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版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小学 初中 解读完整版课件(共3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年新版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小学 初中 解读完整版课件(共36张PPT)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2022年版)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看总览变化
目录
看英语变化
解读2022年课程改革9个关键词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思维导图)
英语课程标准主要变化
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怎样影响教学?
看总览变化
几个关键词
优化课程设置
调整课时安排
强化学科指导
加强学科融合
注重学段有机衔接
细化核心素养
新增学业质量标准
增强教学指导性
落实“双减”精神
优化课程设置
调整课时安排
从数据看,语、数、外的课时基本平均的安排被打破。重视语文是我们对于文化自信的体现,而增加科学,减少英语的课时也是减负政策的进一步体现。
强化学科指导
进一步加强了劳动教育,弥补当前教育短板。
加强学科融合
注重学段有机衔接
细化核心素养
新增学业质量标准
增强教学指导性
落实“双减”精神
图解英语课程核心素养(新修订)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
一、课程性质
特征:基础性、实践性、 综合性
二、课程理念
教育学方式的变革,线上线下融合教学。
发挥核心素养的统领作用
构建基于分级体系的课程结构
以主题为引领,选择和组织
课程内容
教育方针,立德树人,培养三友时代新人
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的分级体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聚焦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
四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
英语学习活动观
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学思结合、学用结合、学创结合。
注重教学评一体化设计
以评促学,以评促教,评价贯穿全过程,教学相长
推进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
深度融合
三、课程目标
三、课程目标
1. 发展语言能力。分为感知与积累、习得与建构 表达与交流;
2. 培育文化意识。分为比较与判断 、调试与沟通 、感悟与内化;
3. 提升思维品质。分为观察与辨析 、 归纳与推断 、批判与创新;
4. 提高学习能力。分为乐学与善学、选择与调整、合作与探究;
核心素养内涵
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鉴赏,是学生在新时代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选择。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涵养品格,提升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展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学习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终身学习习惯。
02
03
04
学习能力
语言能力
文化意识
01
思维品质
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知识以及各种策略,参与特定情境下相关主题的语言活动时表现出来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提升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发展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能力。
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学生在理解、分析、比较、推断、批判、评价、创造等方面的层次和水平。思维品质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语言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文化意识体现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思维品质反映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学习能力是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要素。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同发展。
核心素养体系要素之间的关系
共同素养、多项选择、统一表述
四、课程内容
建立以单元为基本载体,以促进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要素整合,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实践性、成长性、综合性等特征为基本要求的英语课程内容。
围绕六个要素,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活动,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在义务教育全程中持续发展。
四、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六个要素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核心素养发展的内容基础。
其中,主题具有联结和统领其他内容要素的作用,为语言学习和课程育人提供语境范畴;语篇承载表达主题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文体素材;语言知识为语篇的构成和意义的表达提供语言要素;文化知识为学生奠定人文底蕴、培养科学精神、形成良好品格和正确价值观提供内容资源;语言技能为学生获取信息、建构知识、表达思想、交流情感提供途径;学习策略为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效果提供具体方式方法。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内容分三级呈现,建议3~4年级学习一级内容,5~6年级学习二级内容,7~9年级学习三级内容;兼顾小学英语开设起始年级区域差异,设置预备级和三个“级别+”(见图)。预备级主要满足1~2年级教学需要,以视听说为主。“级别+”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选择。对各“级别+”的内容要求用“+”标识。
根据“五四”学制不同学段目标要求,“五四”学制3~5年级课程内容应覆盖“六三”学制3~6年级大部分课程内容,其余课程内容在“五四”学制6~9年级中安排,做到分布合理。教学内容的选择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按照英语课程的级别要求进行必要的调整。
课程内容分级
英语课程标准主要变化
一、课程理念的变化
主要特点:
①鲜明的育人导向—构建了全景育人蓝图。
②全方位的系统改革—课标各部分间紧密关联。
③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与情景化。④主题为引领,凸显文化的育人价值。
⑤重视质量把关和目标目标落地。
⑥强调课程实施的重要性。
2001/2011-课程目标
2017/2022-课程目标
二、课程目标的变化
从简单加法走向了关联整合
改变“义教课标2011版”课程目标突出学科本位、忽略整体育人功能的问题,将课程目标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转向了由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四个方面构成的核心素养目标,明确了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强调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在发展学生国际视野和一定程度的跨文化沟通与交流能力的基础上,提升中华文化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初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人类共同价值意识,发展核心素养。
三、课程结构的变化
重构分级课程的体系
在2011版课标中,义务教育阶段分为5个等级。在2022年新课标中,义务阶段的英语改为四个等级。以前的课程标准,对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英语能力是没有明确要求的,在2022版新课标对低年龄的学生有了明确要求。同时“一、二、三”出现了“+”级别,这个“+”为了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选择。
