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议题四 我国各族人民怎样“像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
(第六课第二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课标要求
1.阐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解释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
◎课时目标
1.政治认同
认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和制度,树立制度自信;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独特优势,坚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认同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2.科学精神
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3.法治意识
了解我国宪法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规定,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促进宗教活动依法进行。
4.公共参与
在日常生活中,履行公民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维护民族团结;学习科学知识,科学对待宗教,反对邪教。
◎学习任务
任务一 感悟中华民族一家亲 明确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活动1 探究“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主题材料,明确我国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特点
任务二 反驳污名&数说成就 探究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
活动2 通过驳斥西方炮制给中国“种族灭绝”的污名和列举民族地区建设的成就,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
任务三 同心共筑中国梦 探究我国各族人民怎样和睦相处
活动3 对比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探究我国应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任务四 联系传统与现实 探究我国宗教政策与法律
活动4 联系传统与现实 探究我国宗教政策与法律
◎探究活动
任务一 感悟中华民族一家亲 明确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活动1 探究“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主题材料,明确我国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特点
活动设计:
典型案列: 1.视频:《中华民族唱起来》 (鼠标左键双击图片进行视频播放,按Esc键退出) 2.材料: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中华民族大家庭是我国所有民族凝聚形成的命运共同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教师活动: 1.教师指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正文,明确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含义; 2.引导学生讨论问题,谈谈对习近平关于民族关系的论述的理解;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 学生活动: 1.学生阅读三段材料,了解材料中的事例,也可以补充发言,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事例; 2.结合教材和课本知识,回答问题; 3.听取教师总结。
提问: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论述的理解。
解析: 多元一体是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一方面,各民族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另一方面,各民族又都凝聚在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我国民族格局的“多元一体”特点,既体现了充分尊重“多元”,坚持平等和谐,又凸显了高度认同“一体”,不断同心聚力。
设计意图:
意图1:(激趣引课 明确特点)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初步感知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直观感受各民族间团结友好关系,结合习近平关于民族问题的论述,科学分析出我国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特点。
意图2:(初步感知 增强认同)课堂设置真实的情境材料,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认识了在党和国家正确民族政策的治理下,我国呈现民族大家庭融洽与团结局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在内心中认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和制度,树立制度自信。
任务二 反驳污名&数说成就 探究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
活动2 通过驳斥西方炮制中国“种族灭绝”的污名和列举民族地区建设的成就,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
活动设计:
探究活动: 一些西方国家在人权理事会第46届高级别会议上借涉疆问题指责中国侵犯人权,他们移花接木,炮制新疆存在种族灭绝。对此,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所谓新疆存在种族灭绝等问题,在事实面前不堪一击。 (鼠标左键双击图片进行视频播放,按Esc键退出) 教师活动: 1.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 2.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和阅读材料,了解材料对应内容; 3.引导小组抽取讨论问题的角度(可以抽取同样的角度); 4.小组集中讨论,指派发言人发言,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5.教师进行总结。 学生活动: 1.分组并选取发言人; 2.阅读材料,了解材料问题的焦点; 3.小组分工,讨论并形成论点和论据,发言人反驳错误观点: 4.听取教师讲解,深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的方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和理解。
提问: (1)观看视频:分析西方国家炮制“种族灭族”言论的目的。 (2)驳斥:分别从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个角度对西方炮制的“种族灭绝”言论进行驳斥。(要求:要点明确,论据充分。) (3)数说成就:分组搜集与列举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建设成就的数据,讨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什么意义?
