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4张PPT)诗词五首《饮酒》(其五)— 陶渊明《春望》——杜甫《雁门太守行》——李贺《赤壁》——杜牧《渔家傲》——李清照1.了解五首诗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五首诗词。(重点)2.结合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中寄寓的情感。(难点)3.学习品析诗词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感情。(素养)核心素养第二课时雁门太守行《雁门太守行》导入在上两节课里,我们分别学了《饮酒(其五)》和《春望》,诵诗应该是个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是一个习惯。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古代诗词的学习 ,继续徜徉在诗词的古风古韵中。在中国文学史上,中唐时期的李贺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著名诗人。其诗文以意新语丽,幽深奇绝,名闻天下,被人们吟咏了一千余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雁门太守行》。雁门太守行1. 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2. 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3. 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目标走近李贺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讽刺。善于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但也有刻意雕琢之病。有《昌谷集》。古体诗近体诗绝句:五绝 七绝(四句)律诗:五律 七律(八句)排律 (十句以上)古典诗歌新知认知古体诗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形式比较自由,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等,即使在唐代也有很多诗人喜爱用古体写诗,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的 “歌”“行”“吟”“引” 即是古诗的一种形式。“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服从朝廷。于是朝廷派兵讨伐,亦不能制止。河北诸镇为祸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长。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背景介绍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cuī)(yānzhī)(juǎn)(zhòng)(xié)朗读课文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览贤士铠甲闪闪发光军中号角宝剑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读诗歌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李贺工于设色,陆游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请结合表现色彩的词语,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画面。整体感知全诗共写了哪几个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1.赏析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内容解析3.“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中“开”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好在何处。“开”写出了在敌军兵临城下时,守军将士们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的状态。2.“压”字有什么作用?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4.请你用准确的语言对“角声满天”“燕脂”“凝夜紫”进行解释,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角声满天”就是号角的声音震天。 “燕脂”就是胭脂,色深红。“凝夜紫”在晚霞映衬下凝成了紫色。这些词语的运用突出了战斗的激烈。5.三、四句分别从 和 两方面渲染了怎样的战地气氛?听觉视觉苍凉悲壮的战地气氛6.赏析“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卷”表乘夜奔袭,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壮怀激烈的豪情。援军一到,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鼓声不响,悲壮气氛更浓。 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我们愿提起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易县,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宴请天下奇才。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7.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探究美之系列美的颜色: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黑云”、“夜紫”、“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作用:画面色彩斑斓,生动形象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显得奇异诡谲。合作探究“临易水”引用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的典故。表现将士们意气风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豪情。“黄金台”引用燕昭王黄金台求天下奇才的典故。表现将士们报效祖国视死如归的精神。美的典故:“黑云压城城欲摧”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渲染出怎样的氛围?现在常形容什么?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敌军压向边城比喻成黑云压城。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局势的危急美的修辞:2.《雁门太守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首联:兵临城下,严阵以待( )颔联:战斗场面,悲壮惨烈( )颈联:视死如归,壮怀激烈( )尾联:誓死杀敌,尽忠报国( )雁门太守行李贺夸张,比喻听觉,视觉用典,侧面用典,主旨本课小结1.默写。(1)诗人以( )隐喻敌军势力的强大与猖狂。(2)分别从声色两方面侧面渲染战场悲壮和残酷的句子是( )2.全诗的主旨句是哪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建功立业、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随堂练习3.阅读《雁门太守行》,回答下列问题。雁门太守行 / (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这首诗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的抒情诗,写出了战争的艰苦,渲染了悲壮的气氛。以“黑云压城”表现敌军云集而来;以“塞上燕脂”表现__________ ;以“__________ ”写乘夜奔袭之状。(2)《雁门太守行》和《登幽州台歌》都写到了黄金台,请你说说诗人借“黄金台”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注:①幽州台:即黄金台半卷红旗战争的惨烈陈子昂登临黄金台抒发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李贺借“黄金台”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或:表达了将士们为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而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雁门太守行首联:敌军围攻,守卫森严颔联:号角满天,战斗残酷颈联:夜半偷袭,战斗又起报效君王,甘愿身死以色示物以声感人尾联:板书设计在唐朝,有一位人,路过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作者借相同的地名抒发感慨。