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7张PPT)课前分享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王尔德《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年—1900年),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19世纪英国(准确来讲是爱尔兰,但是当时由英国统治)最伟大的作家与艺术家之一,以其剧作、诗歌、童话和小说闻名,唯美主义代表人物,19世纪80年代美学运动的主力和90年代颓废派运动的先驱。现代诗四首听音湖实验中学 郭长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1.了解诗歌写作背景,了解诗歌特点。2.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3.赏析诗歌使用的艺术手法,感受意境美。4.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目标一、导读识人郭沫若幼年在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责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先生曰: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思索了片刻,对道: 。由于对句不凡, 表现了强烈的进取精神, 结果全体偷桃学生,一律免罚了。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1914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成立创造社;1923年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编辑《创作周报》《洪水》,提出“革命文学”主张。郭沫若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精神需求,而且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写作背景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读一读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情感1.形象呈现——朗读体验①放号:第二声还是第四声?——读第四声,可以解释成吹响号角;——读第二声,是号叫,呐喊,惊叹的意思。②8个“啊”、6个“哟”,如何读?——学生诵读尝试,可结合网络诵读视频,丰富体验。2. 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什么?宏伟、强力、壮丽、炽热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五四’运动发动的那一年,个人的郁积 ,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郭沫若《序我的诗 》想一想:小组合作:前两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第三、四行和最后三行各写了什么内容?第四行“滚滚洪涛”在诗歌中有什么深刻含义?第五行三个“不断的”各写什么?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的前两行描绘了一幅海涛汹涌、空中白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画面。1.诗的前两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诗的三、四行和最后三行写了什么内容?诗的三、四行抒发了对眼前景观的强烈主观感受。诗的最后三行是对力的讴歌和赞美。3.“滚滚洪涛”在诗歌中有什么深刻含义?①象征当时中国的“五四”运动所产生的巨大声势。“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击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②也象征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日本,冲向中国,并且势将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4.第五行三个“不断的”各写什么?“不断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中国、旧社会、旧文化;“不断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中国、新社会、新文化,创造新时代的文明。“不断的努力”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以及摧毁旧事物的勇气与坚定。5.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一个跨越两大洋的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他的放号声欢呼在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也欢呼在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表达出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决心,也是对劳动者和工农大众的颂扬。悟一悟:如何理解“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的深刻含义?写一写:你能想到合适的词来仿写“力的……”吗?创作力的绘画表演力的舞蹈演奏力的音乐抒写力的诗歌激荡力的律吕掌握力驾驭力努力创造乐观进取追求光明我要这一连串的排比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极富气势。诗人直抒胸臆,从多角度讴歌和赞美了力,描绘形态(绘画、舞蹈),强调声响(音乐),体现神韵(诗歌),反映节奏(律吕),多层面感受力的美。诗歌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课堂小结:《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风格雄奇奔放,五四运动后,受到感召的郭沫若归国途中见到大自然的壮丽奇景,不禁流露出对力的赞美,这是对“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精神的讴歌。