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重点学习重难点感受辛弃疾豪放悲愤的词风,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典故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难点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著有《稼轩长短句》,流传至今的词作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他的词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把爱国词创作推向顶峰。他的词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满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还吸取婉约词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在豪雄英伟之气为主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娈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词。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的多样化艺术风格,长于用典。文学成就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四库全书》: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郭沫若: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臧克家:力挽山河,浩气贯日月,空余英雄心一颗;名垂宇宙,文光射牛斗,剩有悲壮词千篇。写作背景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yì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 年韩侂胄(tuō zhòu)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而作。永遇乐词牌名京口北固亭 怀古词题登临地点行为情绪点名怀古之作怀古临古地忆古人思古事抒己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步骤)(目的)结构读词作 整体感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bìxū翻译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千古以来的江山,再也无处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曾经的歌舞楼台还在,但英雄人物的风韵、神采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一去不复返了。傍晚的斜阳静静地照着那低草高树,在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巷里面,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遥想当年,刘裕指挥着千军万马,在战场上的气势如猛虎下山一样势不可挡。翻译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草率地决定北伐,想要建立像霍去病一样的功绩,将战功记录在狼居胥山上,结果只是落得个匆忙败逃的下场。 我来到江南已经四十三年了,今天我朝中原地区远望,我仍然清晰地记得,在我奔去江南的路上,经过扬州的时候,那样一个战火连天,百姓流离失所的场景。真是不堪回首啊,在那拓跋焘的祠堂里,一片鼓乐之声,乌鸦还在啄食那祭品。向谁问一问:廉颇老了,身体还强壮吗?本词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呢?激昂慷慨、苍劲悲凉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思古人”“忆其事”。他想到哪些历史人物和他们的哪些历史故事?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典故。回顾知识何为用典?辛词长于用典,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人、古事来比喻 今人、今事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用典的好处在于能用极精简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思。恰当地用典,可使文章富有文采,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上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千古江山”指什么?由眼前之景想到了谁,作用是什么?“千古江山”指京口这个干古兴盛之地。想到了三国时期的孙权。作用:这两句既追怀历史人物,也暗喻南宋朝廷中像孙权这样的人物已无处寻觅了。表达他对孙权的赞叹,同时表现了作者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隐含了对当时统治者偏安一隅的不满之情。这里突出萧瑟、凄凉之感,笔调哀婉、舒缓。典故一吴大帝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三国时期孙吴开国皇帝(229年-252年5月21日在位)、政治家 、军事统帅。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上片引用谁的典故,作用是什么?偏安江南苟且偷生孙权和刘裕都是在争战中开创基业,与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忍气吞声的怯懦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辛弃疾主张北伐的观点刘裕率军北伐气势猛如虎南宋朝廷作者对刘裕的赞叹,对统治者的惋惜寄奴: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虽逢门陋巷,出身低微,但并不妨碍英雄建功立业。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刘裕曾两次率领东晋军队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典故二刘裕北伐晋元兴二年(404),刘裕起兵击败篡晋称帝的桓玄。次年,拥戴晋安帝复位,控制东晋朝政。时南燕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加剧,为了晋朝的强大,刘裕决定兴师北上。刘裕为抗击南燕,外扬声威,遂欲挂帅北伐。 公元409年二月,南燕军队侵扰淮北,就正好给了刘裕一个机会。他上书皇帝,要求北伐,获得朝廷批准后,他迅速出兵,五月就到了下邳[pī]。两次北伐,前后灭南燕,破北魏,亡后秦,收复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后长安虽在一年多后得而复失,但潼关以东、黄河以南和山东全境已划入刘宋版图,“七分天下,而有其四”,江淮流域得到保障。为刘宋永初和元嘉年间,休养生息,出现“余粮息亩,户不夜扃[jiōng]”的局面提供北部疆域的屏障,仍不失为取得较大成果和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北伐。唐代史学家朱敬则称赞此次北伐:“西尽庸蜀,北划大河。自汉末三分,东晋拓境,未能至也。”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称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上片总结上片借景抒情,由眼前之景联想到在这里生活、战斗过的英雄人物,表达了词人对英雄人物及其功绩的仰慕,对太平与繁华不再的感慨,对南宋苟且偷安的暗讽和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下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该句借用谁的典故,表达了什么内容?“封狼居胥”借典故表明刘义隆的理想;“仓皇北顾”形象地表明好大喜功、冒险北代带来的失败结果。词人用古事影射现实,借古讽今,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北伐要慎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仓促上阵必然会导致不可设想的后果。元嘉草草:元嘉,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424-453)。草草,轻率。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遭到重创。封狼居胥: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封,登山祭天,以纪功勋。狼居胥,山名,即今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宋书 王玄谟传》载刘义隆对般景仁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刘义隆(407年—453年3月16日),小字车儿,徐州彭城郡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人。 