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个“愁”字,别样愁情——《醉花阴》《声声慢》对比阅读【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南渡后的人生经历。2.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3.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2.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教学难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教学方式】讲授法、提问法、朗读法、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北京大学叶朗教授在他的书中这么写道:在中国传统美学看来,意象是美的本体,意象也是艺术的本体。“情”与“景”的统一,乃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在宋代,有一位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文豪,与李煜并称“词中双圣”的李清照,就特别注重借助意象描绘内心情感。今天这节课老师将采用意象对比的方法与同学们一起阅读李清照的《醉花阴》和《声声慢》,品味本词中的别样“愁”情。二、初读:知人论世1.检查预习作业:通过检查课前预习作业的方式,让学生介绍李清照的人生经历。2.然后教师概括总结,即两首词的创作背景。在此基础上,听教师朗读全词,学生初步感知这首词的别样愁情。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大事记(人生经历):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渡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1126年: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1130年:李清照为解赵明诚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1131年: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 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总结:词人的经历遭遇与国家时代的变化,是造成两首词不同愁情的主要原因。两首词创作背景:《醉花阴》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传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眠,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不久的作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词人正处于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境遇之中,内心极度凄苦,这首词所抒发的就是这种强烈的感情。《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的词,堪称千古绝唱!三、再读:对比析情1.明确两首词的诗眼:愁刚才这位同学已经为大家介绍了李清照个人遭遇和社会环境,接下来,老师 想请一个同学把这首两首词读一遍,并思考一个问题:两首词同是写什么?愁。李清照在《声声慢》这首词作当中所蕴含的愁情与《醉花阴》是否相同呢?2.抓住意象我们知道,如果要分析诗词情感,首先就要抓住其中的什么呢?(学生:意象。因为意象是带有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是美的主体,是情感的媒介。)为了更加方便地进行意象对比,完成以上表格。首先请同学从两首诗中找出含有相同的意象。(读出来)相同的意象就是:酒、黄花、黄昏、风。接下来,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选择四个意象中你喜欢的意象,思考一下在两首诗中,意象所蕴含的愁情是否相同?(对比《醉花阴》与《声声慢》中相同的四个意象(酒、黄花、黄昏、风)品析出意象中所蕴含的愁情的异同。在对比过程中,边读、边品,指导学生读出不同情感,注意语气,语速,语调的区别(会叫好几个学生读)。)同:1、酒都是借酒浇愁。《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时间是在重阳佳节,作者“把酒”是想倾诉相思。当时的李清照是闺中少妇,过着娴雅生活,传递出对丈夫的浓浓思念,这里的“愁”在于没有办法和丈夫对饮,以解相思之苦。《声声慢》“三杯两盏淡酒”:词人仿佛已经被“愁”彻底笼罩了。作者饮“淡酒”是为了“敌晚风”。但是却说“怎敌”,因为经历国破、家亡、夫死,导致心愁太重,酒是化解不了她的愁苦的,而且也难以抵御已经深入作者骨髓的人生凄凉。《醉花阴》中,酒是倾诉相思的载体,词人在独酌中品味相思之情,表达一位年轻女子的闲愁。《声声慢》中,词人是想借酒暖身, 借酒浇愁。然风太急,喝酒也难敌冷意;心愁太重, 酒消解不了词人的凄凉和愁苦。2、黄花(菊花)今天这首《声声慢》其中的“黄花”与《醉花阴》中的有所不同。李清照在这里描绘的景象更写实,也更触目惊心。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繁茂。但现在已经枯萎,凋零殆尽。整个是一派萧瑟肃杀的景象。这里写菊花的昔盛今衰,实际是在比况词人自己。同时也在暗喻岁月流逝。黄花憔悴,人也已经衰老,看着满地的黄花词人可能也会联想到自己孤苦漂泊的晚年。所以都是对花自怜。但《醉花阴》中的黄花同学们可以和老师一起回忆一下,它是什么样的呢?(学生:正值重阳盛开之际。)没错,所以才会“有暗香盈袖”。此时的菊花正能供人把酒欣赏,只不过词人在思念丈夫,无此心情,但是这样的菊花就和“人比黄花瘦”的词人一样,清瘦中不失妩媚,愁怨之情中带着希冀之情。词人盼望丈夫能理解这一份相思之苦。但是在《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如今有谁堪摘?”这是一个反问句。这样的一个反问,其实已经点破了一个残酷的现实:黄花早已无人欣赏。词人的心境倍感凄凉愁苦,也更为深重。都是在对花自怜,也是诗人自比。《醉花阴》“人比黄花瘦”:清瘦中不失妩媚,愁怨之情中带着希冀之情。《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如今有谁堪摘?”:菊花昔盛今衰,比况自身,暗喻岁月流逝。反问句已经点破了一个残酷的现实:黄花(诗人自己)早已无人欣赏。词人的心境倍感凄凉,愁苦也更为深重。3、黄昏《醉花阴》和《声声慢》都将情景设定在黄昏时分。“黄昏”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意象,含义丰富。因为黄昏时分明暗交替,光影变化,这个时间是最容易触动人的心弦,引起人的暇思的。意象情感:A.