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夯实法治基础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夯实法治基础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基础教育精品课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夯实法治基础
教科书 书 名:道德与法治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07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增强法治观念,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能力目标:  梳理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理解建设法治中国的要求。 知识目标: 1.知道法治的内涵、作用、要求。 2.知道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3.知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基本要求。 4.理解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知道法治的内涵、作用、要求。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基本要求。 3.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教学难点: 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和善治。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基本要求。 3.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教学过程
环节一:多媒体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法治的含义和法治的重要意义。 2.理解法治的要求,良法和善治。 3.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地位、总目标和具体要求。 4.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环节二:新授 选择法治道路 1.法治的含义 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总称。人治是主张人高于法或权大于法,按照个人意志和感情进行治理。法治不等于法制。法治不同于人治。 2.法治的意义 结合图片,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法治的意义。 公民角度: ①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国家角度: ②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③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国际角度: ④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 3.法治的要求 ①实行良法之治;②实行善治。 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善治就是法治建立在民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4.中国法治道路的探索 (1)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 封建专制(人治) (2)近代100年 变法改制 (3)新中国成立以后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走上了一条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 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二、描绘法治蓝图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我们必须把依法治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党和国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 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治进程。 依法治国和全面依法治国的地位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和基本要求 (1)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基本要求: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播放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4.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①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和捍卫者。 ②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环节三:拓展延伸 建设法治中国,我们青少年怎么做呢?(提示:从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三个方面谈) ①积极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维护法律尊严。 ②法律鼓励的积极去做,法律要求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的坚决不做。 ③依法行使建议权和监督权,勇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环节四:课堂小结 教师依据课件进行课堂小结。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