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3.6《 探访古代文明》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六年级下册3.6《 探访古代文明》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探访古代文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第一课《探访古代文明》的第一课时。本课的编写依据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主题五“我们的国家”第9条“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掌握应有的历史常识,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主题六“我们共同的世界”第3条“初步了解一些人类的文化遗产,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
对人类文明发展形成初步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了解古代中华文明的巨大成就及其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觉珍爱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感。探究人类早期创造的文明成就,可以让学生懂得人类文明是由世界人民共同创造的并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世界地图,知道人类早期文明区域的分布,激发对早期古代文明的探究兴趣。
2.通过探究中华文明发祥地,感知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对古代文明社会形成的重要意义。
3.通过探究人类共同创造的早期文明成就,体验文字魅力,感知早期人类文明对我们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萌发学生从小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人类早期文明成就及其重要影响。
四、教学准备
学生分小组搜集各个区域的资料、教师准备各区域资料,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发放征集令,激发兴趣
导语:(播放视频)美丽的蓝色星球,孕育了人类文明,在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人类一直过着采集和渔猎的原始生活,几千年前,人类学会了取火、农耕、畜牧,过上了定居的生活,开启了早期文明画卷。在漫长的岁月中,无数劳动人民用汉水与智慧创造了光辉璀璨的文明。
放眼世界,人类拥有很多文明成就,都可以追本溯源,今天要来学习《探访古代文明》这一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多古代的文明知识越来越不被人知晓,前些日子,世界文化遗产研究协会向衢州市实验学校学生寄来了一个神秘邮件,里面有一个考古盲盒,和这一份招募令——招募小小考古学家。只要你以小组形式通过考核,就能打开郑老师手中这个盲盒,获取宝物,发现守护人类文明的秘诀。
小小考古学家招募令
衢州市实验学校的同学们,你们好!沧海桑田,人类命运是一个共同体,人类早期文明区域的出现,标明人类开始跨入文明时代的门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多古代文明越来越不被人知晓。快加入古代文明的守护活动吧!来参加“小小考古学家”招募活动,对古代文明感兴趣的每一个你,都有望成为我们研究协会的成员,等你来!
世界文化遗产研究协会
2022.2.28
同学们想加入么?同学们也在之前做了许多准备。现在我们班开展招募活动,各位小小考古家们将面临许多挑战,挑战成功者,将成为世界文化研究协会成员。
(二)挑战闯关,学习考古
挑战一:解密地图 探访文明
导语:现在,每个挑战者抽屉里都有一份地图,这是一份人类早期文明发祥地的示意图,这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协会我们设置的第一关:找到地图中的秘密才能开启寻访古代文明之旅。请你们仔细观察地图,围绕“图上标示的几个地区分别叫什么?为什么这样命名?这些地区的地理位置有什么共同点?”这三个问题六人小组展开讨论。
六人小组进行探究。
小组汇报:
预设:
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印度河流域、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这四个流域的名称都因流经的河流而得名,都有古代文化遗址,孕育了四大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板书)
地理位置共同点:大河流域是人类文明发祥地(生说原因、观看视频、总结原因:大河流域气候宜人、土壤肥沃、水分充沛、交通便利等)。都处在北纬20°至40°。
教师适时引导,探索出一个关键点的小组每组获1星。
小结:大河孕育了世界的文明。放眼世界,人类拥有的很多文明成就,都可以追本溯源。大河流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人类早期文明。可见早期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早期人类懂得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大智慧,值得我们学习。你们有没有发现,第二单元的观点就是这样的(出示第二单元目录)。恭喜各位挑战者解锁了人类早期文明发祥地示意图,我们继续探访。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探究,从地图中读取信息,思考分析它们在这片区域分布原因,从而加深对河流孕育了古代文明的理解。在环节中,学生初步形成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早期古代文明的探究兴趣。
挑战二:考古演练 走进中国
导语: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黄河和长江是我国最主要的两条河流,被称为“母亲河”,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考古人员在这两个区域发现了中国最早的人类遗址。恭喜你们进入到了小小考古官岗前培训,我们将在这两个区域体验并学习小小考古官是如何工作的。
(出示课件:中国地图,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地图)
1、穿越时空,参观博物馆。现在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一起参观博物馆(视频展示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和西安半坡博物馆)。
2、分组“考古”,探究文明。课前,教师根据小组感兴趣的方面,将小小考古学家们分八个小组:半坡(居住、饮食、用品、工艺)组;河姆渡(居住、饮食、用品、工艺)组。
课上,学生用课前搜集并了解的资料、教师分配给每个组的资料,小组讨论推测出河姆渡人及半坡人的生活方式和原因。
预设:
各小组探索交流:
河姆渡居住组:河姆渡人的房屋是干栏式房屋,因为南方潮湿雨水多,房子与地面隔离可以有效的防潮。很会动脑筋。
河姆渡饮食组:从图片看,河姆渡人已经知道如何饲养牲畜。河姆渡人在距今约7000年时就发明了农具来耕田;另一张图片说明河姆渡人在距今约7000年时就能够种植粮食作物了。
河姆渡工艺组:通过玉器图片,知道河姆渡人掌握了制玉技术。
河姆渡用品组:骨耜,是水稻种植的生产工具。这个漆碗是当时河姆渡人使用的。这个调羹,也称“匙”,是用动物的骨头做的,由此我们推测出当时的人很有智慧,会使用动物骨头制作生活器具,方便自己的生活。
半坡饮食组:通过半坡遗址出土的粟,知道半坡人从采集果实到会栽种农作物。
