,浓郁的粤韵风华,渗透进这方水土,成为一代代岭南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融,焕发时代活力
  去年,国内首部4K全景声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上映40天,票房超2000万元,刷新了中国戏曲电影票房纪录,粤剧的更多可能性也受到关注。
  每一帧画面都很唯美,每一次定格都有内容,中国传统美学和西方视觉表达方式的融合,让粤剧与电影双向赋能,彼此成就,引发不少观众的共情共鸣。数据显示,观影群体以年轻人群体为主,24岁至29岁的占比三成多,35岁以下的占比更是近九成。
  热度不仅在影院里,剧院版《白蛇传·情》每次上演,也都掀起“抢票”热潮。今年5月27日,《白蛇传·情》巡演登陆广州大剧院。24岁的韩筱萧又来到现场,这已经不知道是她第几次看这部戏了,自从去年11月看了电影版,这个土生土长的陕西姑娘便爱上了粤剧。
  “一有空,我就会跑去各地看粤剧演出,光《白蛇传·情》的剧院版就追过七八场。”谈及年轻人对粤剧的接受度,韩筱萧认为,喜欢粤剧的人并不少,“我们的同好群里,从中学生到中老年人都有,大家因热爱粤剧结缘,常常交流感受。”
  不仅是电影,如今,粤剧与交响乐、网游等的跨界融合也颇受青睐,为更多人走近粤剧、了解粤剧打开了一扇扇门。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粤剧也张开怀抱拥抱新场景。为满足观众的观看需求,广东粤剧院推出“线上春班”“粤剧在线小游戏”“粤剧经典在线”等线上活动,并与各大直播平台合作推出“周末睇大戏”“粤韵ONLINE”等独具特色的直播演出,在线观看累计超1000万人次。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才能激活剧种的活力。”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认为,粤剧艺术不能局限在传统的舞台上,更需要迈出步子,积极拥抱新的传播方式,让粤剧收获更多观众,魅力生生不息。
拓展训练篇
水墨仙境楠溪江
肖复兴
①在中国,有名的江很多,比如北方的松花江、黑龙江……一听这些名字,就透着豪爽的气派;南方的漓江、邕江……这些名字则有着独有的细腻和秀丽。楠溪江,这名字还显得有些稚嫩,不如上面那些江叫得响亮。但它现在有一个最独特的优势,那就是它的清澈,三百里蜿蜒流淌下来,没有一点污染。
②这样清澈的江,不要说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也实在是太少了。原来,我认为中国最美的江要数漓江了。三十多年前,第一次看到漓江,真被它陶醉了,那美丽的江,山在江上映出美丽的倒影,水墨画一样,仙境一般……如今已经污染了。原来,我以为世界上多瑙河、莱茵河是蔚蓝无比,清澈透明犹如雪莱的诗句。但几年前真正地走到它们的跟前,看见它们也一样的污染了。
③然而,楠溪江,没有污染,举世皆浊唯我独清!这一条,就可以让楠溪江骄傲而独立于世,让所有那些变得浑浊的江河向它竞折腰。
④楠溪江位于浙江永嘉县内,从上游石桅岩流到下游狮子岩,流过三十六湾七十二滩,流过了千年百年,就这样一直没有一点污染地流着,不带一丝杂质地流着,清澈而清白地流着,真是人间的一个奇迹。
⑤我想清澈这个词应该是专为它而设置的,因为水透明得已经没有了深度,水底的鹅卵石、水草和小鱼,仿佛就在眼前,伸手摸它们,其实还在很深的地方。
⑥清白这个词应该也是专因它而有了意义,阳光不仅仅照射在水面上,能一下子照射在水底,反射上来,和阳光逗着玩,闪烁着迷离跳跃的光斑,只有它不为所动,依然是那样透明干净,气定神闲,宁静致远。
⑦最好是乘坐竹排顺江而下,水在脚下,一路迤逦亲近着你,湿润而温馨,最能体味楠溪江的美妙,处处入画,处处是诗。竹排没有污染,才会和江水那样亲密无间,我们也才会体会到水如净土、鱼若行空的澄净透明。能见到远处的蚱蜢舟和船头的鱼鹰,如国画中点染出的水渍墨晕,静静的超凡入定一般,方显出江在平缓而幽美地流动。两岸的滩林婆娑摇曳,杨树、枫树、松树、杨梅树,尽情地舒展着腰身,像是一江平静的碧水长出了婀娜多姿的秀发,随风飘逸,显出楠溪江风情万种的一面。在六月杨梅成熟的季节来,是最好不过的了,滩林中杨梅树红红的,晶莹得一闪一闪,仿佛小小的精灵,更让楠溪江彻底地活了起来。
⑧都说女儿是水做的,那得是好水,就像楠溪江的水一样。其实,反过来可以说好水也是女儿做的,楠溪江就是好女儿做成的,是那种藏在深闺的漂亮女儿做的。这一点很重要,藏在深闺的漂亮,是没有污染的漂亮,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漂亮,一派天籁,清新纯真。走出深闺,尤其是走到热闹地方的漂亮,往往是世俗的漂亮,是化妆的漂亮。如果说后者可能比楠溪江有名,那只是明星,楠溪江则是山里的小姑娘。明星可以有人工切割的双眼皮和粘上的眼睫毛,却永远不会有山里小姑娘如同楠溪江水一样清澈明亮的眼睛。
