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8张PPT)小学生常见心理状态出生至21岁的五个阶段阶段 孩子的需要或行为 在这一阶段孩子的需要的到满足 未能得到满足 未满足,长大后可能出现的个性特征0-1岁信任与不信任 (生理需求) 肚饿—需要食物 受惊—需要拥抱 哭泣—需要拥抱 觉得生长在安全的地方,相对开朗,比较容易信任他人 无安全感,渴望爱 依赖性强,独立性差,难以信任他人2-3岁 自主与羞愧 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生理机能及注意到身体的能力及限制(如控制大小便) 如果家长支持且开始尊重对待,会获得自主能力及感知影响力 如果没有的到适当的鼓励与支持,只有批评训斥或嘲笑,容易产生羞愧感 自卑,独立性差,懦弱,内向,或经常做出不必要的道歉4-5岁主动性与内疚 喜欢幻想,创造及按照自己的主意行事,开始有主动性 得到支持,会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情绪 如因创新(天马行空)导致批评或处罚,会有内疚、犯罪感,停止主动性,或偷偷进行 害怕犯错隐瞒错误回避风险6-11岁 勤勉与自卑 会开始与同伴竞争,开始注重同伴关系 得到鼓励及支持,关注情绪变化,会变得有活力 过于严厉的批评或忽略情绪,会变得没有自信,无积极性 不安全感增加,无竞争意识及退避行为对自己或他人责备求全12岁 青春期 开始有自己的世界观 接受生理上的变化 寻求同辈关系 容许自我探索,给予足够的空间,会发展成一个自我接受的人 不支持不引导,只告知他已进入一个新的身份,容易形成反叛或者浮躁的个性 矛盾很多,依赖与独立冲突过大,导致行为偏差。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类四大类问题学习方面的问题个人情绪方面的问题社会适应行为方面的问题家庭沟通方面的问题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三大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家庭环境、生活事件)个体心理因素(心理冲突、特殊人格)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2、孤独症/广泛性发育障碍3、品行障碍4、学业问题5、同伴交往问题6、逆反7、离婚反应8、恐惧和焦虑9、重复问题(强迫)10、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精神发育迟滞、校园暴力、出走、进食障碍、网络成瘾,人格障碍,攻击行为,偏食厌食、肥胖症、睡眠障碍、性别认同障碍,,,注意力缺陷/ 多动障碍注意力持续的时间缩短,虽经努力仍不能保持注意力。经常因为外来刺激分心。给别人没有好好听的印象。经常不能贯彻指令或不能坚持及时地完成学校的作业或任务。多动,表现在精力充沛,好动,不能安静地坐下,大声或过多的讲话。易冲动,不等他人问题问完就抢着回答,经常干扰他人的活动。易出现破坏性、攻击性或消极需求注意行为。低自尊及缺乏社交(沟通)技巧。。。。。。七岁以前,半年以上,六项以上,容易导致学习问题,药物、行为治疗,奖惩机制、代币制、临时契约、强化积极行为、防止消极行为、提高自尊孤独症/广泛性发育障碍多种调节社会交往的非语言行为,如眼睛的对视、面部表情、躯体姿势和手势的使用明显受损。不能建立与发育水平相符的同龄伙伴关系。口头语言发育延迟或者完全缺乏表达能力。刻板、重复的使用语言或有独特的语言持久地关注物体的某个部分顽固的坚持、重复一些特定的、无作用的仪式或怪癖的动作缺乏情绪反应或情绪反应迟钝在智力和认知功能上明显受损或显著地改变重复出现的自虐行为(敲击头部或咬伤,自焚)6项以上,家长访谈、教师访谈、跨学科跨机构评估,鉴别智障、言语发展障碍、选择性缄默症等品行障碍/过失在家里、学校或社区里持续地拒绝遵守规定和期望。过多的打架恐吓他人,对人或者动物粗鲁或使用暴力,破坏财产。冲动,表现为判断能力低下,不恰当的冒险,做决定前无思考。经常撒谎,诈骗或作假来企图欺骗父母、老师或同学。不为错误行为承担责任,且容易推卸责任并责备他人。不在意别人的想法、感觉和需要。对自己的错误行为很少甚至没有过悔恨内疚感。容易导致逃学、厌学。家庭沟通、家长培训、行为训练,奖励系统、监控表格学业问题学习障碍:感知觉障碍;视听功能障碍;语言发育障碍;交流障碍等智力和表现明显低于同龄水平。经常不能及时的完成家庭作业。缺乏组织或学习能力。经常因为参加其他娱乐活动(如上网等)而推迟做家庭作业。在考试出现影响发挥的明显焦虑。父母对其寄予了过高的不现实的期望,对其的学习成绩产生了消极影响。环境的变化造成了学习成绩的下降(如父母离异、亲人去世、转学或搬家等)阅读障碍、数学障碍、书面表达障碍 评估量表同伴交往问题消极的同伴影响:1、对不良同伴影响有很强的易感性,导致与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权威发生冲突。