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作文写作备考专题人物素材:范仲淹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考作文写作备考专题人物素材:范仲淹

资源简介

高考作文写作备考专题人物素材:范仲淹
【人物概述】
三任京官,三遭贬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他矢志不移的赤子纯心;
直言正谏,敢为孤臣,“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他垂范千古的文人气节;
兼济天下,奋不顾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流芳百世的名仕精神写照。
【名言推荐】
1.家贫志不移,贪读如饥渴。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国家之患,莫大于乏人。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6.教易为善,善而人正,国之所以治。
7.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素材提炼】
文能提笔作文章,武能安邦定天下的范文正公
1.节俭清廉,家风传承
范仲淹幼年丧父,孤苦无依,长大后为了摒除杂念,一心向学,便住进寺庙里苦读。有史料记载:“公处南都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
每日粗茶淡饭,只求果腹。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拌于醋汁,吃完继续读书。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即使是在他飞黄腾达之时,也未曾有过奢侈靡费之举。他以“节俭清廉”为治家准则,一再要求自己的孩子要学会“忍穷”,以此砥砺自己的为官之德,养成克己奉公的品格。同时,他还经常苦口婆心地告诫自己的子侄,要“清心做官,莫营私利”。范仲淹一生坚守清贫、廉洁自律,从一人之品行到一族之家风,他的儿子范纯仁同样是闻名于世的布衣宰相。
2.少年立志,匡救苍生
古代读书人毕生追求就是“不为良相,宁为良医”,范仲淹也不例外。在他看来,“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也”“能及大小生民者,固为相为然”,“在下能及大小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良相良医,尽管职位高低不同,在为天下人造福方面却是一致的。范仲淹早年的志向不存在升官发财之念,其意向鲜明地表达了利泽生民的思想。
3.执着理想,忠勇报国
他像所有十年寒窗的学子一样,向往着有朝一日金榜题名,能实现自己的满腔抱负。中了进士之后,他辗转各地,做一些小官,但视野却很宏大,经常就国政发表自己的见解。他曾向朝廷上书,洋洋洒洒数万言,奏请改革吏治,裁撤冗员。整个国家内忧外患,朝中文不思政、武不思战,只想求一时苟安。范仲淹在官场沉浮数十载,逆境多于顺境,多次因直言进谏而被贬,但他始终初心不变,锐气和勇气都一如当年。
他针砭时弊,力主改革,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贬谪。范仲淹执着于理想,心怀天下,哪怕屡次碰壁,也不改初衷。他不曾被现实磨平棱角、变得圆滑世故,忠勇二字,是范仲淹生命的底色。他坚信人有多大的能力,就当承担多大的责任。他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赢得了历史的尊重。 范仲淹的一生,出身寒门亦成贵子,一介书生胸壑十万甲兵。身为人子,范仲淹照顾母亲,抚爱幼弟,身为人臣,范仲淹虽官阶低微却不改心忧天下其志,为百姓固守家园,开一地学风,培养人才。
这就是范仲淹,面对家国危难,他勇于担当,越挫越勇,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身处苦难之中,他没有失意消沉,宏图大志得以施展之时,他没有得意炫耀。这就是范仲淹,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范仲淹的一生,都是在最苦难的境遇中开出最绚烂的花朵。
范仲淹的一生,都是在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中绝处逢生。
范仲淹的一生,都是在绝对不可能的绝境中创造出无限的可能。
【附录经典】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个永恒的范仲淹
梁衡
①山东青州为中国最古老的行政区之一。当年大禹治水后将中国分为九州,即有青州。现在人们到青州来,主要是两件事,一是上山“拜寿”,二是到城里凭吊范仲淹。【从青州历史写起,总领全文,直接引出写作对象。】
