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复习学案-202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复习学案-202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课标内容
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表达无神论立场;表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考查指向
1.必备知识:世界的物质性,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与运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关键能力:辨识物质的含义、意识的本质;分析论证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物质是运动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学科素养: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认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发展理念;科学认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的本质、规律的客观性;结合自身实际参与社会实践。
4.核心价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考点精析
核心考点一 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概念
1.物质概念图示
2.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具体的物质形态
区别 属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存在状态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有生有灭、暂时存在
联系 物质概念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就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特别提醒:①物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的总和。
②客观存在≠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二、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依据 从起源看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从生理基础看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从内容看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结论 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特别提醒:①正确把握意识的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意味着意识是对物质的被动反映,也不意味着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正确理解物质决定意识。
从时间上看: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
从性质上看: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
从地位上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
4.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三、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内容的客观性 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无论深刻的意识还是肤浅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形式的主观性 从意识的主观特征上看:意识作为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仅是对客观对象的近似真实的摹写,还可能是对现实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从意识的主观形式上看:意识是由知识、情感、意志等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 从意识的主体差别上看: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由于社会地位、知识水平等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反映。
特别提醒: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错误的意识是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
核心考点二 运动与规律
一、正确把握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原理 理解 强调 误区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侧重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侧重运动离不 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知识拓展:(1)物质作为客观实在是通过运动表现出来的,并通过运动分化出不同的具体物质形态。
(2)运动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二、正确认识规律
1.规律是联系,但并非所有的联系都是规律,只有同时满足四个条件的联系(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才是规律。
2.规律不等于现象,凡是能够借助感官直接感知的均为现象而非规律,如“苹果落地”属于自然现象,但其中蕴含的“万有引力”则属于规律。
3.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规律混同于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4.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规则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或废除。
5.唯心主义同样承认规律的存在,但是却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6.规律本身没有好坏之分。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影响,也可以带来消极的影响。
方法点拨:图示规律的含义
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能够把握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特别提醒:准确理解意识对人们的指导作用
①不能把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理解为它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它必须经过“实践”这一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实践是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的必经途径。
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的能动作用再大,也要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③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四、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1.客观规律性是第一性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二性的。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相互制约的。规律的客观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主观能动性能制约客观规律,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认识规律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样,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也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如果违背了客观规律,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五、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两个依据:①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②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2.四个要求: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②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③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④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3.两个结合:①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②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两个反对:①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②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特别提醒: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辩证法要求:认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握变化的客观实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客观实际。
六、全面把握辩证唯物论原理
一般说来,辩证唯物论主要包括两个原理,一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二是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可结合下图来把握:
四、高考真题
[典例1] (2022·全国卷,23)23.某市是以铜业为主的资源型城市。近年来,该市抓住国家支持资源型城市专型发展的机遇,持续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按照“抓住铜、延伸铜,不唯铜、超越铜”的思路,狠抓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动能培育。如今,不仅铜冶炼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半导体、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蓬勃发展,千年铜都正迈向“智造新铜都”。该市的转型发展表明( )
