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版 必修3 政治与法治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版 必修3 政治与法治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教案

资源简介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教案
议题一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引述宪法序言,说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阐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必然性。
◎课时目标
1.政治认同
认同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认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历史真理。
2.科学精神
知道认清中国的国情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能够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变化,能够认清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多重矛盾中的主要矛盾。
3.公共参与
结合具体事例说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了解本地有哪些革命纪念地可以作为教育实践基地,积极参与教育实践活动。
◎学习任务
任务一 读懂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任务二 了解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任务三 认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真理
◎探究活动
任务一 读懂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活动1. 搜集研读史料 读懂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活动设计:
①活动形式:搜集研读史料 ②活动要求: 将班级学生分为三组; 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三个不平等条约中选取一个,搜集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条约主要内容等史料; 每组推荐一名学生代表,展示搜集的史料,并阐述列强是如何通过该条约逐步控制中国的,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教师活动: 组织分组活动,将学生分为三组,明确每个小组负责的条约,引导学生搜集史料,并分析列强是如何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一步步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的,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学生活动: 参与分组活动,搜集并研读史料,思考这些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哪些权益,导致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解析: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并一步步地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该国情也决定了近代中国有多重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设计意图:
意图1:(史料研读 感悟提升)通过引导学生亲自搜集和研读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典型史料,能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随着西方列强一步一步地控制中国,中国的社会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意图2:(正视历史 认清国情)通过研读史料让学生认清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知道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是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激发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
任务二 了解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活动2. 鉴别不同建国方案 阐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必然性
活动设计:
①活动形式:分组活动 ②活动要求: 将班级学生分为三组; 各组分别完成下列表格: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的三种建国方案政治力量代表人物建国方案较量结果得出结论
展示完成的表格,教师进行总结。 教师活动: 承接活动1的学生分组,通过PPT展示表格模板,引导学生按要求完成表格。各组展示完表格后,教师进行总结,阐明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 学生活动: 积极参与分组活动,与本组同学协作完成表格内容,比较和鉴别三种建国方案。展示本组完成的表格,并推荐一位同学作为本组学生代表,对本组表格内容进行阐述。
解析: 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的出路、前途和命运问题上,各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自己的方案,进行了异常激烈的较量。有比较才有鉴别,中国共产党的方案在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这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具有历史必然性。
设计意图:
意图1:(重要内容 表格呈现)采用表格的形式清晰地呈现较为复杂的教学内容,且以分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完成表格内容,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意图2:(比较鉴别 增进认同)通过亲自比较20世纪中叶中国出现的三种建国方案,能够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三种建国方案孰优孰劣,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是唯一正确的选择,认同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
任务三 认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真理
活动3. 以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为例 探究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真理
活动设计:
典型案例: 从北京城区往西一百多千米,顺着一条奔流的小溪,可以到达一个群山环抱的小村庄——堂上村。1943年,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诞生在这里,并从这里传遍大江南北,经久不衰。歌曲原名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后来,毛泽东作了修改,在“中国”前面添加了“新”字。 如今,在这首歌曲的诞生地,人们建起了纪念馆。许多学校在这里为学生举办18岁成人礼。 教师活动: 展示典型案例,介绍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以及歌曲名字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新”的内涵,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同时,指导学生设计教育实践活动。 学生活动: ①了解毛泽东对歌曲名字的修改,思考毛泽东为什么在“中国”前面添加了“新”字,“新”体现在哪里;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真理。 ②了解所在地区有哪些革命纪念地可以作为教育实践基地,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一次教育实践活动。
提问: 毛泽东为什么在“中国”前面添加了“新”字?说说你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理解。 了解你所在地区有哪些革命纪念地可以作为教育实践基地,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设计一次教育实践活动。
解析: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斗争经验的历史总结,是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历史真理。
设计意图:
意图1:(典例解读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创作的真实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了解新中国,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意图2:(走出教室 知行合一)引导学生结合本地实际,自主设计教育实践活动,这有别于以往教师设计、学生参与的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议题小结
◎课时作业
1.“复兴之路”展厅展示了中国近代的2300多件实物、文献、图片、图表、模型、绘画、雕塑、旧址复原、模拟景观等展品。如果你参观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段历史,你会产生的感受有(  )
①近代中国的历史既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也是一部抗争的历史
②西方列强的入侵导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中国资产阶级未对国家进步作出实质性贡献
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起草的宣言中指出:“当我们举行会议的时候,中国人民已经战胜了自己的敌人,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现在是站立起来了,我们民族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这意味着实现了经济独立和民族解放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实现民族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
③说明根本政治制度已经建立,奠定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制度基础
④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下列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有了主心骨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奋战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