思归怀远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乡村人家炊烟袅袅,所以会引起游子思妇的无限愁绪。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B.家国之悲黄昏可以作为政权交替,王朝衰退的象征。辛弃疾:“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C.表达古今之情夕阳会使人思古,怀古诗词中就经常出现“黄昏”意象。比如,辛弃疾词《永遇乐》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D.人生之思黄昏也会引起人们对人生的思考。比如:《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假如黄昏时分恰逢阴雨,鱼便会成为黄昏的烘托之物,烘托起无限愁情。《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是有暗香盈袖的,虽然情绪感,伤但也是文人雅趣。而《声声慢》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却非常不同。梧桐叶落,秋雨飘零,在这样的凄凉中词人却要苦熬到黄昏,这首词相较《醉花阴》传达出更为浓重的愁苦之情。都在黄昏时分,都有感伤心绪:《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情绪感伤,但也是文人雅趣。《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叶落,秋雨飘零,在这样的凄凉中词人却要苦熬到黄昏,这首词相较《醉花阴》传达出更为浓重的愁苦之情。4、风列出有关“秋风”诗句:(“秋风”意象略讲)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宋 晏殊《蝶恋花》3.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宋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 柳永《雨霖铃》5.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 李商隐《无题》得出结论:瑟瑟秋风,摧花落叶,惹人愁思,秋风渲染愁情。《醉花阴》中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西风似解人意,卷起珠帘,词人借西风,道出对丈夫的相思之愁。《声声慢》中“怎敌他、晚来风急”的急风,不仅带来深秋的寒意,使得词人难以将息,也带来词人心中的寒冷,道出了词人无限痛楚抑郁之愁。异:1、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为精美细致的生活用具,呈现的是宋代贵族妇女们的生活状态。以此来表现的愁显然是闲愁。2、梧桐、大雁、细雨大雁:“雁过也,正伤心,确实旧时相识。”——过雁为什么作者看到大雁如此伤心?1.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明确:雁声凄惨,惹人哀思。为普通的自然之物,在古诗中都具有典型象征意味:悲愁。梧桐:梧桐细雨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经典的意象。1.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徐再思.水仙子·夜雨》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3.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4.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结合这些诗词,我想请同学谈一谈,梧桐秋雨给你怎样的感受?明确:秋天梧桐叶子落了,打在上面,给你一种凄冷的感觉。黄昏给人的感觉也一样。梧桐因为叶子宽大,加之多种在院落,所以往往与雨结合表现一种寂静孤独的情感。得出结论:梧桐是凄凉愁伤的象征。本词中的“梧桐更兼细雨”(愁云、恨雨、孤烟、征鸿:愁)表达了作者孤夜难眠、孤独困苦的情怀。3.对比意境、人生经历、情感意 境:凄凉寂寥、闲逸淡雅 凄楚哀苦、深沉悲凉人生经历:前期:丈夫游宦在外,百无聊赖后期:北宋灭亡,丈夫去世,颠沛流离情 感:离别之闲愁、相思之闲愁、闲逸之闲愁,闺怨之愁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家国之愁小结:《醉花阴》之“愁”:百无聊赖的闲愁、重阳独酌的清愁、刻骨相思的离愁;《声声慢》之“愁”:孀居之悲、年迈之叹、飘零之苦、亡国之痛。《醉花阴》是夫妻暂离但又彼此眷恋的生活写照,虽惆怅幽怨却洋溢着相思的幸福。《声声慢》是颠沛流离的磨难生活的缩影,充满沉重哀伤的忧患之愁,是一首泣血之歌。四、三读:读出愁情1.总结本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意象对比的方法,学习了《醉花阴》《声声慢》。使用相同意象(板书),却产生了别样愁情(板书),就是因为意像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和美感。正如,朱光潜在《论美》这本书的开场白中所写到的那样: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课堂总结:古诗词的比较鉴赏方法指导:1、注意了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特定含义。2、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不同,所处时代、社会不同,寓含的情感会截然不同。2.齐声朗读最后,请同学们齐读《醉花阴》《声声慢》,读出相思之愁苦,读出国破、家亡、夫死之心愁,读出苦熬到黄昏的浓重哀愁吧!五、随堂练习《虞美人》与《一剪梅》比较阅读:虞美人 李 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2] 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②了:了结,完结。③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④应犹:一作“依然”。⑤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⑥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一剪梅 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注释①玉簟(diàn)秋:意谓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②兰舟:《述异记》卷下谓:木质坚硬而有香味的木兰树是制作舟船的好材料,诗家遂以木兰舟或兰舟为舟之美称。一说“兰舟”特指睡眠的床榻。③锦书:对书信的一种美称。