诗中用夸张和排比描绘云的怒涛、海的狂潮,诗中反复歌咏的“力”就是“五四”时代精神的象征。而诗人所着力赞颂的“力”,也是全诗的诗眼所在。课前分享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红烛闻一多闻一多简介“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1946年7月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闻一多先生的追悼会,朱自清先生出席并写下了上面的诗句。 写作背景《红烛》由诗人闻一多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也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既有对爱情、自然的歌颂赞美,也有对前途渺茫的感伤和哀怨。在风格上,《红烛》已经初显“三美”创作原则(音律美、绘画美、建筑美)。速读全诗,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第1节:对红烛颜色之红的赞美;第2节:困惑于红烛的自我燃烧;第3节:找到红烛燃烧的高尚理由;第4节:对红烛的殷殷寄语;第5节:对烛泪的思考;第6节:困惑于红烛的流泪最终明白缘由;第7节:开导劝慰红烛的流泪;第8节:掂量红烛灰心与创造的份量。第9节:引用“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重申红烛精神使情感归于理性沉静。四 扬 三 抑第1节:赞叹红烛的“红”——扬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第2节:困惑于红烛的自焚——抑第3节: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扬第4节: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抑第5-7节:欣喜于红烛的伟绩——扬第8节:掂量灰心与创造的份量——抑第9节:红烛精神的总结——扬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又饱含哲理。小组合作:1.《红烛》为什么要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引子?2.诗歌的每一节均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有何作用?3.诗歌第2节说“一误再误”,第3节则说“不误,不误”,如何理解这种矛盾?4.第4节“既制了,便烧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思考?5.第6节“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1.《红烛》为什么要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引子?诗人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领导全篇。“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表达的是彼此忠贞不渝、海誓山盟,是坚贞爱情的写照。由于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创作心志不同,闻一多赋予了新的思想情感,即托红烛言牺牲自我的高尚品格,表达的是对理想信念无比忠贞的坚守和歌颂。引子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让诗人的情感有了统摄,全诗正是以此为中心,同时也有情感即将展开的提示,起到了铺垫、烘托、暗示的作用。《红烛》引用李商隐的诗句,不仅是因为这句诗概括了全诗的主旨,点出了蜡烛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高尚人格。另外,引用李商隐的诗句还取得了客观上的另一种效果,即与全诗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以引用起,以引用终,让诗歌首尾照应、丰润圆满。2.诗歌的每一节均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有何作用?诗歌的每一节均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从修辞手法上而言,是“呼告”的手法,形成了浓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有很强的感染力。3.诗歌第2节说“一误再误”,第3节则说“不误,不误”,如何理解这种矛盾?诗人运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躯体与灵魂当然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有了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的,诗人认为这很“矛盾”,自相冲突,不可理解。但是很快诗人就顿悟了,“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地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4.第4节“既制了,便烧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思考?“既制了,便烧着”,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活着就是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了自己的信念和心愿。“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当时,民众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诗人认为自己有职责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奋起,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中把他们解放出来。5.