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同步)复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时小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同步)复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时小练)

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同步)复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时小练)
一、单选题
1.战国时期的战争具有下列特点(  )
①战争规模大 ②参战兵力多 ③交战区域广 ④持续时间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是规模越来越大、参战兵力更多、交战区域更广、持续的时间也更长。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战争特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在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其主要目的是(  )
A.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 B.富国强兵,争取战争胜利
C.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D.招揽人才,提高士的地位
【答案】B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增强国力,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主要目的是富国强兵,争取战争胜利,B符合题意;
A,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目的,排除A;
C,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不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目的,排除C;
D,招揽人才,提高士的地位不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目的,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史实。
3.战国时魏国最早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此后各国相继效仿并不断推陈出新,由此产生的深层影响是(  )
A.贵族竞相追逐利禄 B.军队战斗力提高
C.新的政治秩序确立 D.分封制得到发展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变法的比较
【解析】【分析】材料中军功授爵的标准,破坏了世卿世禄制,使贵族政治逐渐衰落,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壮大和扩大统治基础,促进了新的政治秩序确立,C符合题意;
A,材料不能体现贵族竞相追逐利禄,A不符合题意;
B,材料不能体现军队战斗力提高,B不符合题意;
D,材料不能体现分封制得到发展,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4.唐朝诗人胡曾在其诗《流沙》中描述了战国时期“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的战乱局面。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战役是(  )
①阪泉大战 ②桂陵之战 ③马陵之战 ④长平之战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解析】【分析】战国时期各国都有统一中国的雄心,彼此之间的战争更频繁,规模更大,并且都具有兼并的特点,著名的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 ②③④正确,故D符合题意;
阪泉之战是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之间的战争, ① 错误,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的战争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公元前4世纪中期,齐国军师孙膑以“围魏救赵”的巧计在桂陵和马陵两地大败魏国主帅庞涓,魏国从此一蹶不振。公元260年,秦、赵于长平交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5.春秋战国之际,姬姓封国晋国逐渐被异姓的韩、赵、魏三家新兴的大夫瓜分。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封三家为诸侯。“三家分晋”实质上反映了(  )
A.中央集权体制已崩溃 B.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C.贵族世袭特权被废除 D.周王室权威得到加强
【答案】B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家分晋体现了西周时期确立的分封制遭到了破坏,分封的自主权已经从天子的手中旁落,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出现,故B项符合题意;
周代没有中央集权,故A不符合题意;
此时贵族世袭特权仍然存在,故C不符合题意;
题干体现了周王室的衰微,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家分晋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三家分晋”导致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由此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霸权政治结束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揭开了。
6.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主要表现为战争;二是“变”,突出体现在(  )
①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
②各国实行的变法改革
③各诸侯国争夺霸主地位
④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A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在经济的上“变”体现在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在政治的“变”体现在各国的变法特别是秦国的商鞅变法。①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属经济方面“变”的内容;②各国实行的变法改革属政治方面“变”的内容;④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属政治方面“变”的内容。故A①②④符合题意。
③各诸侯国争夺霸主地位,属于春秋时期的特点,③排除,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各国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在战争中取胜,纷纷实行变法。通过兼并战争,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
