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之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含仿用句式) 课件(共5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之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含仿用句式) 课件(共58张PPT)

资源简介

(共58张PPT)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含仿用句式)
0.5 秒延迟符,无
意义,可删除.
考 点 解 读
常见的修辞方法主要有九种,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九种。
高考对修辞的考查几乎每年都要涉及,随着对考生综合素养考查要求的提升,近年来逐渐摆脱了对修辞的单独知识点考查,往往将它和扩展语句、句式变换、图文转换、微应用文写作等知识点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查。无论高考对修辞采用何种考查方式,熟悉9大修辞,明了其特征和作用,都是做好修辞题的坚实基础和不二法门。
(1)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比喻词(表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喻体(比喻成的事物)。
(2)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3)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要有相似点。
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概念
比 喻
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
作用
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漂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博喻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甲代乙。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借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有时不用比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甲是乙。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连接,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甲像乙。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明喻
分类
5.注意: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例如: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
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
(同类比较)
(表示猜度)
(表示想象)
(表示列举)
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1.下列语句中,全都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①“一带一路”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
②气象部门预计,随着暖湿气流增强,我省明天会迎来一场及时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将快速下降,人们的舒适度会大幅度提升。
③当设计师把照片里的手机裁剪掉后,震撼人心的一幕发生了,看似正常的画面开始“怪异”起来,照片中的人们仿佛丢失了灵魂!
④我国企业在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主动强化环保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带动了东道国在观念上弯道超车。
⑤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如洪水猛兽般地袭击全球,导致150多个国家受灾,我国也有近3万家机构的计算机受到影响。
⑥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暗喻
想象
借喻
明喻
明喻
A
2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须是两种不同本质的事物。
A项的本体是“他担心我不能在银行里与业务员沟通”,喻体是“一个情人担心女朋友不会煮饭”,本体和喻体是同质体,违反了比喻的基本构成条件。此处是比较,而非比喻。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题。
活脱脱一副面孔,热辣辣一丝震颤。天府之国,川剧变脸,疾如风快如电,脑袋一转,眼睛一眨,精妙绝伦。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B.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C.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D.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C
比喻
比喻
夸张
互文
拟人
【真题研磨·高屋建瓴】
4.(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水。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①句中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
②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
③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因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
江上看山
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问:试分析此诗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①比喻。
②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予动态化了,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0.5 秒延迟符,无
意义,可删除.
达 标 训 练
6.仿照下面的示例,另换一个描写对象,写两个句子,要求所写的句子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在语意上形成对比。
内敛聪慧的人就像核桃,外表看似古板丑陋,其实胸有自有沟壑。 
狂妄自大的人就像风筝,看似走得很远飞得很高,其实价值只在别人手中。
示例:汲汲营营的人就像时针,看似一分一秒都在向前,其实不过是原地打转。
(1)比拟的特点
比 拟
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把抽象的概念当作人或物,或者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描写。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把物当人来写)。例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②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例如:人生选择与内心情感逆向行驶。/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比 拟
(3)比拟的作用
正确运用比拟,能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1.(2015·江苏卷)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分) (   )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比拟
比拟
比拟
B
对偶
2.指出下面文字中使用比拟的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三百年过去了,台伯河还像当年一样淙淙地流着,亚平宁半岛上的阳光也像当年一样和煦。罗马经历过战争,流血,唯物主义者——战士布鲁诺的思想在自由的人民当中翱翔。
(1)使用比拟的句子:                                    
(2)表达效果:                      
(1)唯物主义者——战士布鲁诺的思想在自由的人民当中翱翔。
(2)运用比拟手法,赋予布鲁诺的思想以雄健的翅膀,把“思想”写活了,形象地说明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具有强大的力量。
没有树叶遮蔽的树枝更显遒劲,树枝形态各异,像是各自在寻找伸展的空间,然后用力把花朵向高处托举。再看那些花,大如一盏盏红色的酒杯,当其他的花木还在为迎春盛会做准备的时候,木棉早就开始举杯畅饮。木棉花边开边落,边落边开,花开让我欢喜,花落让我感动。
3.拟人具有转移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拟人进行简要分析。                   
①画横线的句子描写的对象有其他的花木和木棉,作者将人的本质特点转移到它们身上。
②参加盛会的应该是人,这里形容其他的花木;举杯畅饮的应该是人,这里形容木棉花。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荷塘月色》朱自清
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的呢?你又是怎么区分他们的呢?
