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1张PPT)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回答如何认识世界(第四课)主要讲实践、认识、真理的主要内容回答世界怎么样(世界的状态与规律)(第三课)主要讲联系、发展、矛盾的主要内容回答世界是什么(世界的本质)(第二课)主要讲物质、意识、规律的主要内容社会历史观回答人类社会起源、本质与发展(第五课)价值观回答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第六课)哲学文化与(第一-六课)(第七八九课)第二单元 认识世界与价值选择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探究问题:上述三种关于认识的观点有何不同?你认为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圣人不用出门就能了解天下的事情。人的知识和才能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人在出生以前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老子荀子柏拉图人的认识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两圣人都忽略了参加实践的必要性强调理性思维,追求共性、本质,但他认为思维、共性与外界无关,存在于人的灵魂的内部议学情境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性质积极的(≠被动的反映)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区分意识和认识:意识和物质属于唯物论范畴;认识和实践属于认识论范畴。一、 认识与实践1、认识及其类型(1)认识的含义主体人类特有,动物没有①认识与意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②都有对错之分。议学问题:上图中哪个认识是感性认识?哪个是理性认识?物理学规律哲学观点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理性认识苹果砸到我的脑袋,痛!万有引力定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议学情境二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感觉知觉表象某同学给人的印象是身材高大、短头发、声音洪亮等,这些特点给观察人的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外在特点的综合)想起这位同学这些外在特点在脑海中形成的形象就是表象(2)认识的形式、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概念判断推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性格特点是热情、慷慨、宽厚还是冷漠、吝啬、刻薄,为概念性的认识;在能力方面,领导力强还是执行力强,文采出众还是能言善辩,擅长体育还是绘画或者是军事达人,为判断性的认识。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的推出未知的思维活动。(未来会成为律师)(2)认识的形式、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材料二: 2020年1月,实验室获得新型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并进一步研究知道了一个新的冠状病毒颗粒生产的全过程,把握了病毒的传播途径和传播规律。理性认识(对新冠病毒的深层认识)思考:以下材料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认识?材料一: 2019年12月30日,武汉市部分医疗机构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国家卫健委专家组31日上午已抵达武汉,正展开相关检测核实工作。2020年1月,专家组认为,本次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例的病原体初步判定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性认识(对新冠病毒的表象认识)比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途径 通过感官获得 通过思维抽象得到内容 表面的、外部的 内部的、本质的特点 直接性、生动性 间接性、抽象性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概念、判断、推理层次 认识的低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联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不能认为感性认识都是错误的,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2. 实践(1)含义实践是 人们 改造 客观世界 的一切 物质性活动。主体:人(不同于动物本能)人类特有方式(不是认识世界)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不包括人的思维)性质: 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根本区别于人纯主观的思维活动和认识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桥梁【客观】设计方案【主观】修建桥梁【实践】(2)实践的基本形式①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② 变革社会的实践③ 探究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最基本的形式生产实践:港珠澳工程建设变革社会的实践:我国第一部民法典问世科学实验活动: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制工人、农民、劳动者等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制度、政策、法律等航天、自主研发、科考、技术创新、发明等1. 猩猩用树枝勾食蚂蚁2. 改革开放3. 学生听课4. 教师上课5. 工人修建港珠澳大桥6. 科学家研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实践科学实验活动变革社会的实践判断: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动物的活动不是实践纯思维的活动不是实践牛刀小试教育实践注意:实践除了三种基本形式之外还有其他形式,例如教育、表演、医疗实践①客观物质性构成要素(主体+客体+手段)都是客观的实践的过程及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②主观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给客观世界打上人的活动烙印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3)实践的特点愚公为方便出行要移开太行、王屋二山,全家使用榔头、箕畚等工具,经数代人的努力终将二山移走。实践的对象愚公—— 人榔头、畚箕—— 工具、设备太行、王屋二山—— 自然界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1)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3)实践的特点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愚公为方便出行要移开太行、王屋二山。思考: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愚公移山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②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创造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实践离不开意识的指导(3)实践的特点表现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中创造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能动性关键词:蓝图、计划、方案、规划A.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问题:愚公移山是一个人移吗?他借助了哪些工具?工具是他制造的吗?不是一个人的活动,而是靠子子孙孙共同努力;移山的工具也需要社会提供。思考:这体现了实践的什么特点?社会性关键词:协作、共同、多人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3)实践的特点B.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思考:这说明了实践的什么特点?问题:愚公移山为什么不用炸药、挖土机?愚公移山的形式、规模、水平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历史性关键词:当时条件、以前、阶段、时期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3)实践的特点青蒿素的研发过程 实践的特点20世纪60年代疟疾再次肆虐,国际上迫切需要新型抗疟药,屠呦呦所在的研究组临危受命。