半坡工艺组:鸟语纹彩陶葫芦瓶、红陶人头壶,半坡人会制陶工艺,并会制作彩陶。通过骨项链和贝饰,推测出半坡人已经会用兽骨、贝壳制作装饰品。
半坡居住组:半地穴式房屋,半坡人居住在北方,因北方地区寒冷干燥,这种建筑有利于防寒保暖,也推测出半坡人会用木头和草建造房屋。
半坡用品组:从捕鱼勾和用骨头制作的箭头,推测出半坡人会用兽骨制作狩猎工具。
出示“小口尖底瓶”(观看视频,了解其功能),感受半坡人之聪慧。
3、发散思维,完成导图。
(1)请各小组,根据刚才加上刚才讨论研究所得、以及自己事先收集的研究成果,完成思维导图。
教师带填一栏。子项目中的另一栏由学生自己研究讨论完成。
(3)思维导图交流。
(4)将已有的图片和自己提前收集的图片贴到思维导图上。
(5)教师展示点评2个小组,思维导图补充最完善者,小组长可在自己的小组得分上涂上2颗星。
4、对比发现,揭示意义。
相信你们,在信息、资料的帮助下,对中华早期文明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现,具有什么重要意义?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有必要知道之前远古先民的生活。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了解。(播放视频:采集与狩猎)
看完录像,再和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的考古资料比一比,你又有怎样的考古发现?自由说一说
小结:从采集到农耕,从渔猎到畜养的生活、生产方式的变革,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现,揭示了人类早期文明的意义。这正是中华早期文明为人类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出示图片)其实,在我们的浙江宁波余姚,就有河姆渡人遗址,在杭州余杭区,有良渚文化遗址,都展示了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同学们在假期,可以去浏览一番。
设计说明:学生身处于中华文明之中,对中华文明探索欲望强烈。通过选取中华文明为代表,“半坡人”与“河姆渡人”的住、食、用等为探究主题,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探究成果,感知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对古代文明社会形成的重要意义。
挑战三:考古实战 走向世界
导语:刚才我们了解了中华早期文明,体验了“小小考古官”的工作形式,下面就进入到我们的实战阶段。我们继续前往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考古发现。请小小考古学家们阅读下面考古材料,你又有什么发现呢?这三个流域的记者也在准备采访大家的发现。(出示记者准备采访音频)
(出示课件:区域图,点击出现教材46页文字材料)
预设:
从壁画和印章中发现,不管是古埃及人、两河流域人,古埃及人学会了取水灌溉,两河流域人学会了种植谷物,古印度人学会了驯养动物。都表示人们进入农耕文明。
从文字描述中我们发现,古埃及人和两河流域的人一样,会栽种农作物。两河流域的人和古埃及人一样,会取水灌溉,而且还会修堤坝。古印度人则种植谷物和棉花。
(3)从文字图片看,三个文明发祥地的人都发明了文字,不同的是中国的甲骨文、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而我们把古印度人驯养动物的印章,视为最早的文字。
(4)各小组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从医学、数学、建筑学、文学、艺术等角度分析三个文明区域的文明异同,以及对后世的重要影响。
小结:实践出真知,劳动出智慧,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四大河流域作为世界文明发祥地,在大河流域早期人类发展农业,驯养动物,繁衍生息,早期文明区域创造的灿烂文化还有医学、数学、建筑学、文学、艺术等,四大文明区域各自在人类文明史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可以这样说,人类文明史是由世界人民共同创造。(板书:共同创造)(出示课件:早期文明地图,点击出现人类文明史是由世界人民共同创造)
设计说明:在探索“河姆渡文化遗址”和“半坡文化遗址”的基础上,学生已有了一定“考古”基础,此环节由扶到放,让学生在课文材料和自寻知识中感知其他三个文明区域的文化异同,感受人类文明史是由世界人民共同创造。
挑战四:知识竞答 检验真知
同学们,考古有一段时间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组织要考考大家的考古收获哟。(依次出示题目,答对小组获得一颗星)
1、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不包括( )
A、长江流域
B、黑龙江流域
C、黄河流域
2、古埃及文明发源于( )
A、尼罗河流域
B、两河流域
C、印度河、恒河流域
3、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我国的母亲河不包括( )
A、黄河
B、姚江
C、长江
4、古印度人种植的植物不包括( )
A、谷物
B、水稻
C、棉花
5、我国早期文字不包括( )
A、楔形文字
B、小篆
C、甲骨文
6、古巴比伦的“两河流域”指的是( )
A、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B、印度河和尼罗河
C、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7、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古印度文明是( )
A、尼罗河的馈赠
B、幼发拉底河的馈赠
C、印度河的馈赠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探究,课堂小组展示,共同了解其他早期文明创造的灿烂文化。通过临摹早期文字的活动单,感受早期文字间的魅力,并对我们中华文明产生自豪感。最后通过提问“早期人类文明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何影响”,增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责任感,加深早期人类文明成就对于人类世界产生了的重大影响。
(三)总结提升,揭密盲盒
1.获胜小组颁发考古盲盒一个,现场打开,展示,激起学生兴趣。
内含一块石头、一句话:亲爱的同学,恭喜你通过了层层考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员。盲盒中的这块石头,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等待着你去探索。其实,不止是石头,我们身边的许多东西,都藏着古文明,等待你去发现,人类的文明,需要我们共同守护。
2.出示习语:“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地丰富多彩地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地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部发表重要讲话。学生读习语
总结:昨日文明是今日文明之根,早期文明区域创造的文化远不止这些,(播放视频)站在现代文明的顶端,感受古代文明的脉搏和文化。我们凝望着最初的凝望,七千年,仿佛霎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让我们更加珍视世界文明,也更以一种使命感传承中华文明。
设计说明:通过习语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信心,增强文化自信,萌发学生从小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最后观看微课,继续对中华民族文明发展进行探访,并在生活中能有探究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