7.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迁都新郑后,在原来郑国都城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固城墙、深挖壕沟。这主要是为了(  )
A.防御诸侯国的进攻 B.扩大城市规模
C.划分地方行政区域 D.抵御匈奴侵略
【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属于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兼并战争。韩国在原来郑国都城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固城墙、深挖壕沟,是为了防御其他诸侯国的进攻,维护自己的统治。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的战争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战国时期,社会混乱,兼并战争频繁,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诸侯强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8.学校新来了一个风趣的历史老师,她作自我介绍时说:“我的姓名与战国七雄有缘,我的姓是地处最西的一个诸侯国的名称,我的名是地处最北的一个诸侯国的名称。”这位历史老师的姓名是(  )
A.楚秦 B.齐燕 C.秦齐 D.秦燕
【答案】D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地处最西的诸侯国是秦,地处最北的诸侯国是燕,故她的名字是秦燕。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战国七雄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战国七雄指齐、楚、燕、韩、赵、魏、秦。
9.(2022七上·孝昌月考)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这段材料说明(  )
A.商鞅变法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B.商鞅变法促进了国家统一
C.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
D.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交融
【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C.依据题干信息“ 孝公用商鞅之法 , 民以殷盛 , 国以富强 , 百姓乐用 , 诸侯亲服 ”,可以看出,这说的是经过商鞅变法,人民富裕,国家强盛,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商鞅变法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不符合题意;
B. 商鞅变法促进了国家统一 ,不符合题意;
D. 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交融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材料含义,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注意读懂材料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10.(2022七上·孝昌月考)如图是文物铜方量的图片。其铭文中记载了公元前344年12月,大良造(爵位)鞅,定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的容积为一升。该文物可实证(  )
商鞅铜方量
A.商朝青铜工艺高超 B.商鞅废除井田制
C.商鞅维护贵族特权 D.商鞅统一度量衡
【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D.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商鞅变法时制造的方量,作为全国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文物可以证明商鞅变法时统一度量衡,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商朝青铜工艺高超 ,不符合题意;
B. 商鞅废除井田制 ,不符合题意;
C. 商鞅维护贵族特权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题干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看懂题干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11.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家通过与其他六个国家的战争,不断向东扩大自己的国土,这个国家是(  )
A.秦国 B.齐国 C.楚国 D.燕国
【答案】A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七雄中,秦国处于最西边,但是秦国通过一系列的战争,打败其他国家,领土不断向东扩张,故选项A符合题意;
B.齐国,不符合题意;
C.楚国,不符合题意;
D.燕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12.改革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是(  )
①勤于耕织的人
②经商的人
③战场立功的人
④固守传统的贵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商鞅变法规定: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故①③正确;
法令中并没有涉及奖励经商的人,且商鞅主张重农抑商,故②错误;
法令规定“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故④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考查了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13.作家余秋雨曾经写道:“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至今还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这个“了不起的工程”是(  )
A.万里长城 B.灵渠 C.都江堰 D.骊山陵
【答案】C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题干中这个“了不起的工程”指的是都江堰,C符合题意;
A,万里长城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A不符合题意;
B,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主要功能是航运,B不符合题意;
D,骊山陵是秦始皇的陵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都江堰的相关史实。
14.据史书记载:“每岁插秧毕,蜀人奉香烛,祀李王,络绎不绝。”材料中蜀人在完成插秧后供奉祭祀的“李王”应是(  )
A.李冰 B.李耳 C.李斯 D.李悝
【答案】A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题干材料中蜀人在播种季节供奉祭祀的“李王”是李冰。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都江堰水利工程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15.如图所示的水利工程,2 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图中“分水堤”东面的江水主要用于(  )
