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时代精神的精华一、课标内容1.比较哲学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异同;理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二、考查指向1.核心价值: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2.必备知识: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科学知识、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两大派别、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3.关键能力:辨识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相关哲学现象、观点作出判断;分析某现象体现的哲学道理,进行理论和事实方面的论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相关哲学问题作出正确的评价。4.学科素养:认同唯物主义的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认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结合学生自身学习实际,能够说明生活中必须面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坚持以哲学为指导,开启人的智慧,坚持实践的观点,与时俱进,提高自觉运用哲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三、考点精析核心考点一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科学一、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 世界观区别 含义 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形成 是哲学家研究的结果,是自觉形成的,不是人人都有 是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特点 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是零散的、不自觉的联系 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二、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 方法论区别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联系 ①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②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 具体科学区别 含义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研究对象 整个世界 世界某一具体领域任务 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揭示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作用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联系 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离开具体科学知识,哲学就会干涸和枯萎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核心考点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两方面内容特别提醒: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等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前者是一般哲学都会遇到的问题,后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有的观点。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从社会实践来看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从哲学自身来看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二、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特点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否认神创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但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 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合理性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局限性 缺少科学依据;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共同性 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常用速查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观点:①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②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③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范缜);④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⑤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⑥水源说: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代表观点:①霍尔巴赫:原子是世界的本原;②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③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内涵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①孟子:“万物皆备于我”;②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③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④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⑤笛卡儿:“我思故我在”;⑥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⑦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①朱熹:“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②柏拉图: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③黑格尔: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④神创论:上帝创造世界联系 二者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特别提醒:(1)从根本观点上看,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二者是对立的。(2)既不能对所有的唯物主义一律提倡,也不能对所有的唯心主义全盘否定。(3)不能把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把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4)不能认为一切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二者的判断标准不同。四、哲学的两大阵营与“两个对子”两个对子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区别 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是源 回答的是世界“怎么样”以及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世界的问题,是流联系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从独立的基本派别上看,哲学上只存在“两大阵营”,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注意核心考点三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1.阶级角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斗争的必然产物,也是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认识史上一次最为壮丽的日出,是人类认识发展结出的丰美硕果。2.人民角度: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3.时代角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就有了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特别提醒: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三个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三个统一的关键在于实践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核心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革命性与科学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特别提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从唯物论角度看,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认识论角度看,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四、高考真题[典例1] (2021·山东卷,14)历经9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关键9分钟,中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表面,其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将在火星上开展地表成分、物质类型分布、地质结构以及火星气象环境等探测工作。火星探测不仅仅是太空技术的突破,也是行星科学领域的突破,更是人类活动空间的拓展和延伸。材料表明(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基本问题 ②宇宙探索活动将不断地刷新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③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④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典例2] (2020·江苏卷,27)有人说:你我一起看一棵被称之为“树”的植物,我看到的是我理解的树,你看到的是你理解的树,不管你我看到的树是多么相似,而“树”本身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并不知道。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蕴含的哲学观点一致的是( )A.子非鱼,安知鱼之乐B.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C.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D.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典例3] (2021·广东卷,13)不少有重大贡献的自然科学家既是科学伟人,又是科学哲人。牛顿从经验主义出发建立起古典力学,爱因斯坦从唯物论出发建立了广义相对论,海森堡受柏拉图哲学的启发,决心寻找反映自然秩序的数学核心,建立了矩阵力学。能解释上述科学史实的是( )①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②哲学的争论引领具体科学的进步③哲学是一种能生产知识的知识 ④重大科学研究前沿需要哲学智慧的启迪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典例4] (2019·江苏卷,26)“基因编辑婴儿”“人工智能作恶”……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给人类带来健康、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为此,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技术伦理的角度对科学发展进行反思,希望科学技术能够真正造福人类。材料启示我们( )A.哲学源自于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B.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C.具体科学每一次进步都推动哲学的发展 D.具体科学需要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典例5] (2019·天津卷,9)改革开放之所以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强大生命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把握了我国的国情与实际。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 )A.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是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C.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D.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基本规律[典例5] (2018年江苏卷)有研究表明,“暗物质”和“暗能量”约占宇宙物质总质量的96%。科学家预计,如果我们对暗物质和暗能量有了突破性的认识,人类的宇宙观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人们对时间、空间和物质等的看法也将和过去有所不同。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发展 B.哲学可以锻炼人们的思维能力C.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典例7] (2017年天津卷)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谈到哲学时说:“哲学很重要,很多学问做深了,都会碰到哲学问题。数学是这样,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都是这样。所以科学家一定要研究一点哲学,要懂哲学。”他之所以这么讲,主要是因为( )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B.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C.哲学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D.哲学探究的是世界的本质和普遍规律[典例8] (2016年江苏卷)爱因斯坦说:“哲学的推广必须以科学成果为基础。可是哲学一经建立并广泛被人们接受之后它们又常常促使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指示科学从许多可能的道路中选择一条路。”这句话说明( )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是“科学之科学”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 ④世界观决定方法论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典例8] (2016·浙江高考真题)我国哲学家张载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一切有形象的东西本质上都是气。这种观点属于(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典例9](2014·山东高考真题)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多次辩论。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C.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 D.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典例10](2013年福建卷)以下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 )①存在就是被感知 ②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A.③→④→② B.②→③→④ C.③→②→④ D.②→①→③[典例11](2019·浙江高考真题)下列哲学观点中,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①现实世界是人的主观感觉的产物 ②现实世界是客观理念世界的模仿和分有③世界是由水、土、火、气等构成的 ④世界是由形状大小不同的原子构成的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典例12](2013·重庆高考真题)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抗战。随着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1945年中国取得抗战全面胜利。1972年中日建立外交关系。1995年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发表谈话,承认侵略并道歉。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侵略”的定义在学术界或国际上没有定论,在国与国的关系中,从不同角度看这一问题的结论也不同。安倍晋三的言论意在为日本的侵略历史翻案,体现了其( )A.否认历史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 B.历史认识中的主观能动性思想C.关于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思想 D.英雄创造历史的唯意志主义观点[典例13](2010·山东高考真题)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著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映了(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 B.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C.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典例14](2018年全国卷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深远影响,来自于它( )①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与设计③提供了解决社会问题的现成答案 ④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客观真理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典例15](2012年江苏卷)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即便是在自然观上相当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一旦进入社会领域,总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却能在历史观上坚持唯物主义。这主要得益于它坚持( )①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②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③唯物辩证的自然观 ④社会发展总趋势是上升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典例16](2011年海南卷)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自己的哲学视为“纯粹思辨的观念”和“书斋里的学问”,强调“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从而实现了哲学的变革。这表明( )①是否研究时代的迫切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本质区别②关注与无产阶级利益相关的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③哲学社会功能的缺失是以往旧哲学区别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标志④为无产阶级提供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典例17](2009年江苏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的上的伟大变革,他第一次实现了( )①科学基础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③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有机统一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