解析: (1)西方国家炮制“种族灭族”言论,企图以人权为借口干涉中国内政,制造民族矛盾和民族分裂,破坏新疆地区安全稳定,阻碍中国发展壮大。 (2) 角度一:“种族灭绝”言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污蔑 论据: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高举民族平等的旗帜,致力于铲除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赢得了各族人民的信赖;②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为建设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角度二:“种族灭绝”言论是对我国始终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的污蔑 论据:我国始终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①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绝无高低优劣之分,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义务。②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③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角度三:“种族灭绝”言论是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污蔑 论据: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它实现了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3)开放性问答,列举实例,并结合数据分析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意义要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设计意图:
意图1:(科学辨析,提高认识)通过评析观点,引导学生在价值冲突中比较与鉴别,形成正确的认识,深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的方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和理解。
意图2:(价值引领,立德树人)通过分析典型范例展示观点,给予学生研究问题、认识社会、澄清价值的空间和机会,引导学生在开放、辨析的情境中,科学面对不同的观点,通过自主辨识、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切实实现价值引领、立德树人。
任务三 同心共筑中华民族共同体 探究我国各族人民怎样和睦相处
活动3 对比正反案例,探究我国应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活动设计:
典型案例: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民族地区经济实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极大改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2020年,民族八省区生产总值10.4万亿元,占全国的10.3%。2016年至2020年,民族八省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4203元增长到10770元,增长达156%。民族八省区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万元,比2010年增长了3.2倍。 ◆2021年4月,中国国际电视台推出新疆反恐纪录片《暗流涌动——中国新疆反恐挑战》。该片首次披露,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工委原副书记、自治区教育厅原厅长沙塔尔·沙吾提,自治区教育厅原副厅长阿力木江·买买提明等人的策划下,新疆中小学曾使用包含暴力、恐怖、分裂、宗教极端主义等思想,渲染“民族迫害”、宣传“突厥英雄”的有毒教材长达13年之久。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阅读典型案例,了解对应内容; 2.引导学生从“怎么办”的角度分析新时期如何更好地解决民族问题,巩固新型民族关系; 3.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总结,明确要点。 学生活动: 1.阅读材料,了解我国民族八省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取得的成就、新疆安全稳定面临的挑战、民族地区宗教信仰数据; 2.结合案例和教材知识,思考并回答问题; 3.听取教师讲解,在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举措中深化对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提问: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教材,请你为新时期如何更好地解决民族问题,巩固新型民族关系提建议。
解析: (1)要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积极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2)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尊严,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依法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及其活动,坚决反对和有力回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 (3)必须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设计意图:
意图1:(探究分析 提高认知)通过展示有关正反两方面的案例对比,引导学生探究新时期如何更好地解决民族问题,巩固新型民族关系的举措,深化对我国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
意图2:(真实情境 培养素养)课堂采用真实的、典型案例的对比,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正确对待民族关系的重要性,从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引导学生感受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意义,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的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任务四 联系传统与现实 探究我国宗教政策与法律
活动4 联系传统与现实 探究我国宗教政策与法律
活动设计:
典型案例: 1.据国新办《中国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实践》白皮书介绍,从2012年起,宗教界每年开展“宗教慈善周”活动,捐款数额累计超过10亿元。 白皮书指出,我国宗教界为重大灾难事故举行各种赈灾祈福活动;集中力量帮助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脱贫;开展捐资助学;资助专业医疗机构开展便民义诊;开展敬老助残活动;倡导绿色环保理念,开展“文明敬香”和“合理放生”活动,建设生态寺庙、生态宫观。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六条 3.《中国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实践》白皮书明确,努力对教义教规作出契合国情和时代要求的阐释。我国各宗教在发展过程中历来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相适应的特点。我国宗教界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宗教思想。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阅读典型案例,了解对应内容; 2.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列举实例,分享自己以往生活经验,了解我国宗教界的传统; 3.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分析材料中体现的我国的宗教政策; 4.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总结,明确要点。 学生活动: 1.阅读材料,了解材料的主要内容; 2.列举案例,结合案例材料和教材知识,思考并回答问题; 3.听取教师讲解,深化对我国宗教政策的理解。
提问: (1)材料1说明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你还能列举出哪些实例说明上述道理。 (2)根据材料2、材料3,谈谈你对中国宗教政策的理解。
解析: (1)我国宗教界都有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传统。 实例:可联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2021年郑州暴雨、脱贫攻坚、捐资助学、扶危济困等方面的生活实例即可。 (2)我国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设计意图:
意图1:(探究分析 提高认知)通过展示案例材料,引导学生联系传统和现实,探究我国宗教界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传统,并深化对我国宗教政策的理解。
意图2:(真实情境 培养素养)课堂采用真实的、典型案例的对比,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我国的宗教政策,从而内心认同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议题小结
同学们,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各民族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各民族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今天,中国取得的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更是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努力的结果。我们作为当代中国青年,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多做维护和促进民族大团结的益事,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融合,促进各民族像石榴子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课时作业
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历久不衰,靠的是各民族团结一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要靠各民族团结一致。对此,我们应( )
①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消除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差异
③民族自治地方行使高度自治权 ④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对口援疆以来,浙江省按照“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亮点、以促进受援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为落脚点”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援疆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实施对口援疆工作是因为( )
A.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B.国家支持是新疆繁荣稳定的关键
C.国家的强盛需要各民族平等团结 D.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团结的前提
3.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调研时指出,要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就要( )
①全面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②深入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③实施好民族地区兴边富民行动等规划,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
④建立健全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