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三五年级小篮球—行进间体前变向运球(教案)体育五年级上册(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水平三五年级小篮球—行进间体前变向运球(教案)体育五年级上册(表格式)

资源简介

小篮球——行进间体前变向运球教学设计
水平段:水平三(五年级)
单元课次:第3次课
教学内容:行进间体前变向运球
一、指导思想
行进间体前变向运球是篮球教学在小学段中较有难度的一项运动技能,因此也是爱好挑战的小学高年级学生非常喜欢的一个教材。通过本课学习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提高控球能力,初步掌握体前变向动作技能的要点,懂得换跨转协调连贯是关键,从而达到发展身体的灵活性,加快进攻速度和启迪战术思维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
行进间体前变向运球是水平三(五年级)的小篮球与游戏单元内容,是在行进中改变方向的一种运球技术,是绕过障碍或摆脱防守常用的运球打法,主要发展学生身体的灵活性,提高控球能力,加快进攻速度和启迪战术思维。本课为单元教学计划第三课时。
掌握运球时按拍球的位置,换手、跨步、转体等动作协调连贯是本课时学习的重点,学生学习时通过自主体验和老师诱导,自己总结出行进间体前变向运球的手型和触球位置。
三、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水平三五年级学生,此阶段学生具有一定的奔跑、跳跃、投掷能力和篮球技术基础,适合学习动作较为复杂、接近实战的技术。选择行进间体前变向运球作为本课教学内容,可完善学生控球技术,提升篮球技能。
学习时男生篮球基础较好,女生较弱,加之客观存在的生理素质、情感态度的差异,层级分化严重,进而不擅于控球,对于这类学生,教师需进行针对性的强化练习,区别对待,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在学生初步掌握体前变向运球后,要逐步提高运球的要求和难度。辅以灵活多变、活泼有趣的教学手段,尽可能多的创造条件让学生多接触球,更好地促进学生运球技能的全面发展,使之能在潜移默化中达成学习的目标。
四、教学流程
主要流程:课堂常规→行进间直线运球→球操→变向换手运球→跨步换手运球→迎面体前变向过障碍物→小组展示→攻防转换→Z型突围→放松活动→本课小结
五、教学策略与特色
1.由于本次是借班上课,对学生篮球基础不了解,所以在课的准备部分以原地运球和行进间直
线运球等球性练习为导入,在加强学生球性练习的同时,也为后续主教材跨步转体动作的学习打好基础。在课中,我采用了递进式的教学策略,利用多种诱导性练习,使原本较难的体前变向动作变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在课的最后,我运用游戏Z字形运球大比拼,提升了本教材的拓展和运用。
2.本课采用讲解示范法、分解完整法,重复练习法,让学生能体会动作技能学习的完整性。通过教师启发性语言,促使学生学会带着问题思考和观察,带着动作要领口诀去模仿和体验,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行进间体前变向运球的动作技术要领。
3.经过多年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在学习行进间体前变向运球时跨步动作总是不明显,变向意识不强等原因,故采用了可伸缩的阻挡器材使学生视角由点到面,有更加直观的体验,从而提升技术动作幅度,以求有效达成本课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掌握重难点的比例。
4.通过单人、双人、四人一组的小组形式,层层递进,由易到难,激发兴趣。教师在巡回指导中,提醒学生学会观察,互帮互学,鼓励学生自我肯定和展示的同时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教学中,尽可能给予每一位学生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进步,知晓不足,明晰奋斗目标,不断提高课堂实效性。
课时教案
上课教师 廖伟岸 学校 常州市李公朴小学 水平三 五年级 上课人数 30人 第 3 课次
学习目标 1.初步学习行进间体前变向运球技术,85%的学生能掌握行进间体前变向运球的手型和方法。 2.通过辅助游戏和各种诱导性练习,增强学生身体的灵活性,提高控球能力,加快进攻速度和启迪战术思维。 3.勇于尝试,在重复练习中能相互帮助,团结协作。
学习内容 小篮球:行进间体前变向运球 游戏:Z型突围
教学重点 按拍球的位置准确,换手、跨步、转体动作协调连贯 教学难点 变向前重心降低及变向后加速运球
安全措施 1.场地过硬或有异物是造成学生伤害事故的主要诱因。因此,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场地检查工作,最好能在塑胶场地上进行授课,尽可能减少冲击。 2.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让学生练习时保持一定的间隔距离,为安全课堂奠定基础。