这个人就是杜牧,今天我们将要一起来学习他的《赤壁》。《赤壁》导入1.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学习目标杜 牧 (803—852)晚唐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曾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此称之为“杜樊川”。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本诗选自《樊川诗集》杜牧作品《过华清宫》《山行》《秋夕》《泊秦淮》预习交流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写作背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jǐ赤 壁杜 牧朗读课文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完全锈蚀,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言外之意,诗人认为,在赤壁大战中,周瑜侥幸战胜曹操。译读诗歌1.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前两句是叙事。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后两句是议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郞方便,那么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内在联系:由叙事引发议论。2.历史上一般怎样评价赤壁之战?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周瑜火烧赤壁,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多赞美之词。 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内容解析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4.诗人对历史的评价是从哪里发端的?体现了怎样的写作特点?试简析之。沉沙之折戟。以小见大是本诗一大特色。由 “折戟”想到了历史往事,想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了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可谓想象丰富,含蓄而别致。而“铜雀春深锁二乔”,尤其精妙。诗人没有直言假使“东风不与周郎便”之后吴国的破灭,而是以“二乔”的命运来暗示战争的结局。这种写法很能发人深省,且既有情味,又有韵味。5.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学完《赤壁》,你得到什么人生启示?总结从古到今,任何英雄人物都不能凭空地创造历史,都是要受着时代的制约的。人和事业的成功是离不开条件,离不开机遇的。所以我们在以后的道路上,要学会把握机遇,争取成功。1.填空。(1)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_________事;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_______ 。诗人杜牧和 ________合称“小李杜。(2)这首诗有叙有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议论。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蕴含着一个成语,这个成语中包含一个著名的三国故事,你知道吗??请写出来。随堂练习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周瑜、李商隐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或:借东风)3.阅读《赤壁》,回答问题。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首诗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诗的首句由 ① 引发了诗人对前朝人物及其事件的慨叹。后两句诗人把战争胜利的原因归之于 ② ,似有借 ③ 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意。(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诗人巧妙假设了东吴失败可能遭受的屈辱后果,极富形象性。在历代古诗中,形象性的诗句比比皆是,请从下面两组诗句中选择其一,说说你的理解。①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②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①一件古物、旧时兵器②东风③史事、历史故事答案示例一:我选择①,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这样形象性的诗句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答案示例二:我选择②,诗人用小草对于春光的感谢,形象地写出了父母的恩情深重,难以报答。4.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 )A.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的“前朝”,指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铜雀”即铜雀台,是曹操的休闲行乐之处。B.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C.三、四句假设东风不助周瑜,二乔定会被曹操锁进铜雀台,由此表达了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D.整首诗尺幅之中有历史的大气象,形象中又寓哲理,同时还蕴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A.有误,诗中的“前朝”指东吴破曹赤壁之战的时代。赤壁兴感之由感慨咏叹未销蚀的铁戟是前朝之物若非东风之利历史将会改写英雄无用武之地抑郁不平之气板书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6 诗词五首核心素养:1.了解五首诗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五首诗词。(重点)2.结合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中寄寓的情感。(难点)3.学习品析诗词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感情。(素养)课时安排:3课时第2课时 《雁门太守行》 《赤壁》雁门太守行●学习目标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导入新课在上两节课里,我们分别学了《饮酒(其五)》和《春望》,诵诗应该是个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是一个习惯。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古代诗词的学习 ,继续徜徉在诗词的古风古韵中。在中国文学史上,中唐时期的李贺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著名诗人。其诗文以意新语丽,幽深奇绝,名闻天下,被人们吟咏了一千余年。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二、预习交流1.关于古体诗和近体诗。古典诗歌一般分为:古体诗、近体诗近体诗有:绝句:五绝 、七绝(四句);律诗:五律 、七律(八句)、排律(十句以上)古体诗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形式比较自由,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等,即使在唐代也有很多诗人喜爱用古体写诗,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的 “歌”“行”“吟”“引” 即是古诗的一种形式。“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2.