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课 与山为邻(1)课标要求1.能够利用各种地图或资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并尝试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2.了解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了解印第安人的山地农业、畜牧业的特色。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保护环境、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知识要点1.地理位置:秘鲁位于纵贯南美洲大陆的安第斯山脉上,该山脉有“南美洲脊梁”之称。2.自然环境:这里的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差异显著,自然景观随之呈现出明显的变化。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6"C。3.生产特色: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形成山下山上不同的生产生活景观。 (1)山下: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印第安人开辟梯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 (2)山上:海拔较高处,气候寒冷,有广阔的干旱草原地带,居民以放牧驯养羊驼和骆马为生。羊驼和骆马的奶、肉与皮革为人们提供了衣食来源。4.生活特色:以适宜山区种植的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为食物。驯养羊驼和骆马提供奶、肉与皮革。骆马为运输工具。重要提示 本课时的关键是要理解安第斯山脉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自下而上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印第安人充分利用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相关链接秘鲁的地理趣味小知识国名:秘鲁共和国。“秘鲁”在古印第安语中是“玉米之仓”的意思。国花:向日葵、坎涂花。国树:金鸡纳树。独立日:7月28日(1821年)。国庆日:7月28日(1821年)。面积:1 285 216平方千米。地理位置:位于南美洲西部,北与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接壤,东与巴西毗连,南与智利交界,东南与玻利维亚毗连,西濒大西洋。海岸线长2 254千米。安第斯山纵贯南北,山地高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人口:2 949.6万(2010年),其中印第安人占41%。语言: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一些地区通用克丘亚语、阿伊马拉语和其他30多种印第安语。宗教:96%的居民信奉天主教。首都:利马。货币:新索尔。时差:比北京时间晚13小时。基础达标1.世界上最高大和最长的山脉分别是 ( ) ①喜马拉雅山脉 ②天山山脉 ③阿尔泰山脉 ④阿尔卑斯山脉 ⑤落基山脉 ⑥安第斯山脉 A.①② B.③④ C.⑤⑥ D.①⑥2.南纬5。左右的安第斯山脉,不同高度的自然景观呈明显的垂直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 ( ) ①海拔不同 ②雨热状况不同 ③纬度位置不同 ④距离海洋远近不同 A.①② B. ②③ C.①③ D.③④3.安第斯山区的气候类型是 ( ) A.高山气候 B. 温带大陆性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4.安第斯山脉从南到北纵贯南美洲大陆,全长近9 000千米,被称为 ( ) A.科迪勒拉山系 B.南美洲的桥梁 C.大地的骨架 D.南美洲的脊梁5.南美洲的开拓者是 ( ) A.阿拉伯人 B.西班牙人 C.葡萄牙人 D.印第安人6.印第安人开辟的梯田位于 ( ) A.沿海地带 B.山区的高海拔处 C.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 D.村落边7.印第安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有 ( ) ①玉米 ②马铃薯 ③小麦 ④水稻 ⑤大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⑤8.在安第斯山区的高海拔处,居民主要放牧的畜种是 ( ) A.羊驼和骆马 B.牛和羊 C.美利奴羊 D.牦牛9.有“纤维上帝”之美誉的是 ( ) A.美利奴羊毛 B. 藏羚羊毛 C.羊驼毛 D.绵羊毛10.安第斯山区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是 ( ) A.骆驼 B.马 C. 牦牛 D.骆马11.关于秘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秘鲁大部分国土位于安第斯山区 B.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 C羊驼毛是秘鲁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 D.秘鲁国徽上的动物是羊驼尝试运用12.观察下图,回答问题。安第斯山区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是怎样变化的?安第斯山山顶为什么终年白雪皑皑?居住在安第斯Ifll,区的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山地的不同高度发展生产的?其中蕴含着哪些道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魔芋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营养成分丰富,在日本等发达国家一直被推崇为营养保健食品,深受民众欢迎。 材料二:人们在某山区的高山上种植魔芋成功,收入可观,脱贫致富。材料中的山区人们脱贫致富的经验是什么?你认为山区在发展地方经济时应注意什么?