“袅娜”“羞涩”是拟人,描写荷花用“明珠”“星星”为喻,更显示出月光照射下的银白色以及光华闪耀的样子。
比喻是“以此喻彼”,往往体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上。
比拟是“拟此为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动词上。
不同点3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比拟的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
不同点2
比喻是用喻体比喻本体,重点在“喻”。(相似性)
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
不同点1
1.指出下列两句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1)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2)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2)比拟重在拟,强调将物(或人)写出了人(或物)或将甲物写出了乙物的行为和情态,这里以人拟物,将飞舞的白雪拟人化,使它具有人的性情“嫌”,生动形象,极富生活情趣。
(1)比喻重在喻,强调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将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将湖中青山比作青螺,强调两种事物形、色的相似性,生动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洞庭湖山水的喜爱。
(1)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用“嫌”字将春雪人格化,写出了作者对白雪的喜爱和盼望春天早日到来的思想感情。
0.5 秒延迟符,无
意义,可删除.
达 标 训 练
 2.仿照下面的小诗,以“春笋”和“春天”(或“雪花”和“冬天”)为一组关系体 ,另写一首。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句式、字数不要求与示例完全相同。
春笋 春天是积极向上的/天雷的钟声一响/一只只小手比赛着举高/想在山花烂漫的教室演讲 雪花 冬天是调皮的/一踏进它的门槛/ 就看见飘逸轻灵的白蝴蝶/扑飞进大地母亲的怀抱
雷 雨
夏天是强盛的
一踏进它的疆界
就听见隆隆的车马
奔驰在夜的长街
分类
借代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本体的修辞手法,也叫作“换名”。
概念
①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
②具体代抽象。
③专名代泛称。
④部分代整体。
⑤材料、工具代本体。
借 代
相关性
①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③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④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
①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凝练,
②语言富有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作用
如:“芦柴棒”,去烧火!
1.(2016·江苏卷)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
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C.化干戈为玉帛
D.情人眼里出西施
暗喻
A
“杜康”代指酒,以人名代本体。
“西施”代指美人,也是以专名代本体。
“干戈”“玉帛”分别代指“战争”“和平”,以具体代抽象。
2.下列句子使用了借代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
A.她那略带东北口音的普通话甜丝丝的。
B.这事解决不了,我心里就堵着个大疙瘩。
C.出了医院正要转弯,一辆草绿色的“丰田”经过他的身边。
D.你刚才告诉我的只能算作一条“旧闻”。
通感
C
借喻
仿词
借代
2.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 (  )
A.每天他们至少有一次机会与庄严、纯洁的瓦尔登湖相遇,就算只有一瞥,也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了。
B.我在这里能干什么 守仓库或做家具 当文化盲流变着法子讨饭 即使能活得好,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
C.读点鲁迅,我们可以少些肤浅和小家子气,少些庸俗和丑陋;读点鲁迅,我们才能逐步正视人生,直面社会,热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D.两个失去亲人的人,两粒被空前强烈的战争风暴抛到异乡的沙子……什么东西在前面等着他们呢
“引擎”指代工业文明,“引擎上的油腻”指代工业文明带来的污染。
“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代指现代繁华的生活。
“鲁迅”代指一些犀利清醒的人的书。
比喻,将人比喻成沙子。
D
借喻可加“像”字,改为明喻,
而借代不能。
不同点3
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在某些方面有相似性。
不同点2
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只代不喻。
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
不同点1
1.下列各项中有关画线句子的修辞表述有误一项是(  )
A.“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在此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
B.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引用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运用比喻手法,刻画主观主义者“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形象。
C.《红楼梦》用“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形容宝玉,此处运用借喻,“纨绔”指富贵子弟所穿细绢做的裤子,泛指富贵子弟的华美衣着;“膏粱”喻指贵族子弟。
D.王涯在《秋思赠远》中望月怀人:“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把“新月”比作“蛾眉”,仿佛弯弯的新月牙就像娇妻的蛾眉。
相似性
C
借代
相关性
2.指出下列两句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2)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①借代。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生动、形象、新鲜而奇特,“绿肥红瘦”写出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这里词人以花叶的境遇来比自己的境况,很好地烘托了其伤感情怀。
②借喻。这里“浮云”和“日”分别比喻蒙蔽君王的小人和君王,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远被驱离,回望都城不见长安,写出了诗人报国无门、请缨无路的沉痛愁苦的心情。
一顽童说话总爱夸大其词,其父多次教育,但屡教不改。
一日,该童与邻家小儿俱至其家玩耍,言语间说起家里的鱼缸,小童旧病复发,曰:“我家的鱼缸很大,大到能装下航空母舰!” 其父在旁听到之后,勃然大怒,曰:“我都告诉过你一万次,说话不要这么夸张!”
