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 七年级下册古诗词曲梳理 望岳 课件(共2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复习 七年级下册古诗词曲梳理 望岳 课件(共21张PPT)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古诗文阅读与默写
第一部分
专题一
古诗词曲鉴赏(含默写)
第2节 课标古诗词曲40首梳理
学生用书《古诗文册》P19
划重点 篇目梳理
第2节 课标古诗词曲40首梳理
第8首 望岳(2015)
第2节 课标古诗词曲40首梳理
<教参教材梳理>
课文回顾 进度条:8/40 老师讲 学生早读
1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易错字




第2节 课标古诗词曲40首梳理
(一)文学常识:1.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2.体裁:五言律诗。题材:言志抒怀。
(二)写作背景:开元二十四年,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北、山东等地),这首
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
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第2节 课标古诗词曲40首梳理
(三)理解题目:诗的题目为“望岳”,“望”字贯串全篇。一、二两句仰望
泰山整体,中间四句仰望泰山周围,后二句把“望岳”转向“岳望”。
表现出青年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四)全诗主旨: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
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第2节 课标古诗词曲40首梳理
教材精读
2
岱宗①夫如何?齐鲁青②未了③。(远望)
教材注释:①岱宗:泰山。②青:山色。③未了:不尽。
翻译:泰山到底怎么样?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作用:请分析首联在诗中的作用。
答:以设问开头,从空间看,泰山横跨齐鲁;从时间说,泰山郁郁
葱葱,千古常青。这是从远望的角度写泰山的高大与历史悠久。
第2节 课标古诗词曲40首梳理
造化④钟⑤神秀,阴阳⑥割⑦昏晓。(近望)
教材注释:④造化:天地、大自然。⑤钟:聚集。⑥阴阳:古人以山北
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⑦割:分。
翻译: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
昏暗,截然不同。
炼字:从炼字角度赏析“钟”和“割”。
答:“钟”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自然赋予了泰山神奇秀丽
的景色;“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
了活力,写出了泰山遮天蔽日、高大巍峨的形象。此处为近望泰山
之景。
第2节 课标古诗词曲40首梳理
画面: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所展现的
画面。
答:大自然将神奇秀丽的景致集中于泰山,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
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第2节 课标古诗词曲40首梳理
荡胸生曾⑧云,决眦⑨入归鸟。(细望)
教材注释:⑧曾:同“层”。⑨眦(zì):眼眶。
翻译: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写法:请说说这首诗是如何从静转动的。
答:以“曾云”衬托山高,“入”字写随着倦鸟归巢,诗人的目光
由近及远,描写了山腹之深。此处为细望之景。“决眦”将诗人极
目仰望时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仰望时的这种全神贯注,衬托出
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
第2节 课标古诗词曲40首梳理
情感:“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示例一】(炼字)“决眦”形象地描摹出诗人睁大眼睛看的
情态,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入”字微妙传神,
描写出飞鸟归林的情态,侧面衬托出山林的深远。
【示例二】(描写)细节描写。“荡胸”“决眦”两个细节,表现
了诗人心胸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与
热爱。
第2节 课标古诗词曲40首梳理
会当⑩凌 绝顶,一览众山小。(重点句)
教材注释:⑩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
翻译: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一眼望去,四周的山峦都显得渺小。
炼字: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答:“会当”“凌”表现出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
神。这是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精神的形象体现。
情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答: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第2节 课标古诗词曲40首梳理
内容:为什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千百年来都能引起
人们的强烈共鸣?
答:这两句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渴望登上绝顶的
愿望,同时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它既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也激励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攀高峰,
因而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第2节 课标古诗词曲40首梳理
教材思考探究
3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诗中的原意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是什么?
诗句原意:当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衍生意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2.如何理解这首诗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望岳》前六句从多个角度描写泰山之高大、壮美。正是这壮丽美景引发了诗人的攀登欲望,诗人触景生情,以展望的姿态,想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而其中蕴含的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
第2节 课标古诗词曲40首梳理
一、默写题
1.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6分)
(1)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的句子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的句子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
高远、坚定)的诗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小测>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第2节 课标古诗词曲40首梳理
二、选择题
2.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
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孟子的名言“登泰山而
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D
第2节 课标古诗词曲40首梳理
3.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本诗题为“望岳”,诗文中没有一个“望”字,但每一句都围绕
“望”展开。
B.诗的开篇两句采用问答的形式,主要是从远望的角度写泰山的高大
与历史悠久。
C.诗的三、四句写望中所见,侧面描写泰山的景物,表现了泰山的高
大雄奇之美。
D.诗的五、六句通过描写“云”的涌动和“鸟”的翱翔,突出了泰山
的雄伟壮丽,令人震撼。
C
第2节 课标古诗词曲40首梳理
三、简答题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3分)
5.明人莫如忠评价《望岳》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
认为这句诗无人能继,你怎么看?(3分)
这两句既是诗人要登上泰山之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登上人生巅峰的
誓言,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蕴含着只有不怕
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的人生哲理。
“齐鲁青未了”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
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
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这一句写出了泰山的地理特点。
第2节 课标古诗词曲40首梳理
6.此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且层次清晰,试做简要分析。
(3分)
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并由望岳想到将来的登岳。
首联写乍一望见泰山时的惊叹仰慕之情;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
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颈联写细望,其中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
热爱;尾联写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第2节 课标古诗词曲40首梳理
四、对比阅读题
望 岳
杜 甫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列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厢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注】本诗作于因宰相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杜甫抗疏救之而获罪
被贬之时。
7.两首《望岳》的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
一首体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一首体现了诗人彷徨、想远离
尘嚣的生活态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