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一、单选题1.下表是欧洲移民表目的地 时间范围 人数美国 1821—1932年 3400万亚洲俄国地区 1800—1939年 1200万阿根廷 1856—1932年 640万加拿大 1821—1932年 520万人口迁徙有利于世界联系的加强。对表解读正确的是( )①美国是欧洲移民的最大流入地②交通方式的进步推动了欧洲向外移民③移民潮加速了欧洲文明向外传播④世界性经济危机是欧洲向外移民的主要原因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2.下图为地理学中的人口迁移推拉理论。据此推断A.多元因素推动人口流动 B.战争是造成人口流动的根本原因C.政府政策决定人口迁移 D.落后地区始终处于人口流出状态3.在北美和拉美人民争取独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国文化和拉美文化,下列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A.美国文化和拉美文化具有多元特征B.都存在种族压迫和歧视的问题C.拉美欧洲移民活动区域的主体文化是西班牙、葡萄牙文化D.考迪罗独裁专制激起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4.据相关资料统计,1852-1858年列强从广东汕头掠运出国的华工约有4万多名。与这一事件密切相关的是( )A.《辛丑条约》签订 B.美国加速西部开发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西方进入垄断阶段5.如表为1935年美洲种族分布的统计数据。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A.美洲不同区域的人口结构不尽相同B.黑人在中美洲的种族分布比例最低C.大量欧洲人开始涌入北美洲导致白人比例激增D.拉丁美洲独立后根除了对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6.如图为坎迪斯·古切尔在其著作《全球文明史》中描绘的全球人口迁徙模式图(1650—1940年)。其中,1840年至1940年间欧洲人迁徙的主要原因是( )A.奴隶贸易利润的刺激 B.世界大战的影响C.美洲对劳动力的需求 D.工业革命的推动7.官方资料显示,19世纪末,已有中国人来到南太平洋的萨摩亚岛(属大洋洲);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岛上种植椰子、香蕉的华工一度达数千人。留居岛上的华人多与当地人通婚,21世纪初,萨摩亚独立国的混血华裔超过3万人,在外来血统居民中居于首位。材料可用于说明A.南太平洋文明的开放性特征 B.殖民者对大洋洲土著的屠杀C.大洋洲华裔居民的生产生活 D.中华文化圈覆盖的空间范围8.美国西进的移民者,大体包括土地投机家、资本家、冒险家及迫于生存压力而去西部冒险谋生的东部落魄者及外来移民。早期的西进运动没有政府的外力支持,交通极为不便,这些移民能够抵达美国西部主要依靠的是( )A.开拓进取和乐观向上的精神B.新航路开辟后有利的国际环境C.良好的气候和自身丰厚的储备D.南北战争后政府对西部开发的认可9.下表为19世纪至20世纪30年代初欧洲移民状况统计。对该材料解释正确的是( )目的地 移民人数/万人美国 3420亚洲俄属地区 1200阿根廷 640加拿大 520①独立战争胜利促进了欧洲向美国移民 ②交通方式的进步推动了欧洲向外移民③移民潮加速了欧洲文明不断向外传播 ④世界性经济危机是欧洲移民的根本动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0.从1652年荷兰人登陆好望角开始,当地人土地被掠夺、公民权被取消,被驱赶到地域狭小的地方定居。这主要是因为( )A.荷兰实行掠夺性殖民 B.南非残酷的种族歧视C.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D.南非特殊的发展政策11.1822年,英国接受来自澳大利亚的优质羊毛6.8万千克,1830年达到136万千克以上,澳大利亚成为英国毛纺业最大的供应商。此现象直接导致( )A.澳大利亚发生了工业革命 B.白人成为澳大利亚的主要居民C.英国加速向澳大利亚流放罪犯 D.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土地不断被剥夺12.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1860一1970年间美国移民情况变化的曲线图如下。其中①②两个时段分别是移民的最高峰和最低谷。对这两个时段解释正确的是( )A.①是因为美国工业发展迅速 B.②是因为冷战已经开始C.①是因为美国内战得以结束 D.②是因为世界大战爆发13.西方文明随移民进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对这一地区的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表现为西方文明的全面移植,以及移植植物在大洋洲的本土化,进而形成具有大洋洲属性与特征的新文明。这反映出A.西方文明具有先天的优等性 B.外来文明本土化形成新文明C.新文明的形成会伴随新移民 D.外来移民大都会带有侵略性14.据统计,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移居海外的中国人约有1000万人,主体是劳工,商业、政治性移民次之,文化、亲属团聚等又次之。他们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也有大批前往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等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B.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C.西方列强侵略扩张 D.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15.如表是某学生关于美洲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结构的整理条目,其中正确的有条目一 在加拿大,混血人种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条目二 在美国,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条目三 在海地,黑人人口占多数条目四 在秘鲁,印第安人超过人口半数A.1条 B.2条 C.3条 D.4条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世纪中后期是中国人口增长较快的历史时期。18世纪末19世纪初,山东、河北人流向东北,河北、山西、山东人流向内蒙古南部,陕西人流向大西北,湖广人流向四川。流动人口的职业,资料显示,占居第一位的是佣工,第二位是自家耕作的农民,第三位是小商贩,第四位是手艺人,此外还有挑夫、教书先生、奴婢、流丐、僧侣,以及配遣犯,多系下层社会人士。