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目标】1、诵读全词,感受词人的爱国之情及英雄情怀;2、体会辛词用典的特色。【教学重难点】理解典故运用的作用及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常常会想到一个“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独流泪,拍栏杆”的人,他是一员武将,戎马一生,满心想的都是收复失地;他还是一名词人,笔耕不辍,魂牵梦萦的还是收复失地;他的名字的背后是历史的伤疤,他的名字的正面是民族的勋章,他是悲情英雄辛弃疾。二、作者1161年,金国统治的北方全境汉族人民发起了反抗金国统治的起义,当时济南的耿京也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国的残暴统治造成了很大威胁。21岁的辛弃疾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耿京委以重任。他曾经追杀过叛逃的和尚义端,也率领着五十名骑兵冲入敌军大营,在五万人中抓住了叛徒张安国,带领着部队投奔了南宋。但是投奔南宋后辛弃疾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一直担任一些无关轻重的小官。宋高宗(宋高宗赵构最可恶的一件事就是杀害了精忠报国的岳飞)死后辛弃疾的军事才能得到了重用,转战于各地,战功卓著。但是辛弃疾因为为人有些自负,又不会拍马奉承,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嫉妒,四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在江西隐居。三、背景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66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 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倖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四、鉴赏(一)、读1、 朗读比赛,感受词人的爱国之情。注意: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2、体悟辛弃疾的英雄情怀。①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②胸怀天下的博大胸襟;③老骥伏枥的坚定志向;④心忧社稷的家国情怀;⑤深谋远虑的深邃智慧。(二)品1、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用典2、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些典故。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②、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③、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④、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 ⑤、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3、在这首词中他用了这么多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与立场呢? ①孙权:孙权以一个帝王的身份打败了来自北方侵略他的曹操,确保国土不受侵犯。“舞榭歌台”体现的是东吴歌舞生平的气象。又从“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句可见作者认为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证让国家太平的国君了。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 ②刘裕: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同样是一国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苟且偷生。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惋惜。体现了他主张北伐的观点。③刘义隆:刘义隆是刘裕的不肖之子,好大喜功,冒险北伐(草草),结果大败,北魏军一直追到长江边,几乎遭到覆灭的危险。刘义隆只落得仓皇北顾,“北顾涕交流”。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 “赢得”二字沉痛万分,悲愤之至。这三句暗指南宋近事,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用张浚北伐,在符离集遭到大败。作者希望当局接受历史教训,不要轻举妄动。引用这一典故有力地证明了辛弃疾在北伐中有正确的战略思想及讲求实际,他主张打有准备的仗,反对草率北伐。他借古讽今,其实在劝说宰相不要草率出兵。 ④拓跋焘:从拓拔焘的入侵自然想起了金兵的入侵,词从怀古转到伤今。这一句指自己南归已四十三年,四十三年过去了,当时的惨象记忆犹新( 指1162年金兵对南宋发动进攻,占领了扬州一带地区,“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这种辛酸的场面时刻萦绕在作者心头。如今登上北固亭面对扬州路,想起刘义隆的历史教训,自然又涌上心头,作者将它写出来也是为了警告统治者切莫重蹈复辙。作者写下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情景: 佛狸祠是民族耻辱的象征,而百姓却以为是福佑人民的神庙,在那里欢天喜地地祭社。这是多么令人怵目惊心的不协调,在这“喜庆”之中包含了多少麻木与耻辱。作者写此情景在于从反面激励人们只有收复失地,光复祖庙,才能使同胞免除灾难,同时也是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了收复失地。——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今昔对照,不堪回首,体现了他对国运的担忧之情。⑤ 廉颇:“凭”是“靠”的意思,全句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没有人来问。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他忠不为用,报国无门。当年廉颇虽终不被重用,但尚有赵王想起,可如今自己呢?朝廷旱就没有起用的意思了。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他的悲愤其实是那个时代的悲愤,前有精忠报国的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徒留“靖康耻,犹未雪”的千古遗恨,后有爱国词人陆游临终还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言,可叹我们这位爱国词人辛弃疾在写作本词的两年后,临终前连呼两声“杀贼”才含愤死去,用此典故正是: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4、典故的作用是什么?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以一当十。(三)结典故 情感孙权: 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上片 向往、期望、讥刺刘裕: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刘义隆: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告诫、主张下片 拓跋焘:今昔对照,以事警世 悲哀、忧虑、不满 廉 颇: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壮志、难酬五、说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悲情的时代,是一个让英雄人物既流血又流泪的时代,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爱国英雄辈出的时代,就是在这样的时代中,辛弃疾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800多年以后的今天,有无数人在怀念着这位旷世奇才,网上有一个专为纪念他而设的网站,标题叫: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纪念馆。这六个字足以体现他一生的落寞而悲壮的爱国情怀。请以“辛弃疾,我想对你说……”开头,说说自己的感受或想法。六、教学反思这节录制视频的教学课,是我对自己教学的一个检查反省。《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文章内容看似简单,但要上出特色其实比较难,而我在设置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时,首先想到的是,这首词用典比较多,学生可以提前预习本文所用的典故,也可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根据注释来快速了解典故的内容,在联系作者写作的社会背景,以及生平,基本上就可以读懂这首词了。并且把教学目标设为诵读全词,感受词人的爱国之情及英雄情怀和体会辛词用典的特色,目标就不高,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完成基本没什么问题,如若要出彩就必须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了。通过这节课我意识到:充分认识、深入文本是诗词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仅就此谈谈对这节课的几点认识:一、要充分地诵读文本。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感受词人的爱国之情及英雄情怀”的教学目标,我反复要求学生进行朗读,并且一次性要求学生必须读出①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②胸怀天下的博大胸襟;③老骥伏枥的坚定志向;④心忧社稷的家国情怀;⑤深谋远虑的深邃智慧这些情怀,单人比赛和男女生比赛朗读结合,并且亲自范读,让学生体悟诗词的情怀和提高朗诵的能力。二、把握这首诗词的独特之处,完成体会辛词用典的特色这个教学目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突出特点就是用典,在教学时让学生了解所用典故并掌握用典目的是非常必要的,我尝试让学生针对此问题讨论,但因为课所限,没有很好地展开讨论,下一次再教这首词时,我会尝试让学生针对此问题讨论,这既有益于对文本的深入研读,也使学生在了解一些历史故事的同时加深对诗词的理解。三、需改进之处1、平时上课都是在一些轻松的氛围里进行的,时间长了之后,教态慢慢淡化,口头禅多了,整个人的形象不自然了,今后的教学中必须改进。2、对学生的朗读或讲解都只是简单的补充,没有进行评价,没有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3、讨论的时间不明确,下次要规定好讨论的时间。4、多读书,训练口头表达能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5、多听同行的课,提高教学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