闻者俱倒。
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以创造意境;表明态度,语言生动。
作用
分类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故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加以扩大、缩小或超前描述的修辞方法。
概念
夸 张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缩小夸张
超前夸张
扩大夸张
  (4)运用夸张应注意的问题:
①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
②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③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性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还珠格格》的主题曲《当》中有这么几句:“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当河水不再流,当时间停住日夜不分,当天地万物化为乌有……当地球不再转动,当春夏秋冬不再变幻,当花草树木全部凋残,我还是不能和你分手。”
点评:夸张可以展开联想,创造气氛,增强感染力。两人相爱时我们常说“爱你到地老天荒”。似水流年,人生短暂,长相厮守到地老天荒,就够夸张的;这几句歌词则更是夸张之上的夸张。山峰无棱,河水停滞,昼夜不分,地球不动,四季无序,草木凋尽,这些现象绝对不会也不可能发生,可见其爱的痴情,情的忠贞。
夸张的运用
 1.下列各句中,夸张手法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看到自己昨天刚买的股票一下子跌了这么多,他气得浑身都发紫了。
B.这次军演中,只见那辆坦克爬山时身轻如燕,劈开云层,直上了蓝天。
C.我和你比,简直是一个在井里,一个在天上,我自愧不如。 
D.气象台已经连续几天发布高温预警,烈日下,柏油路都快融化了。
过分夸大,不符合事实,有“气得嘴唇都紫了”的可能。
“身轻如燕”“劈开云层”“直上蓝天”夸张不当,不符合客观实际
“一个在井里,一个在天上”夸张不当,有“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天上”的可能。
D
 2.阅读下面《三国演义》中写张飞形象的一段夸张性文字,试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玄德见他形貌异常,问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张名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恰才见公看榜而叹,故此相问。”……
(《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画线句子采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突出了张飞高大威异、粗直勇猛的特点,活画出张飞英武的高大形象,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①正对。上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②反对。上下句在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串对(流水对)。上下句在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分类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手法。
概念
对 偶
(3)对偶的作用
①由于对偶的形式整齐、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两两相对,从而具有对称美。
②由于平仄协调,节奏鲜明,悦耳动听,从而获得音律美。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A.水面风回聚落花  
B.数峰无语立斜阳
C.楼上春容带雨来
D.蝉曳残声过别枝
A
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
1、 配对式
学以致用:
例1: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
A.柳絮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渠点点雨 D.丁香初绽悠悠云

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
春晖又红万朵花 老梅到时自然红
芳草春来依旧绿 玉垒浮云变古今
春回大地千峰秀 冬雪欲白千里草
锦江春色来天地 芳树无人花自落
上联和下联配对(注意顺序)
春山一路鸟空啼 日暖神州万木荣
2、改写式
把下面句子中红色部分改写成一幅对联,用来作“画卷”的修饰语。
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奋战,长江截流工程终于胜利完成,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
斩断长江千里水,
锁住三峡无数峰
共享单车新型环保,近年来备受人们的关注与青睐,请你使用对偶修辞手法为共享单车拟写一条宣传语。
首先,思考共享单车的好处有哪些。共享单车可以随时随地使用,方便快捷;用骑车代替乘车、开车,环保且有助于锻炼身体;就使用价格来说,经济实惠。然后,再运用修辞优化表达,突出其优点。
双脚踏出健康路,铃声响起环保曲。
①成分排比。如: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②单句或复句的排比。如:第一个月来,咱们娘娘有说有笑;第二个月来,咱们娘娘不苟言笑;第三个月来,咱们娘娘不言不笑。
分类
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手法。
概念
排 比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叙事透辟,条分缕析;
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作用
1.指出下面文字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回望历史,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华民族奋起抗争;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百废待兴,中国人民奋发图强;面对现代化征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中华儿女怀揣中国梦,一路高歌前行。梦想的太阳,已经在东方地平线上喷薄而出,灿烂的朝霞正光耀在我们的眼前……
排比。这里的三个“面对……”,句式整齐,语势强烈,由远及近,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在近代不同历史时期所遇到的列强入侵、百废待兴、现代发展等方面的巨大困难和挑战,热情歌颂了中华儿女面对困难、挑战,始终怀揣梦想,一直抗争不屈、奋发图强,矢志不渝、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达 标 训 练
1.请仿照画线句子,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
雄鹰划破长空奋力翱翔 是一种力量的美 
凡人献出爱心无私奉献 是一种人格的美
哲人摒弃执念勇于探索 是一种智慧的美
球员放弃杂念共同拼搏 是一种奋斗的美
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重在善于发现。小草拱破硬土顽强生长,是一种生命的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美,其实无处不在。
2.仿照所给句子,以“溪流”和“春笋”为询问对象,完成另外两句的续写。
怎样才能唱得更欢、流得更久?溪流敲击着岩壁告诉我:坚定信念,让脚步更洒脱! 