⑨还要说一句,楠溪江上那些汲溪碇步(古时称“过水明梁”),实在是太漂亮了。那是楠溪江独特的风景,是用一块块方方正正的蝶石垒在楠溪江中,刚刚高过水面,每块石碇间有一段小小的间隔,横躺在水中,像一个美丽的口琴,江水从中潺潺流过,吹响清亮的乐章,那是只属于楠溪江自己的旋律。
⑩汲溪碇步在楠溪江起着桥的作用,却没有桥的高高在上,人们走在石碇上,和水是那样亲近,水可以随时像鱼儿伸出的嘴一样,喁喁地舔着人的脚;人也可以随时弯下腰来,掬一捧水喝,便把一江湿润而清澈响亮的音符也饮进腹中了。
实在要修桥也是没办法避免的事,但千万别在楠溪江上人工修建过多的桥,汲溪碇步就是楠溪江最好最漂亮的桥。如果说楠溪江是山里小姑娘明亮得不染一点云翳的眼睛,汲溪碇步就是一道道自然而恰到好处的眉毛。
(选自《中国当代散文选》)
1. 分析第②段的作用。
2. 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 第⑦段,作者以为“乘坐竹排顺江而下”“最能体味楠溪江的美妙”。试概括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4. 赏析本文标题“水墨仙境楠溪江”的妙处。
答案与解析篇
1. (1)第②段写原本清澈的漓江和莱茵河、多瑙河现在也已被污染;(2)通过衬托突出楠溪江的清澈;(3)承接上文“楠溪江没有一点污染”引起下文对楠溪江的进一步描写。
【解析】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语段的作用,答题时先答出语段的内容,然后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分析作用,有时还涉及手法,注意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此段主要写漓江、多瑙河和莱茵河的被污染,文章主要写楠溪江,写这三条江河是衬托的手法,效果是突出楠溪江的清澈和无污染;从结构看上文有“三百里蜿蜒流淌下来,没有一点污染”“然而,楠溪江,没有污染,举世皆浊唯我独清”。第二段处于二者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 “举世皆浊唯我独清”化用屈原的句子,运用对比和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楠溪江的清澈,进而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解析】散文中的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此题注意从句中的“举世”“唯我”分析对比的手法,然后分析化用诗句,借屈原写自己来写江,本身就有一种拟人的效果,再分析效果突出“清澈”,进而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3. (1)水在脚下,一路和水亲近,感受其湿润而温馨;(2)竹排没有污染,才会和江水那样亲密无间,我们也才会体会到水如净土、鱼若行空的澄净透明;(3)一路感受如诗如画的风景。
【解析】此题考核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重点考核情节概括,情节概括往往概括物象的特征,事情的经过、原因,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注意锁定文章的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以及表达方式变换的句子。此题要求概括作者以为“乘坐竹排顺江而下”“最能体味楠溪江的美妙”的原因,答题的区位在第七段,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水在脚下,一路迤逦亲近着你,湿润而温馨”“处处入画,处处是诗”“竹排没有污染,才会和江水那样亲密无间,我们也才会体会到水如净土、鱼若行空的澄净透明”概括答题要点即可。
4. (1)全文围绕“楠溪江”展开,标题点明写作对象,总领全文;(2)突出文章的写作重心,“水墨”概括对楠溪江的直观感受,“仙境”突出楠溪江的气质和神韵;(3)运用比喻的手法,突出楠溪江的美丽,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解析】此题考核分析标题的作用的能力,一般从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分析此题注意抓住线索,情感和手法,此题分析其在内容、手法和情感上的作用是难点,注意“水墨”是直观感受,“仙境”突出其气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