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辛 亥 革 命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课标解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1.认识辛亥革命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从时空上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把握武昌起义的过程,分析其阶段特征。1.运用文献史料,解读印证辛亥革命的特点、意义;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分析其历史意义及局限性。2.运用文献资料,认识辛亥革命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意义,进一步理解革命的艰难性、复杂性与长期性。1.认识辛亥革命所反映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2.感受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追求民主自由的理想信念,树立为祖国奋斗终身意志!1.运用辩证唯物分析的方法,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理解认识辛亥革命的成果及思想实践的特点。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时空观念1894190119051906190819111912.11912.21912.3兴中会清末新政同盟会预备立宪《钦定宪法大纲》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清朝统治结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民主义皇族内阁保路运动狭义:广义:辛亥革命的概念指19世纪90年代到1912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制度的一系列革命活动的总和。发生于旧历辛亥年(1911年)的武昌起义历史解释一、追求共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清政府自救运动①背景:讽刺漫画《中国蛋糕》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辛丑条约》签订使清政府成为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为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清政府进行自我拯救。根据下面漫画《中国蛋糕》,说明清末新政的背景:②内容:改革官制 ,编练新军,倡导创办工商企业,推行教育改革。根据教材P116【历史纵横】归纳清末新政的内容:第一阶段(1901-1905) 清末新政新政并未使清政府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反而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客观上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腐败的政府,中国才有希望,转而支持革命。材料:清廷以“新政”挽救王朝气数的动机,却换来了推翻王朝以实现改革的结果:新式学堂培养了近代学生,因而造就了成批反封建斗士;新政发展工商,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军淘汰了旧军,结果却铸成了把枪口指向清王朝的武装力量…… “新政”和“预备立宪”时期的清政府是“革命的制造厂”。——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③影响:根据下列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清末新政的影响:(2022·广东高考)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C小试牛刀一、追求共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清政府自救运动第二阶段(1906-1911) 预备立宪①背景:1904年的日俄战争,“立宪”日本击败“专制”俄国;革命运动日益高涨;资产阶级立宪派的推动。面对国内外压力,清政府被迫宣布“预备立宪”。宣布预备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请愿运动“皇族内阁”1906年9月1908年8月1911年5月②过程:1910年1月纵观晚清历史,清朝统治者根本没有那种审时度势的能力,容纳各方的明智与气度。所以,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的“极端”逼迫出来的。清末新政促进了社会精英阶层的觉醒,新军、留学生都走向了清朝统治的对立面,预备立宪被证明是一场骗局,这些都加速了清朝的灭亡。③影响:目的并非实行民主政治,而是缓解统治危机。“预备立宪”加剧了中央与地方之间、满汉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一、追求共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清政府自救运动第二阶段(1906-1911) 预备立宪历史纵横清末新政内容清末新政内容清末新政主要包括下列内容: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学习拓展根据下列内容,论证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爆发之间的关系政治上:辛亥革命的主力——新军,就是清末“新政”时期编练的,清末“新政”的预备立宪使立宪派离心,加速了辛亥革命的进程;经济上:奖励实业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物质基础;思想上:派遣留学生出国、建新式学堂等扩大了新思想的宣传,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一、追求共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2.立宪派的转变1906年朝廷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欢欣鼓舞。但是没想到这个立宪准备期为9年,为此,他们组织了三次国会请愿运动。但是清政府的回绝了他们。“皇族内阁”使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他们既反对清朝统治的现状,要求有所改革,主张君主立宪;也反对革命,所以被称为“立宪派”。首批内阁成员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内阁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外务部外务大臣:梁敦彦民政部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度支部度支大臣:镇国公载泽学部学务大臣:唐景崇陆军部陆军大臣:荫昌海军部海军大臣:贝勒载洵法部司法大臣:绍昌农工商部农工商大臣:贝子加贝勒衔溥伦邮传部邮传大臣:盛宣怀理藩部理藩大臣:宗室寿耆一、追求共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3.革命派的准备组织准备革命的团体1911.10.10武昌起义1911.5保路运动18941905兴中会中国同盟会1911.4黄花岗起义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团体是有共同目的、志趣的人所组成的集体;政党是代表某个阶级、阶层或集团并为维护其利益、实现其政治主张而以执掌或参与政权为主要目标开展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团体与政党的区别:(称“会”不称“党”,受到儒家君子不党的影响,也说明当时对“政党”认识肤浅。)特别提醒团体与政党兴中会等是团体,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一、追求共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3.革命派的准备组织准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根据左侧【学思之窗】,分析三民主义的意义:积极:它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局限:①它没有明确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②民权主义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障。③它缺乏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农民的理论武器。(2021 广东高考)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D小试牛刀一、追求共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3.革命派的准备军事准备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还等人组织了多次反清 武装起义。以徐锡麟、秋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党人前 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1911 年 4 月 27 日的广州黄 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1911 年 5 月,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实质是出卖路权;激起粤、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强烈 愤慨,引发保路运动。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猛回头,祖国鼾眠如故。外侮侵陵,内容腐败,没个英雄作主。天乎太瞽gǔ (瞎子 )!看如此江山,忍归胡虏?豆剖瓜分,都为吾故土。——秋瑾《如此江山》辛亥革命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时代的必然要求。百姓背着“外债赔款及一切负担”的大包袱,包袱上还站着抱“责任内阁”的清朝官吏阅读以下诗歌和漫画,分析辛亥革命是“应时而动”《官与民之负担》二、创建共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革命派进程1911.10.101912.1.11912.2.121912.3.11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清帝退位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2.15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1911.5保路运动二、创建共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2.