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低年级写景类课文的教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浅谈小学语文低年级写景类课文的教学

资源简介

浅谈小学语文低年级写景类课文的教学
——以《日月潭》为例
写景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主要课文类型之一,这类文章 大多语言柔美,意境深远 , 抒发着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无限热爱。在 整个小学阶段,写景类课文是学生阅读和理解的难点,对于低年级 学生来说更是“隔而望之,不见其美”。低年级写景类课文教学存在 着词汇积累的局限性、语言文字与生活的割裂、情趣感受的阻碍等 难题。想要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上充分发挥它的积极意义,教师须得 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不断的探究 :以字词为抓手、文字勾连生活、想 象填充美感。写景类课文在其独特的“人文性”“工具性”和“美学” 感受等方面,对低年级语文的教学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写景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主要课文类型之一,这类文章 大多语言柔美,意境深远 , 抒发着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无限热爱。对 于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而言,写景类课文是学生阅读和理解的难点, 学生难于走进文本,更难于体验情感,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更是“隔 而望之,不见其美”。如何抓住写景类课文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 兴趣,成了教者共同追求的目标。下面,笔者就二上部编本教材中 的写景课文《日月潭》为例,浅谈小学语文低年级的写景类课文教学。
一、难题——词汇受限,美之无感
写景类课文一般用词讲究,善用精美的词语修饰或描绘所见的 景物、景象。通过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想象、联想、情 景交融等写作手法,凸显作者对景、物的赞美之情。叙述时,景物 与景物之间的关联、场景与场景的切换,表达的顺序很是清晰。然而, 低年级的孩子却难于捕捉这类课文想要表达的美 :
1. 词汇积累的局限性
低年级的孩子,受阅读量、理解力等因素的限制,其识字量、 词汇积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大部分孩子“词库”中仅保存着一 些常用且浅显的词语,这些词语大多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在各种 情景下积累过的为数不多的“高级词汇”,大部分也“束之高阁”, 不会合理地表辞达意,甚至在理解上多数也是不求甚解,更不用说 借此进行举一反三。然而,在写景类课文中,精美的辞藻频频出现, 这些词语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到,成了低年级学生理解课 文的第一批“拦路虎”。如课文《日月潭》中出现的 :群山环绕、名 胜古迹、隐隐约约、蒙蒙细雨、朦胧等等。
2. 语言文字与生活的割裂
法国的大雕塑家罗丹曾言 :“美是到处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也许,对低年级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在生活中所见的美景并不少,诸如“蒙蒙细雨”“点点灯光”等语言 文字所描绘的美景,也许就在他们的身边,也许就在他们的记忆里。 然而,低年级学生缺乏主动将语言文字勾连生活的能力,无法将文 字描绘的美景与生活中所见的自然之景联想到一起,那么,再美的 语言文字对他们来说也只是书上的铅化字,也是枯燥的、无味的、 单调的,没有生活的触觉、情感的温度。
3. 情趣感受的阻碍
写景文一般都是表达作者对景、对物的喜爱、赞美之情。从写 作的“原动力”角度来说,正是作者对景、对物的喜爱,才会有如 此优美的文字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在教学时,就是带领学生去感 受作者的情感流露。教学写景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文字, 感受情感,而情感需要沉淀,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级一级架设 情感的阶梯,让学生顺着台阶,慢慢地走进文章的情境之中,感受 到文字的魅力,体会到文章中的情感。然而,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 拾级而上的情趣感受也并不容易。
二、方法——字词想象,不离生活
写景类文本其本身具有一定的人文性、情趣性和独特的艺术美 感,欣赏与理解存在一定难度,想要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上充分发挥 它的积极意义,教师须得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不断的探究。
1. 以字词为抓手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字词永远是最应抓实的基础。张祖庆教师 曾说过:“每一个词语都是富有温度的。”学生在学习字词的音形义时, 在教师的带领下深入解读一些重点字词,同时与生活经验、情感思 想相联系,从而使学生能更顺利地掌握字词、理解字词,这样一来, 才能为学生理解景物之美、感受作者之情打下基础。
在执教课文《日月潭》时,处理词语“隐隐约约”“薄薄的雾” 这两个词,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让两个词语前后互相关联, 打通因果,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抓住了词语的大致感受 之后,利用带感情的美读进行向内巩固与向外表现的结合 :
“隐隐约约”的意思?(看不清楚)(出示词卡 :隐隐约约)你 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为什么它们的倒影都是隐隐约约的呢?(薄薄的雾)
“薄薄的”说明这雾(少、轻),谁来读好这个词(薄薄的雾)? 怪不得,课文里会说“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出示词卡“飘着”放在“薄薄的雾”前)谁能读好这两个词,读出薄雾的轻柔之感。)
再如,处理“披上轻纱”这一动宾短语,将“披”和“纱”两 个生字的教学,有美感地穿插其中,在字义中理解文意,以文意巩 固字义,从而更好地欣赏文中之景,也更扎实地学习字词。
(轻纱)生活中你见过谁披上轻纱?(新娘、仙女)是呀,他 们披上轻纱后显得更美丽动人了,此时的日月潭就是如此。(出示词 卡:轻纱,纱标红)纱是由细丝织成的,难怪它的左边是个绞丝旁呢! 谁想来读?