分级标准改变,要因材施教
四、课程内容的变化
义务教育课标2011版
高中课标2017版
义务教育课表2022版
课程目标及分级标准
课程内容结构
课程内容结构
从缺乏关联的五项内容转向了以服务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六要素(即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整合的课程内容。重构的课程内容突出了以主题为引领,聚焦生活、社会、科学、自然等与学生成长关联紧密的主题,以语篇为依托,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多种类型的文体和场景,以学习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为核心内容。教师可通过挖掘语篇蕴含的育人价值,围绕主题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整合性地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形成知识结构,为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力转化为素养奠定基础。
几个具体内容的变化
1.分级标准改变,要因材施教。
2.词汇量要求增加,积累词汇
2011版课标中,对于参加中考的学生,词汇量要求是1600个,200-300个短语,而在新课标中, 三级“+”的标准变成了1800个单词,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接触并学习相关主题范围内的 200个单词以及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所以,新课标要求2000多个词汇量,并要求活学活用。词汇量的增加是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循序渐进,逐渐积累。
3.阅读理解能力要求提高,重视培养
2011版课标里,只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段落中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而在新课标中变成了“理解语篇中显性或隐性逻辑关系”,同时还要求“理解多模态语篇中非文字资源传达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高中课标会强调“听说读看写”五项能力并行。新课标甚至还要求分析作者观点,了解作者的态度,去了解整个语篇的结构,从而提高整体的逻辑水平。很明显,新课标对阅读要求的字数变多,难度变大,突出强调了孩子对英文文章要求更深层的理解。预计中考英语阅读理解的难度会加大。
4.模板化写作不再适用,有自己的观点。
在写作部分,新课标对于义务阶段的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比如,要求“以书面语篇的形式,描述和介绍身边的任何事物,表达情感、态度和观点”,这些写作要求其实以前是对标高中课标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能够自我修正,用语得当。新课标在“+”要求里,更要求“恰当质疑语篇当中的内容、观点,解释不合理之处”。 这要求学生们具备“批判性思维”,也就是核心素养里的critical thinking。新课标的英语写作不再仅是要求模式化写作,而是一定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做到“ 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5.考察方向的变化,转变重心。
英语教学重心将从重结果回到重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探究能力培养和做事能力培养将成为最重要的教学任务。命题改革的方向就是:强化对思维过程、探究过程和做事过程的测量和评价,从注重考查记忆理解的结果到注重考查思维过程、探究过程和做事过程的发展水平。试题任务所要驱动的,不是单纯的记忆和理解,而更关注思考、探究、做事的开启、过程和结果。这种测试重心的变革,也是标准化考试问世以来不断改进、不懈努力的方向。
6.开展作业改革,势在必行。
在评价建议部分,专门增加了作业评价建议,基于单元目标,兼顾个体差异,整体设计单元作业和课时作业,把握好作业的内容、难度和数量,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提升自我效能感。教师要设计复习巩固类、拓展延伸类和综合实践类等多种类型的作业。并对作业类型、作业层次、作业立意、作业量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也明确提出了作业习题设计要求,要减少死记硬背、机械重复作业,丰富作业类型,增强作业针对性,增强实践性作业,要控制作业量和作业难度。
7.明确质量标准,敢于创新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它是连接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考试、评价的桥梁。新课标的突破之一是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坚持教、学、评一体化原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更加清晰。依素养发展水平来描述学业质量,让学生素养具体化、鲜明化。学生素养发展,贯穿课标全文本,隐含在课程内容及教学实践中,体现在课程学习结果的具体描述中。
改变“义教课标2011版”中提出的由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五个方面构成的课程内容,从缺乏关联的五项内容转向了以服务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六要素(即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整合的课程内容。其中,主题具有联结和统领其他内容,改变脱离语境的碎片化、表层化、模式化的教学方式,提倡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它倡导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的理念,强调语言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以素养发展为目标,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相互关联、循环递进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意义,依托语篇内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核心素养。
五、教学方式的变化
【秉承的理念】
促进学生语言、文化、思维和学习能力融合发展
【倡导的方式】
采用相互关联、循环递进的系列活动组织英语课堂教学
体验中学习
在实践中运用
在迁移中创新
学习理解
应用实践
迁移创新
英语学习活动观
——融语言、文化、思维为一体的教学
基于语篇 建构知识
深入语篇 转化能力
超越语篇 形成素养
围绕主题,依托语篇,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策略,开展基于文化知识的学习,建构,探究文化知识背后隐含的价值观。
语篇研读
推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
五、评价方式的变化
改变以测验和考试为主、忽视课堂评价的单一评价方式,构建一个素养导向、主体多元、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形式多样的评价体系。日常教学要坚持“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确保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课堂评价的高度一致性。教师要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活动设计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实现整体统筹规划。
教师“教的如何”直接影响育人的效果,
学生“学的如何”直接决定育人的效果,
评的“是否有效”直接决定育人的质量。
教师要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整体育人观。
①教学、评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三者必须一致起来,才能发挥协同育人功能;
②教师要解决好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以及怎么评等几个问题,建立相互间的关联;
③教师还要采用多种方式,收集学生学习是否真正发生的证据,如:学生理解了什么,能表达什么、会做什么,还不会做什么,是否体现了真正的价值观等。
④根据问题和需要提供必要支架和及时反馈,帮助学生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整体育人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