南朝宋第三位皇帝(424年—453年在位),宋武帝刘裕第三子,宋少帝刘义符的弟弟,母为文章太后胡道安。元熙二年(420年),授镇西将军,册封宜都郡王,元嘉元年(424年)即皇帝位。刘义隆剪除权臣徐羡之、傅亮、谢晦后,延续宋武帝刘裕治国方略,在“义熙土断”的基础上清查户籍,免除“通租宿债”,实行劝学、兴农、招贤等一系列措施,积极休养生息,社会生产有所发展,经济文化日趋繁荣 ,史称“元嘉之治”。军事上,遣将裴方明灭后仇池国,遣将檀和之重创林邑国,三度出师北伐北魏,均以失败告终。元嘉三十年(453年),为皇太子刘劭所弑,时年四十七岁,谥号为文,庙号太祖,葬于长宁陵。典故三下片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几句是用历史事实。“元嘉”是南朝宋文帝的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的北伐之策,打无准备之仗,结果一败涂地。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在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辛弃疾用宋文帝 “草草”北伐终于惨败的历史事实,来作为对当时伐金须做好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的深切鉴戒。〝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韩侂胄于开禧二年北伐战败,次年被诛,正中了辛弃疾的 “赢得仓皇北顾”的预言。典故三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下片这三句是词人追忆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时所见的景象,表达了词人对饱受战争苦难的百姓的同情以及对南宋统治者昏聩无能、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慨。是说在京口北固亭北望,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路是宋朝的行政区域名,扬州属准南东路。)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不想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望中犹记”两句,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过了四十三年,自己成了老人,而壮志依然难酬。辛弃疾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作者由今忆昔,有屈赋的“美人迟暮”的感慨,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至开禧元年在京口任上写这首《永遇乐》,正好是四十三年。四十三年:“望中犹记”两句:下片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典故四“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使辛弃疾感到惊心:长江北岸瓜步山上有个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留下的历史遗迹。拓跋焘小字佛狸,属鲜卑族。他击败王玄谟的军队后,率追兵直达长江北岸的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官,这就是后来的佛狸祠。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神鸦” 是吃祭品的乌鸦,“社鼓是祭神的鼓声。辛弃疾写“佛狸祠〞三句,表示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己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的话,民众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这正和陆游的《北望》诗所谓 “中原堕胡尘,北望但莽莽。耆qí年死已尽,童稚日夜长。羊裘左其衽rèn,宁复记畴曩nǎng” 彼此意思相同。下片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是前人南下征战留下的痕迹,而今佛狸祠下却是一片安宁祥和的景象,这表达出词人对失去半壁江山的当政者的嘲讽之意。四十三年惨不忍睹神鸦社鼓安于统治忘了国耻体现了他对国运的担忧“烽火扬州路”和“佛狸祠下”的对照,表达了词人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收复失地,百姓就会安于异族统治,而忘记自己是宋朝子民。下片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据《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后来赵王想重新起用他,派人去探看他的身体状况。廉颇在使者面前吃下饭一斗、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大用。使者受廉颇仇人郭开的贿赂,回来报告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矢,同“屎”。)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召。词人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虽已年老却壮志犹存,希望能够担当抗金大任,为国立功。结句陡起高峰,豪壮中透出激愤。典故五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下片追述历史上的沉痛教训和词人的亲身经历,提醒当权者不要草率对敌用兵,要谋划周全,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痛和愤慨。下片总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反思现实追慕英雄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寻常巷陌——寄奴曾经气如虎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扬州路不堪回首——佛狸祠神鸦社鼓风流雨打风吹去廉颇老矣能饭否--总结文章主旨词人登上北固亭,通过追忆孙权建功立业、刘裕北伐的辉煌业绩,表达了对英雄的仰慕之情;又通过回想刘义隆草率北伐以致惨败的情景,告诚朝廷此次北伐应做好充分准备,表达了自己虽年事已高,但满怀积极抗金 、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功业难酬的激愤之情。表达技巧1.词大量用典,这些典故有什么特点?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寄寓了词人对时事和重大国策的关注和担忧之情,这些典故有以下特点:一、将典故与现实进行对照词中所选典故,均为与京口北固亭有关,与帝王将相有关,且与史上南北分离的局面相关。使用这些典故,可直而不露、隐而不晦地与南宋统治者形成类比。二是将典故化为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语言。词中所用典故,都是经过了再创作的,毫无刻板、生涩之感。一个个典故,在词人笔下化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使读者易于理解。鉴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表达技巧。(1)借景抒情,对照烘托。这首词即景生情,借景以寄托忠愤之悲。“干古江山”两句,是说江山还在,但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经没有了,言外有当前南宋朝廷无人可御外侮之意;“舞榭歌台”两句,是說不但英雄不再,与英雄有关的遗迹也不可见,有江山萧条、时势消沉之意。“斜阳草树”三句,暗用刘禹锡《乌衣巷》中的怀古之意。写英雄故居的荒凉之象。词的上片景中含情,情中有景,对照烘托,表达了词人对英雄的缅怀。(2)用典贴切,寄意深远。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善用典故。词的上片用的是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人物的典故,下片用的是“元嘉草草”“佛狸祠下,廉颇老矣”三个典故。词人的生活经历和现实处境、思想主张和内心情感,几乎全是通过历史典故诉说出来的。辛弃疾用典总是很贴切,他善于用简短的语句涵盖极丰富的内容,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永遇乐》中的几组对比(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4)廉颇尚且有人问与自己被冷落的处境对比。对比英雄业绩——可悲现实刘裕——刘义隆扬州路——佛狸祠廉颇——自己1.下列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元嘉:宋文帝刘裕的年号。B.辛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不仅有慷慨激昂的爱国词,也有描写农村秀丽的风光,质朴的民俗的农村词。C.公元450年,拓跋焘反击刘宋,兵锋南下,在长江北岸瓜步山上建立行宫,后称“佛狸祠”。D.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消息”。双调一百零四字,仄韵。1.答案:A。解析:元嘉是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