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8.2《登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杜甫的《登高》选自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该单元人文主题是“生命的诗意”。诗歌营造的浓郁悲凉的意境,诗人的忧国之情与个人的人生感慨的融为一体,是学习的主要内容。本节课以情感把握为主,渗透语言魅力、意境之美的品味,从而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学生分析】高一学生学习过杜甫的一些作品,对杜甫及其忧国忧民、仁爱宽厚的精神品质有一定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审美鉴赏还停留于表面,对《登高》意境之雄浑悲壮和情感之复杂深沉,缺乏独特感悟和深刻理解。
教学目标:
反复朗读,把握诗歌内容
2、以“悲秋”为线索,探究诗中的时令之秋、人生之秋、国运之秋。
3、通过比较阅读,领悟杜甫忧生忧世、仁爱悲壮的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
以“悲秋”为线索,探究诗中的时令之秋、人生之秋、国运之秋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领悟杜甫忧生忧世、仁爱悲壮的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答法、朗读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创造情境,激情导入
古人常有登高临远的情结,登高而赋。极目四望,烟波浩渺,天地万物,如是而来。唐大历二年的那个重阳节,已经离开故乡35年的杜翁独自登上了山亭,把他一生的血泪凝聚在了那首被后人成为“律诗之首”的《登高》中。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深秋。
知人论世,走近诗人
1.PPT屏显:杜甫简介。
2.PPT 登高 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杜甫时年55岁,但只能继续漂泊,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晚年多病,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自己又壮志难酬,种种悲苦郁积心头。 为了排遣郁闷,诗人于大历二年(767)秋天重阳节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写下了 登高 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旷世之作。 三年之后,杜甫即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反复诵读,整体感悟
(一)反复朗读
1.指导七言诗读法,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音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情读——要求学生饱含感情朗读。告知学生读好一首诗,须把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读这首诗,把自己化身为那个老病孤苦的杜甫——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褛,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
2.学生范读。
3.学生大声齐读,要求把握诗脉,体会情感。
(二)整体感知
师: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学生回答,师引导并明确:凄楚、悲伤、痛苦、孤独、沉郁、顿挫。(悲)
师:诗歌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悲”,诗人“悲”什么
学生回答,师引导并明确:时令之秋、人生之秋、国运之秋。
细读文本、赏析探究
活动一:《典籍里的中国》是由撒贝宁主持的一档以“文化节目+戏剧+影视化”的方式,把传统经典搬上了荧屏,传播传统文化的节目。下期节目组打算走进杜甫《登高》,请你来分析一下他是怎么抒发的这种悲情的?舞台效果该如何布置呢?
提示:1.拍摄景物注意画面感,包括色调、颜色、空间形态等
2.人物表演时加上动作、语言、神态等
2.可加入音乐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一)悲·时令之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预设:
特写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落木、长江
拍摄:远景拍摄高远的天空,体现天之高,天之大,衬托个人的弱小和渺小。 特写树上的一片叶子在急烈的风中瑟瑟发抖。这时,加上猿猴凄厉的哀嚎声配音。近景拍摄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显示出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航拍一只孤独无依的鸟儿在空中盘旋无所依靠的镜头。远景拍摄山景,黄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无边”写落叶之多,“萧萧”写落叶之声。镜头一转为写江景,写出了江水的滔滔气势。
教师评价:诗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萧索惨淡的画面映照出他内心的凄凉,哀猿的啼声暗示是人的悲苦。
〈二〉悲·人生之秋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表演:男演员呈现一位满目哀愁、年老病衰、暗自神伤的诗人形象。特写眺望远方的神情。
师:不只凄凉清冷的秋景让他觉得可悲,这里还有太多让他觉得可悲的事情,再来思考一下?
生:思考合作讨论
师生共同总结:一悲:离家万里;二悲:秋风萧瑟;三悲:长年漂泊;四悲:万里作客;五悲:年岁已高;六悲:百病缠身;七悲:亲朋亡散;八悲:孤独登台。
〈三〉悲·国运之秋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杜甫因何“艰难”,又“苦恨”什么
学生:因世事艰难,国家动荡,“苦恨”自己历尽辛苦,两鬓苍苍,却功业无成。
总结: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无论穷达总在自责自己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不能救生民于水火,这才是“苦恨”的真正底蕴,这才是独一无二的杜甫心哪!
五、致敬先贤,与之对话
活动二:《典籍里的中国》中,杜甫听说,撒贝宁是来自1000年以后的后生,不禁发问:“1000年后的国家,可已太平?百姓,可已安定?”于是,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带着杜甫穿越来到了成都的杜甫草堂。此时,恰逢一群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正在参观,并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向杜甫表达敬意。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杜甫的敬意!
学生自由发言
六、感动人物,拟写颁奖词
活动三:《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中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忧国忧民的杜甫呈现是我们面前。如果杜甫活在今天,是一个感动中国的人物。节目最后让我们大家仿照“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的格式为杜甫写一段颁奖词。
1、学生拟写颁奖词。
2、学生读自己拟写的颁奖词,师生点评。
3师展示:
齐读:漫漫长路,谁在弹奏忧国忧民的千古绝唱?破旧草堂,谁在用诗歌诠释背井离乡的悲心愁肠?您的赤子之心,照耀在唐朝盛衰上,化为一腔怒火,燃尽腐败与丑恶。您的诗篇,铭记在人们心中,化为一股热泪,洒遍祖国河山。您是当之无愧的诗圣,我们会一直怀着一颗无比崇敬的心仰望您,仰望历史,仰望中华文明!
七、总结全文
古往今来,身世家国,荣辱人生,多少离愁苦恨,多少艰难困厄,全由杜甫一肩挑住。我相信,杜甫这种推己及人,舍己为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精神定会成为我们“最炫的民族风” 。下面让我们再次朗读这首诗结束这节课!
作业布置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