背景简介。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服从朝廷。于是朝廷派兵讨伐,亦不能制止。河北诸镇为祸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长。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三、朗读译读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黑云压城: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比喻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向日:迎着太阳。向,向着,对着。角:军中号角。 临:逼近,到,临近。 声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报:报答。 玉龙:宝剑的代称。君:君王。译: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如金色鱼鳞一般闪耀着。秋色中,遍地响起了号角声,凝结在塞上的深红血迹在暮色中如同紫色。军队行进在易水边,风卷动红旗,浓霜凝住战鼓,鼓声低沉。为了报答君王的厚爱,(将士们)甘愿高举宝剑,战死沙场。四、整体感知1.李贺工于设色,陆游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请结合表现色彩的词语,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画面。明确: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2.全诗共写了哪几个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明确: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五、内容解析1.赏析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明确: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2.“压”字有什么作用?明确: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3.“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中“开”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好在何处。明确:“开”写出了在敌军兵临城下时,守军将士们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的状态。4.请你用准确的语言对“角声满天”“燕脂”“凝夜紫”进行解释,并简要分析其作用。明确:“角声满天”就是号角的声音震天。 “燕脂”就是胭脂,色深红。“凝夜紫”在晚霞映衬下凝成了紫色。这些词语的运用突出了战斗的激烈。5.三、四句分别从哪两方面渲染了怎样的战地气氛?明确:听觉、视觉;苍凉悲壮的战地气氛。6.赏析“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明确:“半卷”表乘夜奔袭,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壮怀激烈的豪情。援军一到,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鼓声不响,悲壮气氛更浓。7.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明确: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易县,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宴请天下奇才。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六、合作探究1.探究美之系列。(1)美的颜色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黑云”、“夜紫”、“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作用:画面色彩斑斓,生动形象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显得奇异诡谲。(2)美的典故① “临易水”引用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的典故。表现将士们意气风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豪情。②金台”引用燕昭王黄金台求天下奇才的典故。表现将士们报效祖国视死如归的精神。(3)美的修辞“黑云压城城欲摧”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渲染出怎样的氛围?现在常形容什么?明确: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敌军压向边城比喻成黑云压城;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局势的危急2.《雁门太守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七、课堂小结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帖,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八、随堂练习1.默写。(1)诗人以(黑云压城城欲摧)隐喻敌军势力的强大与猖狂。(2)分别从声色两方面侧面渲染战场悲壮和残酷的句子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2.全诗的主旨句是哪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建功立业、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3.阅读《雁门太守行》,回答下列问题。雁门太守行 / (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这首诗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的抒情诗,写出了战争的艰苦,渲染了悲壮的气氛。以“黑云压城”表现敌军云集而来;以“塞上燕脂”表现战争的惨烈;以“半卷红旗”写乘夜奔袭之状。(2)《雁门太守行》和《登幽州台歌》都写到了黄金台,请你说说诗人借“黄金台”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注:①幽州台:即黄金台陈子昂登临黄金台抒发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李贺借“黄金台”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或:表达了将士们为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而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板书设计:雁门太守行奋勇杀敌 立志报国赤壁●学习目标1.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一、导入新课在唐朝,有一位人,路过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作者借相同的地名抒发感慨。这个人就是杜牧,今天我们将要一起来学习他的《赤壁》。二、预习交流1.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三、朗读译读1.朗读诗歌。2.译读诗歌。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销:销蚀。将:拿,取。磨洗:磨光洗净。认前朝:辨认出是前朝遗物。前朝,这里指赤壁之战的时代。东风:指火烧赤壁之事。译: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辨认出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四、内容解析1.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明确:前两句是叙事。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后两句是议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郞方便,那么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内在联系:由叙事引发议论。2.历史上一般怎样评价赤壁之战?