②出青州城南五里,有云门山。自山脚下遥望山顶,崖上隐隐有一“寿”字,这就是人们要来看的奇迹。这是明代嘉靖三十九年,青州衡王为自己祝寿时所刻,距今已四百年。山上残雪未消,我在料峭春风中,细细端详这个奇迹。这字高七点五米,宽三点七米,也不知当初怎样写上去、刻出来,却又这样不失间架结构和点画笔意。衡王创造了奇迹,但他当时的目的并不为艺术。衡王刻字希冀自己长寿百岁,同时也向老百姓摆摆皇族的威风。但是数代之后衡王府就被抄家,命不能永存,威风也早就被风吹雨打去。倒是这个有艺术价值的“寿”字,寿到如今。【宕开一笔写衡王,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同时以衡王和范仲淹对比,突出了范仲淹的精神永存。衡王靠刻字、盖高楼求永存不得,范仲淹所作所为符合民心、符合历史规律思想而永生。】遥想当年大禹治水,从这里东去流入海,天下才得从漫漫洪水中解救出来,有此青州。从此,人们在这里男耕女织,一代一代地繁衍生息。范仲淹曾来这里为官,李清照曾在这里隐居,衡王在这里治自己的小天地。人们在这石山上摩崖刻字,凿窟造像,喊喊嚓嚓,忙忙碌碌。唯有这山默默无言。
③从山上下来,到青州城西去谒范公祠。这是人们为纪念北宋名臣范仲淹所修,千年来香火不绝。这祠并不大,大约就是两个篮球场大的院子。院心有一井,名范公井,传为范仲淹所修。这井水也不一般,清冽有加,传范仲淹公余用此水调成一种“青州白九药”,治民痼疾,颇有奇效。宋人有诗云:“甘情汲取无穷已,好似希文昔日心。”(范仲淹字希文)现在这井还水清如镜。【看范公,先写井,以井水的清澈来衬托范仲淹的为政清廉。】正东有祠堂,有范公像及其生平壁画。祠堂左右供欧阳修和富弼,他们都是当年推行庆历新政的主持。院南有竹林一片,千竿翠竹,蔚然秀地灵之气。竹后有碑廊,廊中刻有范公的名文《岳阳楼记》。院心有古木三株,为唐楸宋槐。树之北有冯玉祥将军的隶书碑联:“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忧乐观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这两句话准确地概括了范公的一生。【引用冯将军碑联,概括了范仲淹军事上的指挥才能和政治上的治国才能,同时领起下文对范仲淹一生功绩的回顾。】范仲淹从小丧父,家境贫寒。他发奋读书,早起煮一小盆粥,粥凉后划为四块,这就是他一天的饭食。后来科举得官,授龙图阁大学士,为政清廉,且力图革新。后来,西夏频频入侵,朝中无军事人才,他以文官身份统兵戍边,大败敌寇。西夏人惊呼“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边民尊称为“龙图老子”。连皇帝都按着地图说:“有仲淹在,朕就不愁了。”【引经据典,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范仲淹卓越的军事才能。】后又调回朝中主持庆历新政,大刀阔斧地除旧图新,又频繁调至各地任职,亲自推行地方政治的革新。无论在边防,在朝中,在地方,他总是“进亦忧,退亦忧”。其忧国忧民之心如炽如焰。范仲淹是一个诸葛亮式的政治家,一生主要是实践,他按自己认定的处世治国之道,鞠躬尽瘁地去做,将全部才华都投身到处理具体政务、军务中去,并不着意为文。皇祐三年(1051)范仲淹到青州任知府,这是他的官宦生涯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第二年即病逝了。《岳阳楼记》是他去世前七年,因病从前线调内地任职时所作。正如《出师表》一样,这是一个伟人后期的作品,也是他一生思想的结晶。我能想见,一个老人在这小院中,在井亭下竹林中是怎样的焦躁徘徊,自责自求,忧国忧民。他回忆着“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戍边生活;回忆着“居庙堂之高”伴君勤政的艰辛;回忆赈灾放粮所见到的平民水火之苦,他总结历代先贤和自己一生的政治阅历,终于长叹一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想象丰富,通过形象生动的记叙、描写再现了范仲淹在院中焦躁徘徊、自责自求、忧思万千的情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让人透过画面感受到范仲淹忧乐天下的高尚情怀,也领悟到作者对范仲淹的认同与赞美之情。】这声大彻大悟的慨叹如名利大庙里的钟声浑厚沉远,震悟大千。这一声大叹悠悠千年,激励着多少志士仁人,匡正了多少仁人官宦。
④春风拂动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摆动着嫩绿的叶片。【再写唐楸宋槐,既照应上文,也暗含时间流逝,而范仲淹却永存之意。】范公端坐祠内,默默享受这满院春光。我在院中徘徊,而对范公、欧阳公和富公的神位,默想千年古史中,如他们这样职位的官员有多少,如他们这样勤勉治事的人又有多少,但为什么只有范仲淹才教人千年永记,时时不忘呢 我想,个人只有辛苦的实践,诚实的牺牲还不行,这些只能随寿而终,只能被同时代的人理解。更重要的是,他要能创造一种精神,能提炼出一种符合民心、符合历史规律的思想。【设问,这段文字直接抒情议论,要高度关注。】
⑤走出范公祠,上车出城。路边闪过两个高大的石碑楼,突兀地在寒风中寂寞。人说这是当年衡王府的旧址,多么威风的皇族,现在只剩下这路边的碑楼和山上的寿字。【再写衡王,与上文照应,与范仲淹作比。】遥望云山,雾霭中翠柏披拂,奇峰傲立。在山上刻字的人终究留不住,留下的是这默默无言的山;把门楼修得很高的人还是存不住,长存的是那些曾用生命去推动历史车轮的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