怎样才能站得更高,立得更稳?春笋抽动着新枝告诉我:虚怀若谷,让身躯更强壮!
我问翱翔的雄鹰:怎样才能飞得更高、看得更远?雄鹰拍打着翅膀告诉我:目光放远,让视野更广阔!
我问潺潺的溪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问破土的春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偶讲究上下联同一位置的字词的平仄相反,排比则无此要求。
不同
点3
严格的对偶,上下两联不能有重复字,宽泛的对偶可以有重复字。
排比经常以同一句式作为彼此的提示语,使语句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
不同
点2
对偶有两个语言单位,上下联必须结构对称,字数相同,词性一样。
排比有三个及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要求结构大致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不同
点1
4.试指出下列语段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团结,不仅适用于屠呦呦感谢团队支持、郎平率领中国女排夺奥运会冠军,而且体现在外交部长王毅对南海问题的不容置喙、商务部敢于对打贸易战的美国积极“亮剑”。集众智可远虑深谋,聚众力可移山填海。
(2)从寒冬到金秋,从武汉到全国,这是对每个人的考验,也是每个人的战斗。一次逆行,一种职责,一腔热忱,一份心意……无数双手握在一起。
对偶
排比
①词语反复。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
②词组或句子的反复。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
③语段反复。在诗歌和小说中最为常见。


反复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的修辞手法。


反 复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
用于说理性文章,起强调作用;抒情写景,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划分层次。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分析最后一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有何作用?
答:运用了反复修辞,突出了词人急于寻路回家,奋力划船的情状。
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诗中第二句连用了三个“一”字,有何表达效果?
三个“一”连用形成反复修辞,极言诗人饮酒之多。诗人一杯又一杯地喝酒,让人仿佛看到了他和幽人痛饮狂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与幽人对酌时,无限的豪情快意。
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用
①自问自答。如: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②问而不答。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分类
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紧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有时不说出看法)的一种修辞手法。
概念
设问
设 问
加强肯定语气,增强气势和感情。
作用
①问而无答。如:如果说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浪费和摧残人才不是更大的犯罪吗?
②问而有答。如:难道不是这样吗?我认为是的,非常是!
分类
反问也叫反诘,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概念
反问
反 问
设问主要是提醒注意,引人思考,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反问则主要是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不同点3
设问本身不表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一般是紧接着问句摆出答案。
反问则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什么,不是用肯定句表示否定内容,就是用否定句表示肯定内容。
不同点2
设问多是自问自答,答案就在问句的后面。
反问多是问而不答,人们可以从问句本身找出答案来。
不同点1
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下面是送给抗疫英雄的颁奖词,其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各是:
A.哪有什么“基建狂魔”?只有争分抢秒的“生死时速”。不用无谓的“震惊”“喝彩”,只要绝不放弃的咬牙坚持。
B.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是什么?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这个“你”是谁?就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就是我们彼此身边亲近的公民。
C.为众人抱薪者,怎能冻毙于风雪?为生命开路者,怎能困顿于荆棘?
反问
设问
反问
其他修辞手法:通感、引用、顶真、双关、互文……
《考试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常见的修辞方法:
比 喻
比 拟
借 代
夸 张
对 偶
排 比
反 复
设 问
反 问
写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2. 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再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
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山月不知心底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5.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6.站在桃花林里,我仿佛嗅到了满园的果香。
7.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8.冬尽梅花点点,春回爆竹声声。
9.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0.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借代
借喻
比喻、拟人
拟人
借代
反复
对偶
夸张
设问
反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