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明确:周瑜火烧赤壁,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多赞美之词。 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明确:“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4.诗人对历史的评价是从哪里发端的?体现了怎样的写作特点?试简析之。明确:沉沙之折戟。以小见大是本诗一大特色。由 “折戟”想到了历史往事,想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了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可谓想象丰富,含蓄而别致。而“铜雀春深锁二乔”,尤其精妙。诗人没有直言假使“东风不与周郎便”之后吴国的破灭,而是以“二乔”的命运来暗示战争的结局。这种写法很能发人深省,且既有情味,又有韵味。5.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补充资料(PPT)五、本课小结学完《赤壁》,你得到什么人生启示?明确:从古到今,任何英雄人物都不能凭空地创造历史,都是要受着时代的制约的。人和事业的成功是离不开条件,离不开机遇的。所以我们在以后的道路上,要学会把握机遇,争取成功。六、随堂练习1.填空。(1)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_________事;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_______ 。诗人杜牧和 ________合称“小李杜。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周瑜、李商隐(2)这首诗有叙有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议论。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蕴含着一个成语,这个成语中包含一个著名的三国故事,你知道吗??请写出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或:借东风)3.阅读《赤壁》,回答问题。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首诗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诗的首句由 ① 引发了诗人对前朝人物及其事件的慨叹。后两句诗人把战争胜利的原因归之于 ② ,似有借 ③ 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意。①一件古物、旧时兵器②东风③史事、历史故事(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诗人巧妙假设了东吴失败可能遭受的屈辱后果,极富形象性。在历代古诗中,形象性的诗句比比皆是,请从下面两组诗句中选择其一,说说你的理解。①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②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答案示例一:我选择①,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这样形象性的诗句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答案示例二:我选择②,诗人用小草对于春光的感谢,形象地写出了父母的恩情深重,难以报答。4.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 )A.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的“前朝”,指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铜雀”即铜雀台,是曹操的休闲行乐之处。B.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C.三、四句假设东风不助周瑜,二乔定会被曹操锁进铜雀台,由此表达了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D.整首诗尺幅之中有历史的大气象,形象中又寓哲理,同时还蕴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A.有误,诗中的“前朝”指东吴破曹赤壁之战的时代。板书设计:赤壁反面落笔 借古讽今以小见大 抒发感叹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6 《诗词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五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2.了解五首诗词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背诵并能理解默写这五首诗词。学习重点:1.朗读、背诵这五首诗;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学法指导: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大意,理解诗歌内容。2.诗歌以诵读为主,读中品,读中悟,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3.这五首作品有古体诗、近体诗,也有词,反复诵读,体会他们不同的韵律特点,品析诗歌的艺术手法。【课中导读】第2课时 《雁门太守行》 《赤壁》雁门太守行一、朗读译读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甲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指_______________。向日:角:_______________。 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不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报:_______。 玉龙:_____________。君:________。译:二、整体感知1.李贺工于设色,陆游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请结合表现色彩的词语,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画面。明确:2.全诗共写了哪几个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明确:三、内容解析1.赏析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明确:2.“压”字有什么作用?明确:3.“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中“开”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好在何处。明确:4.请你用准确的语言对“角声满天”“燕脂”“凝夜紫”进行解释,并简要分析其作用。明确:5.三、四句分别从哪两方面渲染了怎样的战地气氛?明确:6.赏析“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明确:7.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明确:四、合作探究1.探究美之系列。(1)美的颜色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黑云”、“夜紫”、“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作用:画面色彩斑斓,生动形象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显得奇异诡谲。(2)美的典故① “临易水”引用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的典故。表现将士们意气风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豪情。②金台”引用燕昭王黄金台求天下奇才的典故。表现将士们报效祖国视死如归的精神。(3)美的修辞“黑云压城城欲摧”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渲染出怎样的氛围?现在常形容什么?明确:2.《雁门太守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五、随堂练习1.默写。(1)诗人以( )隐喻敌军势力的强大与猖狂。(2)分别从声色两方面侧面渲染战场悲壮和残酷的句子是( )2.全诗的主旨句是哪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3.阅读《雁门太守行》,回答下列问题。