——摘编自冯尔康《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国的流动人口》等材料二 自17世纪初起,欧洲就是有组织地向北美移民的源头。受自然条件和交通条件的限制,17、18世纪欧洲向美国移民的规模还十分有限。从19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欧洲移民大量涌入美国,特别是欧洲1848年革命前后,欧洲向美国的移民浪潮涌起,逐年递增,出现三次高潮。这三次高潮分别发生在1820—1860年、1860一1890年、1890一1930年,据统计,移民总数分别达到500万、1000万、2200万。……6.年当美国人口突破2亿的时候,其移民主要是来自西欧的“知识移民”,移民潮对美利坚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摘编自张利萍《战后美国人口流动的新变化及对我国的启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国人口流动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移民对美国发展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人口流动现象的认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山东遭受黄河水害,连续数年歉收。武帝颁布诏书,允许饥民流徙就食于江淮间并可以定居。两汉之际,中原兵争激烈,人民纷纷“避乱扬州”。从东汉至西晋初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内迁,居住在今甘肃、陕西、山西以至河北、辽宁等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唐天授二年,徙雍、同、秦等7州数十万户到洛阳,以实京都长安。自开元年间到五代宋初,全国各道、州置县计120个,其中北方20县,南方却达100县之多。南宋时,“北人过海外,是岁不还者,谓之住蕃”,有的“住蕃虽十年不归”。——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材料二 清初,各种摊派、私征、预征、加征迭兴,“数省皆困”“十室九空”。康熙年间,颁布《招民填川诏》,社会经济复苏,“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乾隆初年“大市大镇,商旅辏集,行业专家,祖孙居处,大者千计,小者百十数。”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参赞大臣绰克托在描述乌鲁木齐的情景时说:“民人等移居以来,伐木采煤,养育鸡豚,竟成村落,与内地无异。”——摘编自陈锋《清代的移民与社会经济》(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至两宋区域人口迁移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人口迁移的特点。三、论述题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胡焕庸线: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摘编自刘静《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提取材料信息,自拟观点,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进行简要论述。(要求:信息充分,观点明确,论述合理,逻辑清晰。)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1.B2.A3.D4.B5.A6.D7.C8.A9.C10.A11.D12.A13.B14.C15.B16.(1)特点:人口流动范围较广;人口从密集地区流向稀少地区;流动人口的职业多样化,成分复杂;政府鼓励与移民自愿相结合;流动人口的主体以佣工和自耕农为主(任答三点,其它言之有理,酌情给分)(2)影响:促使美国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促进美利坚民族性格的形成及文化的多样性;为美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促进美国崛起;引发种族问题和文化冲突。认识:人口流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是循环促进关系;国家政策调整助力社会发展。(任答两点,其它言之有理,酌情给分)17.(1)原因:自然灾害和饥荒发生;中原地区先进经济文化吸引;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社会发展相对稳定;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的考虑;政府组织为了弥补财库不足,人口迁移带动商业和手工业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也促进边疆经济发展。(任意3点)(2)特点:赋役沉重,人地矛盾尖锐导致人口迁移;城镇经济的发展,农村向城镇的人口迁移;政府性鼓励性移民;省内迁移或省际迁移;由东向西、由内陆向边疆的开发型移民,平原向山区的渗透型移民。(任意3点)18.观点:胡焕庸线体现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论述:胡焕庸线作为我国人口密度线,体现了中国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而这种地区差异,有与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密切相关。20世纪以来,随着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加剧,自然经济解体程度不断加深,近代企业逐渐建立,但是从地域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海地区,而近代企业的带动下,大量人口向这些地区迁移,导致这些地区人口密度增大;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鼓励发展近代企业,兴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大量企业兴办,进一步推动了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人口的集聚;反观西部和西南地区,这些地区受制于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程度较低,人口密度小。由此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地域不平衡性,而胡焕庸线正是这种不平衡性的体现。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