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不同年龄段的设计内容(小学段·中年级)(13+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不同年龄段的设计内容(小学段·中年级)(13+7张PPT)

资源简介

(共13张PPT)
专题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不同年龄段的设计内容(小学段·中年级)
【小学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小学中年级学生在心理和学习上有许多与低年级学生不同的特点,他们的思维、记忆和注意力等迅速发展,逐步开始由机械识记向意义识记发展,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注意稳定性也有所提高,情绪发展处于稳定期。
然而,有人说中年级的学生呈“马鞍形”特征,他们时好时坏,起伏不定;学习成绩分化明显;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很多事情表现得不听家长和老师的话,我行我素;他们的朋友圈大了,人际关系变得复杂起来。
中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相比,对于学习环境、学校要求更为熟悉;与高年级学生相比,也没有那么重的学习负担,不需要面对升学压力,因此小学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有自己独特的内容。
新《纲要》指出,小学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树立自信,乐于学习;树立集体意识,善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培养自主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以及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学会体验情绪并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培养学生对不同社会角色的适应;增强时间管理意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兴趣、娱乐之间的矛盾。”
(一)培养能力,乐于学习
1.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低年级学生重点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训练,而中年级学生开始有了能力的要求。一般认为,学习能力是二种综合能力,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理解力、语言表达能力、操作能力、运算能力等。
对于低年级学生,在听课上应注意培养他们听教师的话和同学发表的意见;在提问上,应培养他们有疑问就要去提问弄清楚;在发言上,应培养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说出问题的答案。
到了中年级,在听课上应重点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听懂意义;在提问上,应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准确描述问题;在发言上,应培养学生抓住重点,把自己的主要观点表达清楚。
建议教师在心理辅导课上进行专题心理训练。
2.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低年级学生主要是初步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而中年级学生需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乐于学习。要提高学习效率,取得好成绩,必须使学生主动学习,这就要从学生自己喜欢的东西、简单的东西开始学习。让学生及时知道学习的结果,如果学习结果没有达到学生自己的期望,就会丧失学习积极性,此时,重要的是适当给孩子以鼓励。
在心理辅导课中,可以利用故事、游戏等方式开展培养学习兴趣、提升自信、快乐学习的辅导,如设计“学习的苦与乐”“智擒拦路虎”“我的兴趣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等主题。
(二)集体意识,善于交往
1.融人集体,积极参与
班集体是根据班级授课制组织起来,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班集体不是自然形成的,它的形成需要经历组建、形成、发展的过程。
一般而言,大多数小学中年级的班级都开始进入形成或发展阶段,同学之间已经相互了解,也开始涌现出了一批班级积极分子和核心人物。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集体意识,也希望通过交往建立与同学和老师的友谊,或在活动中获得他人的接纳和赞许。
因此,小学中年级的心理辅导应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让他们体验到集体生活的快乐,可以设计诸如“集体的力量”“我的班集体”等主题。
2.善于与同学、老师交往
与低年级学生相比,中年级学生朋友多了起来,他们更愿意与同龄人相处,人际交往的意识得到了提高。
与同学交往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同龄伙伴之间具有很多相似性,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和共同需求,因此他们在交往中能够更好地探索人际交往的奥秘以及所需要学习的社会规则。
有研究表明,老师是小学生的最重要他人,学会如何与老师交往不仅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且可以使学生从中学会很多与成人交往的经验。人际交往是心理辅导课的重要内容,可以设计诸如“与你同行”“今天我是小老师”“我和老师是朋友”等主题来培养学生善于与同学、老师交往的意识与能力。
3.培养学生开朗、合群、自立
人际交往是儿童社会化最重要的途径,中年级学生乐于交往,这更有利于培养他们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然而,由于他们人际交往面的扩大,是非观念又还没有完全形成,也可能会做出一些冒险行为。
因此,需要加强对中年级学生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的方法,培养他们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
(三)体验快乐,表达情绪
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情感开始由浅显、外露向深刻、内控方向发展,这是情感变化的转折期,也是情感能力培养的关键期。由于他们的情绪表现直接、强烈且不稳定,又不善于用言语表达情绪,常常会产生一些过激的行为,容易产生情绪困扰,因此小学中年级是学生情绪控制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
小学中年级是学生学习开始分化的一个关键时期,随着学生学习任务的增加,作业负担的逐渐加重,有的学生开始出现了学习困难现象。学习已经代替游戏成为了小学阶段主要的活动方式,他们的学习质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日常情绪与生活质量。
因此,需要引导小学中年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学会体验情绪并表达自己的情绪。
1.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
学生学习时都会遇到一些困难。然而,学生对待困难的态度会完全不一样,有的学生会迎难而上,有的会知难而退,这可能与学生的学习经历有一定关系。
如果学生经常能在解决困难后体验到愉快的情绪,以后遇到类似的困难就会迎难而上;如果学生在解决困难后不及时进行积极情绪的调适,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情绪的培育,而且也难以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因此,心理辅导课上可以设计一些游戏让学生体验到在解决困难后的快乐。
2.学会体验并表达情绪
人有许多种情绪,如快乐、痛苦、伤心、喜悦、焦虑等,这些情绪不仅要被认知,更要被体验。正性情绪需要与人分享,负性情绪则需要人与之分担。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往往会把情绪作好坏区分,如认为快乐是好的,痛苦是不好的,因此用各种方式拒绝、排斥、否认那些“不好”的情绪,为“不好”的情绪而难受、自卑,从而使自己陷入恶性循环。
如果能教会学生表达情绪,就能使学生心理健康起来。表达情绪就是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如快乐、满意,或不快、不满等。表达情绪的关键在于对事不对人,注意客观描述自己对某事的感觉而不是指责别人的行为。如果学会了恰当地表达情绪,不仅说明我们对自身情绪有了更好的了解与把握,而且还会增进我们与他人的相互理解与沟通。
(四)角色适应,时间管理