借鉴古代用药经验,全国60多个科研单位,五百多人参与研发。1967启动研发项目-72年提取青蒿素-73年多个病例验证—84年人工合成。关键突破:在1972年以沸点在60摄氏度下的乙醚,从黄花蒿中提取出青蒿素。屠呦呦团队多年的研究努力,使人类治疗疟疾的迫切愿望变成了现实。(2021·天津高考真题)漫画《三代农夫》体现了( ) A.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 追求真理永无止境C.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D. 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三代农夫》 作者:郝延鹏C课堂练习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表现在四方面: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目的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注意: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获得的途径:认识的来源:实践(直接经验)直接经验:通过实践获得间接经验:通过读书学习或从别人那里获得(秀才不出门,难知天下事)(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包含“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句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例:抗击新冠病毒。例:望远镜,打破“地心说”例:嫦娥五号获取的月壤,深化了人们对月球演化的认知。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名言吃一堑,长一智。书到用时方恨少。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几位教师,用了20年的时间,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先后解剖了近5000只黄鼠狼,发现只有两只黄鼠狼吃了鸡。他们还做了实验:第一天,在关黄鼠狼的笼子里放进活鸡三只、带鱼一段,黄鼠狼只吃了带鱼。第二天,放进鸡、鸽子和老鼠,结果,黄鼠狼吃了老鼠。只到第五天,仅仅放进活鸡,黄鼠狼没有别的东西可吃,才拿鸡来充饥。这几位教师又进一步了解到,黄鼠狼原来是消灭老鼠的“能手”,一只黄鼠狼至少能吃三四百只老鼠,还要吞食大量害虫。通过长期实验,他们不但为黄鼠狼洗刷了专门偷鸡的恶名声,而且逐步深入地认识了黄鼠狼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许多益处。如何证明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实践(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包含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唯一标准的句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是骡是马,拉出去遛遛。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实践认识实践唯一来源最终目的注意:认识有正确错误之分。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从袁隆平最初的雄心壮志“既然学了农,就应该学以致用,为国家和人民做点事”到成功实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明确了袁隆平为什么要不辞辛劳的进行杂交水稻的实验,体现了——(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小结)表现 侧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无到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一直以来,人们以为饭后吃水果有利于身心健康。但营养学家对大量人群的观察与研究却发现,饭后吃水果不利于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易引发腹胀、腹泻。由此可见(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唯一途径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B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实践决定认识)。表现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实践的发展。【方法论】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实践决定认识的方法论)②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识具有反作用的方法论)认识论含义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检验标准目 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来 源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动 力实践认识含义形式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决定反作用本课小结分类【易错点】1、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2、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因而盲目的实践不存在3、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社会活动是不存在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人类的活动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错误认识指导下的实践就是盲目的实践孤立的实践活动不存在(脱离了他人和社会活动)单个人的社会活动是存在的。(即一个人完成)4、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5、实践是客观之于主观的活动6、认识的根本目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的途径有两个: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主观之于客观的活动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1(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穿山甲原来被作为重要的药用野生动物,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影响我国穿山甲数量急剧下降,在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穿山甲未被继续收载。2020年6月5日,国家林草局发布公告,将穿山甲调整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人们对野生动物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这表明( )①认识只有不断变化才能正确指导实践②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促进社会文明进步③认识发展的目的在于不断创新原有观点④社会实践的需要是认识发展变化的动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 ①:正确的认识才能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而不断变化的认识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①错误。②④: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国家将穿山甲调整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人们对野生动物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表明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社会实践的需要是认识发展变化的动力②④符合题意。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发展的目的在于指导人们实践,③错误。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医学界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亡,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为救人而尝试各种输血,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参考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