雁门太守行 / (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这首诗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的抒情诗,写出了战争的艰苦,渲染了悲壮的气氛。以“黑云压城”表现敌军云集而来;以“塞上燕脂”表现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写乘夜奔袭之状。(2)《雁门太守行》和《登幽州台歌》都写到了黄金台,请你说说诗人借“黄金台”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注:①幽州台:即黄金台赤壁一、朗读译读1.朗读诗歌。2.译读诗歌。折戟:销:将:磨洗:认前朝:东风:译:二、内容解析1.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明确:内在联系:2.历史上一般怎样评价赤壁之战?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明确: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明确:“二乔”形象地代表_________________。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4.诗人对历史的评价是从哪里发端的?体现了怎样的写作特点?试简析之。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本诗一大特色。由 “折戟”想到了历史往事,想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了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可谓想象丰富,含蓄而别致。而“铜雀春深锁二乔”,尤其精妙。诗人没有直言假使“东风不与周郎便”之后吴国的破灭,而是以“二乔”的命运来暗示战争的结局。这种写法很能发人深省,且既有情味,又有韵味。5.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三、随堂练习1.填空。(1)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_________事;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_______ 。诗人杜牧和 ________合称“小李杜。(2)这首诗有叙有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议论。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蕴含着一个成语,这个成语中包含一个著名的三国故事,你知道吗??请写出来。3.阅读《赤壁》,回答问题。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首诗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诗的首句由 ① 引发了诗人对前朝人物及其事件的慨叹。后两句诗人把战争胜利的原因归之于 ② ,似有借 ③ 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意。(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诗人巧妙假设了东吴失败可能遭受的屈辱后果,极富形象性。在历代古诗中,形象性的诗句比比皆是,请从下面两组诗句中选择其一,说说你的理解。①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②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4.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 )A.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的“前朝”,指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铜雀”即铜雀台,是曹操的休闲行乐之处。B.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C.三、四句假设东风不助周瑜,二乔定会被曹操锁进铜雀台,由此表达了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D.整首诗尺幅之中有历史的大气象,形象中又寓哲理,同时还蕴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6 《诗词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五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2.了解五首诗词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背诵并能理解默写这五首诗词。学习重点:1.朗读、背诵这五首诗;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学法指导: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大意,理解诗歌内容。2.诗歌以诵读为主,读中品,读中悟,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3.这五首作品有古体诗、近体诗,也有词,反复诵读,体会他们不同的韵律特点,品析诗歌的艺术手法。【课中导读】第2课时 《雁门太守行》 《赤壁》雁门太守行一、朗读译读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黑云压城: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比喻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向日:迎着太阳。向,向着,对着。角:军中号角。 临:逼近,到,临近。 声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报:报答。 玉龙:宝剑的代称。君:君王。译: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如金色鱼鳞一般闪耀着。秋色中,遍地响起了号角声,凝结在塞上的深红血迹在暮色中如同紫色。军队行进在易水边,风卷动红旗,浓霜凝住战鼓,鼓声低沉。为了报答君王的厚爱,(将士们)甘愿高举宝剑,战死沙场。二、整体感知1.李贺工于设色,陆游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请结合表现色彩的词语,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画面。明确: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2.全诗共写了哪几个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明确: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三、内容解析1.赏析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明确: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2.“压”字有什么作用?明确: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3.“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中“开”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好在何处。明确:“开”写出了在敌军兵临城下时,守军将士们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的状态。4.请你用准确的语言对“角声满天”“燕脂”“凝夜紫”进行解释,并简要分析其作用。明确:“角声满天”就是号角的声音震天。 “燕脂”就是胭脂,色深红。“凝夜紫”在晚霞映衬下凝成了紫色。这些词语的运用突出了战斗的激烈。5.三、四句分别从哪两方面渲染了怎样的战地气氛?明确:听觉、视觉;苍凉悲壮的战地气氛。6.赏析“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明确:“半卷”表乘夜奔袭,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壮怀激烈的豪情。援军一到,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鼓声不响,悲壮气氛更浓。7.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明确: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易县,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宴请天下奇才。