民国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共和政体产生。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设问:国旗上的“龙” 和 “五色”分别代表什么?回答: “龙” 代表专制皇权; “五色” 代表五族共和。武汉国民政府时期(1927.1-1927.9宁汉合流)学习拓展中华民国(民国)分期1912.11912.3192819271949.4南京国民政府南京临时政府中华民国19191840北洋军阀政府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近代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是从孙中山开始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章“总纲”:“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二章“人民”:“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得享有人身、言论、集会、结社、信仰等自由。第三章“参议院”:“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第五章“国务员”:“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第六章“法院”:“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否定君主专制否定封建等级制度否定封建专制制度及“人治”观念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特点:①规定中华民国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②体现三权分立原则;③体现民主自由原则;④实行责任内阁制。探究拓展【提醒】临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后才能生效。评价:积极: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推动中国法制化、民主化进程,是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否定封建等级制度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弊端:针对袁世凯实行责任内阁制,有因人立法之嫌;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未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及实现权利的保障;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两个行政中心;单向的权力制约),没有产生直接代表民意的机构—众议院;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难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问题探究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有学者在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研究中指出:“所谓分权制衡是双向互动的。揆诸参议员之本意,大概是想操政治上之主动,制人而不受制于人。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作者在强调( )A. 该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B. 革命派内部存在着分歧C. 行政权有效的制约了立法权D. 政体的选择是因人立法A1、严泉在《历史变迁的制度透视》中写道:在责任内阁制国家里,当政府与议会发生异议时,政府拥有解散权,即有权提前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立法机关。而《临时约法》却没有规定解散权,形成一种单向的权力制约关系。这表明《临时约法》( )A. 降低了国家行政权力B. 赋予议会过大权力C. 政体的构建存在缺陷D. 目的在于维护共和C缺陷:行政权缺乏对立法权的制约同题异练革命果实旁落被迫重用支持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清政府帝国主义列强革命党人立宪派旧官僚军事进攻政治欺骗施 压妥协退让逼宫革命阵营①强大②干涉③施压④软弱袁世凯问题探究为何辛亥革命革命果实能落入袁世凯手中?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根源)三、共和丰碑——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11月11日)材料一: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各项权利。材料二: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材料三:“中国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发展的前夜,……再过五十年我们将有许多上海。”材料四:辛亥革命后,民众都把辫子看成是甘心作清朝奴隶的标志,纷纷自行剪去;当时流行的服饰:中山装、西装、领带、皮鞋、礼帽……结合材料思考: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进步性?政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或君主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思想: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社会生活:促进社会生活习俗的近代化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论从史出设问:从材料归纳辛亥革命的局限性:①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 。②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材料五 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根深蒂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还很薄弱;被也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大多仿佛沉睡着,或者只做一些无望的分散的反抗;站在革命运动前列的是一批受过近代教育而没有实力的知识分子。……正如参加过中国同盟会的董必武所说:“辛亥革命……为新的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它“根本没有打碎封建军阀和官僚的国家机器。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基础,更是原封未动。中国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就这个意义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2021.浙江高考)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B小试牛刀(1)从斗争的形式来看,辛亥革命在武装斗争的方式之外,以国会为中心,采用谈判(南北和谈)、妥协、法制的形式和平转移政权。孙中山提出只要袁世凯赞成共和,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他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2)从斗争的结果看,避免了社会进一步动荡,有利于社会稳定。历史解释为什么说辛亥革命被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材料 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之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袁刚《国会与辛亥革命》史料主旨 解读技巧 解读信息史料: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 抓住史料中“经过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来理解 “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作者认为辛亥革命,实现了权力的和平转移据史料回答,为什么辛亥革命被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采取这种方式实现政权转移有何价值?原因:以国会为中心,采用谈判、妥协、法制的形式和平转移政权。价值:避免社会动荡,有利于社会稳定。民主革命的分期:18401949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领导无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民主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民主革命的对象和任务三个敌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两个任务:反封建、反帝(民族独立和国家近代化)历史概念拓展延伸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改用公历,用中华民国纪年法民国纪年法以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为起始的纪年方法。当时规定与公元纪年法并行。但官方多用民国纪年法,个人档案中也用。民国年换算——公元纪年减去1911,得出民国多少年。利用国号纪年的一种方法,是把中华民国成立的1912年作为民国元年,依次往下推。就应考而言,主要是与公元纪年的换算问题。其运算公式为:公元纪年=1912+(民国n年-1),也可简化为:公元纪年=1911+n.如由民国三十年的八路军臂章图片,我们可以知道其公元年代为:1911+30=1941,即臂章是1941年配发的,反之,亦然。辛亥革命追求共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创建共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共和丰碑——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革命的背景———革命的过程———革命的结果本课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