①实践创新的高度取决于观念更新的程度 ②善于抓住机遇是实践创新成功的重要条件
③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④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开拓创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典例2] (2022·广东卷,12)苦瓜味苦性寒,是一种消暑清热的食材。清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这样评价苦瓜:“杂他物煮之,他物弗苦,自苦不以苦人,有君子之德焉。”苦瓜这种“不传己苦与他物”的特点,使其得了“君子菜”的雅号。从材料可以看出( )
①事物是各种观念的集合 ②意识对事物的反映具有选择性和创造性
③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④掌握事物的特性是意识活动的最终目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典例3] (2021·浙江6月,27)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对人类造成严重威胁,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积极行动。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气候行动目标,提振了国际社会信心,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多边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重要贡献。这表明(  )
①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②人类社会既具有物质性又具有整体性
③全球气候治理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④气候治理规律比气候变化规律更难掌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典例4] (2021·山东卷,1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是中国绘画美学的纲领性命题,“造化”就是生生不息的万物一体的世界,亦即中国美学说的“自然”,“心源”是说“心”为照亮美的光之源,没有美的心灵,就不能照亮世界万物的本真之美。中国绘画美学纲领性命题中蕴含的哲学智慧是(  )
A.认识要以客观事物为对象
B.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C.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D.意识是自然界自身发展中产生的“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典例5](2021·广东卷,12)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讲道,19世纪欧洲一些神灵研究者声称自己具有让人返老还童、改形换貌、招魂降神以及点石成金等超意识能力。对这些“超意识能力”评价正确的是(  )
①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 ②肯定了人类具有穿越到神灵世界的能力
③无视了物质的决定性 ④说明人类意识具有不受限制的创造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典例6] (2020·全国Ⅱ卷,22)如图是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
(COP15)会标,会标的设计理念来源于中国的剪纸艺术和印章文化,
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大会主题相呼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深受好评。这表明(  )
①优秀艺术作品总是要反映时代要求和实践需要 
②主体的知识和审美观对艺术创作有深刻影响 
③艺术作品表达的是创作主体的理想与情感,不具有客观内容 
④审美标准具有客观性,艺术作品的价值不因时代变化而改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典例7] (2020·江苏卷,31)动物毒素一直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盲目使用毒素治疗疾病的年代相比,今天研究人员不仅知道动物毒素包含着多种成分以及每种成分的分子级目标,而且还基于毒素的特征,运用基因组学的技术研究毒素作用机理,把一些致命毒素变成药物的来源。这说明(  )
A.人的理性能够为客观物质世界确立自然法则
B.科技创新提供新的认识工具促进认识的深化
C.创造性思维活动能够变头脑中的观念为现实
D.事物性质的改变是新旧事物交织融合的过程
[典例8] (2022·湖南卷,12)12.漫画《人生如天气,可预料,但往往出乎意料》(作者:于昌伟)启示我们( )
①面对人生的出乎意料,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可预料与出乎意料相互否定,符合辩证否定观
③“思维的眼睛”能揭示事物内部规律,人生可预料
④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应该精确预见人生的未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典例9] (2020·山东卷,7)7、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历法。阴历反映的是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规律,能反映潮汐,可指导海事活动;二十四节气则是反映太阳周年视运动的“阳历”,能反映四季交替和气候特征,可指导农业生产。通过设置闰月协调回归年与朔望月之间的天数,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阴阳”和谐,融为一体。中国历法智慧所蕴含的哲理是( )
①正确认识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基础
②人对世界的认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③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是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④要在斗争性中把握同一性,在同一性中把握斗争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典例10] (2020·全国Ⅱ卷,21)习近平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尊重规律,摒弃征服水、征服自然的冲动思想。“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治理水患,原因在于尊重规律。这说明(  )
①认识规律就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②掌握和尊重规律才能避免主观盲动 ③根据规律特点利用规律才能造福人类 ④按规律办事就不能改变其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典例11] (2020·浙江7月,27)漫画《意外收获》(作者:吉俊明)针砭时弊,富含哲理。从所含哲理看,下列诗句中与漫画最接近的是(  )
意外收获
A.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花自凋零水自流,月自独行我自愁
D.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典例12] (2020·全国Ⅲ卷,21)“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这一客观规律谁也无法改变,可以改变的是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毛泽东讲:“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邓小平说,“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 人们在时间规律面前要“争”,要“抓”,其哲学依据是(  )
①时间的价值因人而异,没有客观性 
②承认时间规律的客观性是科学利用时间的前提
③时间规律的普遍性决定了人们对待时间态度的统一性 
④时间的流逝是客观的,对时机的把握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典例13](2019·浙江高考真题)人工培育珊瑚苗,曾被认为是天方夜谭,如今却在中国南海变成了现实。陈宏和他的团队经过三十年如一日的研究,成功掌握无性繁殖珊瑚技术,种下16万余株珊瑚,在海底“造林”,使我国在珊瑚繁殖成活率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这表明( )
A.人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B.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C.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改造客观世界 D.人可以突破规律的制约
[典例14](2018年浙江卷)为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
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②生态环境的变化发展有它固有的规律
③认识自然规律是改造自然规律的前提 ④按规律办事才能实现人类的价值追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典例15](2015年江苏卷)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 )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典例16](2014年全国卷)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起形式,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上述试验进一步证明( )
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
②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
③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
④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典例17] (2022·全国乙卷,40)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某小学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自2009年建校起就创办“开心农场”,开启“新劳动教育”试验,先后开发出“农事劳作”“创意劳动”和“美好生活”3个课程群,墙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和劳动观念,学校依据二十四节气开设劳动课程:立春时,来到开心农场寻找春天;立夏时,参加学校举办的收获节,摘蚕豆、剥蚕豆、吃蚕豆;立秋时,整地施肥种萝卜;小雪时,测量油菜的高度,为油菜画像。学校给各年级学生安排不同农活:种蚕豆,种土豆,种桑养蚕,种油菜,种向日葵,养兔子。结合地方民俗和文化,学校开设了古法造纸、藤编艺术,制作油面筋、竹篱笆等实践体验课程。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学校奖励“劳动币”,用来兑换学习用品。
目前,该校“开心农场”规模已从最初的5亩地扩大到20多亩,劳动教育延伸到了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引导孩子们走出课堂、走进自然,播下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种子。“今天,你劳动了吗 ”已然成为该校同学打招呼的流行语。该校劳动教育促进了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水平提升,成为闻名全国的“金名片”。