对于山区的发展,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14.读下图,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并回答问题。 (1)大洲:A ________ B________ (2)大洋:C________ D________ (3)河流:①________ (4)山脉:②________ (5)纬线:③________ (6)请在图上标注A、B两大洲的分界线和秘鲁这个国家的位置。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二课 与山为邻(1)1.D 2.A 3.A 4.D 5.D 6.C 7.D 8.A9.C l0.D ll.D l2.(1)热带雨林—草地和林地—高山森林一高山草地一积雪。 (2)随着海拔的增加气温会下降,安第斯山区海拔在4 000米以上,气温较低,所以终年白雪皑皑。 (3)印第安人在安第斯山区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开辟梯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大麦等农作物;在高海拔的草原地带,放牧驯养羊驼和骆马。印第安人充分掌握了安第斯山区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趋利避害,使自然环境有利于人类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13.(1)因地制宜,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经济。 (2)应注意保护环境,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3)根据市场需求,种植经济树木、药材,发展生态旅游业等。 14.(1)北美洲 南美洲 (2)大西洋 太平洋(3)亚马孙河 (4)安第斯山脉 (5)南回归线 (6)略。第二课 与山为邻(2)课标要求1.能够利用各种地图或资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尝试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2.了解阿尔卑斯山的自然环境特征,了解山地之国——瑞士的旅游特色。3.体会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的同时,认识当地人们是如何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知识要点1.地理位置:山地之国——瑞士,坐落于阿尔卑斯山山区;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2.自然条件 (1)瑞士山区占国土面积的60%,耕地只占国土面积的6%,矿产资源奇缺,不适宜发展工农业。然而,多样的地形,独特的风光,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适宜发展旅游业。 (2)阿尔卑斯山区是欧洲多条河流的发源地。3.生产特点 (1)度假、登山、滑雪、泡温泉,一年四季皆为旅游者的天堂。 (2)阿尔卑斯山区成为旅游热区的原因自然环境海拔高,有冰川和积雪,风景优美基础设施滑雪设施、饭店、商店、医院等设施精良、完备交通条件拥有发达的铁路和公路,如“冰川快车” (3)除旅游业外,瑞士还有钟表、金融等世界知名产业,这与瑞士国土面积狭小、资源缺乏等有着较大的关系。4.生活特点 (1)旅游业为瑞士创造了财富,提高了国民生活水平,人们对生态环境厚爱有加,严格立法保护环境,如制定森林法,修建自然保护区。 (2)瑞士人素以吃苦耐劳、生活节俭、工作勤奋而闻名世界。“我们没有资源,有的只是一双勤劳的手”是他们常说的一句话重要提示 位于阿尔卑斯山区的瑞士利用当地美丽的风景发展旅游业,给人们带来了财富,提高了国民生活水平。但是由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因此瑞士人严格立法保护生态环境。相关链接阿尔卑斯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它西起法国东南部的尼斯附近的地中海海岸,呈弧形向北、向东延伸,经意大利北部、瑞士南部、列支敦士登、德国西南部,东至奥地利的维也纳盆地,绵延1 200多千米,平均海拔3 000米左右。耸立在法国和意大利之间的主峰勃朗峰,海拔4 810米,是欧洲第一高峰。阿尔卑斯山脉山势雄伟,许多高峰岩石嶙峋,终年白雪皑皑,山谷冰川众多。 阿尔卑斯山是一个巨大的分水岭。欧洲的许多大河,如莱茵河、多瑙河等,都发源于此,水力资源丰富。阿尔卑斯山脉的植物呈带状分布,从山脚向上依次可以看到温带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和高山草地。夏天,这里气候凉爽,是个避暑的好地方;冬天,这里又成了滑雪、观雪景的理想场所。阿尔卑斯山麓地带分布着许多较大的冰碛湖和构造湖,山地河流多流经湖泊,如日内瓦湖是著名的游览地。 晶莹的雪峰、浓密的树林和清澈的山间流水共同组成了阿尔卑斯山脉迷人的风光。基础达标1.欧洲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是 ( ) A.乞力马扎罗山 B.阿尔卑斯山脉 C. 安第斯山脉 D.天山山脉2.坐落在阿尔卑斯山区,当地人被称为“大山之子”的是 ( ) A.法国 B. 德国 C. 意大利 D.瑞士3.阿尔卑斯山脉跨越的国家有 ( ) ①秘鲁 ②瑞士 ③英国 ④法国 A.①② B. ③④ C.②④ D.①③4.成就瑞士丰厚的旅游资源的原因有 ( ) ①多样的地形 ②奇特的景观 ③古老的城镇 ④古朴的乡村生活 ⑤丰富的矿产资源 A.①②③⑤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5.瑞士山区最重要的旅游季节是 ( ) A.夏季 B.秋季 C. 春季 D.冬季6.瑞士成为旅游热区的原因有 ( ) ①旅游设施精良,服务细致人微 ②海拔高,有冰和积雪,自然风光独特③交通条件便利 ④瑞士人素养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7.连接了阿尔卑斯山脉两大著名的旅游胜地,被称为“世界上行驶最慢的观景快车”,其行程近7个半小时,跨越290多座桥梁,穿过90多条隧道,翻过上瓦尔德山岭(海拔2 033米),是瑞士最受欢迎的全景观列车游览路线的是 ( ) A.伯尔尼纳快车 B.金色山口快车 C.黄金列车 D.冰川快车 8.下列观点你赞同的是 ( ) A.发展山区必然要破坏环境 B.