课的结构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形式 运动负荷
时间 次数 强度
开始部分
1' 1.整队,师生问好 2.宣布课的主要内容 1.与学生问好。 2.宣布本课学习内容与要求。
3.通过语言渲染气氛,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 1.与老师问好。
2.认真聆听老师讲话,了解本课学习的内容。
3.配合老师的互动,并对自己完成任务充满信心。 组织:四列横队 要求: 认真听讲 小
准 备 部 分 5’ 行进间直线运球
2.球操 1.引导学生分组复习行进间直线运球 2.用节奏感强的音乐带动学生球操热身。 3.适时提醒学生边做边模仿。
1.按照老师的要求行进间直线运球。 2.跟着音乐的节奏模仿老师的动作热身。
3.动作幅度稍大,充分活动各关节。 组织:八人一组,散点 要求:观察模仿 4 1 1 小~ 中
设计意图 通过球性练习,既起到了热身作用,又复习了原地运球和行进间直线运球,同时为后续主教材跨步转体动作的学习做了有效地铺垫。
基 本 部 分 30’ 基 本 部 分 30’ 1.教师示范完整动作 2.诱导性练习: 变向换手运球 跨步换手运球 迎面体前变向过障碍物 障碍物面由小变大 小组展示 1.示范行进间体前变向运球完整动作,用语言调动学生学练积极性。
2.示范并讲解变向换手运球,提示学生手拍按球的位置。 3.示范讲解跨步换手运球动作要领(换、跨、转),组织学生一起练习。
4.组织学生四人迎面尝试换、跨、转突破障碍物后快速运球向前推进。 5.让障碍物面逐渐变大,增加练习难度。 6.针对出现的情况进行点评,请各小组展示。 1.认真聆听,仔细观看,跟随老师一步一步练习。 2.面向老师,一边喊节拍一边运球。
3.跟随老师示范动作,积极模仿学练,换跨转要领喊起来。 4.在组长的带领下换、跨、转突破障碍物后加速运球前进。 5.随着障碍物面变大跨步也要随之加大。 6.相互观察,勇于展示自己。 组织:散点 要求:互帮互助 组织:四人一组,迎面 要求:跨步要大 相互观察学习 1 1 2 2 1 2 2 10 10 1 小 小 中 大 中
设计意图 变向换手运球重点让学生体验体前变向运球手按拍球的侧上方,降低重心和换手迅速。跨步换手运球目的是增强学生换、跨、转动作的连续性。让障碍物面增大使学生变向的视角由点到面,从而提升技术动作幅度,提高控球能力。通过分组学练让学生互相帮助,增加小组合作能力。
3.攻防转换 1.示范并讲解攻防转换练习。 2.组织学生两人一组,一名学生将球放在体侧做消极防守,另一名学生做变向运球摆脱防守,然后互换角色。 3.巡视指导学生分组练习。 1.认真听讲,仔细观察。 2.迅速找到伙伴,两人一组合作练习。 3.积极练习,与同伴互帮互助。 组织:两人一组,散点 要求:用心体会
积极学练 3 2 中
设计意图 通过攻防转换练习,让学生贴近实战,在对抗中巩固技术,提高动作技术水平。
4.游戏: Z型突围 1.示范并讲解游戏方法规则。 2.语言提示学生运球抬头注意观察。 3.强调动作的规范性 1.认真听讲,仔细观看,明确突围线路。 2.突围时抬头观察周围情况,避免与迎面运球的同学发生碰撞。 3.突围时动作到位。 组织:八人一组 Z字形 要求:抬头观察 动作规范 5 2 大
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加强动作技术的运用和提高,使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
结 束 部 分 4’ 1.放松练习
2.点评和小结
3.师生再见
4.回收器材 1.指导学生放松练习。
2.总结讲评本课情况。
3.安排学生归还器材。 4.和学生再见。
1.集体跟做放松动作。
2.积极回答老师提问。
3.回收器材。 4.和老师 组织:散点 要求:充分放松
自评互评 1 1 小
设计意图 通过放松练习的牵引、拉伸,防止乳酸堆积,让学生消疲身心,心率逐步恢复到正常水平,通过师生对本次课的评价,巩固本节课内容。
预计 负荷 平均心率 120~160次/分
运动密度 45% 以上
课后作业 变向换手运球3组, 每组100个,组间间歇1分钟。 场地器材 篮球场一片、篮球31个、音响设备1套,障碍物8个。
教学反思 整节课始终围绕“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练习主线”展开,设置小组合作、问题探究和比赛情境,让学生在游戏和比赛中加强动作技术的运用与提高。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由易到难地体验行进间体前变向运球的技术动作。巧用可伸缩的障碍器材,让学生变向的视角由点到面,势必降低重心,提高变向幅度,有效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因本课为单元第三课时,对学生学情不甚了解,故教学环节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变化,课上视学生对动作技术的掌握情况,练习次数和强度会适时调整,因机而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