A.分洪 B.水运 C.排沙 D.灌溉
【答案】D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都江堰。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图中“分水堤”东面的江水主要用于灌溉。都江堰是一项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今仍然发挥着分洪、灌溉和运输的作用。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人民。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都江堰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代表我国当时先进的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16.战国中后期,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合众弱以攻一强”“事一强以攻众弱”的历史现象。其中的“一强”是指(  )
A.秦国 B.齐国 C.楚国 D.燕国
【答案】A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根据“合众弱以攻一强”“事一强以攻众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了战国中后期的合纵和连横。战国中后期,秦国日益强大,对东方六国构成严重威胁,齐、楚、燕、韩、赵、魏有“合众势以攻一强”的意愿,并为此进行了一些合作,包括几国出兵联合进攻秦国,历史上称这种策略为“合纵”,秦国要想向东发展,就必须破坏东方六国的联合,尤其是齐楚两个大国的联盟,为此采用各个击破的办法拆散各国联盟,“事一强以攻众弱”,历史上称这种策略为“连横”,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战国七雄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战国时期,在兼并战争中,诸侯国不断减少,为后来秦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基础。
二、材料分析题
17.战国时期,战事连年,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代纷争乱不停】
材料一: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唐]胡曾《咏史诗·流沙》
【励精图治谋大业】
材料二: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废除井田制,广开良田,奖励耕战,……这虽然不是古代治理国家的道路,但还是因为抓住了农业这个本业的缘故,使邻国倾覆而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但是这样做后,先王的制度被毁灭了,身份等级的划分乱了法度。……强国兼并地盘,弱国丧失江山。
材料三: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记)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
——毛泽东《商鞅徙木立信论》
材料四:贵族们竭力反对商鞅变法。太子的老师公孙虔和公孙贾在幕后唆使太子故意触犯新法。商鞅表示,无论什么人犯法都必须惩办。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刑,那么就惩办纵容、教唆太子的两位老师。公孙虔被处脸上刻字,公孙贾因屡教不改被割掉鼻子。从此,再也没有人与新法作对了。秦孝公死后,商鞅遭到诬陷,便起兵反抗,后失败被车裂。商鞅虽然惨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
(1)材料一中的诗句反映了哪个时期怎样的一种社会状况?当时有哪些比较著名的战役?
(2)根据材料二,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毛泽东称赞商鞅为“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的原因。
(4)材料四中,从两位老师教唆太子犯法,到商鞅惨遭车裂,再到商鞅虽死但新法仍继续推行,你对此有何认识?
【答案】(1)战国时期;七雄争霸。长平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2)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3)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改革会受到旧势力的反对;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要坚定改革的信念,不怕挫折,不怕牺牲;改革要执法必严,坚定走依法治国的道路;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七雄戈戟乱如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诗句反映了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的一种社会状况。当时比较著名的战役长平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2)根据材料二“废除井田制,广开良田,奖励耕战”可知,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称赞商鞅为“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的原因是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材料四中,从两位老师教唆太子犯法,到商鞅惨遭车裂,再到商鞅虽死但新法仍继续推行。我对此的认识是改革会受到旧势力的反对;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要坚定改革的信念,不怕挫折,不怕牺牲;改革要执法必严,坚定走依法治国的道路;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及应用知识的能力。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到战国时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诸侯强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改革是变革旧秩序、旧制度的一场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新时代进步的潮流;改革必然会遇到重重阻碍,必须坚持不懈,有牺牲精神。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少好刑名之学”
,入秦后,以强国之术说动秦孝公,主持变法。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他遭诬陷,起兵反抗,兵败被车裂。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统治权威衰弱,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秦孝公进行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变法中的哪一项措施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这场变法给秦国带来什么影响?
