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 教案 2022-2023学年高教版语文职业模块工科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春江花月夜 教案 2022-2023学年高教版语文职业模块工科类

资源简介

课题名称 《春江花月夜》
难点名称 理解《春江花月夜》景、情、理有机融合的艺术手法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体会景情理结合的手法,要抓住意象,发挥想象,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哲理和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的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很难理解诗歌中作者所发出的深沉的宇宙人生的思索。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学习和想象,描绘春江花月夜的美景。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理解作者从景中引发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和思妇游子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有这样一位诗人只因一首诗,而成就了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在这首诗里,他通过对春、江、花、月、夜这五种意象的描绘,将写景、哲理、抒情融为一体,展现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人生哲理、生活情趣的画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这首诗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从张若虚以及《春江花月夜》的评价导入)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播放配乐配画朗诵课件,进入诗歌意境。整体感知 明确“月”是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将景物描写的主体(景)、哲理思考的凭借(理)和抒写离情别绪的依托(情)连接起来了。三、赏析诗歌,理解景、情、理有机融合的艺术手法第一部分:月下之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思考:这首诗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在前八句诗中,作者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意境。(引导学生通过“吟诵——意象——想象与联想——意境”的方法解读诗歌图景,书写后展示答案)明确:诗人以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为意象,构成一幅恬静幽美、空明澄澈的水墨彩图: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潮水走到哪里,月光跟到那里,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弯弯曲曲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明月随江水而来,把她的光辉投到花林上,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月光皎洁,使得空中的飞霜不能察觉了。在皎洁的月光下,江滩的白沙也分辨不清了。第二部分:月下之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问题探究: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的遐想,作者有怎样的思考?(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派代表作答)明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畔之边谁最先见到这轮明月,江上之月从何时起,夜夜照临人间。这样的疑问犹如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现人对自然的思考和追问。“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诗人将明月永照与人生更替对照着来写,阐明了“宇宙是永恒的,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作为整体的人类的存在是绵延长久的”这一哲理,虽有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和绝望。诗人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和热爱。其基调是“哀而不伤”的 。第三部分:月下之情1、总写: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此四句总写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两地思念。2、思妇怀远(分写)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赏析“徘徊”一词的表达作用。A、拟人手法,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B、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C、与后文的“卷不去”、“拂还来”相呼应,写出月亮的不忍之心。但此种做法却惹得思妇更为思念。3、游子思归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1、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有哪些诗句抒发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慨叹?(指明回答)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阮籍:“人生若晨露,天道邈悠悠。”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2、朗读诗歌,置身诗境,感受诗情。
小结 开头对春江花月夜景的描写,引发了第二部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并由此进一步对人生离情作抒写,诗情、画意、哲理三者有机统一在月亮这一意象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