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1.1电荷与电流【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带电体的性质;2.能够构建原子中电荷分布模型,从而理解摩擦起电的本质;3.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2)过程与方法1.经历体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2.通过科学史对静电的认识过程,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本质;3.利用对原子电荷分布模型,领悟宏观现象背后都可以找到科学解释。(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摩擦起电现象与本质用于解释生活中物体的带电现象,建立本节内容与生活的关联,发现科学的生活价值。【教学重难点】重点:摩擦起电的本质;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难点:摩擦起电的本质;实验方案的设计【课中学习】任务一:动手体验,摩擦起电1.你用什么方法能让身边物体带电?材料:笔、直尺、气球、小纸屑、绒毛、泡沫球等……2.实验现象:3.实验结论:任务二:构建模型,揭示本质阅读材料,分别画出摩擦前玻璃棒中原子内部的电荷分布情况。2.活动二:模拟丝绸与玻璃棒摩擦过程中二者原子内部电荷变化?(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材料:黑板贴、 “+”、“—”小磁铁3.摩擦起电的本质是什么?任务三:走进科学,探究规律探索电荷间相互作用(正正、负负、正负)要求: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材料:固定支架、毛皮、2根橡胶棒、丝绸、2根玻璃棒任务四:活化知识,学会应用1.认识验电器的结构2.使用验电器。(1)未摩擦的玻璃接触验电器金属球,观察现象;(2)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金属球,观察现象;(3)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金属球,观察现象。【拓展提升】为什么带电的物体能够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学后反思】1.请回顾你从设计实验、实验操作、现象观察记录到思考总结的探究过程,你能不能掌握这种科学探究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并在以后的探究活动中主动运用这种程序和方法?写下你的体会。2.本节课你所获得的核心知识有哪些?你还觉得有什么内容比较薄弱?需要老师提供何种帮助?你还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跟大家分享,写在下方区域。4.1.1电荷与电流任务一:1.摩擦2.现象:相互吸引3:摩擦起电 活动二:3:得失电子 任务四:无现象 张开 张开 【拓展提升】感应起电之后正负相吸,质量较小所以能够吸引材料一:原子中有两种带电粒子:质子和电子,由于质子所带的正电荷和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显电中性。材料二:富兰克林在给柯林森的第五封信中写道电荷守恒现象,即电荷不能因摩擦而创生,它只是从一个摩擦物体转移到另一个摩擦物体上。材料三:一般来说原子核里正电荷数量是很难改变,而电子却能摆脱原子核的束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