第6节“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这里反映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引发了诗人的同情、惊疑、思索。诗人经过一番求索,恍然大悟,是还有“残风”的存在,“残风”隐指反动势力。红烛流泪是因为流得不稳而急得流泪,体现了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黑暗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艺术特色托物言志红烛伤心的烛泪红烛的赤诚红烛自我牺牲的精神诗人的赤子之心,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对红烛的敬仰,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红烛的责任诗人自勉自励,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红烛诗 歌 主 题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红烛》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闻一多先生赤诚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表明作者的诗歌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闻一多的诗歌“三美”主张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倡导者内 容意 义作 用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强调词藻的选择要浓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 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艺术特色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倡导者内 容课前分享: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1922~1969),美国作家,美国“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作品有自传体小说《在路上》、《达摩流浪者》、《荒凉天使》、《孤独旅者》等。峨日朵雪峰之侧昌耀知人论世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诗人。1950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宣传队员。同年响应祖国号召,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期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昌耀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了宏大的诗歌个性,豪放遒劲,诗学界有“昌耀体”的说法。峨日朵,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峨保镇,而峨日朵雪峰就是这个地方周边的一些小雪峰。这些雪峰没有具体的名字,只是昌耀用于诗作的高原背景而已,不过这种远景则充满了丰富的元素,极具价值。1958年7月,昌耀因作品《林中试笛》二首而阴差阳错地遭受非难,被送到青海省湟源县日月乡下若约村的农业合作社进行“监督劳动”,1962年7月底,劳改期满的昌耀本应和其他人员一样被赦免,但青海省文联却因领导机构改组,对此事毫不知情。“不公正的待遇”正在于此,《峨日朵雪峰之侧》也正是在这样的“此刻”写就的。这首诗最后完成在1983年,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年代。这也体现了诗人已经从一个“英雄”的年代大步跨入了一个真正的“人”的年代。写作背景1.全诗两小节各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文本研读第一节写登山的体验;第二节抒发登山的感受。这首诗中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峨日朵雪峰之侧》选取了“太阳”“山海”“石砾”“深渊”“军旅”“铆钉”“巨石”“血滴”“雄鹰”“雪豹”“蜘蛛”等较为庄严、奇险的意象。作用:有利于营造凝重而又壮美的氛围,让读者体会到在冷寂的思维中所展现的生命的张力。小组合作:1.起句“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中的“此刻”“仅”暗示了什么?2.“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这几句有何表达效果?3.“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这两句诗意在告诉读者什么?4.诗人本来“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却意外发现与“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为伴,这种强烈的反差告诉我们什么?1.起句“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中的“此刻”“仅”暗示了什么? “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了多重意思:①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②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或“下一刻”)“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这毕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③这个判断句还暗示了“我”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的差距,暗示了某种“先喘口气”的决定。2.“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这几句有何表达效果?“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一个宛转重叠、绵密奇崛的长句,写那太阳彷徨久之终于突然向一片山海跃入。