《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窦滔。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小结归纳:1.从表现手法方面分析相同点:借景抒情、以乐衬哀、直抒胸臆、化抽象为具体;不同点:《虞美人》用了比喻,在对比中言情;《一剪梅》用了描摹,在描写中融情。2.从情感内涵方面分析《虞美人》——“国愁”;《一剪梅》——“家愁”。六、课堂结语同学们,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关于对李清照的探索,我们永远在路上,这节课暂时学到这里,下课!【板书设计】声声慢酒相同的意象 黄花 别样愁情黄昏【教学反思】本课我采用对比阅读的教学方法,从宽度上来讲,对比阅读的角度更丰富,更灵活多样,也更容易使学生掌握理解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两首词同样都是写愁,《醉花阴》主要写的是写离别相思之愁。词人这时还能熏香、把酒、赏菊,过着悠闲的生活。而在《声声慢》中词人营造的是一幅极度凄惨悲凉的意境,抒发的则是国破、家亡、夫死这种更为浓重的悲痛与哀愁。这个就是由时代和个人命运的变化,而引起的创作风格的改变。这是要从两首词的不同愁情中体悟出来的。如何把一首词作讲得浅显易懂,如何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如何抓点切入一堂课。这些都是备课,写教学设计应该思考的关键性问题。诗词教学的关键是帮助学生品味和理解萦绕在其中的情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做到“三化”--化难为易,化深为浅,化远为近。从而帮助学生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备教手记】来源于教案备课设计依据、基础思路及理由:教参建议:1.学习本课时,教师应先介绍词人的身世经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其中“愁”字的由来。2.鉴赏诗词作品要把握情感、体会意境,应注意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教案建议:1.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本课教学重点)2.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本课我采用对比阅读的教学方法,从宽度上来讲,对比阅读的角度更丰富,更灵活多样,也更容易使学生掌握理解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两首词同样都是写愁,《醉花阴》主要写的是写离别相思之愁。词人这时还能熏香、把酒、赏菊,过着悠闲的生活。而在《声声慢》中词人营造的是一幅极度凄惨悲凉的意境,抒发的则是国破、家亡、夫死这种更为浓重的悲痛与哀愁。这个就是由时代和个人命运的变化,而引起的创作风格的改变。这是要从两首词的不同愁情中体悟出来的。我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三化”--化难为易,化深为浅,化远为近。从而帮助学生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另外,我还参考了唐圭章先生的《唐宋词简释》,夏承焘先生的《唐宋词欣赏》,叶朗先生的《美在意象》等书,参考相关知识进行本课严谨的教学内容设计。知识链接:(一)词的基本知识 “词”又称“诗余”、“曲子词”、“长短句”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一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一般分为两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词最为常见。词按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则为长调。词按风格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温庭筠、柳永、李清照,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二)词牌名虞美人 相传虞美人花与美人虞姬有关。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所爱虞姬另寻生路。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就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诉一缕衷肠。“虞美人”因以逐渐成为词牌名。虞美人,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三)走进作家1.李煜,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世称李后主。即位后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则穷奢极欲。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金陵,他肉袒出降,虽封为违命侯,实已沦为阶下囚。三年后,李煜四十二岁生日时,作《虞美人》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宋太宗,不久,李煜便被宋太宗用牵机药毒死。这首《虞美人》也便成了李煜的绝笔之作。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2.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人。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境遇孤苦,词情凄黯,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李易安人生之五不幸—— 国家飘摇、丈夫病逝、再婚不幸、金石遗失、晚年无子。李清照被誉为“一代词宗”。李清照的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 “易安体”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厚,是宋代婉约派的典范。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清照已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轶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她的作品主要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漱玉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