小学中年级学生学习环境的变化,学习任务的增加,接触面的扩大,都要求学生有良好的社会适应力,特别是对于自己所承担的不同社会角色的适应。
小学中年级生活与社会适应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培养学生对不同社会角色的适应;增强时间管理意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兴趣、娱乐之间的矛盾”。
在社会适应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时间管理意识,要学会时间管理。学海无涯,时间有限,心理辅导课要安排时间管理专题,辅导学生巧妙地运筹时间:在家做个好孩子,合理安排好学习、娱乐、做家务等活动的时间;在校做个好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兴趣、娱乐之间的矛盾。
对中年级学生来说,主要是要教会他们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单位时间的使用效率,充分利用一些零星时间,不要养成浪费时间的习惯,了解人体生物钟的差异,抓紧学习的最佳时间和有效时间。每个人一天之中都有精力最旺盛的时间,要善于寻找和把握。经常检查时间是怎样花费的,不断调整方案,杜绝时间的浪费。(共7张PPT)
专题十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中小学阶段既是儿童学习的主要阶段,也是其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中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其特有的任务。
小学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在小学低年级,儿童还具有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到了小学高年级,随着生理的发育,儿童开始逐步进入青春发展期,同时在教育的影响下,儿童的认知能力、社会情感、个性特点都在不断发展变化。
中学阶段又分为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初中阶段的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这一阶段由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不平衡性,导致学生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心理危机;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表现出更多的稳定性和丰富性。
下面结合中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几个特点,具体分析这些特点是如何影响制定这一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务的。
一是学习的特点。
在小学阶段,对于学习的兴趣是促使小学生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的动机力量。因此在这一时期,要做好学校德育工作就必须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即针对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德育工作与学生兴趣的匹配,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
二是品德发展的特点。
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发展的关键期,该阶段儿童的品德发展具有过渡性的特点,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过渡,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面对品德发展的“过渡性”特点,德育工作要抓住关键的过渡期,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从而提升德育工作的效果,切实增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是思维发展的特点。
小学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都在不断发展,这些思维的特征既是有机的整体,存在发展的一致性,又有各自独立发展的特点,因此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合理把握学生这些思维发展的特点,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
四是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到了初中阶段,学生开始逐步进入青春期,在这一阶段,由于生理发育的速度远远快于心理发育,使得他们的身心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从而引起种种心理上的矛盾。如果这些矛盾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就可能造成学生情绪、情感、行为、性格等多方面的问题,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这一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尤为注意这些矛盾对于学生的不利影响,减少和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拓展资料
【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青春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特殊阶段,在这一阶段里,个体的生理发展异常迅速,但心理发展却相对缓慢,这种不平衡的状态往往会引起青少年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1)反抗性与依赖性。
这一时期,个体会产生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希望摆脱成人的束缚;但同时,他们在内心里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更多地表现为希望得到父母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
(2)闭锁性和开放性。
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渐渐地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过多地表露自己;但同时,他们又会感到孤单和寂寞,希望能有人来关心他们,并不断寻找朋友。
(3)勇敢与怯懦。
一方面,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往往表现出很强的勇敢精神,由但却带有一些莽撞和冒失;另一方面,在某些场合,他们又会表现得比较怯懦,例如在公共场合不够从容,表现得羞羞答答。
(4)高傲与自卑。
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往往还不能准确地评价自己,偶尔的成功也许会让他们沾沾自喜,偶尔的失败也有可能让他们极度自卑。
(5)否定童年与眷念童年。
随着成人意识的增强,这一时期的青少年觉得自已的行为应当与幼小儿童区分开,但内心又眷念着童年无忧无虑的心态。
五是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首先是责任感的发展,有研究指出,青少年阶段是责任感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次是创造力的发展,高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智力水平进入了发展的最佳时期,这些为高中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最后是实践能力的形成,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理论知识的积累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相关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结而言,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重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上五个方面分阶段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做了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与之对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所以新《纲要》中指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