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四、合作探究1.探究美之系列。(1)美的颜色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黑云”、“夜紫”、“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作用:画面色彩斑斓,生动形象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显得奇异诡谲。(2)美的典故① “临易水”引用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的典故。表现将士们意气风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豪情。②金台”引用燕昭王黄金台求天下奇才的典故。表现将士们报效祖国视死如归的精神。(3)美的修辞“黑云压城城欲摧”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渲染出怎样的氛围?现在常形容什么?明确: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敌军压向边城比喻成黑云压城;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局势的危急2.《雁门太守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五、随堂练习1.默写。(1)诗人以(黑云压城城欲摧)隐喻敌军势力的强大与猖狂。(2)分别从声色两方面侧面渲染战场悲壮和残酷的句子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2.全诗的主旨句是哪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建功立业、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3.阅读《雁门太守行》,回答下列问题。雁门太守行 / (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这首诗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的抒情诗,写出了战争的艰苦,渲染了悲壮的气氛。以“黑云压城”表现敌军云集而来;以“塞上燕脂”表现战争的惨烈;以“半卷红旗”写乘夜奔袭之状。(2)《雁门太守行》和《登幽州台歌》都写到了黄金台,请你说说诗人借“黄金台”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注:①幽州台:即黄金台陈子昂登临黄金台抒发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李贺借“黄金台”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或:表达了将士们为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而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赤壁一、朗读译读1.朗读诗歌。2.译读诗歌。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销:销蚀。将:拿,取。磨洗:磨光洗净。认前朝:辨认出是前朝遗物。前朝,这里指赤壁之战的时代。东风:指火烧赤壁之事。译: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辨认出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二、内容解析1.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明确:前两句是叙事。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后两句是议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郞方便,那么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内在联系:由叙事引发议论。2.历史上一般怎样评价赤壁之战?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明确:周瑜火烧赤壁,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多赞美之词。 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明确:“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4.诗人对历史的评价是从哪里发端的?体现了怎样的写作特点?试简析之。明确:沉沙之折戟。以小见大是本诗一大特色。由 “折戟”想到了历史往事,想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了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可谓想象丰富,含蓄而别致。而“铜雀春深锁二乔”,尤其精妙。诗人没有直言假使“东风不与周郎便”之后吴国的破灭,而是以“二乔”的命运来暗示战争的结局。这种写法很能发人深省,且既有情味,又有韵味。5.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三、随堂练习1.填空。(1)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_________事;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_______ 。诗人杜牧和 ________合称“小李杜。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周瑜、李商隐(2)这首诗有叙有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议论。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蕴含着一个成语,这个成语中包含一个著名的三国故事,你知道吗??请写出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或:借东风)3.阅读《赤壁》,回答问题。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首诗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诗的首句由 ① 引发了诗人对前朝人物及其事件的慨叹。后两句诗人把战争胜利的原因归之于 ② ,似有借 ③ 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意。①一件古物、旧时兵器②东风③史事、历史故事(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诗人巧妙假设了东吴失败可能遭受的屈辱后果,极富形象性。在历代古诗中,形象性的诗句比比皆是,请从下面两组诗句中选择其一,说说你的理解。①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②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答案示例一:我选择①,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这样形象性的诗句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答案示例二:我选择②,诗人用小草对于春光的感谢,形象地写出了父母的恩情深重,难以报答。4.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 )A.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的“前朝”,指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铜雀”即铜雀台,是曹操的休闲行乐之处。B.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C.三、四句假设东风不助周瑜,二乔定会被曹操锁进铜雀台,由此表达了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D.整首诗尺幅之中有历史的大气象,形象中又寓哲理,同时还蕴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A.有误,诗中的“前朝”指东吴破曹赤壁之战的时代。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6 诗词五首.pptx 26《诗词五首》导学案 (学生版).doc 26《诗词五首》导学案 (教师版).doc 26《诗词五首》教学设计.doc 赤壁.mp3 雁门太守行-lichunmei.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