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飞向太空的航程贾永 曹智 白瑞雪腾云驾雾,呼风唤雨,高居于碧霄之上,逍遥于九重天外:这是龙的形象。中华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在我们的祖先心中,很早就产生了像神龙那样凌云御风、翱翔天宇的渴望。飞天梦之一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国际天文联合会上,月球上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以纪念“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人”。神舟5号英雄杨利伟写作背景2003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结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新闻特征: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认识新闻新闻人物通讯消息报告文学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狭义——消息通讯广义新闻特征:真实性、时效性、简明性消息、通讯及报告文学的异同相同点:都强调真实性、都具有时效性(消息最强、通讯较强、报告文学较弱)。不同点:①消息篇幅最短,通讯较长,报告文学最长。②通讯与报告文学都具有文学性,后者比前者的文学色彩更浓。③报告文学具有政论性,即它以明显的社会作用为目的,是一种特殊宣传工具。通讯具有评论性,即它必须对人或事作出评论。新闻的材料类型: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1)标题——新闻的“眼睛”,有主标题(一行标题)和副标题(多行标题)之分。其主标题旨在揭示消息的主题或重要新闻事实;副标题(又称辅题、子题)用以补充说明情况,或指出内容范围,作出内容提要等。理清文本结构:导语:(1~3)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明“神五”发射时间、地点、意义。(描述式+评论式)主体:(4~26)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时间为线索,特点为“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结尾:(27~30)呼应开头,回到导语重点内容——中华民族迎来飞天梦圆的时刻!(干净利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锦上添花)一、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 点明时间(2003年10月15日清晨)、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读者带入激动人心的场面与氛围中。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标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文本研读二、主体部分【思考】1、第四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结构上:过渡段,承上启下内容上:引出对中国航天史的回顾,抒发自豪感。文本研读二、主体部分【思考】2、请概括第二部分内容中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提示:以时间为顺序文本研读1957年,苏联发射卫星,激励中国也立项研究;1958年,毛泽东提出“人造卫星”计划,专家制定发展规划方案;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关键);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长征”一号火箭成功;1980年,返回式卫星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1986年,“863”计划出台;1992年,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1999~2002年,“神舟系列(一至四号)”成功飞天;2003年,“神五”成功飞天,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文本研读第二部分(第4~26段),主体。第1层:第4段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是由导语部分引出主体部分。 古老的航天梦。第2层:第5、6段,写背景。苏联发射人造卫星,这个消息震动了从来不服输的中国人。第3层:第7~10段,我们取得了初步的成就。毛主席号召,到计划,到成功 。第4层:第11~13段,人造卫星上天了,下一步就是载人飞天,圆千年梦想。第5层:第14~16段,10年后,“863计划”出台,科学家们达成共识,航天梦再次启航。第6层:第17~26段,新的航天史。航天发射五战五捷 。二、主体部分文本研读3、我们不难发现主体部分用大量篇幅写中国航天发展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是不是不像新闻了?对中国航天史的回顾,是建立在叙述“神五”飞天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来写的,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对新闻事实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把航天史的材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能及时满足读者阅读的需求。同时把事件放在历史的长河去考察,使事件本身具有历史的纵深感,意义也更加突出。二、主体部分文本研读4、最后一关,既然“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为什么还说 “几乎是从零开始”?【明确】 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是极端粗略的,是表面的,真正研制的技术我们一无所知。5、作者是如何说明“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的?【明确】用数字列举法。如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如“神舟”一到五号的相继成功发射等,都有力地说明了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二、主体部分文本研读6、引用美国一家报纸的说法有什么作用?【明确】美国是航天大国,引用该国报纸评价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另外,所引“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又紧扣文题。7、文章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在哪儿?为什么这么说?【明确】文章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最后一句:“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饱含感情,高度概括了中国“飞向太空”的航程”。三、结尾部分文本研读【思考】结尾部分作者主要讲述了什么?时间:金色的秋日,9时10分。人物:杨利伟,一个勇敢的中国人。事件: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发射成功。评论: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作用:本文的结尾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了感染力。4、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本文标题有何含义?文本研读(1)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是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2)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新闻信息:时间、地点、场面写作方法:描述、评论第三部分:结尾第二部分:主体事件过程:发射环境、杨利伟、发射情景新闻信息:背景写作方法:事例事件过程:初步成功、“863”、新航天史新闻信息:时间、人物、事件写作方法:描述、抒情第一部分:导语写作特点1.典范而独具特色的新闻结构(1) 标题一语双关(2)首尾圆合式结构(3)置于历史语境中的新闻主体(4)描述式与评论式相结合的导语和结语2.较浓郁的文学色彩(1)描写、抒情表达方式的运用(2)凝练生动的语言参考资料(一)什么是载人航天 :载人航天是人类驾驶和乘坐载人航天器在太空中从事各种探测、研究、试验、生产和军事应用的往返飞行活动。其目的在于突破地球大气的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把人类的活动范围从陆地、海洋和大气层扩展到太空。更广泛和更深入地认识整个宇宙。并充分利用太空和载人航天器的特殊环境进行各种研究和试验活动。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世界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尤里 加加林少校乘“东方”1号飞船用了108分钟绕地球运行一圈后,在萨拉托夫附近安全返回。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位遨游太空的航天员。1961年5月5日,美国第一位进行亚轨道飞行的航天员艾伦 B 谢泼德,驾驶美国“水星”MR3飞船进行首次载人亚轨道飞行,美国因此成为继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具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2003年10月15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三个依靠自己的力量将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参考资料(二)文中的四位科学家:王大珩(héng),应用光学家。 原籍江苏苏州,生于日本东京。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我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王淦(gàn)昌,我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参与我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资深院士。杨嘉墀(chí), 我国著名的航天科技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是我国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也是中国自动化学科、自动化学会、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倡导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芳允,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