2、在学校或社会上反复出现破坏性、寻求注意的不良行为,以引起注意,赢得赞许或者同伴支持。。。。。同伴/同胞冲突:1、对伙伴或者兄弟姐妹频繁、公然、强烈的身体或者言语攻击。2、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和/或认为父母对兄弟姐妹的喜爱胜过自己。3、几乎没有朋友,或者只有几个具有类似反社会行为的朋友。4、表现为冲动、威胁和不易调教的行为模式。。。。。社会交往的退缩:1、胆小,孤独,很少或者从不主动与人交流。2、肢体语言(如眼神)带有明显的防御性,对他人的主动行为表现出明显的不安、回避退缩等。3、智力正常,对新环境适应困难。容易出现品行障碍、社交恐惧症。反社会型人格。逆反对大多数成人采取消极、敌对和对抗的方式经常把父母、老师和其他权威人士当成“敌人”对待用发脾气来反抗监护人或者照看者的指令。(如尖叫、大哭、乱扔东西、在地上打滚、或一动不动)经常反抗或者拒绝从合理的要求或规定。总是生气或者不满。经常因为自己的失误或者错误而责备他人七岁 初二反应 青春叛逆逆反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 “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1、年龄特点——11-12岁,青春期早期开始出现,14岁左右是高峰年龄。2、性别特点——男生较为突出,近几年女生叛逆也明显显现。。3、教育特点——学习成绩较为落后的学生容易产生行为障碍。4、诱因特点——应激事件、交流方式。离婚反应父母分开或离异导致与其中一方缺乏接触或是失去联系。由于离异导致极端情绪的发泄(如:哭泣、叫喊、咒骂)和心情的突变。强烈的悲伤和低自我价值体验,缺乏自信,社会化退缩,对平时热衷的活动失去兴趣。不合理的情绪体验,认为自己的某种行为方式导致或没能阻止父母的离婚。学校表现退步和在与学校有关的活动上缺乏兴趣和动机。否认和压制离婚带来的痛苦情感,显示出假成熟,承担父母的过多的角色或责任。环境、生活条件的改变导致与朋友的联系减少,产生分离、应激、挫折等身心反应。男孩倾向表现出行为问题,女孩则倾向于出现情感问题。恐惧和焦虑离别焦虑:离家或与主要依恋对象离别是,会发生持续的过度悲伤广场恐惧症;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性障碍:评价性焦虑:包括社交恐惧、演讲焦虑和考试焦虑。共同点是都会出现他人对个体能力的评价,并因此可能出现被看做是劣等或者不足胜任的危险。关注的焦点房子说话或者思维时的灾难性幻想上,其中包括对不合格表现的可能结果以及担心被内部抑制影响。有与处境不相符的痛苦情绪及体验。表现明显的精神运动性不安,如来回走动,坐立不安。。伴有身体不适感的植物性神经性功能障碍。如出汗、胸闷、气短、心悸、尿急、无力感等。只有焦虑情绪没有运动性不安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不能视为焦虑状态。重复问题(强迫)强迫---冲动障碍(OCD)、抽动秽语综合征、复杂的重复仪式动作、拔毛癖、咬指甲癖、单一动作、言语抽动症、单独强迫、单独冲动强迫等共同形成了这一大类心理问题。强迫观念:反复发生或持续存在强制性或不适当的想法冲动或想象,个体认识到这些想法、冲动和想象都是自己内心活动的结果。(而不是由外部强加和灌输的)冲动(强迫行为):个体感到自己被驱动着去做某些重复动作(如:洗手、排序、核对)或心理动作(如:祈祷、数数、默念词语等),以便对莫种强迫观念做出反应或者必须严格地按照莫种规定去做。进行重复动作和心理动作,是为了防止或减轻痛苦,或者防止一些可怕得事件发生。然而,这些动作与初衷并没有实现关联,有时反而增加痛苦。成人个体有时会意识到,强迫观念和冲动行为是荒谬的,但儿童则不会有这样的意识。抑郁症思维迟缓、情感低落、行为减少悲伤,心境低落脑中充满死亡的念头自杀的意图和行为情绪易激动疏远亲朋好友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对以前喜欢的活动、事物等兴趣减退或明显不感兴趣拒绝焦虑精力、记忆力明显下降有食欲下降、嗜睡或失眠等现象经常在口头上表现出低自尊,自责等症状注意力涣散、做事犹豫不决很少或几乎没有眼光接触。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1、定期开展家庭教育培训、讲座,普及家庭教育的实质内容与重要性2、与家长探讨孩子行为的产生的原因1、建立心理健康档案2、普及学生心理健康知识3、设立心理辅导室1、建立与社会特殊儿童服务组织得联系与交流。2、对特殊学生进行周期性的行为训练与辅导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支持合理的指导方向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控制情绪保持健康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