(出示 :披上轻纱)把轻纱披在身上一定更美,谁能边做动作 边读。“披”就是一个动作,所以它的左边是提手旁,右边是个皮, 这是个形声字。表示这个动作的词(出示词语:披上、披着)。同时, 它还指一些披在身上的物品,如(披风、披肩)。
2. 文字勾连生活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见之景,正是美的来源,这便是日常所说 之“美景”了。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部分“美景”已经可 以与文字联系起来,但更多的“美景”与书面字词尚未能一一对照。 遇到这类字词时,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着去理解,即可获得效果之 最佳。
课文《日月潭》对日月潭雨天的景色描写极为生动、形象,在 教学时应由点到面、由词到句进行牵引,同时又不能割裂整体的美感。 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主动勾连生活,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感受“蒙 蒙细雨”。
(蒙蒙细雨)蒙蒙细雨是什么样的,你见过吗?落在小朋友的 脸上、身上,让你感觉怎么样?(学生回忆生活 :雨下得很小,又 细又密,落到脸上很舒服。)
再如,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在薄雾笼罩下星光、灯光那 种隐隐约约、似有似无的美好感觉 , 能用上合适的词语来说说 :( ) 的晨星、( )的灯光。既利用生活中的美景及感受,帮助学生理解 课文意境,同时也是语言词汇的积累。
3. 想象填充美感
受低年级课文的篇幅限制,低年级的写景类课文,很多都是“画 龙点睛”式的“浅尝辄止”,留下了许多文本空白,这就需要引导学 生通过想象,去填充美景。写景文的内容丰富,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 借助更多可利用的资源,结合先进的教学媒体,营造一个完美的语 文学习环境,让学生入情入境,激发想象,深化情感,发展语言和 思维。
课文《日月潭》中,对中午日月潭的美景,就是以一句话概括。 生动形象的词语不多,栩栩如生的画面欠缺,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插 上想象的翅膀,对美景进行补白,在想象中理解美、感受美。教师 不妨将这些美景和建筑引进课堂,让学生欣赏、感受,并结合图文,学文造句 :
此时此刻,站在日月潭边,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什么?一张一张 出图,师边看边说:在阳光灿烂、太阳高照的日子,东侧的水社大山, 高耸入云,雄伟壮丽 ;南面的文武庙庄严肃穆,高大的慈恩塔矗立 在日月潭边 ;西面有一座孔雀园,养着数十对孔雀,非常有趣……
小朋友,你们把这些美景看清楚了吗?那么谁能看着图来介绍 一下呢?
师 :让我们用阳光般的声音清清楚楚地读一读,把这里的美景 再清晰地游览一遍。
三、意义——悟情感美,执笔著文
写景类课文在其独特的“人文性”“工具性”和“美学”感受 等方面,对低年级语文的教学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写景类课文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人文性”的重要体现。低年级 已经全面启用部编版新教材,相比于旧教材,新内容文质兼美、强 调经典型、兼顾时代性,文章的选材更体现“人文性”的因素,从 各个方面渗入“美学”,这也就使得写景类课文在教材中的比重相对 加大。写景类课文有的描写祖国的好山好水,有的描写生活中常见 之美景,如《日月潭》《黄山奇石》《葡萄沟》《找春天》等。从低年 级开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河山与家乡的美景,并以此为傲 ;留 心生活中的点滴美景,从而逐步锻炼发现美、感受美、体悟美的能力, 这正是写景类课文的“人文性”意义之所在。
写景文之构思巧妙、文质兼美 :1. 言语表达上常采用大量优美 的字词句,能让学生从中积累好词佳句,并模仿着进行简单的语言 表达。2. 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景物特征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营造和谐完美之感,让学生深入感受修辞手法的妙用,并尝试“纳 为己用”,同时也为中高年级的写景类写作打下“学以致用”的基础, 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写景类课文是低年级语文“美学感受”的渗透。写景类文章有 其独特的意境,阅读这类文章,其文字,或自然清丽,或沉稳静谧, 或波澜壮阔,尽情欣赏言语所展示的美丽画卷 ;其蕴含之深意,引 人入境。写景文常是作者亲身经历后所写,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 欣赏的是景色,感受的是作者的细腻情思。凡此种种,皆在低年级 孩子的心中播下一颗“美”的种子,任其生根发芽,由其慢慢感受。
总之,写景文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年级语文 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应从文本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感受文 本之情,品读其语言之味,重视写景类文本的价值,进而为学生综 合语文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