(1)结合材料并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该小学劳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
答案:(1)①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该小学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地方民俗和文化等,开设不同形式的劳动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和劳动观念。②意识反映并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树立正确意识。该校树立了正确的意识,通过劳动教育促进了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水平提升。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该学校从实际出发,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结合地方民俗和文化,开设各类劳动教育课程,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劳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
[典例18] (2020·山东卷,19)(6分)
近年来,中国科幻作家两次获得国际科幻界顶级荣誉——雨果奖,国产科幻电影也收获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越来越多的“未来感”不断涌现。
科幻作品的未来感,恰恰是来自当下的现实感。太空漫游、人工智能,外星家园等科幻作品中许多看似天马行空的设定,或多或少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其源头活水。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世界级未来学家、科技作家频繁造访中国,他们踏上中国的土地,更多的是为了寻找一种未来发展的可能,因为中国在许多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在亿万人民追逐梦想的脚步中,可以听到时代的脉动,看到潮水的方向。
“科幻作品的未来感,恰恰是来自当下的现实感。”结合材料,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案:物质决定意识,每个时代的意识都是对当时客观现实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能够在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推测未来;科幻作品基于现实感,在合理想象中创造幻想世界。
解析:本题知识限定为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考生解读“科幻作品的未来感,恰恰是来自当下的现实感”。考生首先应明确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一方面,物质决定意识;另一方面,意识具有能动作用。然后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科幻作品来自当下的现实感,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科技作品的未来感,体现了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典例19] (2019·全国新课标卷I·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走进北京市西胡林村、天津市六街村等传统村落,我们能够欣赏风格独特的民居建筑。丰富多样的村镇空间格局,品味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俚语方言、家风家训、乡约乡规、民情风俗,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韵味。传统村落承载着绚丽多彩的农耕文化,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情感记忆和绵远乡愁,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不少传统村落因缺少产业支撑,医疗、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导致人口流失严重,甚至出现“空心化”;古民居、古建筑得不到及时修缮和维护,自然毁损严重;传统工匠越来越少,传统建筑工艺、传统艺术日渐失传;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无视传统村落的自然、历史、文化等个性化特征而盲目拆旧建新、拆真建假,对传统建筑、历史风貌造成破坏性影响,导致“千村一面”。
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村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2012年以来,我国大部分传统村落已被列为保护对象。
(注: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
(2)保护、传承和利用传统村落需要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对此加以说明。(10分)
(2)认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增强文化自觉,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传统村落的史文化价值,更加自觉地加以保护和传承;克服错误观念,避免破环性开发,把保护、传承与利用有机统一起来。
[典例20] (2015·全国新课标卷II·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织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最终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
【答案】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抗战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抗战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斗志,增强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激励中国人民克服国力弱、武器装备落后等困难,坚持持久抗战,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典例17] (2014·全国卷I·3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认为,他的人生受益于中学教育。他常常深情地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活:
化学教师特别重视化学实验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化学实验室随时开放,学生进出自由,我那时做了许多实验。生物教师常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标本,教学生解剖蜻蜓、蚯蚓和青蛙,我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标本。学校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开设无机化学、诗词、音乐、伦理学等选修课。师生常常一起讨论数学、物理、化学等问题,大家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大家都不怕考试,没有人为考试而开夜车,更没有人死背书。有一位数学教师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裁,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到,但解法有新意,就给100分,还另加奖励。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地进行了新的探索:课程超市、创意集市、探究性学习、名家讲坛、才艺拓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钱学森的中学学习经历可以为我们提供启迪。
(2)有人从钱学森的经历中得出结论:“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理由。(12分)
【答案】(2)①答案示例一
该观点具有合理性。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不同教学观念指导下的教学,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是不同的。用先进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于落后教学观念的教学,往往使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当然,学生的成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学观念不是唯一的因素。
②答案示例二
该观点存在片面性。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导作用的发挥是需要条件的。意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变为现实,教学观念如果不转化为教学实践,就不能发挥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观念如果不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动力等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学生的成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把教学观念视为影响学生成长的唯一因素。
[典例21] (2010全国卷39)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极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涌现出“百老汇”、“好莱坞”等知名文化品牌,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国: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和韩国注重发展文化产业。迅速成为文化产业大国,有人据此认为: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对于我国部分省市落实文化强省(市)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也许是不可多得的“良机”。
运用哲学知识,对材料中“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条件严谨性作简要评析。(12分)
【答案】经济不景气时,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美日韩的例子也说明了该推断有一定合理性。(论证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发展这一推断有合理性)规律是事物的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经验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不同于规律。把有限的经验提升为普遍的规律,是不严谨的。(论证其不严谨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