我国所有的山区都可以吸取阿尔卑斯山区的发展模式 C.每个山区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 D.修筑梯田可以解决我国山区农民的增收问题9.下列河流中,不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区的是( ) A.密西西比河 B.莱茵河 C.多瑙河 D.波河在一次国际中学生交流会中,来自阿尔卑斯山区瑞士的中学生法雅,和来自安第斯山区的印第安中学生劳拉见面了,他们分别向对方价绍了自己的家乡。据此回答第10~11题。10.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法雅说的 ( ) A.旅游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 B.这里是理想的滑雪胜地 C.我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D.我国有著名的“冰川快车”11.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劳拉讲的 ( ) A.我家乡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 B.我家乡玉米和马铃薯品种繁多 C.这里驯养羊驼和骆马 D.这里小溪流水潺潺尝试运用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阿尔卑斯山的旅游开发为所在国带来了大量的外汇收入,但同时也给山区的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一些高山动物和植物濒临灭绝或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写出阿尔卑斯山所在的大洲名称。阿尔卑斯山区的优势产业是什么?从自然角度分析该优势产业形成的原因。阿尔卑斯山区的做法为我们开发山区、利用山区资源提供了怎样的启示?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阿尔卑斯山区利用自然条件发展旅游业,在带来财富的同时,也伴随着环境问题,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1)材料一图中A是________洋,B是________海,C是________ (国家)。(2)你认为发展地方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矛盾吗?为什么?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某乡政府引导村民发展以当地独特的“小气候、原生态、农家屋、高山菜”为背景的农家乐”休闲生态旅游。仅2005年,该乡就已接待游客l0万余人次,直接营业额达1 000多万元。随着“农家乐”旅游的开发,原来的“土农民”当起了“小老板”,一些外出务工的青年也陆续回乡经营“农家乐”。这不仅带动了村容村貌的改变,而且带动了当地绿色农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走出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道路。该乡发展“农家乐”对当地有什么影响?该乡发展“农家乐”的经验对其他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有何启示?当地“农家乐”红红火火地办了起来,借鉴阿尔卑斯山区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当地居民应该注意些什么?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二课 与山为邻(2) 1.B 2.D 3.C 4.B 5.D 6.A 7.D 8.C9.A l0.C ll.D l2.(1)欧洲。 (2)旅游业。冬季,阿尔卑斯山区降雪较多,高山终年积雪,再加上日光充足,发展滑雪运动的条件十分理想。夏季,从山麓到山顶景色差异明显,加之山里气候十分凉爽,使之成为观光和避暑胜地。 (3)经济建设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13.(1)大西 地中 法国 (2)不矛盾。因为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必须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如果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环境保护,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就会大大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花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治理。优美的生活环境有助于提高地区品位,提高工作环境和生活质量,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提高环保的投入,从而进一步美化环境。因此,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14.(1)①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②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增长;③增加村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等。 (2)①因地制宜,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经济;②政府要正确行使其职能(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③发展农村教育等。 (3)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游客数量要控制在本地生态环境、旅游设施和交通设施的承受范围之内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二课 与山为邻(1).doc 第二课 与山为邻(2).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