(3)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答案】(1)商鞅。富国强兵。
(2)按军功授爵。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战乱频仍,诸侯争霸兼并。
【知识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入秦后,以强国之术说动秦孝公,主持变法。”结合所学知识,他指的是商鞅。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中按军功授爵的措施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根据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统治权威衰弱,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战乱频仍,诸侯争霸兼并。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变法使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 商君列传》
(1)材料一中的“卫鞅”是指谁
(2)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采取什么措施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的
(3)商鞅变法中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士兵战斗热情最直接的措施分别是什么
(4)商鞅变法中直接损害旧贵族利益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1)商鞅。
(2)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4)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卫鞅”指的是商鞅。战国时期,秦孝公为了增强秦国的实力,在争雄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
(2)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采取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的措施来加强对地方管理。
(3)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中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士兵战斗热情最直接的措施分别是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种植粮食多的人可以免除劳役,推行军功爵制度,根据军功授予爵位和土地。
(4)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中损害旧贵族利益的条款是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贵族失去了世卿世禄的特权,直接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
故答案为:
(1)商鞅。
(2)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4)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同步)复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时小练)
一、单选题
1.战国时期的战争具有下列特点(  )
①战争规模大 ②参战兵力多 ③交战区域广 ④持续时间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在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其主要目的是(  )
A.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 B.富国强兵,争取战争胜利
C.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D.招揽人才,提高士的地位
3.战国时魏国最早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此后各国相继效仿并不断推陈出新,由此产生的深层影响是(  )
A.贵族竞相追逐利禄 B.军队战斗力提高
C.新的政治秩序确立 D.分封制得到发展
4.唐朝诗人胡曾在其诗《流沙》中描述了战国时期“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的战乱局面。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战役是(  )
①阪泉大战 ②桂陵之战 ③马陵之战 ④长平之战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5.春秋战国之际,姬姓封国晋国逐渐被异姓的韩、赵、魏三家新兴的大夫瓜分。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封三家为诸侯。“三家分晋”实质上反映了(  )
A.中央集权体制已崩溃 B.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C.贵族世袭特权被废除 D.周王室权威得到加强
6.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主要表现为战争;二是“变”,突出体现在(  )
①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
②各国实行的变法改革
③各诸侯国争夺霸主地位
④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7.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迁都新郑后,在原来郑国都城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固城墙、深挖壕沟。这主要是为了(  )
A.防御诸侯国的进攻 B.扩大城市规模
C.划分地方行政区域 D.抵御匈奴侵略
8.学校新来了一个风趣的历史老师,她作自我介绍时说:“我的姓名与战国七雄有缘,我的姓是地处最西的一个诸侯国的名称,我的名是地处最北的一个诸侯国的名称。”这位历史老师的姓名是(  )
A.楚秦 B.齐燕 C.秦齐 D.秦燕
9.(2022七上·孝昌月考)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这段材料说明(  )
A.商鞅变法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B.商鞅变法促进了国家统一
C.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
D.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交融
10.(2022七上·孝昌月考)如图是文物铜方量的图片。其铭文中记载了公元前344年12月,大良造(爵位)鞅,定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的容积为一升。该文物可实证(  )
商鞅铜方量
A.商朝青铜工艺高超 B.商鞅废除井田制
C.商鞅维护贵族特权 D.商鞅统一度量衡
11.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家通过与其他六个国家的战争,不断向东扩大自己的国土,这个国家是(  )
A.秦国 B.齐国 C.楚国 D.燕国
12.改革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是(  )
①勤于耕织的人
②经商的人
③战场立功的人
④固守传统的贵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作家余秋雨曾经写道:“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至今还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这个“了不起的工程”是(  )
A.万里长城 B.灵渠 C.都江堰 D.骊山陵
14.据史书记载:“每岁插秧毕,蜀人奉香烛,祀李王,络绎不绝。”材料中蜀人在完成插秧后供奉祭祀的“李王”应是(  )
A.李冰 B.李耳 C.李斯 D.李悝
15.如图所示的水利工程,2 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图中“分水堤”东面的江水主要用于(  )
A.分洪 B.水运 C.排沙 D.灌溉
16.战国中后期,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合众弱以攻一强”“事一强以攻众弱”的历史现象。其中的“一强”是指(  )
A.秦国 B.齐国 C.楚国 D.燕国
二、材料分析题
17.战国时期,战事连年,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代纷争乱不停】
材料一: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唐]胡曾《咏史诗·流沙》
【励精图治谋大业】
材料二: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废除井田制,广开良田,奖励耕战,……这虽然不是古代治理国家的道路,但还是因为抓住了农业这个本业的缘故,使邻国倾覆而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但是这样做后,先王的制度被毁灭了,身份等级的划分乱了法度。……强国兼并地盘,弱国丧失江山。
材料三: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记)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
——毛泽东《商鞅徙木立信论》
材料四:贵族们竭力反对商鞅变法。太子的老师公孙虔和公孙贾在幕后唆使太子故意触犯新法。商鞅表示,无论什么人犯法都必须惩办。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刑,那么就惩办纵容、教唆太子的两位老师。公孙虔被处脸上刻字,公孙贾因屡教不改被割掉鼻子。从此,再也没有人与新法作对了。秦孝公死后,商鞅遭到诬陷,便起兵反抗,后失败被车裂。商鞅虽然惨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
(1)材料一中的诗句反映了哪个时期怎样的一种社会状况?当时有哪些比较著名的战役?
