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劝学》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1《劝学》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劝学》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技能目标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分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合理论证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和对比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提问、思考、讨论、练习、诵读法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你知道这几句话谈论的是什么问题吗?(学生纷纷说自己的理解)
师:是的,是关于学习的诗句。青少年好学,像太阳初升,光芒四射;壮年好学,像中午的阳光,明媚而艳丽;老年好学,像燃着了蜡烛,也会放出一缕光明。类似的名句你还知道哪些?
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民歌《长歌》)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杂诗》)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师:这写诗句都是劝勉鼓励人们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劝学》。
二、解题《劝学》
劝:劝告,劝说,劝阻 ——今义
《劝学》中的“劝”为何意?
劝:勉励;学:学习。
(学的内容是礼仪、道德等可以提升素养,成为君子的知识。
“劝”这个字统领全文,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
作者介绍
荀子(公元前313-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荀卿,后因避汉宣帝刘询之讳而改称孙卿,曾游学于齐,到楚任兰陵令,死后葬于兰陵。后人多认为荀子的文章代表了先秦时期散文最高的艺术成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杰出的教育家。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主要思想:
唯物主义思想 2.法“后王” 3.人性本恶论 4.教育观
(荀子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提出“人性恶”,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认为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使人的本性改变,因此他十分强调教育的作用。
政治上,提出“法后王”的口号,主张效仿当代圣明君主的言行、制度,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
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他的学生韩非、李斯是法家代表。)
关于出处——《荀子》
《荀子》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荀子》大部分是荀子所写,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荀子》共 20 卷,收文章 32 篇,其中《劝学》是 第一 篇节选。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朗读或教师范读,正音字。
中zhōng 輮róu 砺lì 参cān省xíng 有yòu
知zhì 暴pù生xìng 跂qì 臾yú 螯áo
2.学生齐读,识记。
五、解读文本
1.本文旨在论述一个什么问题?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君子”何解?有何特点?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A.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
B.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可以得出本段的论述重点是?
学习的意义
论述过程中选用哪些事物?
(总结:通过五个比喻句,运用比喻说理,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进而完善自己。)
4.如何理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跂而望 → 登高博见
登高招 → 见者远
顺风呼 → 闻者彰 →善假于物→弥补不足
假舆马 → 致千里
假舟楫 → 绝江河 ↓
↓ 借助学习
终日而思<须臾所学 人 → 弥补不足
(总结:君子善于运用外物,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借助外物,可以使自己站的更高,看的更远,声音更强,走的更远。人的本性没什么不同,君子之所以称为君子,就在于能借助外物来弥补不足,取长补短,改变恶的性情,达到另一种境界。)
学习的作用 跂而望 → 不如登高
登高而招 → 见者远
↓ 顺风而呼 → 闻者彰 → 善假于物
假舆马 → 致千里
弥补不足 假舟楫 → 绝江河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思考:第四段主要讲什么内容?
学习的方法、态度
“学 不 可 以 已”
↓ ↓ ↓
学习的意义 学习的作用 学习方法、态度
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弥补不足 积累、坚持、专一
(本文是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但读来却不枯燥乏味,正是因为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六、本文设喻的特点
(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即通常所说的“比喻论证”。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
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③反复设喻,如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 “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荀子这种用比喻说理的写法,在其他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是罕见的,应当说这是他的一种独创。)
七、跟踪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B )
A.参省(cān) 锲(qì) 跬步(guǐ) 木直中绳(zhòng)
B.槁(gǎo) 暴(pù) 跂(qì) 骐骥(jì)
C.砺(lì) 驽马(nú) 蚯蚓(yǐn) 虽有槁暴(yǒu)
D.须臾(yú) 镂刻(lóu) 舟楫(jí) 闻者彰(zhāng)
2.对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运用及词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C )
  1.取之于蓝 2.寒于水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4.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1、2相同,3、4不同 B.1、2不同,3、4相同
C.1、2不同,3、4不同 D.1、2相同,3、4相同
3.下列各项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D(名词活用为动词) )
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A.輮以为轮 B.上食埃土
C.既来之,则安之 D.然而不王者
4.下列各项中“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①輮使之然也 ②有志矣,不能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 ④以须炉火之然也 ⑤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A.①⑤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5.对下列各项加点词解释正确的是( A )
①而绝江河 ②老子犹堪绝大漠 ③用心一也 ④一死生为虚诞
A.①②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同
C.①②同,③④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6.《劝学》的中心论点是( C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学不可以已。
D.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7.“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属于什么句式?( C )
A.介词结构后置 B.定语后置
C.判断句式 D.定语前置
补充:文言知识
【通假字】
①暴(曝):动词,晒
②“輮”通“煣”,使……弯曲。
③“有”通“又”。
④“知”通“智”zhì,智慧。
⑤“生”通“性”,资质,禀赋。
【古今异义】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今天一般指“学问广博精深”)
②輮以为轮(以为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用心一也 (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今义为“用功、肯动脑筋”)
④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江河 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江河) ⑤蚓无爪牙之利(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
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义:藏身;今义:“托付”或者“把理想、感情、希望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词类活用】
①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作动词,游水。
④用心一也:一,数词做动词,专一。
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作动词,走得快。
【一词多义】
①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 (借、借用)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借助、利用)
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假装)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
②望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向远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鸿门宴》(盼望、希望)
先达德隆望尊 《送东阳马生序》(声望)
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日)
不意君望臣深也 (怨恨,责怪 )
③而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连词,并列关系) 吾尝跂而望矣 (连词,修饰关系)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连词,转折关系)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连词,承接关系) 锲而舍之 (连词,表假设关系)
④于 青取之于蓝(介词,从)
而青于蓝 (介词,比)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介词,向)
【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②省略句
輮(之)以为轮
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
蟹(有)六跪而二螯
③倒装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