在辉煌的视觉形象之上,诗人又叠加上一个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滑坡的动势与落日的动势都是下坠的,与攀登者向上的动势正好相反。于是视听合一的效果就不单产生审美意义上的“崇高”,而且在读者的生理上引发一种紧张。那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事实上也在竭力使“我”下坠。千军万马般的厮杀声响在“我”身旁向深渊“自上而下”地远去时,“我”在这个高度上的坚持就决非易事。3.“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这两句诗想要告诉读者什么?这两句诗立即由上文“我”眼中的壮观景象转入自身状态的描述:手指插入岩缝,血滴渗出鞋底,也就是说,日落和滑坡都不是悠闲者赞叹或观赏的对象,而是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4.诗人本来“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却意外发现与“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为伴,这种强烈的反差告诉我们什么?诗人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作者有意用这个小小的“蜘蛛”意象与前文“我”的成就形成对比,意在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诗人体会到征服自然的成就感,因此渴望与雄鹰、雪豹这些征服自然的勇者为伍。但小蜘蛛的出现,使这种成就感一落千丈——比人弱小千万倍的小得可怜的生命尚能攀援至此,号称万物之灵长的人又有什么理由而为此沾沾自喜呢?同时诗人也领悟到:在大自然面前众生是平等的,个体生命在“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之时,是没有大小之分的。西风颂【英】雪莱哦,狂野的西风,秋之生命的气息,你无形,但枯死的落叶被你横扫犹如精魂飞遁远离法师长吟,黄的,黑的,灰的,红得像患肺痨,染上瘟疫的纷纷落叶四散调零:哦,是你哟,以车驾把有翼的种子催送到黑暗的冬床上,它们就躺在那里,像是墓中的死穴,冰冷,深藏,低贱,直到阳春,你蔚蓝的姐妹向沉睡的大地吹响她嘹亮的号角(如同牧放群羊,驱送香甜的花蕾到空气中觅食就饮)将色和香充满了山峰和平原:狂野的精灵呵,你无处不远行;破坏者兼保护者:听吧,你且聆听!课前分享是你,你将蓝色的地中海唤醒而它曾经昏睡了一整个夏天,被澄澈水流的回旋催眠入梦,就在巴亚海湾的一个浮石岛边,它梦见了古老的宫殿和楼阁在水天辉映的波影里抖颤,而且都生满青苔、开满花朵,那芬芳真迷人欲醉!呵,为了给你让一条路,大西洋的汹涌的浪波把自己向两边劈开,而深在渊底那海洋中的花草和泥污的森林虽然枝叶扶疏,却没有精力听到你的声音,它们已吓得发青,一边颤栗,一边自动萎缩:哦,你听!在你的川流之上,长空中巨流滔天,乱云像大地上凋零的树叶,被西风从天和海交错缠结的枝丫上吹落下来,成为雨和电的使者:它们飘落在你缥缈的蔚蓝波涛表面,有如狂女的飘扬的头发在闪烁从天穹的最遥远而模糊的边沿直抵九霄的中天,到处都在摇曳,欲来雷雨的卷发,对濒死的一年你唱出了葬歌,而这密集的黑夜将成为它广大墓陵的一座圆顶,里面正有你的万钧之力的凝结那是你的浑然之气,从它会迸涌黑色的雨、冰雹和火焰:哦,你听!把我当作你的竖琴,当作那树丛:尽管我的叶落了,那有什么关系!你那非凡和谐的慷慨激越之情定能从森林和我同奏出深沉的秋韵,甜美而带苍凉。给我你迅猛的劲头,狂暴的精灵!化成我吧,借你的锋芒!请把我尘封的思想散落在宇宙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哦,请听从这一篇符咒似的诗歌,就把我的心声,像是灰烬和火星从还未熄灭的炉火向人间播散!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巴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哦,西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若是一片落叶随你飘腾;我若是一朵流云伴你飞行;或是一个浪头在你的威力下翻滚如果我能有你的锐势和冲劲即使比不上你那不羁的奔放我若能像在少年时,凌风而舞便成了你的伴侣,悠游天空(因为呵,那时候,要想追你上云霄,似乎并非梦幻),又何至沦落到这等颓丧祈求你来救我之急。哦,举起我吧,当我是水波、树叶、浮云!我跌在人生的荆棘上,我在流血!这被岁月的重轭所制服的生命原是和你一样:骄傲、轻捷而不驯。致云雀雪莱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他同时也是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雪莱1813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恩格斯称他是“天才的预言家”。他的作品充满了民主思想和战斗精神,艺术上的特色有:富于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自由手法、奇妙无穷的比喻与语言的音乐性。雪莱(1792-1822)据雪莱的夫人回忆,《致云雀》是在1820年夏季的一个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鸣叫有感而作。《致云雀》定稿于1820年,雪莱当时正处在人生的低谷期,他用诗文与罪恶的阶级压迫做斗争,他预见、期盼着工人阶级的奋起反抗。《致云雀》中诗人热情歌颂云雀,与其说他是在羡慕云雀能自由飞翔和欢快鸣唱,倒不如认为他是被飞翔的自由和鸣唱的欢快所打动,在追求着这种自由和欢快。写作背景【资料补充】云雀(学名:Alauda arvensis):是百灵科、云雀属的鸟类。丹麦、法国的国鸟。小型鸣禽,体型及羽色略似麻雀,雄性和雌性的相貌相似。背部花褐色和浅黄色,胸腹部白色至深棕色。外尾羽白色,尾巴棕色。后脑勺具羽冠,上体呈较暗的砂棕色,满布显著的黑色纵纹,有一短的羽冠,一般在竖起时才易见到;最外侧一对尾羽几纯白色。适应于地栖生活,腿、脚强健有力,后趾具1长而直的爪;跗跖后缘具盾状鳞。云雀喜欢集群活动;繁殖期雄鸟鸣啭洪亮动听,是鸣禽中少数能在飞行中歌唱的鸟类之一。1.对云雀及其歌声总的评价和赞美。2.云雀从地面一跃而起的姿态和边飞边唱的习性。3—4.云雀升上晴空迎接朝阳或送走夕阳时的欢快明朗的形象。思路梳理“欢乐的精灵”,来自“天堂或天堂的邻近”(神圣)5—7.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霓虹彩霞降下的美雨比喻云雀的歌唱。8.把云雀比作诗人。9—11.把云雀鸣声比作高贵少女的甜美如爱的歌曲、飞萤与晶莹的流光、玫瑰与醉人的芳香。12.