(2)根据材料二,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毛泽东称赞商鞅为“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的原因。
(4)材料四中,从两位老师教唆太子犯法,到商鞅惨遭车裂,再到商鞅虽死但新法仍继续推行,你对此有何认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少好刑名之学”
,入秦后,以强国之术说动秦孝公,主持变法。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他遭诬陷,起兵反抗,兵败被车裂。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统治权威衰弱,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秦孝公进行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变法中的哪一项措施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这场变法给秦国带来什么影响?
(3)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 商君列传》
(1)材料一中的“卫鞅”是指谁
(2)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采取什么措施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的
(3)商鞅变法中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士兵战斗热情最直接的措施分别是什么
(4)商鞅变法中直接损害旧贵族利益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是规模越来越大、参战兵力更多、交战区域更广、持续的时间也更长。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战争特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B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增强国力,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主要目的是富国强兵,争取战争胜利,B符合题意;
A,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目的,排除A;
C,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不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目的,排除C;
D,招揽人才,提高士的地位不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目的,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史实。
3.【答案】C
【知识点】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变法的比较
【解析】【分析】材料中军功授爵的标准,破坏了世卿世禄制,使贵族政治逐渐衰落,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壮大和扩大统治基础,促进了新的政治秩序确立,C符合题意;
A,材料不能体现贵族竞相追逐利禄,A不符合题意;
B,材料不能体现军队战斗力提高,B不符合题意;
D,材料不能体现分封制得到发展,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4.【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解析】【分析】战国时期各国都有统一中国的雄心,彼此之间的战争更频繁,规模更大,并且都具有兼并的特点,著名的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 ②③④正确,故D符合题意;
阪泉之战是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之间的战争, ① 错误,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的战争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公元前4世纪中期,齐国军师孙膑以“围魏救赵”的巧计在桂陵和马陵两地大败魏国主帅庞涓,魏国从此一蹶不振。公元260年,秦、赵于长平交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5.【答案】B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家分晋体现了西周时期确立的分封制遭到了破坏,分封的自主权已经从天子的手中旁落,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出现,故B项符合题意;
周代没有中央集权,故A不符合题意;
此时贵族世袭特权仍然存在,故C不符合题意;
题干体现了周王室的衰微,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家分晋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三家分晋”导致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由此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霸权政治结束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揭开了。
6.【答案】A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在经济的上“变”体现在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在政治的“变”体现在各国的变法特别是秦国的商鞅变法。①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属经济方面“变”的内容;②各国实行的变法改革属政治方面“变”的内容;④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属政治方面“变”的内容。故A①②④符合题意。
③各诸侯国争夺霸主地位,属于春秋时期的特点,③排除,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各国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在战争中取胜,纷纷实行变法。通过兼并战争,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
7.【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属于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兼并战争。韩国在原来郑国都城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固城墙、深挖壕沟,是为了防御其他诸侯国的进攻,维护自己的统治。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的战争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战国时期,社会混乱,兼并战争频繁,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诸侯强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8.【答案】D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地处最西的诸侯国是秦,地处最北的诸侯国是燕,故她的名字是秦燕。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战国七雄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战国七雄指齐、楚、燕、韩、赵、魏、秦。
9.【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C.依据题干信息“ 孝公用商鞅之法 , 民以殷盛 , 国以富强 , 百姓乐用 , 诸侯亲服 ”,可以看出,这说的是经过商鞅变法,人民富裕,国家强盛,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商鞅变法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不符合题意;
B. 商鞅变法促进了国家统一 ,不符合题意;
D. 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交融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材料含义,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注意读懂材料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10.【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D.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商鞅变法时制造的方量,作为全国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文物可以证明商鞅变法时统一度量衡,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商朝青铜工艺高超 ,不符合题意;