不只是单纯的明朗、清新、欢悦。视觉形象描绘听觉。拥有思想的明辉,唤醒人间的爱。默默散播爱、光明与芬芳却不露形影。欢乐传播爱与光明(以晶莹闪烁的草地、春霖洒落的声息、雨后苏醒的花蕾三个形象作比。)13—15.探讨美的根源。18—20.不能快乐的根由。21. 以感叹的口吻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拥有云雀的欢欣。16—17.探寻欢乐的真正来源。欢乐的源泉欢乐的理想——对爱与生命的深刻理解。——没有高尚的思想、情操便无从创造美的艺术作品。——尘世的丑恶和人的不幸。和美好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对于同类真挚强烈的爱联系在一起的欢欣。新奇巧妙的比喻“像一片烈火的轻云”将从地面上一跃而起飞入高空的云雀比喻成一团云般的火焰,衬托出云雀如火的激情、如火的魅力,表现出其冲破束缚、直入云霄的英雄气概。“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是一处拟人,描绘出云雀即飞即歌的乐观精神及其对困难与黑暗的藐视。从地面你一跃而上,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中还把云雀比作哪些形象?表现了云雀形象的什么特点?诗中把云雀的歌声与哪些声音做了比较?突出了什么?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像一位诗人……”“像一位高贵的少女……”“像一只金色的萤火虫……”“像一朵让自己的绿叶……”这几节连用四个明喻揭示云雀的本质,字里行间寄予了诗人的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雪莱认为,诗人应以值得关注而未曾留意过的希望和忧虑去唤醒和传达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但是,诗人的博爱思想不为现实所容、不被同胞理解,正如云雀像身居深宫的高贵少女为爱所苦。诗人又通过“金色的萤火虫”“绿叶荫蔽着的玫瑰”等意象把云雀与光明、美善融为一体,抒发了自己对真善美世界的向往和憧憬。“像一位诗人隐身在思想的明辉之中吟诵着即兴的诗韵直到普天下的同情都被从未留意过的希望和忧虑唤醒”。解读“云雀”与“诗人”好的艺术品应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思想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最后两行则宣扬了诗人的神圣使命。诗人比一般人敏感,应该有能力有责任揭示出常人未曾留意的真理。结合全诗,简析云雀这一意象的内涵及体现的诗人情感。(1)云雀不仅代表“向上又复向上,一直飞进穹苍”的大自然形象,更是诗人理想的自我形象以及艺术理想的形象载体。(2)云雀的歌声清新飘逸,无忧无虑,散发着天然之美,没有任何刻意的雕饰。雪莱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他们都追求光明,讨厌尘世,都向往理想的精神世界。然而,他却不能像云雀那样摆脱现实生活的羁绊,随心歌唱,自由地超然度外。但从诗的整个调子中可以看出,雪莱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3)在赞叹云雀美妙歌声的同时,雪莱深切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渴望能像云雀那样放飞云间,在艺术殿堂里毫无顾虑地挥笔创作,让情感随意倾洒笔端,达到云雀般天籁之音的效果。因此,云雀不但是自由的化身,也是雪莱艺术理想的体现。现代诗四首整合与探究完成《3+2》P16 课堂延伸然后思考:本课四首诗歌同属现代诗作,在结构、韵律方面各有何特点?与其抒发的情感有何关系?本课四首诗歌虽同属现代诗作,但在结构、韵律方面还是存在较大差别的。其中,《致云雀》格律较为严格,可划入现代格律诗的范畴。其他三首则可称之为自由体诗。(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几乎不讲诗歌的“形式”,完全不考虑诗句的“咏唱动听”,一任感情的宣泄,急不择言。全诗共七行,每行长短不一,既单调又散乱,全然不理会读者低吟浅唱的诗歌审美预期,通篇为高腔大嗓的狂呼呐喊,随兴陡然而起,兴尽戛然而止!这种句式,增强了全诗一气呵成的整体连贯性,粗犷豪放的语言强化,凸显了诗的力度,径直坦陈的赤裸情感,更易于与读者交流,产生共鸣。这样,全诗浑然一体,如灼热的岩浆冲破地壳,如火山爆发喷涌不已,又如天山之巅暴发泥石流,汹涌澎湃,呼啸奔突,一泻如注,具有极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2)《红烛》不是闻一多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格律诗,整首诗诗行长短自由不齐,诗节大小不一,字数也不相同,但整体格局仍然大致是匀整均齐的,九小节中,每节都以“红烛啊!”为开端,复沓式的反复吟咏,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思想情感的不断变化,行节之间层次鲜明,逻辑关系清晰可循,全诗构成一种冷静——热烈——冷静的圈形发展轨道,诗歌的情感结构由此得以完美构建。这样一个完满的情感过程,其情感结构体现出了闻一多诗学观念里的“建筑美”,直线的发展线索中不乏跌宕起伏,情感变化更具有和谐对称之美。(3)《峨日朵雪峰之侧》可以看作一首较典范的自由体诗。它不受格律限制,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不拘泥于外在的韵律和音节等,诗体不受任何框式的束缚,段、行和字数都不固定。(4)《致云雀》极富音乐美感。全诗由二十一个诗节构成,每节五行,前四行较短,最后一行较长,形成了先急后缓的效果,与云雀或抑或扬、尾声悠长的鸣声构成一致。全诗节奏流畅激昂;诗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韵脚排列整齐,一般是隔行押韵,最后一行重复押韵,给人一种回旋往复的音乐之美。虽然这四首诗歌的外在结构各具特点,但都从属于情感抒发的需要,四首诗歌的情感通过不同的外在形式,都得到了完美的抒发,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课前分享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刘瑜《愿你慢慢长大》中秋假期作业:1.完成《学写诗歌》学案。(所有同学都要做。)2.《3+2》大书完成到P11课时评价作业完成到P224(学有余力的同学选做,做完自评自改。)祝各位同学中秋节安康!祝各位同学教师节快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