B. 商鞅废除井田制 ,不符合题意;
C. 商鞅维护贵族特权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题干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看懂题干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11.【答案】A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七雄中,秦国处于最西边,但是秦国通过一系列的战争,打败其他国家,领土不断向东扩张,故选项A符合题意;
B.齐国,不符合题意;
C.楚国,不符合题意;
D.燕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12.【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商鞅变法规定: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故①③正确;
法令中并没有涉及奖励经商的人,且商鞅主张重农抑商,故②错误;
法令规定“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故④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考查了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13.【答案】C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题干中这个“了不起的工程”指的是都江堰,C符合题意;
A,万里长城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A不符合题意;
B,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主要功能是航运,B不符合题意;
D,骊山陵是秦始皇的陵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都江堰的相关史实。
14.【答案】A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题干材料中蜀人在播种季节供奉祭祀的“李王”是李冰。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都江堰水利工程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15.【答案】D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都江堰。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图中“分水堤”东面的江水主要用于灌溉。都江堰是一项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今仍然发挥着分洪、灌溉和运输的作用。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人民。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都江堰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代表我国当时先进的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16.【答案】A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根据“合众弱以攻一强”“事一强以攻众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了战国中后期的合纵和连横。战国中后期,秦国日益强大,对东方六国构成严重威胁,齐、楚、燕、韩、赵、魏有“合众势以攻一强”的意愿,并为此进行了一些合作,包括几国出兵联合进攻秦国,历史上称这种策略为“合纵”,秦国要想向东发展,就必须破坏东方六国的联合,尤其是齐楚两个大国的联盟,为此采用各个击破的办法拆散各国联盟,“事一强以攻众弱”,历史上称这种策略为“连横”,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战国七雄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战国时期,在兼并战争中,诸侯国不断减少,为后来秦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基础。
17.【答案】(1)战国时期;七雄争霸。长平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2)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3)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改革会受到旧势力的反对;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要坚定改革的信念,不怕挫折,不怕牺牲;改革要执法必严,坚定走依法治国的道路;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七雄戈戟乱如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诗句反映了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的一种社会状况。当时比较著名的战役长平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2)根据材料二“废除井田制,广开良田,奖励耕战”可知,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称赞商鞅为“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的原因是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材料四中,从两位老师教唆太子犯法,到商鞅惨遭车裂,再到商鞅虽死但新法仍继续推行。我对此的认识是改革会受到旧势力的反对;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要坚定改革的信念,不怕挫折,不怕牺牲;改革要执法必严,坚定走依法治国的道路;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及应用知识的能力。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到战国时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诸侯强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改革是变革旧秩序、旧制度的一场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新时代进步的潮流;改革必然会遇到重重阻碍,必须坚持不懈,有牺牲精神。
18.【答案】(1)商鞅。富国强兵。
(2)按军功授爵。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战乱频仍,诸侯争霸兼并。
【知识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入秦后,以强国之术说动秦孝公,主持变法。”结合所学知识,他指的是商鞅。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中按军功授爵的措施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根据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统治权威衰弱,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战乱频仍,诸侯争霸兼并。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变法使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19.【答案】(1)商鞅。
(2)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4)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卫鞅”指的是商鞅。战国时期,秦孝公为了增强秦国的实力,在争雄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
(2)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采取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的措施来加强对地方管理。
(3)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中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士兵战斗热情最直接的措施分别是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种植粮食多的人可以免除劳役,推行军功爵制度,根据军功授予爵位和土地。
(4)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中损害旧贵族利益的条款是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贵族失去了世卿世禄的特权,直接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
故答案为:
(1)商鞅。
(2)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4)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